人教语文八上南京九中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语文八上南京九中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南京九中徐志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 导入——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分析阿长的个性品质——通过对自读课本相关文章的阅读,认识普通人的价值,学习描绘普通人的方法——结合已完成的作文,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 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师: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深深的眷念。 生:无尽的思念。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实际上,当他成年后,真正回到故乡时,他看到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形象,这种变化在《故乡》一文中有着具体的描述。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如此描绘故乡吗? ‎ 生:…… 师: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还是《社戏》中的平桥村,都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作者眷念故乡的根本原因。本文选自哪部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师: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同样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1926年,因为北京发生执政府屠杀学生事件,鲁迅先生愤而出走,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因为厦门同样发生进步学生被捕事件,鲁迅先生要求全体教工联名上书,营救学生,未能成功,于是又从厦门出走。后来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着具体的描述。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在《莽原》中以“旧事重提”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并加上了《小引》与《后记》,文集名为《朝花夕拾》。关于文集的得名,他是这样说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的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回忆,它将作者心中离奇芜杂的回忆幻化成文,尽管在文中,语调与口气都是儿童的,但其中却渗透了一个成年人对人生的反思。作者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回忆自己的母亲,但却撰文写一个佣人,那么他究竟回忆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在回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呢?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标。 下面我们一齐朗读全文,在朗读中,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阿长是作者家里的什么?她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作者回忆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情?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阿长是作者家的保姆。她给作者买了一套《山海经》。 师:她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 生:她是个寡妇,没有什么亲人。 师:文中还有哪些交代?(看一看课文第15小节) 生:她肯定生过大病,否则她的脖子上不会有那么多“灸疮疤”。 师:对,她是一个孤苦的人。那么,作者回忆了有关她的哪些往事呢?首先请大家告诉我,‎ 对阿长的回忆是课文中哪一部分叙述的? 生:3——27小节。 生:3——26小节。 师:大家认为作者对《山海经》以及他收集的其它类似书籍的描述不是对阿长的回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收集那些书(实际上作者也编过此类书的总集),其源头是什么? 生:阿长给他买的《山海经》。 师:那么,对阿长的回忆应当到课文中的第几小节? 生:第29小节。 师:1-2小节、30-31小节写什么内容? 生:1-2小节,告诉我们阿长是什么人,她名字的来历。 生:30-31小节,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板书: 一、(1-2)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二(3-29)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三(30-31)表达对阿长的思念。) 师:作者回忆了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事呢? 生:她睡觉时总压着作者。 师:对,睡相难看。她平时为人如何? 生:喜欢说人家闲话。 师:喜欢“切切察察”。 生:她在过元旦时让作者说吉利话,吃橘子。 师:这类规矩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例如,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老掉了…… ‎ ‎ 师:她在元旦时有一套古怪仪式,还有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生:她讲了许多和长毛有关的故事。 生:她谋死了作者的隐鼠。 生: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那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些事情都表露出鲜明的态度,例如当提到她喜欢“切切察察”,睡相难看时,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语句,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和那些烦琐的道理是“我所不耐烦的”。 生:但“我”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来源于她自称自己脱了裤子站在城墙下,城外的炮就打不进来了。这是真的吗? 生:这是迷信。 师:当时人认为大炮都是邪术,只要一碰见脏的东西就失灵了,这是迷信。可是这个迷信是她自己编出来的吗? 生:不是,她相信这是真的。 师:这种迷信不仅她有,当时的统治者也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的钦差大臣弈山看见英国人的船坚炮利,认为英国人有邪术,于是让船装着马桶冲过去,成为殆笑一时的“马桶战术”。这种迷信不是阿长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这种敬意后来怎么样了? 生:“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觉得这种“神力”没有什么好怕的。 师:是啊,他发现这种所谓“神力”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跟自己毫无关系。那么之后呢? 生:产生新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持续了多久? ‎ ‎ 生:直至写这篇文章时。 师:为什么一部小小的书会令作者感动不已。从文中的描述上看,似乎阿长只做了这么一件好事,那么作者对她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在这些描述中,大家觉得作者对她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师:今天在讲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朗读一下课文的第1、2小节和30、31小节。 