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合集部编七下语文教案 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案合集部编七下语文教案 全册

‎ ‎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200‎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 200‎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00‎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 ‎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 性格特点。 ‎ 200‎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 ‎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五: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   1‎ 200‎ ‎、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 ‎ 200‎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教学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 导 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诗集: ‎ 200‎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 臧克家,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 ‎4.听读课文: 要求:听清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并思考问题。‎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显示) ‎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 第一、二自然段。‎ 200‎ ‎(2)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 第二课时(总第4课时)‎ 研讨课文:‎ 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 探究学习:‎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4)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 (略)‎ ‎(2)‎ 200‎ ‎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4)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1) 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学者和诗人 1、《唐诗杂论》 ‎ ‎         做了再说 ↓2、《楚辞校补》   ‎ 做了不说 3、《古典新义》‎ 闻一多先生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 革命家  ↑1、起稿政治传单 ‎ 说了就做  2、群众大会演说  ‎ ‎         3、参加游行示威 ‎ 教后记 200‎ ‎3.回忆鲁迅先生 ‎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 一、导入:‎ 200‎ 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明确:笑声 200‎ ‎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 明朗 (乐观开朗 平易近人)‎ ‎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 ‎ 步伐 轻捷 ‎ “刚” “一” “同时” (行为描写)‎ ‎ 品评衣着 (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 ‎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 之二:吃韭菜合子:‎ 200‎ ‎ “笑”——冲 ‎ 第43小节 “一提议” “必然” “还是” “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         作业 ‎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200‎ ‎(感悟真人鲁迅)‎ ‎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 “ 仿佛不顾一切” “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 “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三、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200‎ ‎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作业:《配套练习》‎ 200‎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200‎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 ----- 读通课文 ‎ 1、读准字音 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 ----- 读懂课文 ‎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 第二课时(总第8课时)‎ 五、三读 ----- 读出语气和感情 ‎ 1、孙权的谈话。‎ ‎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 200‎ ‎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教后记 200‎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 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读、悟、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 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板书:黄河颂  光未然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200‎ 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内容研讨:学生分组研讨,教师点拨指导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五、布置作业:1、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 欣赏《黄河大合唱》其它乐章的音乐。‎ 第二课时(总第10课时)‎ ‎ 一、 检查内容研讨结果,进行内容赏析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 200‎ 明确:伟大坚强   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 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   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 明确: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师自问答: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 明确:望。   师问: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明确: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师问: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页,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 自由回答。 ‎ 板书: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 200‎ ‎  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 明确: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 明确:伟大坚强的精神   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板书: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板书:‎ ‎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  描写黄河   歌颂黄河  学习黄河                ------>      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   巨大贡献  精神 补充资料:‎ ‎《黄河颂》的作者 光未然 作曲 冼星海 ‎ 200‎ ‎《黄河大合唱》共有 8 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教后反思:                      ‎ ‎6.最后一课 20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1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 200‎ 二、生字、词 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 200‎ 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 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 第二课时(总第12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 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 (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3)老师的衣着。‎ 200‎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 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 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200‎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 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 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 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 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 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请学生朗读第21节。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 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 ‎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 第三课时(总第13课时)‎ ‎[教学要点] ‎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200‎ ‎ --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 200‎ ‎ 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 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 ‎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 200‎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 ‎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教后反思:‎ ‎7. 《土地的誓言》‎ 200‎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4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200‎ ‎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 ‎  山涧     斑斓      碾        丰饶       污秽      谰语     怪诞  ‎ ‎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镐头 ‎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 五、整体感知:‎ ‎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 ‎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段。‎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一、问题讨论:‎ 200‎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 ‎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 ‎3.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200‎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 ‎4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归纳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三、拓展延伸:‎ 交流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写一篇歌颂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二三四。‎ 教后反思:‎ 200‎ ‎8.木兰诗 20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  ‎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6课时)‎ 200‎ 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 200‎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 200‎ ‎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板书设计 ‎ ‎ 木兰诗    一、(l一3)替父从军   详    二、(4)十年征战   略 第二课时(总第17课时)‎ 一、明确目标  ‎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 ‎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 200‎ ‎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  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 200‎ ‎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   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 ‎ 1.