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记叙文阅读题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记叙文阅读题汇编

记叙文阅读资料(七年级)‎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吗?还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暧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⑧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值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泂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有删改)‎ ‎19.结合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内容填空。(2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里;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里;她在 里。‎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 ‎ ‎ ‎ ‎ ‎ ‎ ‎ 21. 本文将乡村生活与 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远去的乡村生活的 ‎ ‎ 情感。‎ 答案:19. 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豆荚的笑声中 ‎20、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21.城市文明/生活 怀念 ‎(五)记叙文阅读(18分)‎ 怯 懦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地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地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钱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22.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①‎ 高潮(礼堂)‎ ‎②‎ ‎23.选出下列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 )( )4分 A.文章开头交代“父亲与她一起北上打工”写出了父亲的职业,表明父亲很爱女儿。‎ B.文中多处用对比,如第三段,常收礼物的舍友与从未收礼物的陈叶对比,说明陈叶贫穷,缺少父母关爱。‎ C.文中的她“最终,没有回头,迅速走开。”说明她是一个自卑且虚荣的人。‎ D.父亲就在学校工地打工,却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说明父亲工作辛苦,没时间看女儿。‎ E.文章后段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有必然,前面多处都有伏笔。‎ ‎24.联系上下文,赏析第七段划线句子。(4分)‎ 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 ‎ ‎ ‎ ‎ ‎ ‎ ‎ ‎25.谈谈你对标题“怯懦”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6分)‎ ‎【链接材料】2019年1月,湖南卫视《少年说》节目的一段视频登上微博热搜榜,获赞无数。男孩李仁志站在大家面前,感人告白:“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是一名外卖配送员。”李仁志尊重妈妈的职业,“妈妈,你在这个社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那个为大家服务的人是你,我觉得你很伟大!”他也心疼着妈妈的不易:“我希望大家都能给像我妈妈一样的人多一些善意,因为当你打开门的那一瞬间,看见的也可能是我和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台下李仁志的妈妈听到儿子的深情告白,眼里闪动着幸福的泪花。‎ ‎ ‎ ‎ ‎ ‎ ‎ ‎ ‎ ‎ ‎ 答案:22. (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要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1分),第一次通话(1分)。‎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要点:陈叶看见父亲 (1分),陈叶没与父亲相认(1分)。‎ ‎23.BD ‎24.这句话是对陈叶见亲时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2分)“怔住了”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尴尬”、“不知所措”)(1分),心理描写表现了陈叶想认父亲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 (1分)。‎ ‎25.文中的父女都是怯懦的,都缺乏勇气。(1分)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1分),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1分)。标题”怯懦”点明文章主旨: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链接材料中李仁志的“勇敢”与陈叶的“怯懦”形成鲜明的对比,李仁志的勇敢既是因为他能认识到妈妈工作的伟大,也是因为他心疼着妈妈。(1分)我们要向李仁志学习,正确认识看待社会分工,职业无贵贱,对父母多一份理解与关爱。(1分)‎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李东辉 ‎①母亲哭了,在摇曳的光影里。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而是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选自《时文选粹》)‎ ‎14.根据文章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时间 母亲为我做的事 人物的眼泪 我不满一岁的时候 ‎①‎ 祈求之泪 我考上大学后 ‎②‎ 欣慰之泪、忙碌之泪 我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后 母亲赶赴医院照顾我 ‎③‎ 我双目失明后 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活着 ‎④‎ ‎15.按括号内所给的要求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每题4分,共8分)‎ ‎(1)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从修辞的角度)‎ ‎ ‎ ‎ ‎ ‎ ‎ ‎(2)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 ‎ ‎ ‎ ‎ ‎ ‎16.你觉得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 ‎ ‎ ‎ ‎ ‎ ‎ ‎ ‎17.文章用“你的眼泪是一条河”作标题,有哪些作用?(4分)‎ ‎ ‎ ‎ ‎ ‎ ‎ ‎ ‎ 答案:‎ ‎14 ①我得了急性肠炎,母亲夜里冒雨步行十多里,跪求老中医为我治病 ‎  ②母亲连夜给我的的棉被添置新板絮 ‎  ③担忧之泪 ‎  ④懊悔、感激之泪 ‎15.(1)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生命比作点燃的蜡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了我无私地奉献着自己,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2)答: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句中用了“踉跄”﹑“扑”﹑“抱”,三个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母亲在看到病重的“我”时焦急、牵挂、心疼的样子,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深地爱。‎ ‎16.示例:(1)坚强:每次患重病,决不放弃,没被“我”的病情击垮。(2)慈爱:考上大学时,母亲为我增添一层新棉絮,连夜为我缝制棉被;大学毕业后我患重病,母亲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给我生活的信心。 (3)无私:每次重病,母亲细心照顾,从不要求我为她做任何事。 (4)细心体贴:我失明后想抽烟,“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烟放到我手上,还找来火柴。‎ ‎17.(1)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文章的母亲多次为我流泪。(2)作为文章的线索,母亲多次流泪贯穿全文。(3)暗示了情感主旨(文章中心)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和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前3点答2点即可,每点即得2分。第4点只能得1分。)‎ 捡 麦 穗 张 洁①‎ ‎①我要说的,是几十年前捡麦穗的那段往事。‎ ‎②或许可以这样说,捡麦穗的时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遐想的时节。‎ ‎③她们拼命地捡哪、捡哪,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等到赶集时,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④不过,当她们把捡麦穗时伴随的痴想,一同包进包裹里时,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痴想全都变了味儿。但她们也不会感到过分悲伤,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⑤当我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捡麦穗了。可我少有捡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好不容易捡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跳出来,重新掉回地上。‎ ‎⑥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稀稀拉拉盛着几个麦穗的篮子说:“大雁,告诉二姨,你捡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⑦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眼睛:“你要嫁谁呀!”‎ ‎⑧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⑨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当他挑着担子赶路时,那剃得如半个葫芦的脑袋后面残留着的齐颈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⑩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⑪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⑫“对呀!”‎ ‎⑬他张大嘴笑了,那残留在半个葫芦后头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⑭“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⑮“我要天天吃灶糖呢。”