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七年上册地理全套
与同学们谈谈地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重点】(1)平易、通俗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今天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同学们理解地理吗?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 (切入主题): 继续提问: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XXX.活动设计: ① 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② 生:畅所欲言。 ③ 按你对“地理”的理解例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3.读课本小卡片,补全内容。 4.读书2页4幅图片,请同学们解释每幅片的寓意。 师: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环璄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长期的生活中适应了不同的环璄,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地理。 【课堂活动】①畅谈地理 ②由地理去联想。 【课堂练习】填充图册、地图册、熟悉 【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提问、学习地理的好处。(生答 共同总结)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课本2-4页,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以及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 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活动】 1. 书中事例。 2. 讨论: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课后作业】 1. 预习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2. 绘一幅校园平面图。 【板书】 一、 学习地理的好处。 二、 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第一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1天 1年 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 (学生答: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讲授新课) (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 (演示)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 (学生答: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 (问)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 (学生答) 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板书设计】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第三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讲授新课) 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填写下表: 节气 日 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小组活动: 用硬纸壳做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用细绳量出不同纬度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并换算成时间:赤道(0度)、北纬40度、北极圈(北纬66.5度)。 将量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下节课我们讨论。 【板书设计】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第四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讲授新课)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教师小结) (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板书设计】 四、地球五带的划分 第一课时 ——“地图”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 地图 (提问) 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 不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 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分别判断:科技园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黑板画板图: (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板书)3、一般定向法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提问) 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 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可小组内进行或组与组间进行,比赛谁的得分高) (课后小结)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低地,这些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的?请同学们预习“地形图的判读”。 (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第二课时 ——“地图”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 师 指 导 与 演 示 学 生 活 动 问题导入: 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 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 请学生上前标出: 1)A、B、C、D各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标出A点与B点的垂直距离 小结: 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 两地点的海拔高度之差——相对高度 板书: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过渡: 等高线上标有高度,如50米,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大屏幕演示: 1) 2)教材提供的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状示意图 小结: 计算机课件演示:“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特征” 发给学生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小组同学间相互商讨: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3)分五个小组分别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模型。 (注意:各地形部位的特征要明显) 学生用彩色笔涂上不同的颜色 200 米以下 绿色 200-500米 浅黄色 500米以上 棕色 过渡: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起伏的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挂出世界地形图: 提出问题: 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读世界地形图,看地表形态都有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等高线地形图可直接读出海拔高度,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用颜色表示海拔高度的范围。 地表的形态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1填写表格——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计算机演示: “地形剖面图” 小结:地形剖面图更能直观地表示没条线上地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生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3——绘制剖面图。 本节课小结: 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作业: 用硬纸片或海绵做原料,做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 (参考教材提供的制作步骤) 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第三课时 ——“地图”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 (过渡)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板书)一、地图的种类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第三段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教师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每两人一组上前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二、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巩固练习) 解决以下问题应选择什么比例尺的地图 去一个城市旅游,想知道这个城市的位置 想知道这个城市更多的情况 在这个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地图”,分三大组分别进行: 量算北京市最西端到最东端的直线距离;(一组) 量算北京市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二组) 量算北京城区到天津城区的铁路长度大约是多少。(三组)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 (学生活动)1.第三组的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做的。(可做演示,组内同学可以补充)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板书)三、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设计】 一、地图的种类 二、比例尺的大小 三、地图的发展 第一课时 ——“大洲和大洋”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3) 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课前准备】 地球仪、塑料地球仪、世界地图、白纸等。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海陆面积比例 教师组织实验,总结 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引发关于水球和地球的争论 小组讨论 陆地的分布 教师指图讲解大陆、岛、群岛、半岛、大洲的概念 找图落实 七大洲的分布 提问学生在图上找答案 指图落实大洲位置 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 四大洋的分布 提问学生在图上找答案 指图落实大洋位置 把七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 巩固大洲大洋分布 组织小组活动,在地图上找答案 地图大发现 如何才能把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记住,自己的方法 摸索记忆方法,在世界地图中表示出来 七大洲的轮廓 用最简多边行表示 讲解拼图游戏的方法 拼图游戏,灵活记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前面借助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活动)一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另一学生闭目,右手食指触及地球仪表面,睁开眼睛看自己右手食指触及地球仪表面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上,分别在黑板上陆地或海洋的下面划“正”字的一笔。