学生朗读。 师:似乎我们刚刚读过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开头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她的身世来历,她仅仅是一个佣人,连自己的名字都被人遗忘,但文章的结尾却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尊敬。我们再看看前面总结的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似乎也只有买《山海经》一件事令作者尊敬。难道长妈妈只因为买了《山海经》就令作者对她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吗? 生:…… 师:那就让我们先看看有关《山海经》的叙述吧!请大家看这些文字,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投影: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为什么? 生:因为大家怕小孩子烦他们。 生:因为怕小孩子让他们去买书。 师:真是这样的吗?这本书他最初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他的一个叔祖那里。 ‎ 师:这个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章中找出哪个词来概括他的性格? 生:寂寞。 师:对。他因何而寂寞?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应该只看四书五经,他却收集了许多在孩子看来很奇特的书。这些书,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什么书? 生:杂书。 师:对,所以没有人理解他,甚至连他的太太也讨厌他。他只有和小孩子们才谈得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别人不肯告诉他有关《山海经》的事了吗? 生:因为这是闲书,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 师:那么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阿长却主动过来问呢? 生:因为她不懂。 师:对,就是因为她不懂这些道理,她过来问是因为看到小孩子对此如此念念不忘,所以才来问。这说明阿长对“我”如何? 生:非常关心、爱护。 师:而得到这几本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作者当时所受的感动之深,他急急地翻阅,说明他心情的欢悦,我想大家对此也有感受。那么这几本书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在第27小节,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师: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 师:他后来收集了许多此类的书,其根源是什么? 生:他得到了《山海经》 师:这部书直至现在还在他的眼前,他还清楚地记得书中的图画。这是一本印刷、绘图非常粗糙的书,然而也是一部令他终身难忘的书。在书后的《五猖会》中,他写到父亲让他在去看庙会之前背《鉴略》,他也说这是一本好书,比《千字文》《百家姓》都有用,可他只记得前面四句了。这一本如此粗糙的书却令他终身难忘。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阿长保护了孩子的天性。 ‎ 师:对,这正是作者尊重阿长的根本原因。当阿长询问《山海经》时,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并不在意。 师:这说明阿长询问《山海经》,根本没有讨好主人的意思,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孩子好。 师:这种对孩子的保护在前文对阿长的回忆中体现出来了吗?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 师:对,橘子是给作者吃的。她将一年的希望与祝福都留给了谁? 生:孩子。 师:她也说了许多迷信的事。但为什么死了人的房子不能进去?大家知道吗? 生:因为那里不吉利。 师: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大人说,外面不能出去,有坏人。而阿长就说了长毛的事,其本质上与这些话有区别吗? 生:没有区别。 师:所以,阿长对孩子怎么样? 生:她特别关心孩子。 师:那么阿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善良。 生:理解孩子。 生:简单、纯朴。 师:对,她睡相难看,即使“我”母亲说了她也不改。这恰恰说明她是一个非常纯朴的人。而虽然她喜欢“切切察察”,但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她“对是对,错是错,从来也不分辨”。她纯朴的个性可以说非常突出。 作者写阿长,虽然写了自己对她的“不佩服”“不耐烦”,但这些都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生:儿童,孩子。 ‎ ‎ 师:那么,作者到底对阿长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呢? 生:尊敬,怀念。 师:这种尊敬和怀念来源于经历了数十年沧桑变化后的人生积累。当时的鲁迅,生活颠沛流离,这段生活他在《藤野先生》一课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而这段生活让他更加看清了人世的丑恶,于是他开始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因为这里有着最纯朴、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他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的。于是,他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阿长与〈山海经〉》,写了《朝花夕拾》。而在本文中,他对阿长的尊敬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最后两个小节被渲染至高潮。那么请大家再读一遍这两个小节。请大家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作者描写阿长,所选取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 师: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因此才感人至深。这种写法我们在其它地方也能看到。 投影: 她在洗衣机前看了许久,终于摇头叹息地自言自语: “这是什么人的手,造出了这一双巧手。” ——《这双手》艾煊 我低下头去察看。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双深又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一双手》姜孟之 师:外婆在叹息什么?当她的手第一次被解放时,她没有叹息,而此时她却在叹息,为什么? 生:她叹息自己没有用了。 师:《台阶》一课中,当父亲从扛起几百斤的石板到挑不动一担水时,他也在叹息,叹息自己一生的付出,叹息自己消逝的精力。这是人生的感叹,也是人生的必然。 《一双手》中,这时为什么要强调“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 生:说明这个人很纯朴。 师:而文章中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外貌描写都突出了这个人物的纯朴。 细节描写在课文中的运用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都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第一篇: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预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上课,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二篇: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