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5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爱莲说》 人教版(2016部编版) (6)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道州(今湖南道 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 主义哲学家。晚年在庐 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 讲学,世称“濂溪先 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 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 想有很大影响。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 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 道理。 周敦颐( ) 甚蕃( ) 淤( )泥 濯( ) 清涟(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隐逸( ) 噫( ) 鲜( )有闻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ì yī xiǎ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 得人们喜爱的很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形容词,多。 译: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仅,只。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 爱牡丹。 甚:很,十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 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濯清涟而不妖, 译:在清水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动词。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挺直 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蔓:名词作动词,生蔓。 枝:名词作动词,长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 在水上。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动词 ,竖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却 不能去轻佻地玩弄它啊。 亵玩:玩弄,动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隐逸:隐居,动词。 ……者也:表判断。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译:牡丹,是花中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 后就很少听说了。 噫:唉,叹词。 鲜:少,形容词。 译: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当然。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 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 的沾染;它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 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 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 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 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身处污浊环境而 不同流合污。 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 令人敬重而 不敢轻侮。 不哗众取宠,不 炫耀自己。 美好的 资质。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 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明确:托物言志。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 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 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 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 品行高洁的人少。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 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 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 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 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 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 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 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对 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 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 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小结 本文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 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 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 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 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 爱”,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作者对追 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 之爱”的难能可贵。 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 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 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之人。 总结 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 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 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正衬和反衬。 一条线索 两个陪衬 三种类型 本文借赞美出淤泥而不染的 莲花,体现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 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 操,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 富贵的世风。 明确: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 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遗世独立、决不 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 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 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2、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 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 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 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 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 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 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 思想感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