重复此实验10次以上,分别加和所指到陆地和海洋的次数。 教师引导:大家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预答:海洋的比例高于陆地的比例,海洋占70%,陆地占30%。 教师过度:我们从地球仪上观察到海洋的比例高于陆地的比例,我们在从地图上观察一下。 教师引导读图:首先从南北半球地图上看,估计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再从东西半球地图上看,估计东西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还有一种半球的划分,最后从陆半球和水半球的地图上看,估计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 教师总结: 半球的划分 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 北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南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东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西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陆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水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是否可以说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呢?我们在从地球卫星照片上看看。 教师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到,海洋面积明显大于陆地面积。 教师过度:眼见不是很确定,我们再听听世界上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是如何描绘他所看到的地球。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教师小结:人们经过对各方面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陆地表面积+海洋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9% + 71% =100%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认识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这个结论,从观察地球仪到观察各种地图,再到看卫星照片和统计数据,经过20分钟的时间,但整个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却是怎样的?。请大家读一下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 教师引导: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辛的。好不容易才认清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的面貌,要不要把“地球”该改名叫“水球”呢?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无论地球还是水球,我们的家只有一个。 第二课时 ——“大洲和大洋”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3) 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课前准备】 地球仪、塑料地球仪、世界地图、白纸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发现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并且世界海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今天,我们要更仔细的观察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具体分布。 教师讲解:首先我们看目前人类主要的生存场所———陆地。 大陆(大块的陆地) 教师指图讲解: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教师讲解:和大块陆地相比,还有小块的陆地。 岛(小块的陆地) 教师小结: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教师提问: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 学生回答: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岛:格陵兰岛 教师小结:比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小的就是小块的陆地—岛; 比最大的岛格陵兰岛大的就是大块的陆地—大陆。 教师过度:陆地还有一些特殊的形态如 半岛(大陆伸向海洋的部分) 教师指图讲解: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教师讲解:群岛 教师指图讲解:马来群岛、日本群岛 教师讲解:陆地的划分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大洲(大陆和周围的岛屿) 教师指图讲解: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教师提问:面积最大大洲?面积最小大洲? 学生回答: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 教师指图讲解:大洲的界线。强调是自然界线。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亚洲 苏伊士运河 乌拉尔山、河,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白令海峡 新几内亚岛 非洲 苏伊士运河 直不罗陀海峡 欧洲 乌拉尔山、河,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直不罗陀海峡 丹麦海峡 北美洲 白令海峡 丹麦海峡 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德雷克海峡 大洋洲 新几内亚岛 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学生活动: 指图落实大洲位置: 东、西半球包括那些大洲? 南北半球包括那些大洲? 赤道穿过那些大洲? 本初子午线穿过那些大洲? 教师讲解:各大洲的名称来历及相关英文名称(填图中)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英文 Asia Africa Europe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Oceania Antarctica 学生活动: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 教师讲解:下面看看包围陆地的海洋。 大洋(陆地穿插分割、连成一体的) 教师指图讲解: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指导学生记住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宝藏无限,人类共有” 教师提问:面积最大洋?面积最小洋? 学生回答: 面积最大:太平洋 面积最小:北冰洋 学生活动: 指图落实大洋位置 东、西半球包括那些大洋? 南北半球包括那些大洋? 赤道穿过那些大洋? 本初子午线穿过那些大洋? 七大洲分别临那些大洋? 教师讲解:海(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 教师指图讲解: 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 教师讲解:海峡(沟通海洋之间狭窄的水道) 教师指图讲解: 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教师讲解:各大洋的名称来历及相关英文名称(填图中)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英文 Pacific Ocean Atlantic Ocean Indian Ocean Arctic Ocean 学生活动:把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入图中。 游戏:“地图大发现” 每小组一题,在世界地图上指出答案。全组同学依次顺序回答。 1、从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 2、包围北冰洋的大洲、南极洲的大洋 3、临三大洋的大洲 4、亚洲与其它四大洲的分界 5、找出5个半岛 6、找出6个海峡 7、找出7个海 8、找出8个岛 第三课时 ——“大洲和大洋”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3) 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课前准备】 地球仪、塑料地球仪、世界地图、白纸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小条),填入空白世界地图中。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小条),填入上图中。 教师提问:如何才能把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印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活动:摸索记忆方法,在世界地图中表示出来。 学生预答1: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 学生活动:用最简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教师总结:实物投影仪展示总结。 教师提问:为什么七大洲的形状都成三角形? 教师提问:利用世界地图,还有什么方法记忆? 学生预答2:经纬线法 学生活动:在图中标明特殊纬线和经线。 学生预答3:东西半球法。 学生活动: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学生预答4:相对位置法。 学生活动: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学生预答5: 教师小结:方法多样,有创造。 教师过渡:检验一下各自用自己的妙法记忆的结果。 学生综合活动(一):男生和女生代表拼图比赛(七大洲位置定位), 检验同时反馈。 学生综合活动(二):世界地图裁成4*3块,然后拼合。 学生综合活动(三):四人小组共同绘制一张世界轮廓图。 注:学生预答顺序视上课情况调整,综合活动视学生情况安排。 第一课时 ——“海陆的变迁” 【重点】海陆变迁 【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 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环节三:小结 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海陆的变迁” 【教学重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表的板块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枚煮鸡蛋、一枚茶鸡蛋、一个用橡皮泥在小地球仪上包成的六大板块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 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尤其是地球科学的发展水平,魏格纳解答不了这些问题,当时所有的人都解答不了这些问题。 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科学上的很多重大问题,都归根结底是时代条件所限的问题,而时代的问题只能在时代的前进中得到回答。