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 ‎ 木兰诗             1.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 200‎ ‎           3.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教后反思:‎ ‎9、阿长与《山海经》‎ 200‎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 ‎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体会“抑”中“扬”。‎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惧惮 孤孀 ‎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精读思考——‎ 200‎ 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也可采用讲讲、读读、议议方法。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把握长妈妈性格特征。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种元旦吃福桔和长妈妈繁琐规矩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文字后面,对阿长同情与怀念。先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故事,体会长妈妈善良仁慈和对我关心爱护之情;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普通人感想和思考。这一课时主要完成任务是重点段落研读以及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真无忧。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文章写道:“我上高中时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书。往昔美好故事,亲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回忆。谁能使过去一切复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挚友,妈妈乌黑卷发,久已遗失那些美丽书,那跑丢了蓝眼睛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200‎ 我们熟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关于他童年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故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他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重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 三、整体感知 ‎(一)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 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阿长性格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形象。‎ ‎3、依照文中时间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感情态度词句,对比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思想感情?‎ ‎(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要点提示:‎ 200‎ ‎1、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篇幅长短、情节具体程度及表达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文章写了:“长妈妈”名字来历。长妈妈喜欢切切喳喳。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桔,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长妈妈名称来历:先前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他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他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他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地位低下,连个像样名字都没有。隐含着作者同情。‎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他不开口。但到夜里依然如故——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元旦吃福桔,将福桔“塞在我嘴里”——岁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祝福。‎ 交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关心爱护。‎ 200‎ 讲“长毛”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无知和纯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篇幅和非常具体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告诉阿长《山海经》事,他却真买了回来,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关心爱护品质: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3、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作者对他“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对他繁琐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长毛故事产生“空前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敬意”,因为作者说:书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真挚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祝福:“仁厚黑暗地母呵,‎ 200‎ 远在你怀里永安她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人物形象给人意外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4、纵观全文,作者 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小结:将上面归纳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 事情 形象特征 感情色彩 写法 ‎“长妈妈”名字来历 地位低下 同情 欲 扬 先 抑 喜欢切切察察 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我”‎ 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无法可想”‎ 吃福桔 真诚、善良 ‎“不耐烦”‎ 教给我很多道理 对孩子关心爱护 ‎“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讲“长毛”‎ 愚昧无知 ‎“空前敬意”‎ 200‎ 故事 买《山海经》‎ 对孩子关心爱护、善良仁慈 ‎“新敬意”‎ 四、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可边分析边板书,也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六至十七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态度是怎样?‎ ‎2、在看似贬义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同情、怀念与赞美?‎ 要点提示:‎ ‎1、写了元旦吃福桔、长妈妈叫“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故事共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敬意。表面上看是贬义。‎ ‎2、首先,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桔往事,写他“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 200‎ 他又有所要求似,摇着我肩”, 焦急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他于是十分欢喜似,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东西,塞在我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劈头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愿望啊!他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他自己吃福桔,而是由他“塞在我嘴里”。‎ 其次,阿长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从对这些繁琐规矩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不然他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再次,作者还用诙谐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故事,令人捧腹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无知、纯朴。这在一个孩子眼中,觉得他有“伟大神力”,从此对于他就有了“特别敬意”。然而,最让“我”对他产生敬意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经过。请学生复述买书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态度?用了什么样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00‎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事情起因:“我”曾在远方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山海经》。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事,他告假回家以后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敬意。‎ ‎2、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了长妈妈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关爱之情。‎ ‎3、文中用了“一个霹雳”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欣喜之态。‎ 200‎ ‎4、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真实写照。这里用了在记叙中抒情手法。‎ 二、讨论交流 在你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明天小测生字词。‎ 教后反思:‎ ‎10.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00‎ ‎2. 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领悟“我”平等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从文章哪一句话看出杨绛对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3、文中 “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指的是谁?‎ 三、合作探究 200‎ ‎(一)认识不幸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 名 性 别 职  业 身体状况 家庭情况 居住条件 ‎(二)寻找美德 跳读课文1-16段,分别找出体现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 (冰大价等,费用减半)       ‎ 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  ‎ 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      ‎ 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 (不要钱,送我们)‎ ‎(2)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 ‎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200‎ 请同学们速读8-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 ‎2.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 领会主题 杨绛一家一直关爱老王,帮助老王,可为什么在老王去世几年后,她还觉得愧怍呢?老王究竟最需要什么?‎ 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同情, 老王给予杨绛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诚、平等和尊重! ‎ 五、拓展延伸 老王离世已经很多年,可像老王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不少。面对他们,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国家、社会在行动。2、学校在行动。3、关注他们,我们当代中学生准备做些什么呢?请拿出纸笔写写。‎ 六、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三 ‎2、阅读《我们仨》‎ 教后反思:‎ 200‎ ‎11.