‎ ‎⑯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了磕:“娃呀,你太小哩。”‎ ‎⑰我说:“你等我长大嘛!”‎ ‎⑱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⑲我暗想,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⑳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莫死啊,等着我长大。”‎ ‎㉑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㉒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带些小礼物给我,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㉓我渐渐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捡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山坳坳里。‎ ‎㉔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㉕有一年,过腊八节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㉖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㉗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㉘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依然红得透亮,可是我却哭了。‎ ‎㉙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孩子吧。‎ ‎㉚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 ‎(据作者原稿删改)‎ ‎【注】①张洁:1937年生,当代作家。作品有《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无字》等。‎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④段中,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麻木不仁的姑娘们的强烈批判。‎ B.第⑧段横线句把“她们”比作鸭子,可见“我”当时的气愤。‎ C.第⑲段,作者用一个“拧”字写出了“我”听到老汉话后的担心和焦急。‎ D.文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出童年的“我”天真可爱,卖灶糖的老汉慈祥善良。‎ E.本文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细腻深挚,全文始终洋溢着满满的童趣和欢快。‎ ‎1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蕴含的情感。(6分,每小题3分)‎ ‎(1)它依然红得透亮,可是我却哭了。‎ ‎ ‎ ‎ ‎ ‎ ‎ ‎(2)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 ‎17.文章主要叙述童年时“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却为什么取题为《捡麦穗》?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15.AE(A.反问句是对生命理想空落的感伤,并非强烈批判;且姑娘们的“痴想”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她们顺从现实是对情怀失落而感无奈,不见得就是麻木不仁的;E.全文欢快之中含蕴淡淡的悲伤。)(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6.(1)“依然”强调小火柿子始终红得透亮,以反衬加剧了“我”因为老汉去世的悲伤心境。(2)“朴素”在这里指没有任何希求、企望的,表达出老汉对“我”的关爱真诚淳朴,也表达出“我”对他的感恩与怀念。(语境1分,情感2分)‎ ‎17.文中写姑娘们捡麦穗,卖麦穗买花布、花线,“麦穗”实际上代表着她们美好的追求。“我”与老汉相互依赖,彼此间是深挚淳朴的爱,老汉的逝去带来了“我”生命的失落感,所以“捡麦穗”也是“我”对淳朴人性之美、至真至善情感的追寻。(“麦穗”的象征义3分,“捡”的内涵3分,意思相近皆可)‎ 十五岁的月亮 ‎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②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正是晚饭时间,同学们踩着铃声冲向食堂,端饭,打水去宿舍。学校三面环山,山上是学农基地。上中学后每个学期,我们都要不定期在山上劳动。但是这个学期,我不用再去劳动,因为上初三了,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我烦躁不安,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回家,被拒绝了。他板着脸对我说:“没事不要随便请假,才星期三!”‎ ‎③看着老师走向食堂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热饭菜,想在自家的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学校依山而建,从教学楼一楼去食堂,要走十几级台阶,食堂前面有一个花坛,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点。我曾见过几个调皮的男生,懒得走楼梯,趁老师不注意,直接从教室走廊上往下跳到花坛里,再去食堂。‎ ‎④我冲出教室,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和勇气,学着那些调皮男生的样子,站在走廊的水泥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我栽在花坛里,打了一个滚,把一丛菊花砸得东倒西歪。我得意地爬起来,朝站在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一个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 ‎⑤六七里山路,一直走到太阳落山,周遭的树林变成一幅巨大的黑白写意画。一轮白月亮挂在深蓝的天上,模模糊糊的,似乎离我很远。‎ ‎⑥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油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她坐在我面前,摸摸我的额头,柔声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内容无非就是教育我要认真学习。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 ‎⑦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我站在厨房门口,远远地看不到父亲的脸,只看见月光下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色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父亲并不是驼背,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的路经过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木柴捆好了背回家。‎ ‎⑧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啪!”我的脸上重重地挨了一巴掌。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朝我扑过来。父亲一边打一边骂我小小年纪就学会逃学,长大了肯定是个没用的人。‎ ‎⑨我摸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流泪,不是因为被打后的痛,而是父亲骂我的话。一直以来我的学习优秀,这一次,仅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 ‎⑩月亮真好,又圆又大,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镶嵌在夜空中,我却没有心情欣赏这份诗意。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越来越近。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我拐进树林,蹲在一片灌木丛里,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我打算去学校。如果去外婆家或者姑妈家,最后都会被她们交到父亲手上。‎ 我走出了这片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山塘边,我在水边坐了一会儿,冰盘似的月亮照在水里,越发显得恬静而饱满。我忘了身上的痛,伤心也不见了,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小星星闪闪发光。‎ 来到学校时,同学们还在上晚自习,我跑到操场上,那里空无一人,操场和学农基地之间,有一道又宽又深的沟,我跳下去,坐在沟里,静静地等着下课后跟着同学们一起进寝室。‎ 我一进寝室,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然后老师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我出来回答了他。他说,我父亲等着他回电话。‎ 第二天早上,我去教室上早自习。我看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个人,披了一身细细密密的小水珠,蓬乱的头发,眼窝深陷,讷讷地,穿着一件破了袖子的外衣,一双旧解放鞋上沾了湿润的黄土。这是我父亲,他把罐头瓶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粗糙得仿佛腐朽枯干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爸爸!”一句堵了我一夜的最简单的话,在我心里上下左右打转,停在嘴里,又被我咽了回去 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 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昨夜的水塘里,我砸碎的月亮。原来,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个如月亮一般的人,跟随你、抚慰你、为你把黑夜照亮……‎ ‎(选自《读者》,有删改)‎ ‎16.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主要情节 我的心情 ‎①‎ 绝望 我在同学们面前冲出教室跳下花坛 ‎②‎ ‎③‎ 委屈 我看到憔悴的父亲为我送腌菜 ‎④‎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段画线句子。(4分)‎ 教室门口站着一个人,披了一身细细密密的小水珠,蓬乱的头发,眼窝深陷,讷讷地,穿着一件破了袖子的外衣,一双旧解放鞋上沾了湿润的黄土。‎ ‎18.请赏析标题“十五岁的月亮”的妙处。(4分)‎ 答案:16.①我向老师请假被拒绝 ②得意 ③回家后遭到母亲的数落和父亲的巴掌④感动(愧疚)‎ ‎17.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写出父亲赶来学校给我送腌菜时的狼狈,(1分)并从穿着上体现出父亲生活的寒酸、拮据。(1分)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也暗示了我的愧疚。(1分)‎ ‎18.运用了象征,月亮象征着父亲在我成长路上的关爱、指引;(1分)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点明中心,表达了“我”对十五岁的自己任性行为的悔悟及对父爱的理解、感恩;(1分)标题富有诗意,吸引读者。