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 教学环节(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①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② 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 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 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环节(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① 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 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 出示19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次地震分布图、1989年—1998年世界10次最大地震分布图、2001年1—8月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00年—2001年世界最大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些较大地震分布图,找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探究与板块的关系。(讨论)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④ 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⑤ 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教材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环节(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① 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 ② 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 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教学环节(四)小结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总结: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激励学生去探索。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天气的网站、准备语文书 2.教学器材:投影仪 3.教学课件:投影胶片——天气预报流程图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1.在语文书中查找出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描述 2.天气对人类的影响补充更多资料 3.总结归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制作一幅天气预报的流程图 2.介绍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随着天气渐凉,我们所在的地区已进入了秋季,同学们都增加了衣服。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那今天要给同学介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请两位同学说一下近几天的天气状况。 板书: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教师:通过同学的描述,说明天气是不断地变化的,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气候则是长时间的过程。同学们在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一定要准确。请同学打开语文书迅速找出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描述,看那位同学找的又准确又多。(学生回答) 教师:天气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请同学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天气过程。(学生回答) 看来天气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天气对人类生产的影响又如何? 板书:2、天气的影响: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分析教材提供的图“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材料A说明: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材料B说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材料C说明:天气与农业收成的关系。 材料D说明: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补充更多资料,并给小资料加上一个标题。 (请两位学生简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天气与旅游、航海、飞行、心情的关系。 教师总结: 看来我们人类与天气息息相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 教师:人们在描述天气时,都要强调那些天气要素?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天气图:A图:“晴” B图 :“大风”C图:“寒冷”并讨论天气包括的要素。 总结归纳:天气要素:阴晴、风雨、冷热等。 教师: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人们必须要提前掌握天气的发展动向,以便安排好近期的工作和学习。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历史上才出现了第一张天气图。 (学生阅读):《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教师:天气图是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但是天气图是怎样完成的呢?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板书:3、天气预报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的文字资料、图片,总结归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师:制作一幅天气预报的流程图,做总结: 教师:除了看电视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还有那些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学生讨论补充:收听广播、看报纸、上网 学生:请几位同学介绍《如何在网上查找天气资料》并介绍几个网站的名称。 如:www.nmc.gov.cn www.cam.gov.cn 教师:收看天气预报可以安排好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良好的习惯。请同学收看一周的天气预报,下节课的任务是《模拟天气预报》。 教师指导: 要求: 1.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日报,并在表格中填出。 2.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长负责召集。 3.讨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模拟天气预报。 4.每组推荐2-3位同学共同做主持人。 5.请各小组准备的解说词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活动:利用课上及课余时间准备,教师要及时指导并督促学生准备的进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天气的影响: 3、天气预报 ——“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风向的判断 2.天气预报的要素 【教学难点】 天气预报的要素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⑴ 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并在下列表格中填出。 ⑵确定以什么形式进行模拟天气预报。 ⑶制作简单的电脑课件、各种天气符号图片等。 2.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北京行政区图、指图棍、磁钉。 3.教学课件:风的符号图及各种不同风力、风向的练习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这节活动课用录像开始,以同学们最容易看到的电视天气预报作为例子,让同学观察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即天气要素:阴晴、气温、风、降水等。 二、在有关天气要素中要强调风向、风力的概念,明确风向的判断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天气预报图中并特别要强调 1.风向是风的来向 2.风力强弱用级来表示 教师要准备一幅风的符号图显示在大屏幕上(或在黑板上画出风的符号图),分别指出风标、风尾和风向,变换不同的方向,来演示风向和风力不同,强调风力级别大小不同,风尾不同。同时要进行练习:准备几种不同的风向、风力符号,学生来判断。 观察温度:3℃/—8℃ (一定要明确3℃为一日中的最高气温,—8℃为一日中的最低气温),让学生算出温差有多大。 三、在课堂活动《模拟天气预报》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鼓励创新。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组协作。学生可以采取下列方法进行活动: 1.用小品、相声的形式模拟天气预报。 2.讲故事、配乐诗朗诵形式模拟天气预报。 3.用网上下载的图片及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 4.在北京市的地图上指图播报,配合自制的天气符号卡片。 四、《模拟天气预报》活动课的评价: 对于各组同学们的活动,一定要给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团结协作精神。评价可以从几方面进行: 1.各组同学的点评,可以评价自己的组,也可以评价别的组。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使今后的活动课得到提高。 2.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模拟天气预报》合理性、创新性、语言的生动性及预报的科学性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3.把评价过程制成表格,进行自评、互评并计入学期成绩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总结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总结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小结)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和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月下降0.6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一课时 【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幺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 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幺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 学生: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 降雨状况 小雨 0.1—9.9毫米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 10.0—24.9毫米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 25.0—49.9毫米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 50.0以上毫米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降水的观测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降水量的测量”,完成下列表格。 