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岳阳市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170万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3.(2分)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第34页(共34页)‎ ‎4.(2分)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5.(2分)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2分)如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7.(2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8.(2分)后人尊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禹 ‎9.(2分)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第34页(共34页)‎ ‎10.(2分)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1.(2分)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12.(2分)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提供考古依据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3.(2分)已知从商朝开始、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字是(  )‎ A.钟鼎文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14.(2分)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15.(2分)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16.(2分)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第34页(共34页)‎ A.废除了贵族特权 ‎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 C.分封制遭到破坏 ‎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17.(2分)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8.(2分)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争霸 B.走向统一 C.战争频繁 D.国家消亡 ‎19.(2分)“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20.(2分)下列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 A. B. ‎ C. D.‎ 第34页(共34页)‎ ‎21.(2分)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举行了一次“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会,李怡同学主张“制定严格的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影响李怡同学主张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22.(2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赢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23.(2分)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24.(2分)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34页(共34页)‎ ‎25.(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26.(2分)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27.(2分)“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A. B. C. D.‎ ‎28.(2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29.(2分)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30.(2分)公元前209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是(  )‎ 第34页(共34页)‎ A. B. ‎ C.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31.(15分)北京地区是“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也是古燕都 材料一:关于北京人,阅读材料,进行判断 让我们用一种非常宏观的分期目光来凝视这段历史,就能看到几乎在同一时期抑或稍晚一点,即距今70万﹣20万年前,今天的北京郊区也有了活跃的原始人群。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同时期内涵最为丰富和系统的直立人文化遗址,因此我们必然的视它为中国古人类发展的一块里程碑。但是,“北京人”决不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唯一的人群,在湖北的郧阳、河南的南召、安徽的和县都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或他们留下的石器。‎ 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白天,男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一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第34页(共34页)‎ ‎(1)依据上述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能够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画“√”;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横线内画“×”;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横线内画“〇”。‎ ‎①北京人出现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   ‎ ‎②北京人的发现对世界和中国古人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③北京人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唯一的人群。   ‎ ‎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 ‎⑤北京人已学会用火,并能够保留火种。   ‎ ‎⑥北京人生活的环境温和湿润。   ‎ ‎⑦北京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材料二:1986年,克盉出土于房山琉璃河1193号大墓,是燕都遗址出土的最珍贵文物。‎ 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即北京)的诸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克进驻匽(燕)地,接收了土地,平息了动乱。‎ ‎(2)克盉上文字记载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   时期。‎ 材料三:‎ ‎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②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③宗亲和 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④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 第34页(共34页)‎ 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 ‎⑤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⑥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以上文字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这一政治制度。请将语句对应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周王分封的“对象”是:   。‎ 周王分封的“依据”是:   。‎ 受封者的“权利”体现在:   和   。‎ 受封者的“义务”是:   。‎ 分封的“目的”在于:   。‎ ‎32.(15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1)请在战国形势图上标出战国七雄名称。‎ 材料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第34页(共34页)‎ ‎(2)材料二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中的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秦孝公认为“丑莫大焉”的是何事?秦孝公的强烈愿望是什么?‎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3)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4)“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5)“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33.(10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1)文中的“他”是何人?生活在哪个时期?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材料二: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材料二中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三:史料记载:马厩失火。他下朝回家就问:“有人受伤吗?”而不问马有没有受伤。同时他也抨击统治者制做人俑陪葬,因为这是对人的伤害和不尊重。‎ ‎(3)材料三中他的言论和表现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四: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第34页(共34页)‎ 请回答:‎ ‎(4)材料四中老师开导同学的方法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一致,请说出他的名字,并根据材料归纳他思想学说的特点。‎ 第34页(共34页)‎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岳阳市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170万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知道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 ‎【解答】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由图片可知,④属于长江流域的云南省元谋县。‎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元谋人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元谋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2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分析】本题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依托,考查的是考古发掘的知识.‎ ‎【解答】考古发掘的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迹等,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通过考古发掘,人们获得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故选:D。‎ 第34页(共34页)‎ ‎【点评】本题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考古发掘特征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2分)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4.(2分)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第34页(共34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该处原始居民可能是半坡人,种植粮食作物。‎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5.(2分)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分析】本题以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6.(2分)如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第34页(共34页)‎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分析】本题以《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为依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知识。