(1分)‎ 幸会,妈妈 ‎ 张春 ‎(1)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她的本职业务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2)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3)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4)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 ‎(5)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6)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7)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8)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9)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10)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11)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12)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13)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14)幸会,妈妈! ‎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18.概括(6)-(11)段叙述的四件事。(2分)‎ ‎19请简要赏析文章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 ‎ ‎20.请仔细品读第(12)段中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感悟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 要把手甩开, 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 ‎ ‎21.文中妈妈有何鲜明特点?请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 ‎ ‎【答案】18.(1)我叛逆,妈妈说希望我也哄哄她。(2)我不喜欢大黑伞,妈妈给我买小花伞。(3)妈妈陪护病重的父亲,父亲还是走了,妈妈规定自己振作。(4)我得了怪病,妈妈背着我到处寻访求医治疗,让我康复。‎ ‎19“竟然”,意料之外;“甚至”,更想不到;“准确地摸索出”,“对症下药”,描写了母亲为了给我治病,克服了重重困难,想尽了一切办法,准确地了解病情,研究并采用了有效的治病方法,表现母爱伟大,母亲用勤劳与智慧给我治好病,创造了奇迹。‎ 20. 我的理解:走路要专心致志,姿势正确,踏踏实实,匀速前进,才不会累着;人生也是如此,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专心致志,一步一步地稳步前进,才能走得远,走得轻松愉快。‎ ‎21.文中的妈妈 ‎①爱孩子,爱家庭,从她悉心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孩子可以看出;‎ ‎②聪明能干,从她准确地摸索出治疗我的病的方法,并对症下药可看出;‎ ‎③坚强,乐观,从她面对丈夫的去世,每天只允许自己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振作可看出;④教子有方,从她用摔西瓜的方法教孩子不要到楼顶上去玩可看出。‎ ‎ (三)记叙文阅读(18分)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正在北京工作的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打游戏,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看着眼前从容、自信、淡定、沉稳的弟弟,喝着醇香的咖啡,一种欣慰涌上心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文章有删改)‎ ‎22.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我”的态度或情感 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 ‎(1)‎ 拒绝 弟弟站在学校门口时 我笑脸迎上独闯北京的弟弟 ‎(2)‎ 弟弟领了第一份工资时 ‎(3)‎ 高兴 学期末 弟弟请我喝咖啡 ‎(4)‎ ‎23.文中多处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如第③段:弟弟的寒伧与同学们的衣着光鲜形成对比;如第④段:母亲对弟弟的态度与我对弟弟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对比。请在文中再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一处,并分析这一处的作用。(4分)‎ ‎ ‎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姐姐的这句话,表现了姐姐对弟弟的冷漠与鄙视。‎ B.文中的姐姐拒绝回家接弟弟上学、只给弟弟留两个月的生活费、不直接帮弟弟找兼职工作、弟弟诉苦时不资助他,这一切都表明姐姐对弟弟不近人情、很残酷。‎ C.文章标题“无法不对你残酷”意思是姐姐迫于对弟弟在生存和发展方面的考虑,不得不对弟弟实施看似残酷的挫折性教育,实际是姐姐对弟弟特有的爱的表现,标题既点明了文章主旨,又是行文线索。‎ D.文中的姐姐是一个表面看似不近人情、冷漠、残酷但实际上是一个很懂得教育方式的人,她虽然没在物质上给予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 E.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作者这样写主要是想通过类比,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终于成熟起来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姐姐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5.“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文中姐姐的行为和农民工的留言,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2017年8月,河南省实验中学开学第一天,教室黑板上一段落款为“农民工致所有的学子”的留言受到追捧。“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尽管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 ‎ ‎ 答案:22.(1)母亲要我回去接弟弟上学 (2)心疼 ‎(3)我去赖他吃饭,他将钱算好 (4)欣慰 ‎23.第②段,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是一个青涩的少年;第⑦段,弟弟“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这样对比,表现了“我”对弟弟残酷,让弟弟在半年内迅速成长,走向自信、沉稳。突出了主题:“残酷”能让人成长、成熟。‎ ‎24.( A)(E)(4分)‎ ‎25.这句话描写了学期末我和弟弟喝咖啡时雪花飘飞的环境和悠闲的情形,表现了我们经历残酷的生活挫折后自信、自得。文中姐姐让弟弟经历看似残酷的挫折教育,让弟弟学会了自信、从容,学生生存。材料中,农民工留言,希望学子靠奋斗、自己努力拼搏来学会生存,走向世界。我的感悟:我们的前辈都希望我们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学会生存。我们都要主动去经受生活的挫折与磨难,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自信、从容地生活。‎ 爱无灵犀 沧州老朱 ‎(1)国庆节,因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6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回老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2)事实上,俄罗斯客人4号就走了,5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撒了谎,因为他知道,只要说自己回家,母亲一定会到村口接。前些天下了雨,虽然这会儿天已放晴,可山里气温低,加上雾气正浓,一早一晚很是阴冷。母亲已经78岁了,腿脚又不好,总在风口里站着,身体哪受得了?‎ ‎(3)然而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母亲站在那棵大槐树下,不时地踮起脚,向公路方向张望。一头披散的白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看上去单薄而脆弱。‎ ‎(4)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医生说老太太岁数大了,不适合开刀,再说也不敢开刀,怕老太太的身体吃不消。母亲自己也不肯再治疗了,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得了,况且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可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他想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就带她去市里做了。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儿子出息了,做母亲的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5)村口离公路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向这边张望着。‎ ‎(6)他的眼有些潮湿,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女儿大声喊着奶奶,犹如天籁,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7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不是打电话说6号才回家吗,今天才5号,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8) ‎ ‎(9)“奶奶,您真是比如来佛还神,不用猜就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女儿撒娇似的挽着奶奶的胳膊。‎ ‎(10)“这还用说,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11)一家人都笑了。这一刻,他忽然就相信了妻的话。妻说,爱,是有灵犀的。以前,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是母亲接的。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 ‎(12)不知不觉中,车进了胡同,嫂子迎了出来。哥哥比他大9岁,两个孩子大了,已在外地工作。‎ ‎(13)女儿拉了奶奶去表姐家串门儿,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一路闲逛着去菜园找哥哥。‎ ‎(14)哥哥正在园子里侍弄白莱,见到他,喜上眉梢。哥俩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问及母亲的近况,哥不觉叹了一口气:“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15)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打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呢。