观测的地点 气象台站 观测的时间 有降水时观测 观测的仪器 雨量器(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筒盖、盛雪口)、量杯 降水量的单位 毫米(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 活动2: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 具体要求: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 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幺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降水多。 福建客家——大土楼: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 活动1: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 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教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教师: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 师生:A地: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活动3: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10—3月);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4—9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活动4: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5: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降水量 43.2 61.8 79.3 105.4 123.5 159.9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降水量 135.6 128 154.5 68.0 47.5 38.6 (注: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查找阅读资料:世界“雨极”、世界“旱极”、驾驭天气(一~四) 2.Flash动画《地形雨》 3.Flash动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教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找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阅读扩展资料“世界雨极与旱极”,说一说世界降水的分布的特点。 教师: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乞拉朋齐降水多,阿塔卡马沙漠降水量少,说明了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衡。 教师:世界降水究竟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规律呢?学过“降水的分布”,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讲授新课:三、降水的分布(空间变化) 1.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教师: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等温线都是等值线,具有相类似的特点,那么什么叫等降水量线呢? 学生:在地图上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点连成的光滑曲线,叫等降水量线。 教师强调: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教材的“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就反映了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2.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师:阅读教材的“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发现:为什么有的地方降水量大,有的地方降水量少?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活动1:请同学们《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世界降水随纬度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少。 教师归纳:赤道附近降水多,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越来越少。 活动2:在教材“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西岸,找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东部、内部、西部,并结合《七年级地图册》(上册)的“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图,说一说它们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较少。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陆降水较少,沿海多。 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降水较多。 活动3: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学生:向坡上吹的湿润的风,遇到山脉的阻挡,上升冷却凝结降水;而在另一坡,空气下沉增温,比较干燥。 教师归纳:山地迎着风吹来的一坡叫迎风坡,另一坡叫背风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们通常把这种雨叫做地形雨。 教师:实际上乞拉朋齐就是大量地形雨形成的“雨极”。下面的“阅读资料“可以让你更清楚地了解乞拉朋齐的雨。 学生阅读资料: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屏障,这种簸箕形的地形,特别是北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迫使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西南季风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非洲的几内亚的利卡年降雨量10450毫米,喀麦隆的第彭沙年降雨量10091毫米,都是在迎风坡上测到的。 教师:实际上,影响降水的因素还有洋流,洋流是怎样影响降水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探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降水量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世界降水的分布。 学生活动1: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降水多,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②、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年降水量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降水有什么差别?(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降水较多。)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即迎风坡,属于地形雨);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教师归纳后,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格: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两极地区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度(温带)地区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地区 大陆东岸 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四地降水量》,说一说中国东部季风区南北降水的地区差异。 学生:北方的哈尔滨、北京降水比南方的武汉、广州少。 教师:从北向南,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逐渐增多。 活动3: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或上“中国气象在线”网站(http://www.nmc.gov.cn)查询,记录以下几个城市在上一年中的降水量,并填入下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 城市 长春 北京 上海 福州 广州 西安 昆明 重庆 兰州 乌鲁木齐 年降水量(毫米) 4.人类对降水的影响 教师: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学生阅读资料: 驾驭天气(一) 《封神演义》里有这样一段神话故事:姜子牙施展法术,使几天内天气发生几度变化:三伏天里,先是下起鹅毛般的大雪,冻死了商朝军队的大批人马;接着又是烈日炎炎,那融化了的冰雪,又把商军营地变成一片汪洋;随后又是一场暴风雨,商军全部覆灭,这就是著名的“冰冻岐山”战役。 驾驭天气(二) 1968年8月,美国等国家进行了一次风暴“黛比”的试验。以加勒比海东部巴巴多斯做基地,话了3个月时间,动用了一艘一端插入海水的专用船,10艘工作船,24架飞机,数以千计的气球和浮标,7颗人造卫星,由7所联合机构以及美、加的大学和独立研究实验室等人员1500人,对云型、温度、风速、洋流以及海水盐分等等,分别做了数百万次的测量,测量资料全部输入电脑。 在“黛比”飓风眼墙外围撒播碘化银,由于催化作用,使飓风眼扩大,能量分散,最大风速降低了30%,受灾害的程度相应地减轻了许多。这个重要的成就是动用了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才获得的,是人类驾驭天气的起步。 科学的发展,使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日益自动化。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天气控制中心”开始形成,经常接受由两组不同的人造卫星所供应的资料。 驾驭天气(三) 英国在人工控制天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利用“调节大气中静电屏蔽层”的方法,可以在大范围内控制天气的晴雨。1981年7月29日,英国查尔斯王子同戴安娜举行婚礼。从事天气控制研究的英国气象学家别出心裁地拟定了一个代号为“晴——雨行动”的计划,为婚礼增添新奇色彩。婚礼开始了,气象学家们果然创造了大自然的奇观:在伦敦先用人工降下一场倾盆大雨,然后又在天空中人造出两道巨型彩虹。当婚礼进入高潮时,在教堂镀金圆顶上空有一道明亮的光柱垂直悬挂着,光辉灿烂,而伦敦上空的天气风和日丽。1982年4月1日,英国科学家首次使用激光催雨的方法,制造了一场大雨。 日本科学家设计了一种“人造山脉”降雨的办法,它适用于沙漠地带。人造山脉用玻璃纤维制成,外面涂上聚四氟乙烯,利用湿润空气遇“山”后沿坡爬升,遇冷凝结成雨。以色列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细菌具有催云化雨的作用,如果能够大量培育这种细菌,用来制造大雨,将是最经济的。 本世纪,人们驾驭天气的能力将会极大提高,如果有什么地方发生干旱,急需播雨时,电脑接到信息后,就会做出决定,建议在指定的海域上,加速蒸发海水。人们发射火箭到选定的海域,在水面散布一层能由生物分解的无害染料或油质分子层,加快蒸发的速度;几小时后,雨水就会在干旱的地方降落。风调雨顺的日子定将来到。 驾驭天气(四)——我国人工增雨 我国最早的人工增雨试验是在1958年。因为这年夏季吉林省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增雨获得了成功。我国的人工增雨工作还曾在扑灭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人工增雨试验和研究。 ——“世界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区别“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课前准备】 1.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绘制好新加坡、阿斯旺、雅典、伦敦、莫斯科、雅库茨克等城市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收集一些这些城市的建筑、服饰、自然风景图片等。 2.教学器材:投影仪、多媒体电脑、自然风景图片、各季节服饰。 3.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的课件。 