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课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7)_鲁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7)_鲁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和。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随后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整理编排在短篇小说集《》,另有散文诗集《》,散文集《》。走进作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呐喊野草朝花夕拾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包括朗读、默读、边读边圈点勾画·······)课文,要求做到:注意体会本文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点,读准字词,并用概括的语句说一说本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初读课文 读一读写一写:玄()虚之至省()悟摧()残渺()茫家谱()诬蔑()诓()骗宰()相脊()梁搽()前仆后继()自欺欺人怀古伤今xuánxǐnɡcuīmiǎowūmièpǔkuāngzǎipūjǐchá 论证方式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确立和阐明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打靶子)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并树立起自己的论点。(打倒靶子) 1.驳论方法(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独立证明法归谬法(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间接驳2.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谈谈你对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理解。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他们有什么证据?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作者树立的正确论点是什么?有什么论据?作者在结尾得出怎样的结论?根据以上信息试着给课文分分段。听课文朗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的论点论据,暗示对方的论点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8)从正面和侧面批驳敌论,以古今事例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第一层(3-5):从反驳对方的论据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第二层(6-8):提出正面论点(间接反驳)古往今来,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自信力。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课文结构 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反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反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实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作者又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的论点是争锋先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就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讨论交流鲁迅先生谈到的四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中国人,举例加以论证。为什么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作者对他们怀有怎样的感情?品味语言 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品语言悟情感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十分有力。(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2.大量的运用修辞。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愤笔写了这篇文章,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课文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拭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课外延伸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