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语文七上风筝课堂实录及反思
《风筝》教学实录 师:课前放歌曲《三月三》 师:一曲《三月三》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童年,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吧,或许都从中感受到那份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呢?昨天我们阅读了《风筝》这篇课文,谁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 生:鲁迅的弟弟 师:对,她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探究鲁迅的这篇文章《风筝》 (教师放幻灯)先看一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1.知识与能力:从整体感知课文,探究从多角度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上。昨天我们从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关于————————的事 生:风筝的事 生:儿时放风筝的事 生: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的事 师:初步感知文章,涉及到哪两个人物 生:鲁迅和他的弟弟 师:我们就从人物入手进行分析,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幻灯)探究体验人物,请同学们回想探究人物时,从哪些方面探究 生:外形 生:表现 生:外貌 ……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下面我们看课文,找一找在这篇文章里能够体现我和弟弟在放风筝这件事上观点不同的段落 生:3、4段 师:好,我们就把这两段作为人物探究的重点,同学们分为哥哥组、弟弟组。女同学是弟弟,男同学是哥哥,找两个朗诵好的同学读这两段,每人一段,有自告奋勇的吗?(无人响应)若读好了有奖品。(站起来一大片)选择两位读,要求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根据分工分别找出本组有关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探究,主要从人物性格方面进行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评价两位同学所读的文章 生:嫌恶的恶应读wu他念成了e 生:什物的什应读shi他念成了shen …… 师:两位同学读得很好,感情把握也很到位,如果有些字的读音注意到就更好了。下面按分工进行探究,请弟弟先说这两段对他描述的语句并分析探究其性格特点 生: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 了。 师:找得很全面,但我们光找出来不是目的,还要进行探究。采用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性格? 生:是神态描写,喜欢风筝 生:还有动作描写,惊呼、跳跃,也体现弟弟喜欢风筝 生:第四段也有神态、动作描写,“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体现了弟弟怕哥哥 师:你们怕谁 生:怕家长 师:怕你的同龄人吗? 生:不怕 师:为何弟弟怕? 生:弟弟胆小怕事 生:哥哥比他力气大 师:再看弟弟做的风筝,是什么风筝? 生:蝴蝶 师:别人呢? 生:蟹风筝、瓦片风筝 师:蝴蝶风筝与瓦片风筝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 生:蝴蝶风筝,作蝴蝶风筝费时,还需要细心,还需要手艺。 师:从这点可以看出,弟弟是什么样的弟弟 生:心灵手巧 师:对弟弟的探究已经很全面了,那么哥哥呢? 生:读“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师:你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鲁迅作为文学巨匠,那时候却又那样的想法? (学生语塞,师进一步提示)我们与鲁迅所处的年代有什么不同?本文写于1925年,回忆的是20多年前的事。 生: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 师:当时流行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鲁迅认为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当时他只有十七、八岁,就受这种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不但他有这种观念,他还把这种观念强加给…… 生:弟弟 师:好,接着找对哥哥的描写 生:(读)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师:这一段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生:哥哥毁坏风筝 师:那是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把动词找出来 (生齐找,请学生表演) 要求注意把握哥哥的思想感情,表演时注意面部表情 (学生表演,很成功,大家鼓掌) 师:通过哥哥表演表现哥哥什么性格 生:不爱风筝(回答不到位,教师启发) 师:假如你特别喜欢小汽车,你自己偷偷做了个小汽车,快要完工时,父亲闯进了屋,看你没有学习,怒气冲天,不问三七二十一,把小汽车摔在地上,摔门而去,你认为你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蛮不讲理 生:专横 生:自私 …… 师:这些词可以用在鲁迅身上吗? 生;可以 师:再想哥哥为什么管弟弟,其实不管谁,在哥哥只要是玩风筝都是没出息的,为何只管弟弟,不管别人呢? 生:为了弟弟有出息 师:同样你的父亲管你也是为了你有出息,所以我们不要记恨父亲。尽管那种管教有待于商量。原因都是因为爱你们 生:老师我知道了,哥哥管弟弟也是因为哥哥爱弟弟 师:对,这种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同学们能探究出这点情感来很不简单。接着考虑,文中出现了几个哥哥? 生:两个 师:前面我们探究了年轻气盛的哥哥,后面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哥哥? 生:中年哥哥 师:中年哥哥又是怎样对待风筝的呢?文中那些段落体现出来了呢?