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5最后一课教案1
课题 5《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过 程 方 法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重点及方法 教 学 重 点 方 法 1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阅读 探究 归纳 教学难点及方法 教 学 难 点 方 法 讨论 学生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学 流 程 设 计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㈣、小结全课 ㈤作业设计: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㈣、小结全课 ㈤作业设计 6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简介课文背景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分析细节描写之心理描写 ㈣、小结全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开头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6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课 堂 小 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课后反思 6 课题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课型 讲读课 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 程 方 法 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利用小说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及方法 教 学 重 点 方 法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阅读 探究 归纳 教学难点及方法 教 学 难 点 方 法 利用小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讨论 教 学 用 具 教师 学生 学 流 程 设 计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㈣、小结全课 ㈤作业设计: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㈢、自主质疑 ㈣、小结全课 ㈤作业设计 6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导入新课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6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写作手法 烘托 烘托 5、(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3)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课 堂 小 结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揭开悬念…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作 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板 书 设 计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课后反思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