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计划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导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的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 [单元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 2、 鉴赏性地研讨精彩段落,品味出作品的真味。可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诗句,细细揣摩,看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的。 3、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诗句和段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的特点。 [单元说明] 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配套主题丛书(一)题目是《四季如歌》,总之内容都是有关四季的。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听春声 寻美踪》(二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 主题三:《品雨韵 悟雨情》 (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中《雨的四季》、课外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戴望舒的《雨巷》 主题四:《绘壮美之景 抒高远之志》 (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 ﹒雪》 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 (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外《巴陵送李十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主题六:《愁情在春光中苏醒》(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中《次北固山下》、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课外《武陵春》 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中《天净沙﹒秋思》、课外《月夜忆舍弟》、《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主题八:《逢秋未必悲寂寥》 (两课时) 学习内容:语文主题丛书(一)中《菊有黄花》《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秋颂》 主题一:听春声 寻美踪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春》主题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第八中学 王艳华 学习内容: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官之美 多媒体播放《春之声圆舞曲》风光片,聆听优美乐曲的同时,欣赏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引导: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想看吗?抒情精彩的文章,想读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抒情散文《春》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领略、去欣赏。 二、内容呈现—诵读之美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组朗读交流:指正读音,相互间合作讨论朗读情感的处理。 我喜欢的是(句,段)_____________(情感朗读),我读出了________的美,读出了_______的情。 3、学生代表朗诵展示,配以音乐《春野》。 三、整体感知—结构之美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颇具匠心。 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让学生小组讨论理清课文思路,讨论内容写在白纸上。典型的观点进行投影展示,转入全班讨论。 四、细处品味—品味之美 1、合作探究,设计问题。 (1)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结合学生实情,可选择其一赏析。 参考句式: 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的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或者: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字或者词)用得贴切具有表现力,突出了春的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2)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这方面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必要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3)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2、交流分享。 读一读,读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朗读比赛—展现之美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继续聆听春天的声音,感受作者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朗读《春之声》,找出春天到来的各种声音。 2、从语言运用角度圈点批注声音之美,自由展示品读之味。 3、让学生自由放声练读《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配乐朗读比赛,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板书: 听 春之声 寻 感官之美 诵读之美 结构之美 品味之美 展现之美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主题教学设计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中学 侯常保 王宇 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 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对自然风物的一往深情。 2、学习赏析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关乎山水关乎情 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 诚如歌中所唱,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柔情似水爱共永,万水千山总是情~万水千山,四季流转,在多情人的眼中,都跃动成一幅明媚的画,一首忧伤的诗。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关乎山水关乎情。(出示学习目标) 二、 山水温晴因温情——《济南的冬天》 初读课文,完成句子: 1、在老舍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是可爱的,美丽的,多彩的,充满生命力温晴的。 (肯定学生眼中的诸多答案,重点提示老舍眼中,总体特点,强调温晴)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济南冬天? 山,水 3、老舍为什么把济南的山山水水写得如此可爱美丽多彩? (提示学生第一段,作者对北平,伦敦的冬天的态度) 喜爱,留恋,无非是个“情”字,正是因为老舍对这片山水的脉脉温情,才有了我们读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4、(主问题)完成句子 我从 (句子),读到了老舍对济南冬天这篇山水的深情。 