【教学设计】 图1-课堂设计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意图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养成了喜爱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的天气如何? [过渡] 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天气的几个要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天气状况)都说清楚了。那么我们还听说某某地方气候怎样怎样,那么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看观察本节及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插图和课本提供的活动设计中的第1、2两题的相关问题,比较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天气与气候的差异除了要素与关注的时间不一样外,还有哪些方面也存在差异呢?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课件——天气与气候的比较 时间 空间 稳定性 描述词语 天气 短 小 不稳定 阴、晴 气候 长 大 稳定 降水气温 [转折] 大家说了北京的天气,那么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总结] 刚才大家谈了对北京气候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北京的气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引导深入] 前后知识的衔接 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以旧带新,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地理概念的比较,进而分析出地理概念的差异性。 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讲述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 善于利用表格法比较差异。 思考以往知识 答:(略) 读图、看书 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过程。 答:(略) 听讲 思考 知识建构 回顾、体验、总结、讲述 答:(略) 思考 记忆 思考、问题探究 答:(略) 读图 了解世界各地气候是存在差异的。 读图 分组探究活动 分析材料。 总结、判断 汇报 组织学生复习反馈 北京之外的地方气候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与北京一样“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呢?请去过外地(国外)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总结] 看来各地的气候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地区差异,那么差异情况到底怎么样呢?看教材提供的“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找到北京所在的气候类型区域,并看看别处还有哪些类型。 [板书]二、气候类型的差异 1、世界气候类型多样 [过渡] 刚才大家说的很好,世界各地的气候不一样。存在地区差异。比如,在北京进入寒冷冬天的时候,有的地方刚要进入炎热的夏季。而且类型也多样,比如,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终年寒冷,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雨水充沛,有的地方久旱不雨,异常干燥。大家看了课本提供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了解到世界气候类型多样,不下10种。 [引导深入] 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大家今后到国外留学、旅游、工作,那时你就不能按照北京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所以为了以后出国作好准备,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出国活动。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板书]2、世界气候的分布 [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是这样的:按小组抽签去国外留学或旅游(签上注明了什么时候去,逗留的时间,去的地方。小组抽到签后进行讨论,首先弄清楚这个地方在哪个大洲,位于世界地图什么位置,对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再利用所给的降水、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然后从图中分析出气温、降水的特点,确定气候类型的特点,按照气候类型的特点,大致决定准备选取衣服、选取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日常必备物品,并想象出自然景观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从发给你的资料中挑选出来,如果材料上没有,自己写上。最后小组汇报,并说出理由(利用从气温曲线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带、从降水柱状图来分析该地是在这个气候带中的气候类型,从结合气温与降水特点试着描述气候特点) [总结]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除了我们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外,世界其他地区还存在许多种气候类型。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气温的组合不同,所以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也不同。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为我们今后出国工作、旅游、学习等都有指导意义。 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积极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增强感性认识,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整合。 引导读图、养成善于读图的习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对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气候与降水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办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全员参与 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用已经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示例2 ——“世界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亚欧大陆由西向东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地形雨动画,中国南北方景观图片,中国东西部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意图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训练,同学们学会了从图上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对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有了基本的了解。在课程结束时我们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影响气候的要素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复习旧知识] 我们在本章前两节课中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总结]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提问] 气候主要由哪两个要素组成? [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布置活动]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材提供的活动1、2、3、4,看一看每一种气候特征都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图片展示)亚欧大陆东西部景观图片 [简要总结] 设问式导入 前后知识的衔接 以旧带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地理概念的比较,进而分析出地理概念的差异性。 复习巩固旧知识 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讲述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 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翻阅以前所学知识,讨论总结回答 (略) 思考并回答 (气温和降水) 回顾、总结、讲述 答:(略) 思考 记忆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思考、问题探究 答:(略) 组织学生复习反馈 (展示动画)地形雨 [承转]气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能否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小结] [巩固知识]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活动。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用已经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案示例1 ——“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对世界人口问题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自由发言、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材料,归纳出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问题、人口的分布和世界人种四个问题,指出这是本节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提问:你熟悉的亲戚、朋友,近几年家庭人口变化了吗?怎样变化的? 人口数量变化跟什么有关?(出生和和死亡的人数) 请解释下面的一句话:“我国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1985年下降为1.12%” 读教材提供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解释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情况进行纠偏、落实。 提问人类历史已有几百万年,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呢? (学生读图和书,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读图及教材相关文字并思考下列问题: 全班分成三组活动: 第一组计算人口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结论) 1. 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 2. 第二组: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第三组:计算4国1998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全体思考、讨论并回答 1.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无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2.人口增长的原因 (读课文) 3.各大洲人口增长是否一样快,有什么不同? 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以后增长加快,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1930年以来速度更快; 3. 