‎ ‎(16)“有些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顿了顿,接着说,“娘岁数大了,腿脚又不灵便,身边不能离人了,可你嫂子总不能啥活儿都不干光跟着娘啊。这不,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国庆节这7天假,你明明说6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1号起便天天去村口等……”‎ ‎(17)他的心一阵阵痉挛。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一个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18)他眼前不由浮现出秋风中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那颤颤巍巍的身体,令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 ‎15.小说主要是通过写“母亲”的哪两件事表现主题的?(4分)‎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1)“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笑”的原因。(4分)‎ ‎(2)“一头披散的白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看上去单薄而脆弱。”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4分)‎ ‎17.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灵犀”一词的理解。你认为“爱有灵犀”吗?请结合全文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6分)‎ 为更优秀的人。 【答案】15.是“我回家时恰好碰到母亲在村口接我,其实是母亲连续几天一直在村口等我回家;(2分)二是我每次打电话回去母亲都能猜出打电话的是我,其实是母亲每次接到电话都问对方是不是我。(2分)(答“①天天守电话;②村口等儿子。”得一半分数)‎ ‎16.(1)儿子出息了(1分),又如此孝顺、体贴(1分),母亲感到欣慰,所以笑了。‎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将母亲满头白发站在风中的姿态比作一株被摘去果实的玉米秸(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苍老、脆弱的形象。(1分),同时表达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1分)‎ ‎17.灵犀,指一种有深厚感情的人之间的默契。(2分)在本文中,“灵犀”其实是母亲固执的牵挂与守候所造成的假象,是深切的母爱的体现。(2分)我觉的爱有灵犀。灵犀,不一定是神化的那某一种东西,本就可以理解为因爱产生的默契。比如我对我亲近的人,因为爱,所以会注意他们的习惯与爱好,久而久之,常常能猜到他们的想法和行动。(2分)‎ 父亲的年画 嵇绍波 ‎①“贴年画了!贴年画了!” 父亲的声音好像一记春雷,把还埋在被窝里的我炸醒了。哦!今天是大年三十!我连忙爬起来——帮助父亲贴年画,是我每年的必修课。对于我们家来说,贴年画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 ‎②父亲贴年画很讲究,先揭去陈年的旧画,再用干布把墙上的灰尘擦拭干净,随后沿着用砖头角做成的重锤,在墙上拉出一条竖直的线,最后在墙上涂上糨糊,才贴上年画。‎ ‎③年画贴好后,父亲又叫我拿来干布,擦去两边的灰尘。看到墙上灰暗、斑驳的陈年旧奖状,摆放在刚贴上的年画旁边,就像过年时一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中间,突然跑出了一个穿着破衣破鞋的流浪儿,非常不协调。我忍不住说,把旧奖状也揭去吧,太旧了,不好看!父亲笑了,弯下身子,认真地说,旧奖状怎么啦,这都是我和你母亲努力的结果!我还要看看你们兄妹几个得的奖状,什么时候能把这两面墙贴得满满的呢。‎ ‎④父亲的声音响亮干脆,不容置疑,还扭过脸去痴痴地盯着墙看,眼睛似乎熠熠地发着光。我仿佛得到了某种暗示,兴冲冲地跑到房间里打开箱子,从里面捧出一沓整整齐齐的奖状,有两个姐姐的,也有大哥的,还有我的。这些奖状一进入家门,就像珍宝一样被父亲收好入库,小心地保存着。在父亲注视的目光里,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爬到凳子上,把一张张奖状平平整整贴到墙上,仿佛是把一枚枚勋章别在凯旋的战士胸前。‎ ‎⑤奖状贴到了墙上,也贴到了父亲脸上,这是父亲最大的荣光和骄傲。新年里,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到我们家,父亲都会自豪地把话题引向满墙的奖状,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叙述,说到高兴处,父亲甚至还从我们的书包里翻出试卷……好像每一张奖状里都藏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父亲陶醉于他们的惊讶和感叹,每次讲完之后似乎意犹未尽,仿佛还遗漏了许多精彩的细节。‎ ‎⑥然而,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迷上了小说,并完全失去了控制,日看夜看,上课时看下课时看,明着看躲着看。一直对我的学习放心的父母,并没有注意到,只以为我学习更加认真刻苦了。我的成绩开始直线下滑,遭遇到了读书以来第一次“滑铁卢”,试卷上布满了红红的叉,我直接从优等生变成了差生。过年时,我没有拿到奖状。当我背着书包空着手回家时,父亲震怒了,他咆哮着、怒吼着,直到罚我跪下,他才摔门而去。空荡荡的堂屋里,在哥哥姐姐通红的新奖状中间,那块留给我贴奖状的灰白墙面,像一只空洞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我。我有些不明白,一张薄薄的奖状而已,墙上有那么多了,为何那么在乎少了我这一张?‎ ‎⑦那年春节,天空似乎一直下着雪,特别的冷,过年热闹的气氛好像也被冻结了。父亲的脸始终阴沉着,看不到一丝过年兴奋的样子。慑于父亲的威严,我把小说捆扎起来放到了床底下,努力把自己从对小说的沉迷中拔了出来,默默地拾起课本……我的成绩开始回升,年底的时候我又拿到了奖状,父亲例外地把正面墙上应该贴年画的地方空了下来,贴上了我的奖状。看着父亲一脸陶醉的样子,我忽然明白,原来,奖状才是父亲最好的年画。 ‎ ‎(选自《意林》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将主要情节补充完整(每处12个字以内)。(6分)‎ ‎ 我和父亲贴年画→① →② →我未得奖状被惩罚→③ ‎ ‎17.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的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在哥哥姐姐通红的新奖状中间,那块留给我贴奖状的灰白墙面,像一只空洞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我。‎ ‎ ‎ ‎1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第①段的作用。(4分)‎ ‎ ‎ ‎19.“奖状才是父亲最好的年画”,请结合这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6分)‎ ‎ 16【参考答案】①我学父亲贴奖状 ②父亲向人夸奖状 ③我再次努力得奖状(我明白奖状对于父亲的意义/我明白了父亲的愿望)(每空2分,其中人物1分,事件1分)‎ ‎17【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那块灰白墙面比作空洞的眼睛;②运用拟人,“冷冷地注视”一词将灰白墙面人格化;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未贴奖状的墙面的刺眼,暗示了父亲对我的失望,也写出了因未得奖状而被惩罚的“我”内心的伤痛。(修辞手法2分,墙面特点1分,父亲或者我的情感1分。)‎ ‎18【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我家在贴年画,表达了父亲对贴年画的重视。(2分)②开篇点题,点明父亲与年画的关系;③引出下文:引出第②、③段关于父亲贴年画的描写。④为后文贴奖状作铺垫(与后文贴奖状形成对照)。(第①点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答出计2分;第②-④点,答出作用计1分,相关内容概括恰当计1分;只答作用,不概括内容总共计1分。)‎ ‎19【参考答案】主旨:①文章通过父亲贴年画和贴奖状的故事,②写出了父亲看重年画更看重奖状的心理(看重孩子奖状的心理)。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学习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表现了父亲希望孩子能积极上进、有所成就。/表达了“我”对父亲严格要求孩子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共3分,概括事件1分,表现情感2分,大意对即可)‎ 感悟:【示例】①在生活中,父母都会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子女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②作为孩子,在父母对我们严格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平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要求上进,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共3分,生活实际1分,具体做法2分,答出1种做法即可)‎ 拔掉心底的篱笆 ‎①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②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③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力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④你完全能想象我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⑤高二时,学校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你偏科啦!”我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⑥有一次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像一把威力无比的大刷子扫除了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等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⑦我听到这话,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半年后的春天,我迎来一次数学考试,满分值150,我拿了142分。‎ ‎⑧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⑨人的很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然,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21.请概括文中“拔掉心底的篱笆”的具体事件。(2分)‎ ‎①原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不适合竞技类运动项目的“我”听了体育老师的话,报名参加长跑比赛并获奖。‎ ‎② ‎ ‎③ ‎ ‎2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我听到这话,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 ‎ ‎ ‎ ‎ ‎ ‎ ‎23.“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21.