示例A: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请学生带着一往深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加入停顿,声调。 追问具体到哪里体现深情,为什么,关注拟人修辞。 (落日余光染了山腰的白雪映衬出一片粉红,仿佛一位纯洁的少女害羞时两腮的白里透红。把山比喻成摇篮,温暖舒适安宁,再比拟成一位老人,安详慈爱的叮嘱,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关键在于理解拟人的情态) 示例B: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请学生带着一往深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加入舒缓语气~卧~ 追问具体到哪里体现深情,为什么,关注“卧”字的舒服自适之意 (具体引导可采用替换造句法,与鲁迅《故乡》“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个“横”,一个“卧”,表述一字之差,感情天壤之别,境界全然不同。再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学生便豁然开朗。“门口卧着一只小猫”和“门口横着一只小猫”两个句子一出,学生立刻体会到: “横着”好像小猫已经死掉甚至没有体温。“卧”看出了小猫的舒服自适。本文亦然) 一、 无尽山水无尽情——拓展阅读 温情的老舍写出了济南冬日里山水的温晴,秋日里的济南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阅读《济南的秋天》 1、在老舍的眼中,济南的秋天是诗 意的。 (学生有了经验,找到又快又准)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济南秋天? 山,水 3、老舍为什么把济南的山山水水写的如此可爱美丽多彩? 喜爱,留恋,无非是个“情”字,正是因为老舍对这片山水的脉脉温情,才有了我们读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4、(主问题)完成句子(关注秋日的水) 我从 (句子),读到了老舍的一往深情。 参考例句 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山水关情,关情未必山水,阅读《春天,复活的季节》P14说说哪些“山水”关何情? 对于春天对于生命的赞美喜爱,表达世界上没有死亡,只有永恒的生命 我从 (句子)读到了作者的一往深情。 参考例句 郁金香引吭高歌,连翘花翩翩起舞,梅花表演起了独奏,树木也在一夜之间披上新绿。 有时候,春又悄然而入,羞涩腼腆,欲前又止,就像我的小孙女,倚在门边,偷偷往里瞅,又一下子跑开了,不见踪影,只听见她在门厅格格地笑。我喊一声:“我知道你在那儿、进来吧!”于是四月便倏地一下飞进我们怀中。 一、 莫让山水空关情——总结提升 万水千山也好,四季流转也罢,总要在多情人的眼中现出它的姿色来,希望我们都做生活中的多情之人,读出那份美丽,悟出那份深情,写出那份感受,不要让那万水千山孤芳自赏失了颜色。 二、 板书: 关乎山水关乎情 山水温晴因温情 无尽山水无尽情 莫让山水空关情 万水千山总关情 主题三:品雨韵,悟雨情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雨的四季》主题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第八中学 韩春梅 【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课外拓展: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 戴望舒的《雨巷》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品读感悟、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雨(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1、听音乐,赏雨景:同学们,你能说说你印象中的雨是什么样的吗? 2.师引入:雨,是一位神奇的乐手,一点一滴奏出美丽的旋律;雨,是一位优雅的画家,飘飘落落点染出生机盎然的万物;雨,更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扬扬洒洒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诗人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四季的美。 3.作者简介 刘湛秋,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二、读雨 1、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出示朗读要求: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停顿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听录音跟读。 4、学生配乐朗读,师生共评。 三、品雨 1.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沉思; 冬雨的特点:平静自然。 2.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四、悟雨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呢?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2. 归纳“美文四读”的方法: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五、听雨 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大陆和台湾听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六、感雨 比较阅读:阅读梁遇春《春雨》和本文描写春雨的段落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七、赏雨 1、雨向来是诗人最喜欢的意象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关于描写雨的诗句。你了解的有关雨的诗句有哪些?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诵读戴望舒的《雨巷》,体会在凄清、怅惘之中,诗人笔下雨的别样情致。 八、写雨 1、教师小结:有人曾说过:“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大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2、一场雨是凄清落寞、是豪爽痛快、还是缠绵旖旎……可能攸关那段故事、那份回忆……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篇散文,用心描绘你心仪之雨。 【板书设计】 品雨韵,悟雨情 喜雨 由衷喜爱 热情赞美 春雨图 美丽 娇媚 雨的四季 绘雨 夏雨图 热烈 粗犷 秋雨图 端庄 沉静 赞雨 冬雨图 平静 自然 悲凉迷蒙 无限思乡 雨的凄冷(景) 听听那冷雨 情的凄凉(情) 春雨缠绵 别样苦闷 春雨与人生各不同 春 雨 春雨与人生两相融 春雨与人生自相通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主题四:绘壮美之景,抒高远之志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观沧海》主题教学设计 沙河市第六中学 乔素红 尹蕾 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具体过程: 一、 导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这位创造了极高文学成就的赫赫有名的三国人物是(曹操)! 齐读《短歌行》,初感诗人博大的胸襟。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 》等。 今天我们跟随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共《观沧海》,赏壮美之景,品高远之志。 二、 读 播放《观沧海》朗读视频 明确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难点) 诗歌,要在反复朗读中品其意,悟其情。读,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重音。 学生展示预习之关于作者 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意,揣摩情感。 (生:曹操(155---1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 生:曹操,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悲壮。 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五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常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生: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和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生:《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师:(曹操登山观海图片)统一祖国半壁江山的曹操,居高临下,俯瞰大海。当呼啸的海风、咆哮的海浪扑面而来,当浩瀚的大海、奔涌的海潮臣服脚下,诗人以其慷慨悲壮的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丰富的图画,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展示了男儿博大的胸襟。(播放音乐)接下来 ,让我们跟随音乐,带上豪情,携上壮志,以沉抑悲壮的语气语调,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小组结合,积极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尝试配乐朗读? 生:配乐朗读 生:该同学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但个别句子重音处理不当,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句,“洪波”一词我认为要重读,以展示秋风乍起时,海面掀起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 生:我认为“洪”字也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海面因风起而掀起轩然大波的景象。 师:这两位同学评得非常具体准确!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突出重音朗读(鼓掌) 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句,“丛生”和“丰茂”要重读,以突出草木的茂盛,山岛的蓬勃。 生:我认为“百”字也要重读,正是因为这个字我们才能感受到草木数量和品种之多,才能更好的表现其生机勃勃。 生:“山岛竦峙”句,“竦峙”肯定也要重读,以突出山岛高耸陡峭的特点。正是因为山高,诗人的视野才开阔,气势也便更洪大,胸怀也便更宽广。 生:鼓掌 生:突出重音齐声配乐朗读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要读成全诗的高潮,要读得格外高亢,因为我感觉这个句子是诗歌的核心和精华。 三、赏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现在非常激动,也想慷慨激昂一番,我也要配乐朗读! 生:(鼓掌) 师:我要同学们闭上眼睛,一面听,一面想象诗歌所呈现的精彩纷呈的画面。同时努力发现诗中哪个字总领全篇。 师:配乐朗读 生:闭眼聆听 生:我认为诗中总领全篇的字是“观”。 生:(鼓掌) 师:曹操登山观海,所“观”之景究竟有哪些?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生:我认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不是诗人登山所观之景。此句应是诗人的想象,因为“若“是好像的意思。 生:就像我们课前诵读的《沁园春 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句,是诗人想象雪后天晴的美丽画面。 生:也正像《春》一文“春花图”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是作者由春华想象秋实的图景。 生:(鼓掌) 师:让我们齐声朗读,再次感受诗人眼前的壮丽图景。 生:齐声朗读 师:诗题为《观沧海》,但诗中真正描写大海的句子寥寥无几。 生:我认为真正描写大海的句子只有两句:“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 师:小组合作,尝试句子赏析。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百花齐放。 生:小组合作,赏析句子。 师:到了展示成果的时候了,百家争鸣开始! 生:“水何澹澹”,是诗人初登碣石山顶,扑面而来之景。描写了大海动荡不安的特点,表现了大海的辽阔。 生:也表现了诗人澎湃的情怀! 生:“洪波涌起”,是秋风萧瑟之际海面骇浪惊天的画面。着重表现大海浩瀚的气势。 生:“涌”字用得很传神,波涌连天的画面感极强,同时,让我们的耳边仿佛传来了阵阵惊涛拍岸的声音。 生:正像《春》一文“春花图”,“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 生:这两句,一句写无风时大海水波动荡的样子,一句写起风后大海掀起轩然大波的场面。表现沧海波澜壮阔的同时也展现其千变万化的特点。 生:(鼓掌) 师:《观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千变万化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图片),而海水一旦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图片)。“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惊涛拍岸音效) 师:哪个小组愿意在惊涛声中,再次为大家来次片段情境朗读? 生:小组情境朗读 生:(鼓掌) 师:感受完大海的波澜壮阔和千变万化,让我们继续发现诗人笔下大海的其他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进行表现。作者除了描写大海,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山岛”“树木”“百草”和“秋风”。 师:《观沧海》,为什么不专写大海,还要辅以其他景物? 生:若仅写大海,诗歌内容就显得单调了,画面也太枯寂了。 师:(图片) 生:配上山岛、树木等,内容就丰富了,画面更漂亮了。 师:(图片) 生:应该是更加生机勃勃,美丽多姿了! 师:(对比图片)作者虽写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师:那么,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师:通过写别的事物表现大海的特点。 生:侧面描写! 师:真棒! 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是景物描写吗? 生:是! 师:如果真像同学们所说,此句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那这首诗在写景时还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生:虚实结合! 师:非常棒! 师:此句,作者借助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小组合作,试用个性化语言进行精彩描述。 生:小组合作,有口述,有记录,进行精彩描述。 师:又到了精品展示的时间,老师心潮澎湃,期待精彩纷呈! 生:作者站在高高的碣石山顶,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突然感觉大海何其辽阔!日月星辰的运行好像皆由此出! 生:大海,无边无际,浩瀚辽阔!自然界最辉煌灿烂的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出自它的胸怀! 师:注意!描述画面! 生:苍苍天幕,一轮红日西斜,即将坠入辽阔浩瀚的大海;茫茫苍穹,一轮皎皎明月,缓缓跃出动荡温馨的大海的怀抱。这日月星辰的运行好像都出自大海的怀抱,它吞吐日月,包容万象,何其博大,何其壮观! 生:看,天边的那轮红日,带着燃烧的激情和无边的依恋驶入了大海的怀抱;瞧,天幕的那弯新月,携着浪漫的情怀和不尽的憧憬跃出了沧海的臂弯。再瞧那些眨着眼的俏皮的小星星,嬉笑间,手拉手,倚进了海妈妈的怀抱。大海,以其博大的胸襟,海纳百川,,包容万象。 生:(鼓掌) 师:诗人笔下的沧海浩瀚无际、变化万千、生机勃发、美丽多姿,而作者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博大,博大到包孕天地间最辉煌灿烂的日月星辰。这样的沧海是富有象征内涵的,你认为它象征了什么? 生:沧海象征诗人。 生:象征诗人博大的胸怀。 