‎ ‎【解答】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因此说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2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相关知识点。‎ ‎8.(2分)后人尊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解答】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人尊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黄帝。‎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9.(2分)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分析】本题以《史记•夏本纪》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大禹治水的知识。‎ ‎【解答】相传远古时期,洪水肆虐,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终于消除了水患。大禹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故选:D。‎ ‎【点评】‎ 第34页(共34页)‎ 本题以《史记•夏本纪》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0.(2分)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为依托,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知识。‎ ‎【解答】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主王朝。‎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夏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1.(2分)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主要掌握他们的不同点。‎ ‎【解答】据题干“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同学探究的历史主题是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是凭血缘关系来继承王位,一般是父子相传,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异同点。‎ 第34页(共34页)‎ ‎12.(2分)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提供考古依据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分析】本题考查盘庚迁殷,知道“殷墟”提供考古依据的朝代是商朝。‎ ‎【解答】商王盘庚统治时期,曾经迁都到殷,中国安阳殷墟就是商朝都城的遗址。‎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商朝的建立和灭亡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盘庚迁殷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3.(2分)已知从商朝开始、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字是(  )‎ A.钟鼎文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效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4.(2分)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分析】由图中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商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右图文物是甲骨文,它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左图文物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所以通过图中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辨析能力。‎ ‎15.(2分)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首霸﹣﹣齐桓公。‎ ‎【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16.(2分)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 C.分封制遭到破坏 ‎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五霸,知道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 ‎【解答】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一些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大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战争。故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五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34页(共34页)‎ ‎17.(2分)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2分)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争霸 B.走向统一 C.战争频繁 D.国家消亡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到春秋历史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西周到春秋诸侯国越来越少,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认识西周到春秋历史发展的趋势。‎ ‎19.(2分)“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第34页(共34页)‎ ‎【分析】本题以“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20.(2分)下列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 A. B. ‎ C. D.‎ ‎【分析】本题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选项A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选项B是唐朝曲辕犁图;选项C是司母戊鼎图;选项D是筒车图。‎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第34页(共34页)‎ ‎21.(2分)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举行了一次“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会,李怡同学主张“制定严格的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影响李怡同学主张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的认识.识记法家的思想.‎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制定严格的班规,对违反班规的同学严惩”,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提倡法治,故题干所述与法家韩非的主张相类似。‎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诸子百家的主张.‎ ‎22.(2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赢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分析】本题以李白的诗句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的知识。‎ ‎【解答】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李白的诗句,反映的是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历史。‎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李白的诗句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3.(2分)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第34页(共34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分析】本题以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秦始皇历史功绩的知识。‎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修建陵墓给人们带来是深重的灾难。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4.(2分)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有关知识。‎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内容。‎ ‎25.(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以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郡县制。‎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6.(2分)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以近代学者王仲麟说的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据“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可知,“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7.(2分)“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把握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 ‎【解答】依据所学的知识,秦朝的历史,李斯发明了小篆作为官方统一的文字,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A项字体为小篆。‎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古代汉字演变的基础知识准确了解。‎ ‎28.(2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同时设立九卿制辅助丞相。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正确。‎ 第34页(共34页)‎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对相关知识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2分)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分析】本题以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为切入点,考查秦长城的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 ‎【解答】秦朝为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长城的起止点的掌握,需熟练记忆。‎ ‎30.(2分)公元前209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是(  )‎ A. B. ‎ C. D.‎ ‎【分析】本题以公元前209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第34页(共34页)‎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公元前209年处于秦朝时期,因此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A为圆形方孔钱。‎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31.(15分)北京地区是“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也是古燕都 材料一:关于北京人,阅读材料,进行判断 让我们用一种非常宏观的分期目光来凝视这段历史,就能看到几乎在同一时期抑或稍晚一点,即距今70万﹣20万年前,今天的北京郊区也有了活跃的原始人群。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同时期内涵最为丰富和系统的直立人文化遗址,因此我们必然的视它为中国古人类发展的一块里程碑。但是,“北京人”决不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唯一的人群,在湖北的郧阳、河南的南召、安徽的和县都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或他们留下的石器。