台阶 20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 200‎ 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200‎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板书设计 ‎《台阶》‎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教后反思:‎ ‎12卖油翁 ‎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200‎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3、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复述故事情节。‎ ‎4、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情感目标】‎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引导学生领悟文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德育渗透】‎ 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重点难点】‎ 重点: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①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及由课文生发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互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导自演,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200‎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生答: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师引:“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在那时却有一个人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生: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 二、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1、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2、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3、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200‎ ‎4、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5.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 四、疏通文意:     ‎ ‎1、分组讨论,疏通课文大意。(要求有讨论,有记录)‎ ‎2、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疏通课文(即翻译)。‎ ‎3、同桌检查翻译情况(互译)。‎ ‎4、师检查翻译,请同学发言。‎ ‎5、学生评价翻译,师订正。  ‎ 五、让学生复述故事:(课本剧表演) ‎ 六、分析课文:‎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论并归纳: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提问: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讨论并归纳:“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200‎ ‎▲小结:这一段简介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陈尧咨对自己的箭术的评价和卖油翁对他的评价明显有差距,有矛盾。‎ ‎3、提问: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4、提问: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讨论并归纳:“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5、提问: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6.提问: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 ‎(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做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了侮辱。因此,用一个疑问句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再用一个反问句,我的射箭本领不是很高强吗?‎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技艺不加赞赏,已使对方出乎意料;而且还进一步加以贬议:“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傲的康肃公被贬到这一步,自然是要“忿然”的。‎ ‎(3)最后看到卖油翁倒油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00‎ ‎【明确】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尧咨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了卖油翁酌油技术如此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7.分析人物形象: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我们干脆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行吗? (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 明确:不行。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明确: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说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来描写他的箭术的精湛,而对卖油翁情况的记叙较详细,这样使叙事清楚,同时又重点突出。)‎ 七、“探究”拓展:‎ ‎1、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200‎ 启示: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 ‎2、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③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⑤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⑥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八、课文总结:‎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情节简单,但波澜起伏;文字浅显,却韵味无穷。让我们不得不为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到自豪。愿同学们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过程中,扩大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九、布置作业:‎ 据说陈尧咨把卖油翁打发之后,自己一个人在菜园子里踱来踱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200‎ 教后反思:‎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 200‎ 教学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 讲授 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张爱玲的《天才梦》,从张爱玲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天才和烦恼,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自我进行了剖析。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学生开始审视自我 新课学习 一、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200‎ 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二、作者介绍 通过多媒体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生平 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有助于文章理解 200‎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200‎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结合注释讨论并汇报 加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200‎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分组讨论汇报 200‎ 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00‎ 200‎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德育 作业布置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试加以分析。‎ 200‎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送 客 修改文章 会上发言 待人厚 律己严 复 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教后反思:‎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 200‎ 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yi 蔑miè 陋 lòu 撵 niǎn 麂jǐ 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 200‎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 200‎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 200‎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l)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 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 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200‎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Z)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思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沏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间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 200‎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 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 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 伏结构形式回环递进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 200‎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教后反思:‎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200‎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契( )约 ②揽( ) ③悲天悯( )人 qì lǎn mǐn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 对事的责任: ‎ 对自己的责任: ‎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200‎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 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 ②悲天悯人 ‎③如释重负 ④无入而不自得 ‎①不得志 ‎ ‎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约23分钟)‎ ‎(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0‎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 ‎⒐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示:留意表明文意过渡、转折的标志性词语或语句,如“翻过来看”、“然则”等。‎ 明确: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五、课外作业,根据下列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作答:‎ ‎(第二课时,课堂上讲评归纳)‎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c、曾子:任重而道远 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 第二课时 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约15分钟)‎ ‎(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0‎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 “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约20分钟)‎ ‎(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 ‎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200‎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约15分钟)‎ ‎(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00‎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c、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 ‎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四、课外作业 ‎(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另找时间或下一课时进行讲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⑴—⑺题。