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6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2节自然环境(第1课时)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第1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旱井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舌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字叫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从而开拓思路。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对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储备了世界区域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会分析方法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把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应用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河流,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具备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运用教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习重点、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5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导学设计、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教学流程读图探究开始歌曲导入:《亚洲雄风》第一站:亚洲地形和地势特点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读图探究第二站:亚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读图探究第三站:探究北美洲课堂小结达标检测结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5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视频《亚洲雄风》和亚洲名山大川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亚洲。观看图片,欣赏音乐播放《亚洲雄风》的视频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站:亚洲地形和地势特点1.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出示亚洲地形图)2.说说亚洲有哪些地形类型?3.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4.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他们的海拔有多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一节地形类型。2.讨论: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和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第二站:亚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读“亚洲地形图”探究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1.找一找亚洲的主要河流。2.看看它们最终流入到哪儿。3.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4.亚洲河流的流向与地形有何关系?学生看图讨论得出结论展示“亚洲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过渡: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亚洲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5 第三站:探究北美洲读“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探究北美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1.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2.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3.分析北美洲的地势变化特点?4.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流向。5.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小组自选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组长汇报结果指图讲解(不仅要说明所选位置,而且要阐明选择依据)出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析图能力。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板书设计地形: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亚洲河流:呈放射状5 达标检测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中间高、两边低B.中间高、四周低C.东西低、南北高D.中国高、伊朗低 2.受地势影响,亚洲河流()A.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B.呈环状绕青藏高原C.呈放射状从四周流向中心D.由东向西流3.亚洲最大的平原是()A.西西伯利亚平原B.华北平原C.印度河平原D.恒河平原4.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是()A.青藏高原B.蒙古高原C.伊朗高原D.巴西高原【教学反思】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