‎ 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白天,男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一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1)依据上述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能够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画“√”;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横线内画“×”;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横线内画“〇”。‎ ‎①北京人出现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 √ ‎ ‎②北京人的发现对世界和中国古人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 第34页(共34页)‎ ‎③北京人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唯一的人群。 × ‎ ‎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 ‎ ‎⑤北京人已学会用火,并能够保留火种。 √ ‎ ‎⑥北京人生活的环境温和湿润。 〇 ‎ ‎⑦北京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 材料二:1986年,克盉出土于房山琉璃河1193号大墓,是燕都遗址出土的最珍贵文物。‎ 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即北京)的诸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克进驻匽(燕)地,接收了土地,平息了动乱。‎ ‎(2)克盉上文字记载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政治制度 分封制 ,这一制度产生于 西周 时期。‎ 材料三:‎ ‎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②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③宗亲和 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④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 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 ‎⑤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⑥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第34页(共34页)‎ ‎(3)以上文字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这一政治制度。请将语句对应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周王分封的“对象”是: ③ 。‎ 周王分封的“依据”是: ② 。‎ 受封者的“权利”体现在: ④ 和 ⑥ 。‎ 受封者的“义务”是: ⑤ 。‎ 分封的“目的”在于: ① 。‎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①据材料“距今70万﹣20万年前,今天的北京郊区也有了活跃的原始人群”可知,“北京人出现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 ‎②据材料“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同时期内涵最为丰富和系统的直立人文化遗址,因此我们必然的视它为中国古人类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可知,“北京人的发现对世界和中国古人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的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 ‎③据材料“‘北京人’决不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唯一的人群”可知,“北京人是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唯一的人群”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④据材料“男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可知,“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⑤据材料“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一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可知,“北京人已学会用火,并能够保留火种”的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 ‎⑥据材料可知,“北京人生活的环境温和湿润”材料没有涉及。‎ ‎⑦据材料“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可知,“北京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第34页(共34页)‎ ‎(2)据材料“(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即北京)的诸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可知,克盉上文字记载的是我国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巩固统治,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 ‎(3)据材料三可知,周王分封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周王分封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受封者的“权利”体现在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受封者的“义务”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分封的“目的”在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⑤√;⑥〇;⑦×。‎ ‎(2)分封制、西周。‎ ‎(3)③;②;④⑥;⑤;①。‎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2.(15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1)请在战国形势图上标出战国七雄名称。‎ 材料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第34页(共34页)‎ ‎﹣﹣《史记•秦本纪》‎ ‎(2)材料二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中的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秦孝公认为“丑莫大焉”的是何事?秦孝公的强烈愿望是什么?‎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3)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4)“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5)“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图片和两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历史知识。‎ ‎【解答】(1)战国七雄是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它们在战国形势图上的位置分别是东南西北到中间。‎ ‎(2)根据材料“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知,秦孝公认为“丑莫大焉”指的是“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也就是土地被占,被中原诸侯国鄙视,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据材料“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的强烈愿望是使秦国强大。‎ ‎(3)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商君”是商鞅(公孙鞅、卫鞅)。‎ ‎(4)根据材料“﹣﹣﹣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是指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第34页(共34页)‎ ‎(5)“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重农抑商、达到富国目的);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为平民获得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世袭特权;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故答案为:‎ ‎(1)‎ ‎(2)“丑莫大焉”:土地被占,被中原诸侯国鄙视,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愿望:使秦国强大。‎ ‎(3)“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 ‎(4)“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5)措施:奖励生产(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封爵)。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世袭特权;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注意充分阅读史料,利用好所给史料完成答题。‎ 第34页(共34页)‎ ‎33.(10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他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1)文中的“他”是何人?生活在哪个时期?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材料二: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材料二中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至少写出两点)‎ 材料三:史料记载:马厩失火。他下朝回家就问:“有人受伤吗?”而不问马有没有受伤。同时他也抨击统治者制做人俑陪葬,因为这是对人的伤害和不尊重。‎ ‎(3)材料三中他的言论和表现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四: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请回答:‎ ‎(4)材料四中老师开导同学的方法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一致,请说出他的名字,并根据材料归纳他思想学说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广开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言论可知这个人物是生活在春秋晚期的鲁国人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论由孔子弟子整理的在《论语》一书中。‎ 第34页(共34页)‎ ‎(2)材料二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我们要谦虚好学;“当仁不让于师!”教育我们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育我们要学习过程中坚持复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向他人求教。‎ ‎(3)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有人受伤吗?”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正是他“仁”的主张的体现。‎ ‎(4)根据材料四“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反映了辩证法思想,依据所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最早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故答案为:‎ ‎(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论语》。‎ ‎(2)要有虚心的态度;要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学习过程中坚持复习;保持好奇心,向他人求教。‎ ‎(3)仁;“仁者爱人”,对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人。‎ ‎(4)老子;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善于从事务的正反两面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一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必须准确识别孔子和老子的相关材料,其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均可直接回答。‎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19 7:44:24;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34页(共3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