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版(2016部编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版(2016部编版)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zxxkw学科网学.科.网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作者简介 歌行体是古代诗体的一种,把记人物、叙事件、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生长在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应试不第,过着贫困的日子。756年,他才得到一个小官。“安史之乱”时,他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乃弃官西行,最后抵达成都。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草堂漏雨如注,无法安居,给全家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在此情景之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写的是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代背景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广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检查预习 注意节奏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把握情感一、听录音,欣赏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2、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风破屋心情苦痛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战乱爆发以来我就很少睡得安稳,漫漫长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捱到天亮!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期盼广厦心怀天下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秋风破屋悲群童抱茅叹雨夜难眠忧现实自己理想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祈求广厦盼 全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使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的心的呐喊。结识堂主——雨夜听心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边读边赏,领会美点(可从词语推敲、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品堂主佳作——边读边赏 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势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生动细致刻画了风吹茅草的情状。)第一节赏析: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第二节赏析: 第二节赏析: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千古绝“畅”——情思飞扬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一份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与告慰;......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拓展延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