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非洲最快,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慢。 世界人口增长图 算一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增加多少人?(6885人)相当于我校总人数的多少倍? 一分钟钟内,要增加多少人? 1.完成活动(1) 2.全班每三人组成一小组(三人之一:负责计时三人之二:负责计算三人之三:完成一项自己认为在一分钟之内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做一道算术题、把自己的书包重新整理一遍) 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一分钟内我们能做的事情及世界上新增加的人口数。 展示《人类和环境关系模式图》 提问:请你说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活动:脑力激荡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写出的最多(发每组大白纸、彩笔、胶条)。 小结:看来人多的问题还真不少,那是不是人少就好?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提问:那怎样的人口才是适宜的? 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多的同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提问:人们为什么迁往城市?(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图回答) 提问:你能举例说出人口的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与坏吗 辩论:人口的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与坏 说明:因为城市有较好的条件,所以大量人口涌进城市。许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很大,例如法国70%、德国85%。 读图提问:甲地的人口密度是500人/平方千米,你能说说什么是人口密度吗? 学生分组读图、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结论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东部、欧洲、北美东部。 人口稀疏的地区:沙漠、雨林、严寒的高纬度和高原地区。 世界人口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并对照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和降水图,分析影响这个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原因。 人口的分布与自然条件优劣、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历史长短等因素有关。 [课堂小结] [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份课堂笔记 2.地理填充图作业 教案示例2 ——“人口与人种” 【教学重点】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区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猜猜看:他们是谁(媒体投影展示三幅图片:) 1、展示球衣的韩日两国首脑 2、安南与球王贝利 3、欧文和贝克汉姆 (或任选三幅能反映三大人种的图片,人物一定是学生熟悉的) (同学们看图回答) 提问:这是三幅世界杯的图片,人物同学们都很熟悉。同学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世界的三大人种,你能说出来吗?你是怎样区分出来的? 活动1、媒体投影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提问: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学生回答后,抽签分组准备,(可以短剧表演、化妆表演、动手画面具)表现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体质特征,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 教师问:你见过白种人和黑种人吗?你能从肤色、眼色、发色等方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体质特征吗? 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洲黄种人较多? 活动2、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结合下面的阅读材料《黑人被贩卖至美洲》采取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黑人的分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媒体展示三大人种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话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教师补充材料读一读“三角贸易” 活动3、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人种有高等、低等之分么(要求有理有据) 一些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低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你赞成吗? 但是,也应该指出:人种的外部特征差别,同人种的心理素质差别没有因果关系;近代,一些白种人为了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制造了白种人是“高等”人种,有色人种是“低等”人种的反动种族优劣学说。 教师小结: 人种的外部特征同原居地的自然条件有关,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绝不是什么“神的意志”。 论证:你能举例说明么 特别强调: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例: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得多。 作业: 1.地理填充图作业 2.准备一个故事会:世界三大人种中,杰出人物的故事(可以涉及各个领域:如政治、军事、文艺、科技、体育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一、三大人种特征及分布 1、 黄种人特征及分布 2、 白种人特征及分布 3、 黑种人特征及分布 4、 分布特点:大范围的集中分布与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二、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教案示例1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语言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访问,经商,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信息时代互联网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出国门与世界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地理分布就越来越有必要。 (板书)语言的功能 (学生活动):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不会英语的中国人和不会中文的美国人。两个人同去登山,一前一后相距不远行进在同一条山路上,突然其中一人对另一个人高喊(用对方不懂的自己的母语):危险,停下! (教师总结):从刚才的情景中,我们看到人们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保存和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板书)语言的种类 (教师提问):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你听说过哪些种语言?你会说哪些语言?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后,共同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 (教师补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众多的语言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用于联合国的文件和发言。 (指导读书):引导学生读教材提供的“不同的语要文字”示意图。 (板书)语言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一种语言?(汉语) (学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 (提问):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使用汉语?(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什么?(华人聚居)或者提问:除了中国,世界还有哪些国家有华人分布?(东南亚) (教师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居的地区。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长,世界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正在不断增加。 (教师提问):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哪种语言?(英语) (学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回答:英语重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英语会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引导学生从殖民掠夺,英语国家的经济实力等方面分析) (教师总结):一种语言传播,使用的广泛程度,从一定意义上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和使用这种语言的地区发展实力的体现。英语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殖民主义的扩张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使用英语国家的不断增加使英语最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学生活动)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填写下表,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语言 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 亚洲,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俄语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欧洲的西部,非洲等地区;法国及一些非洲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的西部,非洲北部的国家 (板书)语言和文化 (教师补充):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中。 (学生活动):讨论:将中文“祥林嫂”翻译为英文? (教师总结):不同民族由于文化,礼仪的差异在称呼上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将兄长的妻子尊称为嫂子,表达的不仅是兄长的妻子的含义,还是一个尊称。而在英文中没有相应的称呼。 (课外练习):为什么在汉语中用 如雨后春笋来形容成长、发展迅速的事物,而在英语中用like mushroom(像蘑菇一样)来形容成长、发展迅速的事物?(竹子是中国人熟悉而且在中国南方常见的植物,是大熊猫最喜欢的食物。但在英国等英语国家竹子并不常见,所以英语中没有出现春笋而是蘑菇。)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教案示例2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组收集三大宗教中某一种宗教的有关资料 2.教师课前准备:三大宗教代表文化形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劲艰辛取回的真经是《佛经》,《圣经》还是《古兰经》?