生:沧海吞吐日月,恰恰象征诗人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生:这首诗借沧海的雄浑壮阔表现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师:所以,本诗的写作方法是 生: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师:齐读诗歌主体部分描写大海寄托豪情的语句。 生:齐读 四、 拓 《龟虽寿》 1、朗读并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壮志的诗句。 《沁园春 雪》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写景或抒情的句子做朗读展示。 2、填空 词通过描写( )的壮美之景,抒发了作者( )的高远之志。 结束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沧海,面对壮丽的北国景,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巧妙的写作方法,抒豪情,写壮志。最后,让我们在激情飞扬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节教学,再次感受千古佳作的无边魅力! 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主题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第八中学 郭绍春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巴陵送李十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并通过月亮这个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月亮这个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导入 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今天我们将走进李白的月亮的世界,体会“明月千里寄我情”(板书)。 二、解题,了解写作背景 1. 作者简介:以学生介绍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2. 解题: 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 介绍李白与王昌龄的友谊。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送给李白一首: (播放ppt,。点名读或齐读后,简单解析)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解析】 这是一首看似纯景色描写的绝句,其实它含有深刻的情感内容。诗歌说,巴陵位于洞庭之滨,在此往来的旅客皆乘舟行止。洲上的芦苇,迎风摇曳。近视湘江秋水,是那么清澈。远看湖波间,泾渭分明。这种辽阔的景色,早有风闻,登上江岸,满眼却不见山城的秀色,傍暮能感受到的只有水天一体和洲渚孕育的芦苇。洞庭的秋天,何以诗人却不见秋色呢?这只能说他心头已被暗淡所笼罩。因岭南的荒蛮令人惆怅和生畏。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这就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 自读。要求: 把自己想象成李白,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3. 指生读。集体评议。 4. 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5. 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研读,品读赏析 。 1. 朗读诗歌,思考:前两句借助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倾听点评。) 明确:择取两种富有地方性特征的事物,描绘出了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2.读最后两句,看作者抓住了什么意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可小组合作,可独立完成,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明确:此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作者借明月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 3. 朗读、背诵。 4. 小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这是李白的咏月诗的第一类。 五、主题阅读,加深理解 (一)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不仅如此,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李白的咏月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更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看另外的两首诗: (播放幻灯片展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 背诵。(限时2分钟背诵) 3. 品析: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通过月亮表达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注释和导读,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表达。教师点评,引导。 明确:以“半轮” 秋月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后两句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想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 背诵(集体背诵) 5. 小结 这首诗,通过月亮,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自古以来,月亮就作为离别、思念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使用。如南朝谢庄《月赋》中有“美人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虽然短小,但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久别故土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 (二) 接下来我我们再看一首诗,(幻灯展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 朗读这首诗。 2. 说明: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3.再次朗读,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生朗读,然后解析。 4.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更可以体现出李白的豪迈洒脱的性格和飘逸超旷的胸襟。再如他《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有“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三)接下来, 我们再看一首诗(播放幻灯,展示):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1. 朗读 2. 背诵 3. 分析:思考:作者这里写秋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独立思考,交流。教师倾听,点评。 明确:在这里,李白也借月来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 由于如此种种的遭遇,使得李白也是孤独寂寞的,现实中屡遭打击却无处申诉,只能借谢尚牛渚乘月泛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表天朗月)的巧合,便是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借。诗人面对空中明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知音难觅,惟有仰空长叹。