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烽火戏诸侯》‎ 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 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教师: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要求: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1.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4.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教师: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   ‎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表现 ‎  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也有所发展 ‎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小组讨论 ‎(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 教师: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可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 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教师: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阅读材料,论从史出“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 ——《史记·周本纪》‎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答案: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阅读课本,找出 “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展示: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 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小组讨论并总结诸侯争霸的原因.‎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讨论:‎ 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展示:‎ 一方面:春秋争霸给 人民带来种种灾难。‎ 另一方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 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周王室衰微,三是诸侯争霸,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得到发展,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