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你还知道其他哪些宗教?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学生可能提到世界许多种宗教的名称,请教师参考《扩展资料》中有关宗教流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宗教间的基本关系,例如西藏布达拉宫,北京雍和宫都是喇嘛教的建筑代表,喇嘛教只是北传佛教中的一支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宗教)在世界各种宗教中,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但传播范围广,而且直接影响到世界政治和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非其他宗教可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 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提问: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原始社会,人对雷电,风雨,地震,山崩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现象感到恐慌,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就是神。顶礼膜拜,歌舞祈祷就是人类对神的友好表示。 教师出示有关三大宗教文化的图片:例如圣母画像(绘画艺术),佛像(雕刻艺术)清真寺(建筑艺术)等,提问:这些图片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种宗教?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节日,宗教习俗等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宗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世界各种宗教中,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最大。 三、世界三大宗教 学生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宗教 发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形成于亚洲西部 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产生于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创始于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教师补充:基督教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以《圣经》为经典。伊斯兰教信一切由安拉前定,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佛教的经典则较多。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哪一种宗教?(基督教) 2.伊斯兰教的教徒被称为什么?(穆斯林) 3.泰国的国教是什么?(佛教)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伊斯兰教) 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伊斯兰教) 6.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喇嘛教) 7.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喇嘛教) 8.我国信仰宗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西部) 四、宗教与文化 教师提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呢? 学生活动: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于课前收集有关某一种宗教在建筑,服饰,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资料,讨论交流。 教案示例3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重点难点】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阅读教材并根据提纲分组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有关资料 2.教学器材:抢答器 3.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中详述 【教学过程】 一.基本思路 根据抢答器的设备状况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所有问题分为三类,第一大类的问题为课标要求的基本问题列为必答题,各组根据抽签结果回答其中一部分的问题。第二大类的问题主要由表演完成,要求各组都要回答按顺序完成,表现最佳的小组加分。第三大类问题为扩展知识内容列为抢答题,由各组自由抢答。全班设学生主持人两名(课前培训)负责轮流出示问题及公布正确答案,教师协调监督。 二.可以列入必答题的问题有: 1.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大约有3000至4000种) 2.哪些语言可以用于联合国的文件和发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一种语言?(汉语) 4.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使用汉语?(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什么?(华人聚居) 5.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哪种语言?(英语) 6.英语重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 7.俄语的主要分布地区?(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8.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地区?(西班牙,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9.法语的主要分布地区?(欧洲的西部,非洲等地区;法国及一些非洲国家) 10.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地区?(亚洲的西部,非洲北部的国家) 11.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种宗教是什么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2.《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劲艰辛取回的真经是《佛经》,《圣经》还是《古兰经》? 13.基督教产生于什么地方?(形成于亚洲西部) 14.基督教徒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欧洲,美洲,大洋洲) 15.英国人主要信仰哪一种宗教?(基督教) 16.伊斯兰教产生于什么地方?(产生于阿拉伯半岛) 17.伊斯兰教徒被称为什么?(穆斯林) 18.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一些地区?(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19.佛教产生在什么地方?(创始于古印度) 20.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1.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哪一种宗教?(基督教) 22.泰国的国教是什么?(佛教)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伊斯兰教) 24.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伊斯兰教) 25.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喇嘛教) 26.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多信仰哪一种宗教?(喇嘛教) 27.我国信仰宗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西部) 28.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教堂) 29.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清真寺) 30.佛教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寺庙) 三.可以列入表演的问题有: 1.你会讲哪几种语言? 请用每一种语言说一个词并翻译为中文,说出语言种类最多的组加分,中国地方方言不属于此范围。 2.你了解哪一种宗教的祈祷仪式? 学生可以表演僧尼敲木鱼,数捻珠,诵经等情景;基督教徒唱诗,祷告,领圣餐的情景;伊斯兰教徒每日多次祈祷的仪式等。 四.可以列入抢答题的问题有: 1.为什么英语会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引导学生从殖民掠夺,英语国家的经济实力等方面分析) 2.为什么在汉语中用“如雨后春笋”来形容成长,发展迅速的事物,而在英语中用like mushroom(像蘑菇一样)来形容成长,发展迅速的事物? (竹子是中国人熟悉而且在中国南方常见的植物,是大熊猫最喜欢的食物。但在英国等英语国家竹子并不常见,所以英语中没有出现春笋而是蘑菇。) 3.播放电影《少林寺》,《修女也疯狂》,《今日世界---中东》的片段。 分别在进行哪一种宗教的宗教活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4.展示图片〈巴黎圣母院〉,〈布达拉宫〉,〈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代表建筑?(基督教,佛教的一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 5.展示图片〈教皇〉,〈阿拉法特〉,〈泰国国王〉。 三个人分别信仰哪一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6.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节日?(基督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7.吃素;不吃猪肉;过节吃火鸡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饮食习惯?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8.说出本市一处宗教建筑的名称?(例如北京雍和宫等) 9.任选以下国家中部分国家的国旗展示图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旗〉,〈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国旗〉,〈巴勒斯坦国旗〉,〈科威特国旗〉,〈伊拉克国旗〉,〈叙利亚国旗〉,〈约旦国旗〉,〈苏丹国旗〉。 这些国家的国旗在使用的颜色上有什么共同点?(都使用了红色,黑色,白色和绿色)。为什么穆斯林国家国旗主要使用红色,黑色,白色和绿色?(红色,黑色,白色和绿色代表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后代的几个王朝,这四色通常被称为泛阿拉伯颜色) 10.为什么一个星期的第七天是休息日并称为礼拜日? (〈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世界共用了六天,第七日完工安息。因此人们在第七日不工作而是休息做礼拜,后来星期日也称礼拜日)。 教案示例1 ——“发展与合作”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图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 提问: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它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展示图片: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1.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 2.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 3.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 4.