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王子腾) 教案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3.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 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 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 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课时 近视的成因和矫正 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用眼卫生 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 第三课时 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 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 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第二课时: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第三课时: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学生:阅读课本94页,回答。 教学后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