‎ 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①‎ 200‎ 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程度,靠的是奋斗;人类文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靠奋斗,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拼搏,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再创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②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人生百年,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忙碌,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奋斗?答案很清楚。为自己着想而苦心经营,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下;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其生命绚丽,境界高尚。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凡事要奋斗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现在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是有价值,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有勇气和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③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无数同志正以这样的奋斗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不久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袁家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谁都知道,我国的航天基地几乎都在贫困荒凉、气候恶劣的地区。十多年间,袁家军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学位,又在攻读博士学位。是重要的是,他为我国宇宙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像袁家军这样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并不那么富足,但谁能说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呢?他们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荒废了大好年华。更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把奋斗只局限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范围内,丝毫不把祖国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人民尊敬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有价值的人生。‎ ‎⑤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选文有改动)‎ ‎⑴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狭隘( ) ②恶劣( )‎ ‎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章第③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⑷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的奋斗观”指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 200‎ ‎⑸为什么说像袁家军这样的人“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⑹文章第③段中“丰厚的回报”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想,简要回答。‎ ‎⑺仿照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奋斗需要……需要……需要……”的句式,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一句话。(不可照抄原句内容)‎ ‎⑴① ài,② liè。‎ ‎⑵大力宏扬奋斗精神。‎ ‎⑶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⑷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 ‎⑸因为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⑹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国家人民的肯定和尊重。‎ ‎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内容合理,句式相仿即可。‎ 教后反思:‎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00‎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200‎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 200‎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200‎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 200‎ 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200‎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附:板书设计 ‎ 200‎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教后反思:‎ ‎17紫藤萝瀑布 一、教材分析:‎ 200‎ ‎《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的停住脚步。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二、针对教学的基本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多形式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如何状物,这是一个能力目标,即本课的重点。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2、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而掌握文章主旨。 ‎ ‎3、品味一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让学生做到正确认识生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2、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和对比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程序: ‎ 200‎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以下6个环节:‎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纠正读音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迸溅(bèng jiàn)伶仃(líng 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三)分析第一段     看第1自然段,思考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理了悬念伏笔。 ‎ 200‎ ‎  (四)学习第二段     齐读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   (五)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冰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 200‎ ‎  (六)学习第八、九段     齐读第8~9自然段。     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七)学习第十、十一段     齐读第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一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现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 200‎ ‎  (八)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九、课外作业与讲评: 1、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的原因是什么?独句成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引出下文。  2、(1)找出第2—7自然中段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并分析讨论: A.描写对象是如何变化的? B.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 C.描写手法如何? A.描写对象分别是花瀑、花穗、花朵。 B.描写角度有形象、颜色、神态. ‎ 200‎ C.描写手法有比喻、拟人。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 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2、(3) 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 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 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 ‎ 200‎ ‎2、(4)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紫藤花时所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在相关的文字下划线;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隐含生命的绵延长远,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拟人,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静景动态, 显得生趣盎然。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3、 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 200‎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4、阅读10—11自然段,讨论回答: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     “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 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 一、通观全文,看看作者对紫藤萝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试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 200‎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藤萝萝花了。 4.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A.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B.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记叙和描写 二、【思考题】 作者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隐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 思考讨论题: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三、教师导学: ‎ 200‎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五、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结合背景,这是极“左”的论调 ‎ 200‎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六、课堂反馈 1、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  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200字。 ‎ ‎ ‎ ‎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闹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教后反思:‎ 200‎ 200‎ ‎18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重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重难点) 2. 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重难点) 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重点) 导语设计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小麻雀》,文章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展示小麻雀的危险处境和悲惨 200‎ ‎ 命运。小麻雀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 认读理解文中 出现的生字词。 (1)识记下列汉字。 伫 孱 嵬 懊 丧 执 著 矜 持 (2)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 孱 踏青 垂垂暮老 楚楚 2. 