哪些大洲现在还没有国家? 总结:(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承转:除了面积上的不同外,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图表:“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 总结: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讲解: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中国和美国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课前准备 学生回答:略 学生查阅世界政区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查看世界政区图,从中归纳不同类型国家的分布地区。 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个洲。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利用所学知识自然引入,知识铺垫。 创设环境,利用日常知识,通过学生动脑、动口来认识国家及地区,熟悉国家的名称和位置。锻炼学生的阅读地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及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实际事例引入,引发学生共鸣。 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树立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观念。 自然引入新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国界、领土的概念,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国界往往是引起国家之间争端的主要因素。 承转:我们学习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同其他班级的同学是否进行交往,发生过矛盾吗?为什么产生矛盾?你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 过渡:世界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也经常发生冲突。 总结: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地图展示:世界政治地图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不同国界”图 提问:国家之间的界线有些什么差异? 总结: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知识扩展:简要介绍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印巴战争。 总结: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地图上查阅: (1)跨两洲的国家 (2)地跨南北半球的国家; (3)地跨东西半球的国家; (4)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学生分析讨论 教案示例2 ——“发展与合作”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积极性、收集资料的科学性、活动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的把握。 2.学生分析问题、讨论事实等与实际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异同点的正确引导等。 【教学难点】 1.对学生收集资料的代表性的把握。 2.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充分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 【教学准备】 1.将学生分组:将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负责有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资料和问题的讨论,一组负责有关“国际合作”方面的资料和问题的分析。 2.教师搜集有关国家经济状况的资料和图片,有关联合国、欧洲联盟等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3.福特公司汽车生产动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问题,知道有所谓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认识那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提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好,基本上是按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确定的。 提问:当今世界,有哪些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有哪些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呢?(美国、德国、印度、埃塞俄比亚等) 学生举例回答:略 提问 课前准备: 学生从书本上查找有关知识,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 使学生了解经济要素对国家类型的确定的重要性。 使学生初步了解哪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哪些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锻炼学生的阅读地图的能力。 :请同学们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亚洲还有一个日本;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下面,我们通过分别介绍这些国家的人们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差别。 活动设计: 1.分四组分别代表美国、德国和印度、埃塞俄比亚四国,通过收集这四国的经济资料来介绍各自的发展状况。 (课前由学生准备,主要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各国经济综合实力情况资料;②各国主要工业部门介绍;③各国教育情况介绍;④各国社会福利情况介绍等) 2.课堂上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各组的结论。(学生活动,大约10分钟) (通过各国主要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基本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3.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结论:(每组5分钟) (介绍各组分析讨论得出的结论,由学生设想假如自己就是该国的公民,对该国的人民生活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如果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应如何想办法来促进本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等。) 4.教师总结。 学生查看世界政区图,从中归纳不同类型国家的分布地区。 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类,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得出各自代表国家的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好坏,进一步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的密切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主要部门和主要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差距等等。 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归纳和整理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一些主要指标上的差异,充分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平等现象,明白在发展中国家,只有抓住时机,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才是唯一的出路。 使学生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将这两种类型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树立学生的全球观和发展与合作的意识。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自主的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世界主要国际组织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刚才我们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世界上四个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向大家作了各国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汇报,使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还存在如此巨大的生活差距,真正生活富裕的人们是少数发达国家中的居民,而大多数的世界人们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的形成,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历史上发达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的掠夺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通过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等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有些国家在一些领域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空业、核工业等,因此,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适应,要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进步,否则,就会成为经济大潮中的失败者,今天,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开展的南南合作正是这种发展的一种体现。 过渡:实际上,尽管世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完成,而是有多个国家协作完成的。 动画展示:福特公司汽车生产 提问:在进行全球化的生产过程中,各国获得的利益是否一致?哪些国家获得的利润高,哪些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适当启发 提问: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 承转:为了更好的协调各国间的关系,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必要成立全球性及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提问:你都了解哪些比较重要的国际组织? 简要总结:(略) 学生讨论都有哪些国家参与了汽车生产,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有哪些,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哪些? 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进行讨论:在这种条件下的经济合作中,发展中国家除了利润流失外,还有哪些方面损害?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利用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介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