原认为不擅长数学的“我”在数学老师开导下,数学考试考了高分;(1分)‎ 原担心岁数大学不成外语的读者朋友在“我”的鼓励下,学有所成(1分)‎ ‎22.运用心理描写,(1分)“解放”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数学老师的话后的轻松、喜悦之情(或变得有信心)。(1分)‎ ‎23.含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恐惧和心理障碍比作“篱笆”,把没被我们发掘出的优点(长处)比作“娇弱的花”(1分)。这句话说的是: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1分),那些被我们看 成困难的,换个角度也许是未被发掘的优点。(1分)‎ 那个为我推开一扇门的人 ‎①初二那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离开生活了13年的南方小城,转学到西安一所普通中学。班主任得知我从黄冈中学转来,笑了一下:“给你个班长当,你来试试吧。”‎ ‎②妈妈听了很开心,特意挑选最贵的糖买了一大包,叮嘱我第二天分给大家。我被我妈为安抚我而刻意表现出的乐观所感染,也逐渐将对未知的惶恐抛之脑后,开始兴奋地规划起新的生活。‎ ‎③当我给大家发糖的时候,一个女孩将我给她的糖拨到一边,半是挑衅半是轻蔑地用方言说了句什么。我初来乍到,陕西的方言一句也听不懂,只好硬着头皮用普通话回问:“你刚才说什么?”“连话都听不懂,还当班长呢,丢不丢人?”这次她换了普通话大声说出来,跟她关系好的几个人立刻发出起哄的嘲笑,我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事后,同学悄悄告诉我,那个女孩就是之前的班长。‎ ‎④开学第一天,我就已经树敌,而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只是个开端。‎ ‎⑤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总习惯使用方言,我因为听不懂,只好在课上低着头看书做题。两个礼拜之后,她把我叫进办公室责问:“上课为什么不听讲?你是对我有意见?”我小心翼翼地用最婉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听不懂方言的事实,可换回的不过是一句:“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别人都听得懂,就你听不懂!别以为自己是好学校转过来的就矫情!”‎ ‎⑥我没法儿辩解,只好花更多时间预习、复习,可对一个刚满14岁的小孩来讲,靠自学能理解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一向引以为傲的数学成绩在期中考试之后开始不受控制地下滑,我学得越来越吃力。‎ ‎⑦国庆后的一天,班主任在黑板上出题让我和另一个同学上去解答。我至今记得那道题是关于三角形平分线的。那个同学在我身边运笔如飞,我却一点头绪也没有。背后同学们的视线像是个放大镜,而我就是那只被聚焦对准阳光的蚂蚁,只觉灼热,却半分动弹不得。‎ ‎⑧下一秒,我就被班主任揪着校服拉到了讲台前。她一手拉着我,一手用板擦敲着我的肩膀:“好学生,这就是黄冈转来的好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怎么配当班长!”‎ ‎⑨我的自尊像是一颗掉在地上的紫葡萄,被她毫不留情地踩出黏腻的汁水。我对学校的厌恶感很快从数学蔓延到其他科目,各科成绩一跌再跌。而我也成为班主任每次班会上都会拿来批评的典型。‎ ‎⑩我在这里没有朋友,几乎每天晚上我都是哭着入睡。白天,我就在放学的时候一个人孤独地默默地傻看着校门口的车流,就在我第N次站在路口看着车流的时候,有人在后面喊我,我回头看到体育老师老张。‎ ‎⑪老张快50岁了,身板像座铁塔,总是不苟言笑,上课从来都是“800米跑——蛙跳——自由活动”的“三板斧”,除了不得不开口的指导,一句话也不多讲。‎ ‎⑫他叫着我的名字,而我像是有好几百年都没听到过有人叫我的名字了——同学中没人理我,老师们说起我都直接用“黄冈来的”指代。‎ ‎⑬粗线条的老张大概不明白,他不过是叫了我一声,我为什么就站在马路牙子上哭成了泪人,但他还是什么也没说,看着我一边哭一边跑远了。‎ ‎⑭第二天上数学课,我又像往常那样被罚站在走廊上,老张慢悠悠地踱过来,示意我跟他走。‎ ‎⑮‎ ‎“跑跑吧。”老张说。不等我回答,他就在我前面自顾自地跑起来,速度不快,在等我追上去的样子。可当我追上他的时候,他又总是一句话不说。老张以“培养体育特长生”为借口,帮我逃过了丢人现眼的罚站,而班主任巴不得眼不见为净。于是,每到该上数学课的时候,我都会跟着老张去操场。他很少开口说话,我也不知该说些什么,我们沉默着在操场上绕了一圈又一圈,有时是走,有时是慢跑。‎ ‎⑯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起,老张开始给我带书,一开始是门口报刊亭里《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然后是《哈利·波特》,再是《飘》和《百年孤独》。‎ ‎⑰还有什么比书更适合做孤单少女的朋友呢?我带着一知半解的好奇扎进书的海洋,看到哈利被舅舅、舅妈欺负时会跟着哭,看到斯内普是如何深爱着莉莉,也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沉沉浮浮、辗转挪腾的。‎ ‎⑱我不知道那些书我看懂了多少,可它们像一架通往光明的天梯,一点点引领我走出眼下的泥沼,摆脱了情绪的困扰,变得自信。连着两次月考,我都考了第一名,联考的时侯更是甩了第二名30多分。‎ ‎⑲再后来,我成了我们学校那年唯一考上省重点高中的学生。我拿着通知书去找老张报喜,但他不在,他离开这里去上海陪女儿了。我这才意识到我没有他的任何联系方式,电话号码、地址、QQ号,什么都没有。‎ ‎⑳那个为我推开一扇门的人,已经转身走掉了,而我将会沿着他打开的那条路,永远步履不停。‎ ‎24.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事件 ‎“我”的心理或表现 开学第一天 前任班长故意挑衅 ‎①‎ 国庆后一天 ‎②‎ 厌恶 后来 老张帮“我”躲避罚站,同时给“我”带书看 ‎③‎ 再后来 ‎④‎ 感激与愧疚 ‎2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的自尊像是一颗掉在地上的紫葡萄,被她毫不留情地踩出黏腻的汁水。‎ ‎ ‎ ‎ ‎ ‎ ‎ ‎2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③段前任班长将“我”发的糖拨到一边,是因为她不喜欢吃这种糖。‎ B.第⑦段画线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灼热”二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羞愧难耐。‎ C.在学校中,因为“我”来自黄冈中学,所以大家都亲切地以“黄冈来的”来称呼我。‎ D.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初中时期班主任因为上课习惯说方言,导致自己听不懂,学习成绩下降的事实,呼吁老师上课要说普通话。 ‎ E.对比,是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典型手法。‎ ‎27.结合原文说说老张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 ‎ ‎ ‎ ‎ ‎ ‎ ‎ ‎ ‎ ‎【答案】24.①尴尬,不知所措 ②“我”被班主任班主任揪着校服拉到讲台前批评 ③变得自信 ‎④“我”考上省重点高中,却没有留下老张的任何联系方式 ‎2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我的自尊”比作“一颗出掉在地上,被踩出汁水的紫葡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粗鲁的动作、讽刺的语言对“我”的自尊的极大伤害。(1分)表达了对班主任做法的不满。(1分)(3分)‎ ‎26.BE ‎27.形象:①不苟言笑,从“老张快50岁了,身板像座铁塔,总是不苟言笑”看出;‎ ‎②心地善良,从“老张以‘培养体育特长生'为借口,帮我逃过了丢人现眼的罚站”看出;③教育有方,懂得引导,从“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起,老张开始给我带书”看出;‎ ‎④不求回报,从“我这才意识到我没有他的任何联系方式,电话号码、地址、QQ号,什么都没有”看出;‎ ‎⑤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解人意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能结合文本,答出三个要点即可给4分。)‎ ‎ ‎ 彩色的青春不打烊 丁晓柔 ‎①那一年,我初到广州,像每一个带着梦想来的年轻人一样,既盲目乐观,又一片茫然。‎ ‎②那时候,我刚刚落脚在石牌村一个制衣厂做缝衣工,每天的工作简单到乏味。下班后,回到狭窄的房子里也只能蒙头大睡。‎ ‎③有一天,我正在埋头大睡,隔壁才空置几天的房子里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音乐声,A 终于忍无可忍,我爬起来,穿着一身破旧睡衣去敲对方的门。门开了,门后站着一个男人,很显然,他对我穿睡衣造访吃了一惊。我恶声恶气:“难道你不知道这房子的墙薄得像纸一样吗?”他毫无怒气,只是笑着说:“来不来听我们的演出?”‎ ‎④彼此串了几次门,才知道他叫阿木,和几个朋友组了个乐队,叫“木头人”,他是主唱和吉他手。所有的乐器都已经破烂不堪,就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看出来。贝斯手的贝斯,甚至都掉光了漆,所有的共鸣音眼看就从那些快要破掉的角落里点滴不漏地倾泻出来。可是他依旧高高地跃起,像一只矫健的豹子,拼命地拨弄着手中的贝斯。音乐那么嘈杂,我扯着嗓子说:“阿木!你说你们会红么?”他听不清,一样扯着嗓子喊回来:“你——说——什——么?”我突然笑了,跑到阿木面前,就着身上那件穿得泛黄的旧T恤,把背脊一个个递给他们:“阿木,给我签个名吧,等你们红了,我就发财了。”‎ ‎⑤有一个晚上,回家晚了,我看见“木头人”乐队的所有成员,都蹲在村口,一看见我,就一个个从暗暗的树影底下走出来,跟在我的身后,没有人说话,但是我走着走着,眼泪流了出来。那以后我就多了四个保镖。‎ ‎⑥有天晚上一起去吃烧烤,烟雾缭绕中,阿木咕咚咕咚仰脖喝完一瓶啤酒,他突然直勾勾地看着我:“丁晓柔,你来广州是做什么的?”这句话来得太过突然,我把一块撒满辣椒粉的烤茄子,生生地咽了下去,呛出了一脸的眼泪。是啊,我来广州是做什么的呢?难道就是为了每天数百件的衣服?为了那张只够容我睡下的床么?初春的夜晚还带着寒意,我停了一下,低声说:“我想做服装设计师。”“那你就去做啊!”阿木用力地拍着我的肩,“丁晓柔!你行的!”‎ ‎⑦因为这句话,我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就去工厂辞了职,此后,我一天只吃两顿饭,只为省出钱来学习服装设计。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居然忙得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抬头,竟然是深秋了。有一天晚上,阿木又来敲我的房门,一脸不满:“喂,你好久都没来看我们排练了哦!”我摇了摇手里的书。他突然冲进来一把抱住我:“我们今天签了唱片公司了!”“啊——”我尖叫着,还有什么比这个消息更让我振奋的呢。‎ ‎⑧因为签了公司,从那天以后他们就搬走了。我赶去夜校上课,回来的时候,只看到门上钉着一张纸条“有梦想的人生,是有色彩有声音的。希望你能过得有声有色。ps:我们会红的。一定不要卖掉那件T恤。”我握着字条,坐在门口,像个傻子一样又哭又笑。‎ ‎⑨没过多久,我也搬离了石牌村。我没带走任何行李,除了那件写满他们名字的T恤。我终于学完了服装设计的全部课程,并且顺利地成为了设计室的一名员工。我终于把日子过成彩色的了。‎ ‎⑩如今,每次开车的时候,我都习惯把电台调到音乐台,然后从沙沙声中一个个跳过去,搜索我曾经那么熟悉的一群声音。他们在哪里?他们红了没有,还是像大多数的有梦想的人一样,在命运来临之前,就再也寻不到踪迹?可是我相信,他们都不会轻言放弃,就像那些刻在石牌村的青春日子一样,永远没有打烊的时刻!‎ ‎16.根据“我”和“木头人”乐队的交往,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点 ‎“我”‎ ‎“木头人”乐队 初到广州 ‎①‎ 所有的乐器都已破烂不堪 交往中 上夜班回家晚了 ‎②‎ 交谈后 省出钱来,学习服装设计 ‎③‎ 收获时 ‎④‎ ‎“木头人”乐队在追求梦想中 ‎1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我把一块撒满辣椒粉的烤茄子,生生地咽了下去,呛出了一脸的眼泪。