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 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 200‎ ‎ 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 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 顽强搏斗。 目标导学三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 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目标导学四 :把握手法,拓展探究。 ‎ 200‎ ‎1. 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 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3.教师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 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作家进行介绍 ,教师做适当补充。 可采用指名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先在组内完成,再进行交流。 【学法指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运 用……‎ 200‎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学反思 200‎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 200‎ ‎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 200‎ ‎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 200‎ ‎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 200‎ 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 200‎ 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 200‎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 200‎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 200‎ ‎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 200‎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 200‎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课后反思】 ‎ ‎20 古代诗歌五首 ‎ 200‎ ‎1.登幽州台歌 ‎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 200‎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 200‎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2. 望岳 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200‎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200‎ 远望 青未了 广阔 近望 神秀 高大 凝望 云、鸟 ‎ 愿望 众山小 ‎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 ‎ 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 200‎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200‎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用诗中原句回答 ‎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 夸张 200‎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 200‎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20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 青未了 广阔 近望 神秀 高大 凝望 豪迈 ‎ 愿望 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 ‎4.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 体味诗歌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200‎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 200‎ 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00‎ 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20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00‎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 ‎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 ‎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教后反思:‎ 200‎ ‎21、伟大的悲剧 ‎ ‎ ‎ ‎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200‎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 教学设计: ‎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神秘南极,激情引读 ‎1、图片展示:‎ 师: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然后课件展示有关南极的图片:冰山、海洋、寒天、雪地。‎ ‎2、激情引读:‎ 师: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 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200‎ ‎(想通过引人入胜的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走进文中人物心灵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学习,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理清故事情节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养成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同时,适当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会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 三、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分角色(斯科特、埃文思、奥茨)复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了解课文。‎ 复述要注意:‎ ‎1、要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 ‎2、要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最后时刻,三人静候死神来临 ‎3、要描述那些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复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品读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 ‎(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证明了他们人格的崇高。 ‎ 第二、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第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当中许多人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200‎ 第四、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2、品读赏析:‎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例:‎ ‎⑴ “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仅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⑵“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⑶“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 200‎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⑷“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⑸“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挨文思的是人性亲情友情 ,驱使他们抛弃挨文思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⑹“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 ‎(和埃文思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亲人离取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沉重的回响。)‎ ‎⑺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 200‎ 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⑼“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 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⑽“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⑾159页最后两行:“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斯科特尽量掩饰着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愿上帝保佑我们吧……”‎ ‎(从这里看出,英雄此时也充满了恐惧,甚至绝望。可令我感动,给我启迪的是,我们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在恐惧和绝望的边缘依然“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的继续向前走呀。”事实上,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恐惧和绝望的心理,但英雄告诉我们,即便是绝望,也要咬紧牙关向前走!”这是英雄留给人类的最大财富,我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同记住这一幕:“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的继续向前走呀。”)‎ ‎⑿162页第4自然段第1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从来都是别人给国王跪下,而此时此刻,国王却为几个探险队员跪下来,因为面对高尚的灵魂,任何人都会被深深的震撼。这一幕告诉我们,高尚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虽然在这次竞赛中失败了,但面对人性的考验,他们是胜利者,在冰雪大陆、在我们心中竖起了高尚的人性丰碑。)‎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并不很重要,重在培养学生培养质疑的可贵意识。故设置这一环节)‎ 五、体验反思,走近南极 ‎1、体验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1、走近南极:‎ 你觉得南极探险有哪些困难呢,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地解决呢?‎ ‎158页:第三自然段第3行,“寒冷、冰冻、飞雪、风暴”‎ 200‎ 概括出了南极的地理特点。‎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南极大陆,更了解了人类对南极大陆最初的探险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颂扬了令人尊敬的斯科特一行,他们那种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让全世界人民所仰慕,并给我们以精神的鼓舞。‎ ‎2、拓展延伸:‎ ‎(1)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有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你认为呢?‎ ‎(2)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请试着模仿写一段细节来表现人物一定的心理。‎ ‎(3)课外阅读《最后的跋涉——斯科特上校日记片段》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以致用,深入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附 作者简介: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 罗兰》;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 教后反思:‎ ‎22《太空一日》‎ 20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 探究生趣 第一步,浏览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 200‎ 释然(shì rán):疑虑消除 幅度(fú dù):①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值。②两个可能极限之间的距离或长度。 急剧(jí jù):快而剧烈;急速 抖动(dǒu dòng)①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②颤动。 共振(gòng zhèn):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 敏感(mǐn gǎn):①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②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耐:禁得起;味:意味。寻味:探索体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预定(yù dìng):意为:在事前筹错。