为皎洁真率的象征,被李白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灵性,也成为了他倾诉苦闷的对象。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 1. 齐读。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 2. 背诵。 六、总结 综合起来,李白的咏月诗所表达的情感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失意与孤寂的心情 2、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和飘逸超旷的胸襟。 3、表达自己清与朋友之间纯洁的友谊。 4、表达离别思念之情 李白之所以对月亮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能将之出神入化地借用到自己用以抒发感情的诗作中,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分不开的。 月亮,在李白的生活遭际和情感磨难的历程中,成为其慰藉心灵的落脚点。在现实世界中,为发实现兼济之志,李白免不了忙于干谒求进。但在诗歌中,他却用不计其数的名篇佳句,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远离尘世喧嚣的月亮世界。 正是:明月一轮照古今,璀璨夺目富感情。千里不变亘古意,皎皎夜空寄深情。 七、作业 背诵这些诗歌。 附录: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主题六:诗情在春光中苏醒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次北固山》主题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 郭艳红 教学内容 教材中《次北固山下》 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 课外拓展一首《武陵春》 教学目标 学习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因残夜归雁惆怅,因春雨滋润,因云月花影感动。“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今天我们就追随几位诗人共同感受他们在春光中苏醒的诗情。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解题:你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内容? 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王湾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范读、自由读、展示读,力求熟读成诵 3、赏析: (1).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景物:长江地区;早春时节 特点:开阔、秀丽 (2).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宽阔豪放的情感)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放,你感觉如何? “平、阔 、正、悬”字字字珠玑,神来之笔妙在何处?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生、入”二字生动传神体会其妙处(红日驱走黑暗------乐观 向上春意驱走寒冷-----乐观 积极 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再读诗歌,除了豪放、豁达之外,你还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淡淡的乡思。惆怅乡愁)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雁足传书、鸿雁传情、青鸟传书 (4).如果本诗是写旅途中的乡愁,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诗句可以体现?课题、客路、残 夜、旧 年、乡书、归雁 。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作者因两岸风景引起旅途乡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板书 读诗——赏景——品诗——悟情 借景抒情 乡愁 (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三、 总结 (一) 总结赏析方法 赏析诗歌的方法:1、读诗 2、赏景 3、品诗 4、悟情 (二)总结写法: 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课外拓展阅读 按以上总结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学生赏析以下两首诗歌 《临安春雨初霁》《天仙子》 学习《临安春雨初霁》 1、学生自由读,有感情读,展示读 解题,了解背景 题目意思“临安下了一场春雨,雨后初晴”。 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2、赏景 本诗写了哪些景?通过此景描绘一幅怎样的春光图?(通过“春雨、杏花”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3、品诗,悟情。 在春光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诗情?从哪些诗句中看出? “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未眠,表现他心情不安 “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春已深,春景美,作者却无心欣赏,字字句句,融情于景,表达了内心的抑郁惆怅之情。 后世评价: 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清·舒位《书剑南诗集序》) “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板书:春雨杏花 国事家愁 学习《武陵春》李清照 1、 读诗、 学生自由读,有感情读,展示读 了解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2、赏景、品诗、悟情 这首词是诗中写了哪些景?诗人又在春光中抒了哪些愁情?从哪些诗句或词中体现出来?你能读出来吗?、、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3、试比较三个作品中的愁情哪一个更浓? 五、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跟随三位诗人的愁情在春光中苏醒,欣赏了从早春到深春及暮春的美丽景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分别体会了诗人在春天不同的情感,学会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希望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更多地运用在我们的写作之中。 板书设计: 愁情在春光中苏醒 山水、书雁 淡淡乡愁 借 (景) 春雨、杏花 抒(情) 国事家愁 风香、花尽 乱世情愁 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主题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第八中学刘俊超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 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 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月夜忆舍弟 五.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六.初读,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尽量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范教师的语气、节奏。 3.学生齐读,尽量走近这首诗。 七.感悟作者情感,感受人间真情 1.找同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首诗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可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2.