由你自己的话概括。 生:第五段,个个看了一本外国的关于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他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的,很粗鲁,很后悔。 师:后悔了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想到补偿弟弟,请弟弟原谅 师:在书中那些段落 生:7、8段 师:速读7、8段,用自己的话概述哥哥是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的 生:相送风筝给弟弟,劝他放,和他一起放,但是已经到了中年,不适合放风筝。求弟弟原谅 师:还有补充的吗?最后这件事怎么解决的 生:他和弟弟见面后谈起这件事,希望他原谅 师:哥哥知道自己错了以后,马上想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是什么精神? 生:值得我们学习。是知错就改的精神 师:对,我们一定要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种知错就改的自省精神。作为弟弟面对哥哥的忏悔怎样做的 生:弟弟忘了 师:说明弟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宽宏大度 师: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全面探究了哥哥与弟弟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生:哥哥专横自私、爱弟弟、有封建观念、知错就改…… 弟弟善良、宽宏大度、瘦小多病、心灵手巧、胆小怕事…… 师: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人物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放幻灯片)难道鲁迅先生塑造这样完美的人物,仅仅是想告诉大家他反对放风筝这件事吗? 生:不是 师:带着这样忏悔的心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学生沉默)大家可以回忆朱自清先生写的《春》,他用那样细腻的笔触描写春天,是为了表现什么? 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师:对,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生:老师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表达情感,是为了表达亲情,对弟弟的爱 师:还有没有其他情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转入下一个环节(放幻灯片)探究质疑人物的语言和情感思想。我们先探究语言,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艰涩难懂,要想全面把握情感,就必须扫除语言障碍,水到渠成之后才能探究情感。前面有几段已经探究过了,剩下的段落就是我们探究语言的重点。分小组合作探究。一组第一段,二组第二段,三组第五段,四组最后三段。每组先找出问题质疑,再共同探究解决。要求有笔录。 (学生分组行动,教师巡回指导,看时间差不多,停止讨论) 师:从第一组开始轮流讲解探究结果 生:第一段最后为何惊异、悲哀?本组讨论认为,惊异冬天下雪竟然放风筝,悲哀是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错的事。 师:好,答出了惊异悲哀的原因 第二组接着说 生:第二段开头为何提到风筝,探究结果,作者享用风筝做伏笔,引出下文反对放风筝的事,因此我们认为这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不太理解,经过本组探究认为,写出这种景象反衬出他自己家乡的美好春天。请老师指导 师:首先肯定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已经很好。第二个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必须弄懂这句话。意思就是离别很久的故乡的春天,在这里荡漾了。作者眼里风筝时春天的象征,我的记忆里只有飘起风筝才是春天,北京冬季就有风筝在天空飞,由此想到故乡飘着风筝的天空。这个春天指的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而不是反衬,有点触景生情吧。但这组同学的勇于思考还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生:第五段“惩罚终于轮到了”是什么意思?经过探究认为,惩罚是哥哥心中后悔 “不幸”是什么意思?我们认为是因为看了真本书,给哥哥带来了后悔,但我们都不敢肯定 师:大家想惩罚是谁受到了?有别人惩罚他吗? 生:是他自己惩罚自己,内心的惩罚。 师: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再想,按我们正常的思维,该是看到一本书很荣幸,怎么说是不幸呢? 生:看了书才后悔,知道自己错了,是内心受到惩罚,才感到不幸。 师:对,涉及到鲁迅的情感。(其实到这里答案已经很圆满,但又有学生站起来) 生:我认为不幸是因为鲁迅并不想看到这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就后悔,内心就受到惩罚。(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我不能正面反 驳,避免打消积极性) 师:鲁迅不想看到这本书,但这本书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说鲁迅不想改正自己的错误 生:不对,前面说过他知错就改值得我们学习。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想改正错误。正如前面同学所说,不幸是认识到自己错了,内心受到惩罚。,知道自己错了后,他又采取了补救措施。本段还想提示大家,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捍卫自己主权的格言,对父母去说。 生:(齐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当你父母反对你正常的活动时,你可以用这句话来反驳他们。这是一句关于儿童游戏的格言。 第四组 生:我们不明白,心为什么一直沉着。 生:因为弟弟说他完全忘了以前的事,而鲁迅认为这是弟弟推脱的理由,说明弟弟没有真的原谅他,心情非常沉重。 师:听懂了她说的吗?她认为弟弟在说谎,弟弟有没有说谎? 