是啊,我来广州是做什么的呢?难道就是为了每天数百件的衣服?为了那张只够容我睡下的床么?‎ ‎ ‎ ‎ ‎ ‎ ‎ ‎ ‎ ‎1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第③段“我”的“恶声恶气”与阿木的“毫无怒气,笑着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阿木麻木不仁的特点。‎ B.“我握着字条,坐在门口,像个傻子一样又哭又笑”一句,表现了阿木他们的成功对“我”的打击之大。‎ C.“我终于把日子过成彩色的了”这句是说,“我”经过努力学完了服装设计全部课程,成了设计室的一名员工,这是“我”喜欢的工作、最初的梦想。‎ D.标题“彩色的青春不打烊”可以理解为:有梦想的人生,是有色彩有声音的。有梦想的人是不会轻言放弃的,要做一个有梦想并且坚持不懈的人,让青春的日子永远不打烊。‎ E.“可是他依旧高高地跃起,像一只矫健的豹子,拼命地拨弄着手中的贝斯”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乐队的人对音乐的执着和热忱,对梦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的阿木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思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放飞自己的梦想?谈谈你的看法。(6分)‎ ‎【链接材料】温家宝同志写过一首诗《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这说的是年轻人要有梦想,民族才有希望。一个人不能每时每刻都有梦想,但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一个梦想,一个连梦想都不敢有的人,能有什么大成就?人不是活在物质中而是活在梦想里。‎ ‎【答案】16.①结识了“木头人”乐队 ②“木头人”乐队默默保护下夜班的“我” ③“木头人”乐队签了唱片公司 ④成为设计室的员工(每处1分)‎ ‎17.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2分)“咽了下去”“呛出”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突然遭到质问,觉得自己快失去了梦想时的愧疚、难过的情态,(1分)设问与反问写出“我”内心深刻反思的过程。(1分)‎ ‎18.CD(A项,应为“表现了阿木大度乐观的特点”。B项,“对‘我’的打击之大”错误。E项,修辞手法为比喻。)‎ ‎19.阿木人物形象:①乐观大度。“我”去质问他.他毫无怒气,并邀请“我”看他们的演出。②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在困窘的生活中,他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并鼓励“我”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2分)‎ 看法示例:文中的“木头人”乐队和“我”并非一开始都很顺利地取得了成功,他们在困窘的生活中坚持梦想,并且为梦想不懈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第一,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决定我们的人生能走多远、走多宽,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第二,要德才兼修,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第三,要情理兼修,富有朝气、热情、爱心、责任感。第四,要勇于开拓,锐意进取。(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围绕树立理想、坚持奋斗、勇于进取等都可酌情给分。)‎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1)“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2)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3)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4)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5)“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6)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7)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8)“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9)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10)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自,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11)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12)第三日清展,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13)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2014年7月《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5.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刚进包厢时, 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A →想给孩子零食时, B →快到终点站时, C →与小姑娘分手时, D 。‎ ‎16.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10)段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17.文中的小女孩对我影响非常大,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小女孩的性格特点。(4分)‎ ‎18.文章开头在我即将出行时家人反复叮嘱我,文章结尾处朋友又发来短信提醒我,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与陌生人交往的看法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在某个讲座上主讲人讲了一个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还抱着孩子,胳膊上又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自己怀里。”故事讲到这里,主讲人突然问道:“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先站起来的听众说:“这个男人是人贩子,想用这种方法抢孩子。”第二个站起来的听众则说:“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是要收费的。”主讲人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又有一个听众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听完这几个答案,主讲人摇摇头,最后答案揭晚:“因为那个男人学雷锋,他不仅无偿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家。”现场先是一片哗然,接着一片寂静。‎ ‎【答案】14.紧张 担心 怅惘 难受(每空1分,共4分)‎ ‎15.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相互间缺乏信任的特点。(2分)/或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 “荔枝瓤”,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2分)/或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1 分)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2分)(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得满分)‎ ‎16.小女孩是一个率真、纯洁、天真、可爱的孩子。分析略。(性格特点2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2分,共4分)‎ ‎17.启示: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 引人深思。(2分)看法或感悟略。(结合文章和材料,言之成理即可,4分)‎ ‎【广益期末考试】 ‎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梳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的说。‎ ‎⑦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面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纸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我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 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耶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感越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选镜于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银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昏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桅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16.阅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共4分)‎ 主要情节 心情或心理 和同学分享写的小说,被老师发现 ‎① ‎ ‎②                       ‎ 愤怒、沮丧 ‎③                 ‎ ‎④           ‎ 坚持写作,作文在中考中获得满分。‎ 自豪、喜悦 ‎17.请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划线句,(4分)‎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面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 ‎ ‎ ‎ ‎ ‎ ‎1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的标题“那年花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具体指“我”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B.文中“我”参加征文竞赛出师不利,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是因为我觉得徐老师欺骗了我。‎ C.徐老师用建筑师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D.文米第(15)段的划线句中“一反常态”一词指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者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E.