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戍边鼓声、大雁 3.学生合作研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找同学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明确:表现了诗人在战争中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由戍边的鼓声、大雁而引发。 4.作者叹秋思亲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明确:安史之乱,山河破碎,名不聊生,生灵涂炭,作者又是一个有着极高的爱国热情的诗人,所以这是他产生这一情感的根本原因。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八.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宣城人,唐代诗人。 九.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全体同学齐读题目和作者,全体男同学齐读上句,全体女同学齐读下句,进一步走近这首诗。 十.感悟作者情感,感受人间真情 1.找同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首诗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可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2.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古台、秋日、野寺、云峰、夕阳、寒磬、长江 3.学生合作研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找同学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表现了诗人看到眼前之景,思念故乡,吊古伤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此诗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十一.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些诗人在特定的时间——秋天,特定的身份——游子会产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感,但是在这种思乡之情的背后,还体现了诗人为国家担忧,为百姓担忧,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怀。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月夜忆舍弟 意象 戍边鼓声、大雁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秋日、野寺、云峰、夕阳、寒磬 思乡、思亲,思家 主题八:逢秋未必悲寂寥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文教学设计 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二中学 毕玉亮 阅读文章: 语文主题丛书(一)1.《菊有黄花》2.《美妙的九月》3.《西湖秋意》4.《秋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整体阅读感知描写赞美秋天的文章,体会作者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通过主题品读学会自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菊有黄花》《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秋颂》,运用批注的方法感悟文章的主题。 一、为写作寻根,为生活代言 导语: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你热爱生活,生活就更加热爱你,就会回报你好文章。你热爱生活,生活中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你写生活,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不懂生活、不会观察体验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写出好作品,而你写出作品将会让别人更加了解你的生活。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秋词》,大家谁会背诵呢?(学生背诵或教师展示后齐声朗读) 教师简单讲析:在这首诗中刘禹锡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选择了与众人不同的视角,一改古人对秋天萧瑟悲凉寂寥的看法,着眼于晴空、白鹤、碧霄,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赞美歌颂秋天。(教师板书:逢秋未必悲寂寥) 二、品读文本,明要求,悟主题 (一)默读教材中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1.思考并勾画,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提取出关键信息。 2.教师明确并板书主要要求。 (二)两次阅读《菊有黄花》,领悟文章主题及修辞 1.朗读全文,全面感知,初步对文章主题有个了解。 2.细读文章,通过旁批感悟文章主题。思考:勾画作者对野菊花的描写,想想这些描写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3.思考交流后展示:作者在对野菊花生动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回忆,在这样的描写和表达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带给我们的温暖和乐观。 4.总结点拨:作者之所以能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我们,是因为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习作加以运用不但可以让文章语言优美,更能很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便于读者感悟文章主题。 三、拓展阅读,联生活,悟主题 (一)跳读《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联系生活体验。 跳读,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它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读者目的性很强地、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运用跳读的方法,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能引起你对秋天的体验,将它们勾画出来。 2.概括提升。请学生选择自己刚才勾画的一处,用“读到‘ ’,我想起在 (地点)看到 ,我领悟到秋天 。 ”写一段话。 3.学生小组交流,丰富生活体验。 (二) 再次跳读《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感知文章主题。 1.跳读这两篇文章,思考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分别什么? 2.思考交流后展示:《美妙的九月》作者告诉我们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对春夏的总结,又在为冬的贮藏做准备,我们没有理由不赞美奇妙的秋天。《西湖秋意》作者在对西湖秋意的反复吟唱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西湖之秋,到处蕴藏着永不消失的美和不竭的生命力量。 四、我笔写我心,赞美我眼里的秋天 (一)联系所学的比喻拟人,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声朗读《秋颂》。 (二)思考完善。根据“三(二)2”的内容进行构思,将自己的体验完善起来。