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B卷提升篇)(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部编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B卷提升篇)(解析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加强了南北联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题干材料大意为: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旨在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A符合题意,故选A。BCD.加强了南北联系、巩固了封建统治、结束了分裂局面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BCD。故选A。 2.小明对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 A. 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 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D. 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答案】A 1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和筒车的意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唐朝农民创制的灌溉工具,利用水流自行灌溉,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 3.据不完全统计,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有两千三百余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接近五万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开放的文化政策 B. 统治者的提倡 C. 经济的繁荣发展 D. 唐朝人口众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有两千三百余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接近五万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开放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提倡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唐朝人口众多和诗歌繁荣没有关系。故选D。‎ ‎4.右图人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开放交流博采众长 ‎ B. 闭关自守大国自居 C. 世界领先独占鳌头 ‎ D.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答案】A 1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和尚和鉴真和尚。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游天竺取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贡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中国佛法,将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促进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两位高僧对外交流的例子,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开放交流博采众长。 故选A。 5.“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材料说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 B. 外重内轻 C. 矛盾尖锐 D. 政治腐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衰亡的原因。在唐朝的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使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唐朝衰亡。故选D。 6.“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讲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的故事。“黄袍加身”建立的朝代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隋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B。‎ ‎7.宋太祖为防止相权过大,为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是( )‎ A. 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B. 设置转运使分其权力 C. 设置通判分其权力 D. 分化事权 ‎【答案】D 14‎ ‎【解析】本题考查宋太祖分化事权。在中央,宋太祖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互不统属的平行机关,便于皇帝总揽大权,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选D。 8.“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真理,但这个政权绝不能再被枪杆子左右。早在一千年多前,赵匡胤就做到了。他采取的政策是( )‎ A. 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 崇武抑文 C. 颁布《唐律疏议》 D. 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相关内容。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以解除他们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由于宋太祖不信任武将,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这样虽然确保了王权的稳固,但也带来了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对抗击辽,金等北方强敌产生了不良后果。故选D。 9.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 A. 宋和敌方共同撤兵 B. 划定两国边界 C. 宋朝向对方称臣 D. 宋每年送给对方岁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辽、西夏、金与宋议和.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11‎ 14‎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三次议和宋都要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 故选D。 10.“群山转翠半已春,岳王庙前渐游人。风波亭外臣子恨,西子湖畔武穆魂。重整河山终是梦,精忠报国只羁身……”下列事件与诗中“臣子”有关的是( )‎ A. 澶渊之盟 B. 宋夏议和 C. 郾城大捷 D. 宋金和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知识。由题干中“岳王庙”“西子湖畔”判断诗中“臣子”是抗金英雄岳飞。岳飞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但南宋求和派占上风,勒令岳飞班师回朝。秦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后人在杭州西湖边立岳飞墓纪念。故选C。 11.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③图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  )‎ A. 南北朝 B. 唐朝 C. 五代十国时期 D. 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从图示中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选D. 12.‎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 )‎ A. 丞相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九品中正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大都、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指导今天我国依然实行行省制。故选D。 13.元朝中央设立的机构中,在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掌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是(  )‎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都察院 D. 御史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的政治体系中,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民各项事务的中央机构部门是宣政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选项符合题意。中书省属于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A选项排除。CD选项属于监察机构,排除。 故选B。 1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他立志抗倭的决心,他是(  )‎ A. 岳飞 B. 戚继光 C. 文天祥 D. 郑成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 14‎ ‎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故选B。 15.玉米,别名玉蜀黍,原产于中南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中记载:玉蜀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时珍)。据此可知,这部著作(  )‎ A. 见证了中外物种的交流 B. 创新了药物的分类法 C. 修正了前人的错误记载 D. 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三部科学巨著的相关知识。玉米,别名玉蜀黍,原产于中南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中记载:玉蜀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时珍),据此可知,这部著作见证了中外的物种交流。题干材料强调了“玉米原产中南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 故选A。 16.大运河、明长城和北京故宫等工程都是(  )‎ A. 杰出的水利工程 B. 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C.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大型工程.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等都是我国古代大型工程,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北京城不是水利工程,不是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也不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4‎ ‎17.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 A. 英国 B. 西班牙 C. 荷兰 D. 日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题干给出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设问考查这里的“贵国”。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选C。 18.读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亩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6.89亩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3.56亩 A.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人口快速增长 C.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D. 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朝人口的增长。清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 14‎ ‎。题目给出的表格数据表明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表中的趋势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伤害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故B符合题意。C项是清朝人口增多带来的问题之一,故排除C。土地兼并严重在清朝前期并未出现,故排除D。故选B。 19.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到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皇权逐渐集中 B. 从专制走向民主 C. 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D. 军政逐渐合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集权强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到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皇权逐渐集中。故选A。‎ ‎20.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这反映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 文字狱 B. 闭关锁国 C. 八股取士 D. 重文轻武 ‎【答案】B 14‎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这反映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故选B。‎ 1、 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小组讨论中,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以下是小明、小敏的看法,谁的看法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0分)‎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欧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小明 小敏 ‎【答案】‎ 小敏的看法不正确。理由:郑和下西洋最远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地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达到过欧洲,因此不可能加强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是不正确的.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太宗经常这样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14‎ 材料二:唐太宗经常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4分)‎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并举一例说明。(4分)‎ ‎(3)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对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 ‎(1)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2)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唐太宗知人善用,重视纳谏的思想。 (3)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一一培根 14‎ ‎(1)在文字方面,在战争上、在航海上改变世界的发明分别是指什么?(6分)‎ ‎(2)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哪些武器?(6分)‎ ‎(3)这三种东西是由什么人传到欧洲的?(2分)‎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一种发明是什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什么意义?(4分)‎ ‎【答案】‎ ‎(1)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唐朝末年;火药武器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3)阿拉伯人。 (4)造纸术;意义: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 ‎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唐朝时,新科进士齐集大雁塔下题名留念。武举进士则在小雁塔题名。 ‎ 图一 大雁塔 图二 小雁塔 材料二 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有一次,唐太宗在端门见新考中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 ‎ 14‎ 材料三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 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这种考试叫什么?创立的标志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期完善此考试的一位关键人物及他的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此项考试制度在明朝有什么新的发展?为什么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要抨击它?(8分)‎ ‎(4)读了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答案】‎ ‎(1)科举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 14‎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设立殿试。 (3)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4)科举制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