本文采用侧叙手法,最后一段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与第一段巧妙地照应。‎ ‎19.请简要概括文中的徐老师的形象。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老师做法的理解和感悟,(5分)‎ ‎ ‎ ‎【答案】16. ①紧张、不安(害怕) ②被老师推荐参加征文,但比赛失利③听徐老师讲建筑师的故事,受到启发 ④惊讶、自信 ‎17.【答案】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2分),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1分),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1分)‎ ‎18.【答案】BE【解析】B:理解错误E:是拟人 ‎19.【答案】(1)形象:徐老师既严厉严格又宽容温柔、教育有方(懂得赏识、善于鼓励学生)。(任答两点即可)(2分)‎ ‎(2)理解:文中徐老师懂得赏识孩子的优点,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鼓励引导,最终使“我”重拾信心,取得成功。感悟:人无完人,每个孩子兴趣点不一样、潜力也不同,因此,老师应该用“赏识教育”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提高自信,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学有所进。(2分)‎ 春 雨 楚笛 ‎①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 ‎②一睁眼,你晶莹莹的身影已晃动在我的窗前,你脆生生的喉音正叩响着我的窗纸。是怎样急迫地披上衣,推开门!我迎接你。‎ ‎ ③看着你,我的目光不能有一瞬转移;听着你,我的耳膜不放过一个音节。从遥远的天际到漠漠的平川,每分每秒你都在诞生与消亡里挣扎。生的喜悦死的恐惧欢唱与呐喊的一声:叮叮咚咚。我实在是贪婪的,贪婪地想挽住你,拥有你。于是,我便嗅着你,闻着你,用我干裂的唇抚慰你。多少日子等候的焦躁,在吻你的时候,平平润润了。‎ ‎ ④来吧,亲爱的你。和我一起望穿时光,看一看十年前的听雨少年。四月的西湖,黄色的柳眉落了,在浅蓝浅蓝的天色湖光里缤纷。那一天,燕子矶上,我倚着“红楼”梦见六朝故都的脂香粉浓。你挹我以满颊的清凉,淋淋漓漓的,真的欲说还休吗?北上的车厢里,有一篮满满的轻愁,是你送的。从苏州到宾州,只有收音机里还说“江淮”,还说“黄梅雨”。‎ ‎ ⑤十年了,看了十年的塞外风景。北国的味道只在白雪铺天盖地的时候。白的枝条,白的山石,白的冰河,胡城关山的剽悍强健就尽在其中了。东北喜欢用红砖瓦盖房子,鲜艳中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浮华。住了十年,我一直不习惯,只好在窗外挂一个风铃,夜里在软软柔柔的昆曲中逛一逛寒山寺,想一想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江南都喜欢青砖,素素淡淡地立在田野里,间或有一阵雨滴答在瓦上,漾起一片灰色的温柔。‎ ‎ ⑥风铃声可以权充作我故乡的雨声吗?今夜的梦境也可以和听雨少年的一样吗?暖流从那边飘过来…… ‎ ‎⑦来吧,亲爱的你!给我丝丝毫毫南方的气息。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眼波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吧。‎ ‎ ⑧盼望了三千六百多个日子,仍不能定下归期。‎ ‎ ⑨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剔透的你从故乡的云际落下,落在我的发梢、唇上、心底……‎ ‎1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3分)‎ 一睁眼,你晶莹莹的身影已晃动在我的窗前,你脆生生的喉音正叩响着我的窗纸。‎ ‎ ‎ ‎17.阅读文中第⑤段,说说东北与江南各有什么风味。(4分) ‎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题至21题(16分)‎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晩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晩,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蔓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③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哎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就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⑪“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⑫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8.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3分)‎ 时 间 ‎ 主要事件(从父亲角度)‎ ‎“她”的心理 小时候 ① 特别爱听 ② 父吹竹笛的事迹被报道且被老师作为励志故事分享 ‎ 忍无可忍 多年以后 父亲为挣钱给她买琴而断腿的真相被她知晓 ③ ‎19.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3分)‎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 ‎ ‎ ‎ ‎2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④自然段“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为最后揭示真相埋下了伏笔。‎ B.第⑦自然段“父亲喝住了母亲”是因为母亲对孩子胡说八道,父亲懂教育,以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C.第⑧自然段她等父亲爆发,但是父亲没提过长笛的事,因为父亲已经知晓是她把长笛丢弃,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了孩子。‎ D.第⑫自然段“蔓延开来”与第②自然段形成照应,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无私、大度、严厉的人,用自己的爱和包容感化着自己的孩子。‎ ‎21.文章标题“父亲的长笛”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6分)‎ ‎【链接材料】2008年5月13日中午,在汶川大地震现场,救援队员发现了这样一位母亲: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救援队员还在她的身下发现一个婴儿。这个婴儿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 ‎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①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可现在,世界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口齿却非常清晰。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 ‎⑦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⑨春天的时候,母亲中风。一切都来得很突然,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母亲听后点了点头。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⑩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⑪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⑫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父亲的电话”是全文的线索,有“父亲的电话”的串联,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完整。‎ B.父亲喜静,不喜欢听母亲唠叨,也不愿与他人交流,喜欢一个人泡茶听戏,耳聋后正好乐得清静。‎ C.每次通电话时父亲的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质朴的话里既写出父亲的坚强乐观,更突出他对儿女的挚爱、宽慰和体谅。‎ D.母亲出院时口齿不清,耳聋的父亲并没有听懂母亲在说什么,但为了安慰我们,怕我们担心,假装听懂了母亲的讲话。‎ E.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既是对父亲的讴歌礼赞,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关爱父母,多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老有所依。‎ ‎20.请结合全文,理解最后一段“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4分)‎ ‎19.BD(由第二段可知,父亲并没有不愿和他人交流;从九段母亲点了点头可知,父亲听懂了母亲的话)‎ ‎20.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都是徒劳,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②父亲不想让“我们”挂念,无论“我”回答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③“我”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让我什么都说不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等鱼断气 ‎——胡展奋 ‎①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此外还伴有黄疸、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他认为,我母亲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②这可难住了父亲,那个时候物质高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间歇泉一般时隐时现。‎ ‎③从黑市买来鲫鱼,父亲便马上操作。第一步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100克鱼计算,剖200克鲜鱼熬约30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个碗中,早晚服用。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即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鯽鱼原本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早把家里掏空了。而且,为了抢一条活鱼,父亲多少次揎臂撸袖,和人在鱼摊前撕作一团。‎ ‎④父亲默不作声。“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⑤天已擦黑。路灯下,远远地看到他蹲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糖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但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⑥我不解的看着他,没说话。