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轮廓(lún kuò):轮廓,指边缘;物体的外周或图形的外框。引申为事情的概略。 辨别(biàn bié)指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 200‎ 期待(qī dài):期盼,等待。 俯瞰(fǔ 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分辨(fēn biàn):区分辨别。 呈现(chéng xiàn):展示出。 视野(shì yě):空间范围或见识 。 验证(yàn zhèng):检验或测验精确性或准确性 确凿(què záo):真实,确实。 纯净(chún jìng):①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物质或杂质的。②无污染的;单纯洁净的。 轨道(guǐ dào):①轨道指用条形的钢材铺成的供火车、电车等行驶的路线。②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的路线。也叫轨迹。③物体运动的路线,更多的是指有一定规则的,如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和人造卫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④行动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范围:生产已经走上轨道。 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倒悬(dào xuán):意思是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常用在民意、军事、政治等方面重大变化上。 错觉(cuò jué):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模拟(mó nǐ):模仿,仿效。 ‎ 200‎ 遨游(áo yóu]):远游,漫游。 鉴于(jiàn yú):①关于;考虑到②由于,按照,根据。 严谨(yán jǐn):①严肃谨慎。②(结构)严密。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稠密(chóu mì): ①亲切,密切。②又多又密。 摩擦(mó cā):①使用压力在一物体表面上摩动。 ②物体间擦动时有阻力的情况。③观点相反者之间的冲突 瞬间(shùn jiān]):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 呼啸(hū xiào):①发出吹口哨的声音。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②发出的具有像笛子一样的尖脆声音。 裂缝(liè fèng):一条细长的开口,细隙缝。 故障(gù zhàng):①发生障碍或出了毛病。②阻碍进展或影响效率的紊乱状况。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wú y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寂静无声:安静的没有声音。容非常安静。一般用来形容夜晚。 隐约(yǐn yuē):①困厄;俭约。②谓义深而言简。③依稀不明貌。 模糊(mó hu):不分明,不清楚 ‎ 200‎ 二、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文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 200‎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明确: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 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 ‎ 200‎ 明确: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五、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 200‎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模仿《太空一日》的写法,写一篇表现自己探险经历的文章,要求脉络思楚,语言简明。 总结固趣 本文写作者作为我国第一个航天员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于平实的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一日为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有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飞船起飞的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小标题就吸引眼球,“意外出现了”,不仅让“作者几乎难以承受”,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也让读者为之揪心。 “我看到了什么”,既写见到了什么,也写没有见到了长城,表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神秘的敲击声”写出了船行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出回归过程的惊险。 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据有很强的可读性。 布置作业: 1.预习《带上她的眼睛》,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200‎ ‎2.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趣味教学资料 杨利伟简介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03年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时为中校军衔。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2004年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12月0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 200‎ ‎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3年3月24日,杨利伟获澳门科技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杨利伟个人生活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从小就生活在大海边,儿时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他写过一篇作文《我见到了周总理》曾入选了作文集。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就一直梦想做火车司机,却没想到后来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 200‎ ‎1983年6月,在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空军招飞人员要在当地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而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第一个到选飞报名处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测等程序,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12] 杨利伟所获荣誉 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2003年10月15日),在他之前,美国有四位华裔航天员曾进入太空。 2003年11月07日,杨利伟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奖章和证书。 2004年02月12日,荣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5年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2008年07月22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08月0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月桂奖特别奖。 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接见。 2010年10月31日,入选《2010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对杨利伟的评价 2003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杨利伟旋风热动全城》,社评:杨利伟是这次“神舟”‎ 200‎ ‎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战友评价杨利伟:爱钻研肯奉献。 媒体评“没看到长城”的杨利伟的另一种勇气:杨利伟做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杨利伟的故事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我在太空的状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持续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就应具备的素质。' 是的,应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 他的亲人成为了新闻人物,甚至儿子小宁康也被众多媒体包围,他要求媒体不好宣传,一再期望以平常人对待。 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透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刻。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刻,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 200‎ 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样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性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我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发奋工作,时刻准备理解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杨利伟背后的故事 英雄的内心 杨利伟就坐在我对面,飞天成功后鲜花和掌声包围了他,他平静如常,就像在火箭升空中,他的心跳依然是每分钟76次,没有丝毫紧张。资料称,国外航天员在火箭发射时的瞬间心跳到达每分钟140次仍属正常。他如此大勇,如此沉着冷静,使我肃然起敬。我问他:'你到发射场看过发射实景吗?数百吨的燃料送火箭起飞,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想过这中间的风险吗?你知道今年国际航天界的灾难性事件吗?' ‎ 200‎ 他坦然一笑说,过去他只在电视上看过发射飞船和卫星。年初,他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坠毁,7名宇航员遇难。他说:'这些灾难只能提醒咱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之后,他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位前苏联的航天员乘坐的飞船在回到的途中发生故障,飞船眼看就要坠毁,这位航天员拿出怀中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对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深情地嘱咐:请把金笔作为礼物,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 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杨利伟告诉我,有时想吃的东西不敢吃,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也是挺痛苦的。他1米68的身高,体重一向持续在64公斤。他钟爱吃肉,不钟爱吃蔬菜,却偏偏不能多吃肉,为了持续体重不增长,只能吃营养配餐。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饮料不敢喝,领悟航天理论一学就到深更半夜12点,只能大口大口喝浓茶。唯一例外的是,发射那天早上,本来安排他吃点面条算了,他说:'不行,我得吃点肉,不然上天肚子饿了没劲儿。' 生理极限的挑战 ‎ 200‎ 太空在作家的笔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但是对于杨利伟来说,却要承受生理极限的挑战。他说,火箭上升的感觉是地面模拟不来的,起飞两分钟后,开始感觉有些难受。入轨后,舱内的小东西开始飘浮起来。杨利伟感觉自我的头朝下,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太空错觉,于是强迫自我不好倒过来,不管怎样样都要战胜困难,很短时刻,错觉感消失了。其实每个小时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刻,飞船能够和地面进行画面传输。每次杨利伟都把自我固定在摄像头前,生怕自我漂浮起来,地面捕捉不到他的身影会着急。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看到的航天英雄总是被束缚在座椅上,持续着一种姿势。尽管动作幅度越大,空间户外病的折磨就会越强烈,产生头晕、恶心、无力、头痛、错觉等。但是为了给后人积累经验,杨利伟尝试了所有可能做的动作,去体会在太空的感觉。21小时的飞行任务中,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小时,'在太空的时刻太短暂了,我要尽可能的体会操作,为后续任务带给技术支持,用摄像机拍下美丽的画面,用双眼去看咱们美丽的家园'。飞船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高速飞行,白天黑夜交替而过,地球的边缘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明亮的阳光映射在飞船的太阳能帆板上,舷窗外的地球一会儿披着蔚蓝色的外衣和淡淡的云彩,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 人类探索太空史之8大尴尬事件 刚刚过去的10月19号,随着欧空局的斯基亚帕雷利号探测器“轰”地一声在火星表面上留下人类的印记,地球上热心的居民又一次被告诫宇宙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作为人类科学和技术的集大成,航天工程中的意外可谓恒河沙数,不论地面上计划如何周密,上天之后永远有足够多的变化导致事故。有些事故回溯起来让人们以泪洗面,以头抢地,不过在飞天半世纪里,也是有很多尴尬的,不那么痛苦的事件,单独拿出来倒是也能在严肃的科学界当做极客们的笑话。下面就列举八大尴尬的事故。 第一、先锋号事故   1957年10月4号发射的“人造卫星一号(Sputnik 1)”让苏联人的航天从0变成了1。