生:我认为弟弟不会忘记,然而弟弟却说忘记了,是想安慰哥哥,更显得弟弟宽宏大度,当哥哥的还不如弟弟,所以哥哥心情沉重。 师:大家先听我举个例子,再判断弟弟有没有说谎。十年前哥哥向弟弟借了十元钱,当哥哥去还弟弟的时候,弟弟却忘了,不要这十元钱。鲁迅想就风筝的事情弟弟原谅,弟弟却忘了。有同学说是故意忘了,其实没忘。 生:对,没忘,想安慰哥哥,从亲情出发的。 生:在封建社会弟弟认为哥哥是正确的,所以忘了。 师:这位同学把问题提高了一个层次。(看到有学生疑惑,我又接着举例)就好像多年前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你会很快忘记,不会记20年,而当你没有犯错误,老师却批评你时,你总也忘不了。为什么?因为合情合理的事情总容易忘记,老师批评你合情合理,你会轻易忘掉。而当老师冤枉你,批评你不合情合理,你可能会刻骨铭心。当年弟弟认为哥哥的批评是对的。 生:老师我知道,弟弟真的忘了。 师:可以找出证据来吗? 生:读“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师:弟弟忘了,哥哥却记起来了,所以哥哥内心感受到一种煎熬。弟弟认同了哥哥的管束,个个的灌输是一种什么管束? 生:封建教育观念 师:在哥哥的管教下,弟弟已经麻木,而同样一件事,二十年后哥哥却记起来了,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在他觉醒后,当年的被虐杀者已经不记得了,已经无法再觉醒了,所以他感到沉重,感到悲哀。心一直沉着。作为文化战线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它追求人权解放,面对此情此景,他怎能不悲哀不沉重?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语言的探究,自然我们会想到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还是我们昨天做过的,但昨天是初步感知完课文后填的,本文鲁迅回忆了关于——————的事,这次要求同学们带着作者的情感填,注意多角度把握。 生:关于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事 生:关于兄弟情深的事 生:关于儿童做游戏的事 生:关于知错就改的事 ……(真的很高兴,预想的都探究出来,师打出幻灯,总结本文的思想情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探究文章。 风筝事件离我们已经久远,但先生留给我们的那份感动依然还在这节课多角度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先生的自省美德,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思想,理解了浓浓的亲情。其实先生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以后不断地去探究,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探究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风筝》一课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2、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放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末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3、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因文而异,没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做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 《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后记 实验中学 陈春红 学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我腾出半节课,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和助学手册第六题: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感情。我先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后附文《金色花》这首诗歌,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父母的感情,最后上讲台交流。前段时间气氛相当不错,可是,当我要让同学上台交流时,却出奇的静,静得让我担心。只见同学一个个坐得特别端正,眼睛有的躲闪着,有的看着地板,表情相当沉重,任我怎么启发,都没人举手。我觉得十分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沉默几分钟后,我不得不点将了,第一上台的叫陈宁,她慢吞吞地站起来,表情黯然,在我的鼓励下,她说:'老师,你让我讲真话还是讲假话?''当然是讲真话啦!'我说,'我不喜欢他们,因为每次我考不好,他们总是骂我,甚至打我。'她满面含委屈地说着。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我听到很多同学都附和着,我傻了眼,再叫一个学习较好的同学,他说:'父母亲十疼爱我,但有时候他们似乎更重视我的成绩,每次我考好了,他们总是眉开眼笑的,我要什么都有,要是成绩下降了,他们就拉下脸。我不喜欢他们这样做。'最后,有一位女同学只说了这几个字'我不喜欢妈妈。'就一个字也不再说了。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否太过分了,只看重成绩,不注重和子女沟通,考不好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怎能拿孩子出气呢?因此,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来越模糊,存在很深的代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不去打开这个结,任你从生活上再怎么关心他们,孩子们也不会领情的。 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过程,当然,评价机制也在改变,如何让家长们也能参加课改,了解课改,我想这是十分重要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