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1 发布 |
- 37.5 KB |
- 8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湖心亭看雪》 (12)_苏教版(2016)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水光潋滟山色空蒙liànyànyì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杭州西湖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就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美景。在杭州最出名的莫过于西湖了。西湖不仅是我国十大湖泊之一,而且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抒情圣地。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最为出名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画题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十景各擅其胜,共同之点为景目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就在湖中,但个别景目名称和排列次序有所不同。十景景目当时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宋亡入元,西湖十景一度冷落萧条,景目所指景点,或徒有虚名,或旧迹难觅。明代,十景有所恢复和建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西湖十景,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西照”与“晓钟”虽只一字之改,却未被人们接受,因而只在清代有关西湖著作中有这两处更改的景名,以后人们赋诗作词写文,仍沿用初名。西湖十景除“雷峰夕照”,因雷峰塔于民国13年(1924年)倾圮,景观消失,余九景迭经整葺、恢复和扩建,不但面貌焕然一新,内容也更与景名相符。 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零六),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雷峰夕照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柳浪闻莺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双峰插云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苏堤春晓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他命名为苏堤。曲苑风荷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 →→↓↓←←孤山白堤苏堤三岛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毳()衣雾凇()沆()砀()铺毡()更()定..崇()祯()更()有此人强()饮谁来试一试:chóngzhēncuìsōnghàngdànggēngzhāngèngqiǎng预习亭 正字音岱崇祯更定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芥铺毡dàichóngzhēngēngcuìsōnghàngdàngjièzhāndī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诵读全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正字音节奏我能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A.湖中人鸟声俱绝B.天与云与山与水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谁来读一读: (听录音)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chóng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赛一赛1、余挐一小舟(撑,划)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2、上下一白。4、长堤一痕(全白)(一道痕迹)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5、与余舟一芥7、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8、客此6、及下船(等到)(客居,作动词用) 余挐一小船上下一白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更数词“一”,可译为“一叶”副词,全,都数词,译为“一个”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副词,“还”是是金陵人是日更定判断动词代词,这梳理文意1、一词多义 翻译“五”字法:翻译指导留替调补删 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不译;“替”: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补”:补出省略句中所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翻译指导 二、试译下列文句。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赛一赛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这初更以后通“桡”,撑,划全白白气弥漫的样子只痕迹罢了人称代词,“我”都消失穿毛皮衣服水气凝成的冰花一叶小舟,形容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对而坐哪能高兴痛饮酒杯客居,名词用作动词等到还像还……的人船夫 一层:出游时间,气候、环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课文..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下了三天雪,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全消失了。 二层:船中所见雪景(远景)是日,更定日,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一片冰花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望着湖上的物影,只留下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二三粒人影罢了。 三层:湖心亭偶遇佳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来到湖心亭,竟然看见还有两位游客,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煮酒,炉火正旺,水也正沸。见到我,他们喜出望外,说:“这个时候,在湖上怎么会碰到像你这样的人!”随即拉我共饮。我很高兴,硬喝下三大杯而后告别。打听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在这里。 四层:道出张岱内心情感世界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 感知阁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默读思考: 课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湖心亭)余及金陵二人看雪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余往西湖)“绝”:消失,只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思考问题梳理文意 3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更定矣)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4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特写景物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5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人6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拉余同饮热情好客充满惊喜7我的态度是()余强饮三大白硬喝下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8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痴为什么? 一、看雪景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 写作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语言赏析 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三个“与”,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茫茫一片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语言赏析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不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只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可写景,可写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马致远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白描手法写人 湖心雪看亭使用白描手法,使语言简洁、朴素。赏析:1.第一段写景有何特色?2.第二段没有写景,而是写了人,这样写有何好处?使文章更有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更突出了赏雪的情趣。 探究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文本探究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七嘴八舌话痴行独清高孤傲 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咬文嚼字赏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天地苍茫人、物渺小 知人论世悟痴心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寄托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作者去赏雪,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文本探究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2.“痴”于景: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3.“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观赏西湖,你认为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行为?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惟如此,才能化解心中对故国思念的愁绪。痴景中情 痴行(叙事)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喜—知己之乐痴—醉情自然痴景(写景)(白描)湖心亭看雪痴人痴情(抒情)大雪独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小结:—与众不同 总结看雪寒夜独舟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景人全景——广漠特写——渺小炉旺酒沸拉余同饮(大)(小)(热)(冷)情景对比情景对比(孤独)(巧遇知己)抒发:怀恋之情隐逸之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如张岱一般的痴人又有几何?拓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爱莲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比较阅读:分析比较课文与《江雪》一诗在描写手法与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比较阅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