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吆 喝 (17)_鲁教版
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 关于吆喝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 检查预习招徕()铁铉()囿于()隔阂()小钹()饽饽()秫秸()荸荠()比一比,看谁读得准láiXuànyòuhébōboshújiēbóbíqí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提到的吆喝声。 商贩:1.“馄饨喂——开锅!”2.“硬面——饽饽”3.“树熟的秋海棠”4.“喝了蜜的大柿子”5.“葫芦儿——刚蘸得”6.“烤白薯哇真热乎”7.“小玩艺儿赛活的”8.“蒸而又炸呀……蒸而又炸”9.“卤煮喂,炸豆腐哟”10.“栗子味的白薯”11.“萝卜赛过梨”12.“葫芦儿,冰塔儿”13.“就剩两挂啦”14.“一包糖来,荷叶糕”15.“哟,荞麦皮哟”16.“冰棍儿——三分嘞”17.“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算命盲人:“算灵卦”乞丐:1.“行好的——老爷……赏我点吃吧!”2.“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没有饽饽赏碗饭。”哪一种吆喝声最吸引你,为什么? 思考:作者介绍北京的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理解阅读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听读思考吆喝的内容声调的变化吆喝的旋律 声音与文化质朴鲜活世俗化大众化美 情感探究“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萧乾《北京城杂忆》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凄厉动人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写童年的乐趣,充满着对童年艰苦岁月的生活的回忆和怀念。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 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改为“用深厚的男低音吆喝出”可以吗?为什么?不可。当时的吆喝实际上是唱,改了就没味了。也呼应前文的“声乐”。当初的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写出的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辉煌,那里面就渗透着自己对它的依恋之情.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文章主旨 一篇吆喝,喝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悠悠记忆;喝出了中国人对民俗文化的骄傲;喝出了一个北京人的那份自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