尽管这个小卫星大小只有一个足球,还只能发射一种信号,不过其意义大于其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苏联人能把卫星放到轨道上,就能把核弹发射到西方国家任何一个角落,顿时西方人发现自己的天空都觉得陌生了,似乎在被渐渐染成苏维埃红。 ‎ 200‎ ‎ 西方的灯塔国哪能咽下这口气。于是赶忙支起自己的先锋号火箭,准备在航天领域分离追赶。可惜这个先锋号真不是个东西,当时临近发射的时候还没通过验证。这就像在游园会里的那种穿麻袋跑步的小孩一样,不够这次还带了眼罩,一只手绑起来,鞋子钉在地上,然后旁边的苏联小孩短袖、短裤、钉鞋全副武装,还抢跑了一段。   倒不是美国没有合适的发射载具,三军都有验证过的火箭,只是白宫不愿意看着军方的科技发射卫星,其实话说回来还是艾森豪威尔自己作。1957年是全球地质年,力求用最新的科技探测全球地形。艾总统明确说明,这个先锋一号卫星啊,是为了民用项目,和平的项目。所以用军方的导弹发射民用的火箭,想想都是在打自己的脸。另外还有就是艾总统想太多,觉得卫星肯定会飞跃苏联的领空,毕竟在轨道上嘛。如果是军方的,会不会惹苏联人抗议呢?前一阵子自己拍过去的气球和飞机都太多了,再发个火箭岂不是宣战?这次还是保留民用性质吧。 其实先锋火箭一开始也是海军设计的,不过改为民用了,加了推力和操控。先锋1号卫星相比苏联的第一颗要小得多,只有1.4公斤,只有西柚那么大。不过小归小,里面的东西不少,有一对发射机,温度计,水银电池,甚至还有几片小太阳能板。上轨道后,它不光能发布简单的信号,自己的温度和参数也能发回来。 前提是能发射上去。 ‎ 200‎ ‎  1957年12月6号,苏联发射后的两个月,美国人骄傲的吧自己的先锋火箭树立在卡纳维拉尔角的新发射场。随着倒计时数到0,巨大的火焰从火箭的菊花里喷涌而出,巨大声响中火箭直直上升,向着太空飞去。飞了大约1.3米,先锋号觉得太空不值得自己大费周章,干脆就摔了下来。燃料罐在巨大的重力压迫下破损,上层火箭倾倒在发射台上,整个发射台一片火海。   先锋一号卫星倒是很欢快地跳到发射台的旁边,边自嗨边记录着自己的温度。 第二、双子座9A   1966年,东西方的太空竞赛进入白热化。为了肯尼迪的“此旬嫦娥蟾宫会”,NASA决定应该教一下宇航员们在轨道上对接交会。于是就有了双子座计划,目的是让两人在太空中生活14天,并且其中练习出舱行走和航天器交会。   其中最有戏剧性的是双子座9A任务。这任务一开始就不平常。本身计划练习对接的无人目标卫星没有发射成功,在天上炸了。然后原定的两人组的大组长在飞行训练中坠机了,临近发射才告诉候补航天员顶上。不过候补航天员不简单,是后来著名的托马斯•斯坦福和尤金•谢尔南。  为了赶进度,NASA临时发射了一个对接目标航天器ATDA(Augmented Target Docking Adapter)。这次发射倒是顺利,ATDA进入了离地259公里的轨道。入轨后,参数表明有个东西出了意外,什么该脱落的没脱落。因为没有造成意外,所以任务组表示宇航员上去看看。   两天后,1966年6月3号,双子座9A发射。发射顺利,变轨顺利,宇航员工作正常,雷达接触ATDA,双子座追赶ATDA。直到距离ATDA 200‎ ‎ 900英尺的时候,航天员发现玩儿脱了,ATDA在发射的时候整流罩没脱离成功,两片的整流罩卡在了ATDA上。有一片打开一半,另一片被打开的带子卡在ATDA上,成了这个样子。 目标器变成了太空鳄鱼,对接演练自然是完成不了了。最可惜的是,这个整流罩看着就像是敲一下能脱离的,两名宇航员也训练过出舱行走。尽管两名宇航员在任务中不断情愿,说自己只要开着双子座弄一下就可以造福后面的同志了,NASA还是觉得整件事情风险太大,取消了所有的任务。要是两位胆大的宇航员成功敲掉整流罩,就真的功德无量了。 第三、阿波罗登月模拟器   月球登陆前最重要的一个演练,就是,练习怎样登陆月球。月面着陆这最后一步怎么演练呢?怎样才能在1个G的环境里模拟1/6G的行动呢?电视模拟器没有那种直观的感觉,所以还是要飞的。NASA拜托贝尔飞机公司做了一个月面着陆测试载具(LLRV),也没说要做成怎样。贝尔公司也努力,14个月就把LLRV做出来了,1964年到1968年给阿波罗宇航员来训练着陆,这个时候真正的阿波罗着陆器还没建出来呢。 LLRV这个名字太长了,大家干脆叫它“飞行床架”。要说这个飞行床架也真不是个东西,和真的床架也没差了。四只脚是铝合金支架杵着的,驾驶员是坐在露天座椅上的,中间在云台上安装了一个通用电气的CF700-2V的涡扇引擎。计划是用这个4200磅推力的涡扇引擎把整个床架飞到1200米的高空,然后减油门,模拟1/6的下降重力。期间宇航员可以用床架上的两个过氧化氢火箭模仿下降任务的细节,直到整个床架降落在地上。 ‎ 200‎ ‎  理想很丰满,但当时的电控系统烂得一比。虽说床架能爬升,悬停和平移,可这都是力气活,稍不留意就操纵过度,在离地低的地方很容易机毁人亡。事实上也真出过坠毁的事情,那是在1968年的5月6日,休斯顿旁边的艾林顿空军基地。LLRV床架在例行训练的时候出现了推进剂泄露事故。这个时候床架离地200英尺,大约60多米。推进剂泄露后操控面也失效了,床架开始歪向一边,迅速下坠。正在训练的宇航员没有一丝丝犹豫,立刻拉动弹射座椅,在坠地前几秒钟弹射升空,4秒后降落在燃烧的残骸旁边。然后这位宇航员跟没事儿一样回办公室写报告去了。   顺便说一句,这个宇航员是后来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 第四、天空实验室   看到这里极客们都知道为啥了。作为NASA历史上出名的阿斗,天空实验室可谓身世浮沉。1973年5月14日在截了一半的土星5号上发射。作为无人载具的天空实验室的唯一工作,就是上天后打开太阳能版,准备好舱室等着宇航员来。结果这一简单的工作天空实验室都没做好。   这次出名的发射失误首先导致天空实验室的隔热帘子被扯掉。这个帘子不单单是保护加压舱不会被微流星破坏,更主要的是反射过多的太阳光,维持舱内温度不至于太热。扯掉的帘子碎片还挂掉了左边的太阳能板,卡住了右边的那半边。所以作为一次无人发射任务,天空实验室算是失败了。 ‎ 200‎ ‎  等5月25号第一批宇航员来到天空实验室的时候,他们带了一个神奇的修补工具,一把太阳伞。因为过高的温度把舱内的塑料制品烤焦了,宇航员们第一次进入的时候都是带着防毒面具的。他们把这一把大太阳伞从一个工具舱门里推到外面,然后旋转打开,遮蔽了大部分的阳光,慢慢舱内的温度就下来了。之后他们又开展了几次舱外行走,用锤子敲掉了卡住的残片,强行修复了右半边的太阳能板,于是天空实验室勉强能开始工作。   你以为天空实验室多舛的命运就这样了?图森破了。1974年2月8号,最后一批宇航员离开天空实验室后,大家想着要不赶紧把航天飞机开发好,送个助推器上去,吧天空实验室推到更高的轨道上?结果翻翻黄历,夜观星象,一个英国数学家预言说1970年代可是太阳活动高发期,大气层会由此膨胀,会增加天空实验室的阻力(你以为太空里都是真空吗,图样了吧),然后就不知道能不能再撑到航天飞机发射了。   NASA拿着黄历一看,我去真的。增厚的大气层不光会让天空实验室早日坠落,而且还会以一个诡异的姿势坠落,NASA还没有办法操控。虽然碎片砸到某个人只有6000亿分之一的概率,不过飞过一个百万人以上的城市则有1/7的概率。NASA赶紧打开天空实验室的操控平台,给通讯设施充好电,一边改变轨道一边计算可能的着陆点,直到耗尽最后一点燃料。 ‎ 200‎ ‎  NASA一开始想瞄准着印度洋下去,结果最后一刻燃料比预想的少了那么一丁点,天空实验室就坠毁到澳大利亚的珀西了。倒还好,没有人受伤,不过负责捡残骸的澳大利亚环保局给NASA开了一个400美元乱丢垃圾的罚单,NASA还拖欠了30年。想想NASA给珀西居民上演一场全世界最大烟火秀,这400美元还要倒付? 第五、哈勃望远镜   啊,哈勃。1990年代哈勃被认为是最大的装饰工程,因为它几乎是NASA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单个任务之一,耗资从一开始的4亿蹭蹭跑到10亿多,结果照片也没拍几张好的。就像你花了买佳能1D的价格,结果卖家给你送来一个小孩玩的针孔相机,箱子里还多放了几个石头。 幸运的是,地上的科学家立刻就发现问题所在,是主镜头的一个小瑕疵导致了一点形变,所以聚焦一直是个问题。工程师在地上做了一幅给哈勃的眼镜,让1994年奋进号的宇航员带上了太空。这个眼镜全称是“太空望远镜同轴光学矫正器”,直接由主刀宇航员塞进哈勃的肚子里。 第六、火星气候探测者号   当公制单位一统天下,灯塔国还一如既往使用英治单位,直到撞了南墙。   1998年12月11日,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发射升空,前往火星探测其气候数据,并给“火星全球探测者号”和“火星极地登陆者号”‎ 200‎ 充当和地球的中继站。从发射到变轨各种指令都没有问题,只剩下火星载入轨道了。正当大家准备欢呼的时候,气候探测者号在1999年9月23号突然就和地面失去联系了。后来大家发现是探测器太低,冲进火星大气层烧掉了。   为啥会这样呢?原来是NASA在阿波罗之后就改公制单位为主了,在设计这个气候探测者号时也是用公制单位计算每次点火时间和力量的。但是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是英制单位的死忠粉,在计算和设计零部件的时候是英制单位。结果NASA说我要N牛•秒的推力,洛克希德的推进器给了N磅•秒,一下子给了多了3倍。然后火星载入轨道没进去,进到大气层里面了。   所以说公制大法好,退英保平安。 第七、起源号探测器   起源号探测器是NASA在世纪初发射来探测太阳风粒子的探测器。从2001到2004年,起源号一切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其主要任务是用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来抓住速度奇快的太阳风粒子,以便送回地面研究。收集任务结束后,气凝胶盘折进返回舱里,然后返回舱和探测器分离,回到地球。 2004年9月8日,返回舱以秒速11公里进入俄勒冈州的上空。按原计划,空气阻力降低返回舱速度到接近音速,然后减速伞蹭蹭打开。不过为了防止降落后的污染,NASA决定使用冷战的“天钩”,即用直升机把正在下落的减速伞连着返回舱一起抓住,然后不接触地面带回实验室。   又是一个理想丰满脑洞大的计划。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减速伞机构卡死。别说天钩了,直升机驾驶员只能眼睁睁看着返回舱从前面“唰”‎ 200‎ 地飞过去。最后返回舱以时速311公里的高速径直砸到了尤他州的地面。坚固的返回舱舱体被砸破,想着花样保护的样本舱也破损了。   还好尤他州的荒漠地不是很硬,返回舱只是砸开,没有杂碎。最后回到实验室的样本虽然有些污染,但是还是抢救回了一些珍贵的太阳风粒子。   NASA发言人的厚脸皮在这次事件中被充分显现出来。他在事发当日说起源号是一次圆满的任务,胜利的任务。是,任务圆满完成,就是最后水花没压住。 第八、猎兔犬2号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怀念一下故去的猎兔犬2号。这个火星探测器是有史以来最“草根”的探测器有着最励志的发展史和最可惜的结果。继承达尔文环球座驾(HMS Beagle,猎兔犬号)的衣钵,猎兔犬2号由英国开放大学教授科林•帕林觉博士带头,莱斯特大学研制,为了欧洲人对于火星的好奇和热情奔向红色的不毛之地。   猎兔犬2号的牛逼之处在于,这是个完全的民间活动。尽管有几个大的航天公司的介入,如果没有帕林觉博士的牵头和带队,恐怕这个探测器永远没有办法升空。帕林觉博士为了增加公众对于火星的兴趣,甚至邀请Blur乐队为这次任务谱写了一首小歌,用来作为猎兔犬的呼号。连搭载用来校色的色板都是艺术家 Damien Hirst 手画的。 ‎ 200‎ 最终整个项目成功筹款6600万英镑,只有2200万是从英国政府那里讨来的。这一点钱放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局里都是牙膏钱。但是凭借着这一点点钱,帕林觉博士他们制造除了一个33.2公斤的蛤蜊状探测器,为了是能方便在任何一面落地。落地后展开4片太阳能板,一个相机摇臂,一个岩石采集器,还有一个光谱分析仪。最后这个小探测器还有一个更小的“宠物”,一架系着绳子的小车,可以离开探测器母体几米,然后就需要拽回来了。   2003年6月2日,猎兔犬2号搭载在欧空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器上升空。在火星快车进入火星载入轨道前6天,猎兔犬2号脱离火星快车,在2003年圣诞节开始自己的大气层载入任务。   然后就没音讯了。   传讯,下议院听证,各种官僚事情弄了好多,大家还是不知道猎兔犬怎么就这么没了。猎兔犬2号之父帕林觉博士操劳过度,于2014年去世。去世后的几个月,2015年1月,NASA的火星侦察者号探测器发现了猎兔犬2号的着陆地,并且证明帕林觉博士的设计抵御住了大气层载入的高温和极端环境,成功着陆。不过着陆之后的事情就不是计划内的了。   NASA和猎兔犬2号的班组商量后,讨论出了这样的一种情况。猎兔犬2号成功打开降落伞,缓冲气囊成功充气,着陆器成功接触地面。不过有着特殊气囊使用技巧的NASA有经验,他们说可能猎兔犬2号比原计划中弹跳更多次,或者弹跳更狠。弹起的气囊带着探测器可能再碰到降落伞,伞绳和气囊缠绕在了一起,也可能弹到气囊漏气了还在跳。总之是气囊泄气后,没有按照原计划收起来,结果在缠住了舱盖,还挡住了太阳能板受光。太阳能板没有光,就没有办法给探测器充电,于是乎猎兔犬就没能够向地球发信号了。 ‎ 200‎ ‎  想想大家冬天被被窝缠住的场景,可能和猎兔犬2号差不多吧。 后记   所以这些尴尬的事情我们学到了什么?老生常谈一点,就是说太空很神秘,宇宙探测很难,一点小细节的疏漏都能造成巨大的过失。实话说,回忆起这些曾经辉煌的失败,才能更加激励起现在的航天人们用更大的热情和更大的决心走好现在的一步步。正是因为过去,失误是那么的经常和不可捉摸,现在和未来航天事业的成功才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 教后反思:‎ ‎23.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目的: ‎ 200‎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 200‎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有软科幻与硬科幻之分。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 探究生趣 第一步,浏览课文。 方法指导:浏览,粗略地看一遍。浏览一般是略观大意,它与精读相辅相成。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小说的特点迅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小说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意义段,并标注段意,用波浪线标出表现“她”心理的文字,用着重号标出“我”对“她”的印象的文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 200‎ 豪爽(háo shuǎng):豪爽是指气度豪迈、举止大方的人,一般多用于形容男人,豪爽可以说是一种英雄气概。 阴沉(yīn chén):①形容天阴。 ②指脸色因烦恼而脸色阴暗的。③颜色暗淡,色彩不鲜明。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延伸(yán shēn)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延伸一条道路把铁路延伸到另一个城市。 覆盖(fù gài):①遮盖,掩盖。②指空中某点发出的电波笼罩下方一定范围的地面。③指地面生长的成片植物。 吝啬(lìn sè):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 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稳。 变幻(biàn huàn):常常发生没有规律地改变。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ó):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旋律(xuán lǜ):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排和有含义的连续,彼此间有明确的关系并形成美学上的整体 。 陶醉(táo zuì):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 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凝固(níng gù):①液体变成固体。②板滞;停滞;固定不变。 ‎ 200‎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压抑(yā yì):情绪、感情低落。 折磨(zhé mó]):使身心承受痛苦。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理解小说结构要从理解情节入手。 