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核舟记 (7)_鲁教版
核舟记 微雕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我们今天要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妙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文言知识大冲浪ACDBE游戏规则:共有5题,任选一题,答对者过关,答错者挑战失败。 请你正确朗读下列字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居右者椎髻仰面神情与苏、黄不属(yòu)(jī)(chuí)(jì)(zhǔ) 请你解释下列词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两膝相比者为宫室、器皿、人物(戴着高高的帽子)(靠近)(雕刻) 请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诎”同“屈”,弯曲)(“衡”同“横”,横放)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整体感知1、结合课文说说核舟给你整体的印象是什么?体积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容量大: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整体感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体积小 整体感知2、小小的一枚核舟上竟刻了如此多的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呢? 说明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正面背面舟首尾整体局部中间两边核舟 研读品味1、同样按照这样的顺序,老师对课文的内容稍加改动来介绍核舟,你认为如何? 研读品味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研读品味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研读品味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船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研读品味1、同样按照这样的顺序,老师对课文的内容稍加改动来介绍核舟,你认为如何?不如课文的好。作者在介绍核舟时还加入了细致、生动的描写。2、观看视频朗读课文精彩段落§3、§4,情境再现。 研读品味3、其实,核舟的“奇巧”并不止于高超的技艺,更在于雕刻者巧妙的构思。王叔远所刻核舟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为了紧扣这一主题,他真可谓是匠心独运。结合下列材料,再联系课文,你能否读懂他的心思呢? 研读品味材料一:“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官。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自我排遣的心情,表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苏轼到底与谁同行却不得而知。 研读品味材料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构思巧①刻字的内容暗示了主题②一楫横卧,二舟子的情态暗示了“泛赤壁”③更令人称奇的是:《赤壁赋》一文中只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并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也,而雕刻者却善于根据原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创造,选择了苏轼的好友同在黄州的黄鲁直和佛印,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作品对他们三个人精神和状态的刻画,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奇巧”由此可见。 拓展延伸1、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又因为传说桃木能辟邪,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样,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贵于金银。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呢? 拓展延伸2、千年文明的中华古国,孕育出灿烂夺目的华夏文化。工艺、技能无数,巧匠、艺人辈出。我国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数量世界第一。而我们的家乡溧阳就有,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中国古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yōng)亲手制作。据史料记载,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十二年,其间隐居在吴楚交界的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传说蔡邕曾在观山一农家灶堂里抢出一段尚未烧完的青桐木,他依据青桐木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音色奇绝,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取琴名为“焦尾”。至今,观山一带仍有片片青桐,观山与羡山之间的一座小山上,有蔡邕读书台遗址,当地乡民仍流传着蔡邕的故事。2009年9月26日,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冯玉钰教授在江苏省溧阳市举行以“琴筝丝竹颂中华”为主题的大型民乐盛典音乐会上正式宣布溧阳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故里。名琴故里 焦尾琴 学以致用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焦尾琴,并写一篇说明性的小短文介绍它,让更多的人认识焦尾琴,认识我们的家乡溧阳。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②观察细致,语言生动形象。 研读品味 研读品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