为什么活鱼不买,非要等它咽气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⑦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父亲此时心里……‎ ‎⑧父亲忽然胜利似的叫了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怏怏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了!竟然蹲了两个钟头!”‎ ‎⑨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他飞快地抽出—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剜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⑩“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他得意地对我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⑪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刚死的鱼或“弥留”之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识货”,可以省却反复解释,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条鱼快不行了!”‎ ‎⑫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的蹲守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水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高烧40度。‎ ‎⑬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医生也听说父亲的故事,急颁手谕:不必死抠鲫鱼,其他利水消肿的河鱼也可以,比如鲤鱼、泥鍬、黑鱼、青鱼等等,只要如前法炮制,均可。‎ ‎⑭“等断气”的范围扩大了。问题是青鱼太贵,且鱼身过大;鲤鱼固然消肿,但系著名的“发物”,忌。黑鱼呢,一口气总是断不了,你就是等它通宵,兴许嘴巴还在一张一翕。‎ ‎⑮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也不忍,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 ‎⑯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便会想到他们。‎ ‎⑪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完全消退。‎ ‎⑯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髙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21.文章围绕给“母亲治病”展开叙述,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情节,完成填空。(4分)‎ 母亲患病,( ① )——父亲坚持给母亲买鲜活鲫鱼,( ② )——医生说要继续消肿( ③ )——我接替父亲蹲守,等鱼断气,( ④ )——母亲全部消肿。‎ ‎2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4分)‎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剜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 ‎ ‎ ‎ ‎ ‎ ‎ ‎ ‎2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生病,需用鲫鱼汤治病,但因家庭条件受限,我和父亲先后在鱼摊前等鱼断气的温情故事。‎ B.文章第三段详细写到父亲的月收入和鲫鱼的价格,旨在表现鱼的价格之贵,从而突显父亲对母亲的付出与爱意。‎ C.第四段中医生先说一定要活鱼,又说刚咽气的也行,前后矛盾,体现了医生的不负责和敷衍。‎ D.文章开头结尾两次提到“那是1969年”,这样写,一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显得更加完整,二是反复强调,更能体现出这件事情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E.本文记叙了母亲患病,父亲想方设法为她治病的故事,表达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主题,虽然时隔多年,但和当今的社会问题有相同之处,读了之后令人感慨。‎ ‎2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到“髙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6分)‎ ‎【材料链接】暖哭,这就是人间!69岁老人饭店独自庆生,小伙偷偷买单送祝福。11月27日,在辽宁鞍山,一位69岁的老人,独自来到一家小饭馆给自己过生日。由于儿子远在昆明不能陪自己,老人就想给儿子录一段视频,告诉儿子自己没有亏待自己,让他放心工作。老人述说着自己的思念,希望下一个生日儿子能陪自己过。坐在旁边吃饭的小伙子被这一幕所打动,偷偷为阿姨买了单送上祝福,就离开了。就是因为这名陌生小伙子的举动,让王阿姨这个生日过得特别温暖。‎ ‎【答案】21.①医生要求用鲜活鲫鱼治病 ②母亲黄疸全消 ③父亲蹲守等鱼断气受寒病倒 ‎ ④“我”接班父亲继续等鱼断气(意思相近即可)‎ ‎2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飞快地抽出”“一刀刺入”“剜出”等词写出父亲赶在鱼真正断气前处理好鱼,只为最大限度的保证鱼的营养,能更好治疗母亲的病症,父亲动作迅速熟练,体现了他的细心、用心和对母亲深深的爱。‎ ‎23.CE ‎24.“高天滚滚寒流”再次强调冬天的寒冷和母亲患病的艰难,渲染父亲为母亲等鱼断气的不易,“大地微微暖气”指的是在母亲患病时,我看到的父亲的付出与爱意,医生的理解与体谅,鱼贩的热情和帮助。人生总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但这世间也总有温暖你我的人在。如文中突然的患病的母亲,材料中远离孩子,孤身寂寞过生日的母亲,在难过时总有温暖他们的人出现。在生活中,相信身边有这样的温暖,也希望我能成为这样去温暖他人的人。‎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漫画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 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我慢慢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他没有来。后来得知他因害怕父亲打他而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时,天色已晚,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 ‎⑪“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有空就到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漫画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⑫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好几张奖状端端地贴在墙上。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⑬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⑭“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说道。‎ ‎⑮“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学习,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⑯“我会的,没问题。”他爽快地答应了。‎ ‎⑰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我也该走了。”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⑱“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⑲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5.初读课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情节,补全表格内容。(4分)‎ 情节 ‎“我”的心理 潘小锋的心理和表现 课堂风波 ‎①____________‎ 低头不语 ‎②__________‎ 慢慢舒展 ‎‎ 深夜家访 赞扬鼓励 ‎③____________‎ 告别父子 ‎④____________‎ ‎‎ ‎16.请以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4分)‎ 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 ‎ ‎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B.第②段到第⑧段,文章设置了两个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起悬念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组织全文,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D.本文语言平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E.文中的“我”亲自到潘小峰家里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实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 ‎18.请你谈谈对标题“最小的星星也闪光”的理解。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发扬长处”的看法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杨振宁在美国留学时开始研究实验物理,可是动手能力较差的杨振宁并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反而被同学取笑“有爆炸声的地方就有杨振宁”。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杨振宁开始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杨振宁如鱼得水,在这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举成为举世瞩目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 ‎ ‎ ‎ ‎【答案】15.①怒火中烧 ②课后看画 ③向“我”道歉 ④沉思感悟 ‎16.写夜空星光闪烁、静谧美好,渲染静谧的气氛,(1分)烘托“我”愉悦轻松的心情。(1分)由微小的星星联想到潘小峰,表现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一主题.(1分)为下文的思考感悟作铺垫。(1分)‎ ‎17.AD ‎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1分)我们不仅要看到优秀的孩子,也要善于发现那些平凡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1分)‎ 文中“我”通过家访发现了平凡的孩子潘小锋也有画画这一特长,并鼓励他向漫画发展;(1分)材料中杨振宁听从老师和同学的建议选择理论物理,并成就人生。(1分)‎ 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接受师长的建议,潜心学习,发展自己的长处。(2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