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总结固趣: ‎ 200‎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刘慈欣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科幻作家何夕评价说: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看我们能够否感知作者的特色,读出我们自己的体会: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 200‎ ‎1.眼睛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印象: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2.“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眼睛的主人生存的环境极其险恶。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我”带着去? 明确:是一付传感眼镜。“我”戴上它时,所看到的一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 2.“我对眼前的景色大发感叹,但从她的眼睛中,我听到了一阵轻轻的抽泣声。”我为什么大发感叹?她为什么抽泣? 明确:我大发感叹是因为景色半阔,沙漠已变成了草原。她抽泣是因为她被封闭在地心,常梦到草原,此刻回到梦里来了。 3.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我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她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寻常。而她对草原的一切景致都感到惊喜,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 200‎ ‎1.“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棵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种子”指什么?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本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落日六号”与“她”的信息 明确:关于“落日六号”的信息:“落日六号”是“落日工程”的第六艘探地飞船,因为出事而被陷地心。 关于“她”的信息: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由于“落日六号”失事,被困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里,她只能通过传感眼镜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在三个月前就中断了。她将在控制舱里度过余生,但依然在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四、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看到停泊在地球中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可以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可以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从而产生“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想法。 ‎ 200‎ 五、你对本文有怎样的思考与质疑? 六、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00‎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明确: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2.仿照《带上她的眼睛》写法,写一篇科幻小说,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处运用伏笔,语言简明。 总结固趣 本文写的是人类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 ‎ 200‎ 作者讲故事的技巧非常高明,他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操控有情节的: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外又在意中。有人物的:故事中的女生最初给人的感觉是娇小、楚楚可怜,让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惜的柔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无理而任性,让读者觉得讨厌;而最终她的牺牲精神又让读者感佩。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通过我与“她”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布置作业: 1.预习《河中石兽》,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林慈欣的《三体》。 趣味教学资料 刘慈欣简介 刘慈欣,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作品蝉联1999年—‎ 200‎ ‎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2015年10月18日,凭借《三体》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有资格获取。同时刘慈欣担任了由游族网络开发的三体游戏的云端架构师。 刘慈欣的故事 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对获奖冷静得像个旁观者更多 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刘慈欣却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他甚至调侃:“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 “心忧柴米油盐,不忘仰望星空”更多 ‎ 200‎ ‎《三体》走红后,对于媒体记者采访的要求,他一概拒绝。他警觉地划出一条分界线,将科幻与现实截然地分开。刘慈欣不发微博不用微信,很少参加科幻圈的聚会,和读者也保持着一定距离。 刘慈欣的创作特点 叙事特征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人物与情感 ‎ 200‎ 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如在《光荣与梦想》中,主人公辛妮用生命的代价点燃了光荣和梦想。作品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是最后的马拉松比赛,作者运用回忆和现实交叉进行的方式,将主人公的精神力量推到极致。 在情感线索方面,刘慈欣与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主要区别是,他从未将男女关系置于情感的中心位置(虽然他的男女情感写的细腻而成熟)。当爱情与理想、国家发生冲突时,许多人物都选择了后者。同时,带有强烈为科学献身的古典主义思想的情节,在多部作品中都有突出的体现。如《带上她的眼睛》中,女主人公虽然面对永远被封闭在地心深处的残酷现实,仍然展示出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 刘慈欣还对科幻小说中以描述美好的爱情衬托故事的基本程式进行了全面改变。在他的小说中,爱情永远和无奈联系着。《思想者》中的有情人,在相隔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回到同一个地点,寻找同一种梦幻中的感情。然而,在现实世界,他们各自却无奈地生活于各自的天地之中。时间给这个爱情故事一种强烈的沧桑感,而两个人所心心相印的那种宇宙的智慧,却以无限的长程反衬出人生的渺小。这样复杂的“情感—主题交叉设计”,在过去的科幻作品中,还相当少见。刘慈欣不但更新了男女关系,还挖掘出一个古典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关联,并将它赋予新的价值。 描写与创意 在描写手法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常常具有英美“太空歌剧”或苏联经典科幻那样的文学特征,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甚至令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史诗气息:对于大场面的正面描写、对善恶的终极追问、直面世界的复杂性、但同时保存对简洁真理的追求等。在《死神永生》中,刘慈欣这样描绘太阳系的末日:一个状如小纸条的仪器“二向箔”‎ 200‎ 更改了时空的基本结构,整个太阳系开始从三维跌落到二维平面之中,逐渐变成一幅巨细靡遗的图画。这段描述在令人感到宏大辉煌、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有着在逻辑和细节上的认真,令读者感到无比的震撼。 刘慈欣作品中的许多科幻形象富有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小说《诗云》中,有着超级技术能力、视人类为虫子的外星人,在毁灭地球文明之际,意外地迷恋上中国人的旧体诗,于是化身为“李白”,穷尽太阳系的能量来创作、储存由所有汉字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切“诗歌”。小说中的宇宙形象在展现超人类的巨大尺度的同时,也包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它兼有着人类不可企及的宇宙的崇高感,与凭借艺术方式本身传达出来的人文主义信念。这一形象在科学和人文两方面,都是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产物,它既令我们对头顶的星空产生无限敬畏,也对人类文明自身保持理想主义的信念。 刘慈欣常常传达给作品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怀旧感,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设定常常带有强烈工业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伟的地球发动机、壮烈的月球粉碎,这些具有浓郁工业化色彩形成独特的粗野的美,在他的小说中被强烈地渲染着。除了对经典技术的怀恋,过往的生活的也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刻下了痕迹。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苏联歌曲、凡尔纳小说、《动脑筋爷爷》、五彩卡通片与“核能”“导体”这些现代味道浓厚的词汇熔于一炉;而冷冻身体、向时间移民等经典的科幻主题与把地球人当成“菜人”(意为可食用的人类)这样的奇思妙想并行不悖。 刘慈欣的影响 ‎ 200‎ 刘慈欣已发表作品约400万字,并荣获国内多个文学大奖。他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即《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不仅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肯定,其超过100万册的国内销量也表明它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2013年,刘慈欣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也是国内科幻作家零的突破。 作为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发行令刘慈欣声名鹊起,并成为首部入围“星云奖”和“雨果奖”两项国际科幻大奖的作家,刘慈欣也因此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 对刘慈欣的评价 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科幻作家何夕评) 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使他的世界灿烂银河之心。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评) ‎ 200‎ 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传统境界。但是刘慈欣的意义,远不限于想象的宏大瑰丽。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 这位今年51岁的作家不久前还是山西一家水电站的软件工程师,迄今已出版13本小说集。刘慈欣在中国的知名程度好比威廉•吉布森(美国—加拿大籍科幻小说家);人们常将他比作中国的阿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刘慈欣也将克拉克爵士列为影响自己的作家之一。(美国《纽约客》编辑兼撰稿人乔舒亚•罗斯曼评) 人们被刘慈欣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南方周末》评) 央视专访刘慈欣:身边没有人对我感兴趣 上周日,刘慈欣凭借作品《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拿到了世界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雨果奖”,乃是亚洲人首获这项“科幻诺贝尔”殊荣。 近日,“大刘”‎ 200‎ 接受了央视的专访,他说,作为一个生活在山西阳泉的水电站工程师,在身边人看来,没人对我感兴趣,更没有人对科幻感兴趣。 现年52岁的刘慈欣告诉记者,当自己从1989年开始科幻创作的时候,雨果奖就像天上的星星,从来未想过自己和它会建立什么联系。直到现在,他和外界的联系仅靠电话和电子邮件,断了这两样,自己真的不会被人认出。 在刘慈欣看来,爱好科幻与爱好钓鱼、登山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一个是思想上,而另一个是身体上。 谈到雨果奖带来的影响,刘慈欣说,也许这意味着收入已经可以让你不用去工作,但骨子里自己还是个科幻迷,不懂什么物理学、宇宙学,科幻的作用就是启发对读者真正的物理学、天文学、科学产生兴趣。 数据显示,刘慈欣获奖的消息在国内传开之后,不到两小时,《三体》就登顶亚马逊畅销榜第一。 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说道,中国不缺喜爱阅读仰望星空的人,但问题是,我们能提供更多的好作品吗? ‎ 教后反思:‎ ‎24.河中石兽 纪昀 200‎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 溯(sù) 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 并:一起 )‎ 200‎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00‎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200‎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200‎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200‎ ‎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200‎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0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