提示:可以将所看到的前前后后补充完整;可以将看到的进行跨越时空的联想;可以将看到的与其他季节进行对比;可以将看到的进行细致地描写;…… (三)自拟题目,写一篇与“秋”有关的文章,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逢秋未必悲寂寥 晴空、白鹤、碧霄……,野菊花、九月、西湖…… 积极向上的秋天景物,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任七年级206、20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 如果起始年级没有带好,就会留下不少后遗症,因此,我觉得七年级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而良好的开端是创建优秀班集的关键。 一学期来,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一直围绕着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作着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也通过自身的经历深深的感知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到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而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入、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呢?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知识还不丰厚的初中生来说,想让他们直接从文本当中激起阅读兴趣,从而获得知识上的教益,得到美的享受,那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的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第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不断产生新疑。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基础教学工作进行了以记叙文、散文、诗歌为内容的语文教学。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补充同题材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继续采用“读书交流会”形式。进行阅读教学的辅助指导。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于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有序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了视野,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未来改进教学的设想和措施: 1、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上课技巧。 2、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视野,拓宽知识面。 3、加强作文的思维训练,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训练。 4、继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部编本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有不少改动的地方,在指导思想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课本是人教版2017最新版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的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德育教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语文教学,全班学生一共53人。经过9月的第一次月考,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阅读能力低, 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措施 (一)、阅读: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积累。 2、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推导学案,要学生能逐渐地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并要进行配套的限时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3、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摘抄佳作、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训练,各个突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4、学生每周必须要有1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600字以上文字笔记,每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5、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二)、写作: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摘录本、周记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2、进行分类训练: (1)阅读、随笔(周记) (2)作文训练: 本学期,重点是要掌握一般记叙文的写作:其基本要求如下: A、懂得记叙要紧扣事件的发展,掌握几种常见的突出主题的写法。 B、懂得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3)作文的训练要求: 除阅读、随笔外,平时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总共安排8次,并将考纲要求及各项训练点穿插到这8次指导与训练中,这样可以使作文指导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 (三)其它: 1、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后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诗词名句的积累。 (2)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 (3)成语、熟语的积累。 (4)佳作精彩片断的积累。充分利用摘抄本。 2、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 七、教学进度(具体见下表)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备注 2 《春》、《济南的冬天》 7 3 《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7 4 写作、《秋天的怀念》 7 5 《散文诗二首》、复习 7 6 复习、月考 7 7 放月假、《散步》 3 8 《世说新语》二则、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7 9 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 10 《论语》十二章、月考 7 11 放月假、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 4 12 《纪念白求恩》、《诫子书》 7 13 《植树的牧羊人》、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7 14 写作、《猫》 7 15 月考、放假 16 《动物笑谈》、《狼》 7 17 写作、《皇帝的新装》 7 18 《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7 19 月考、放假 20 写作、课外古诗词诵读、名著导读 7 21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复习 7 22 县上期末统测 23 复习 7 24 复习 7 25 月考、放寒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