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苏教版(2016) (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苏教版(2016) (9)

十五夜望月四读探究语文教学法屯子一中郭志成 导入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的,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一读古诗:一读要求:听录音朗读,边听边学习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第。读后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扫除生字词。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录音朗读后,自己学着朗读几遍,然后提问部分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评价。 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提问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学生回答后明确 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十五夜:中秋的晚上。地白:指月光满地。2、学生推荐重要字词学生推荐后明确 二读古诗:二读要求:1、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边读边试着翻译古诗,并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2、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从写作手法、修辞、用词、情感等任一角度加以分析解说。 读后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探讨自己的翻译和见解,大约二分钟鼓励学生翻译古诗。学生翻译后教师明确翻译庭院洒满洁白如雪的月光,树上隐栖着归巢的鸦鹊;清冷的秋露悄悄降下,润湿了馨香四溢的桂花;今夜月色分外明亮,人们都在尽情观赏;不知那恼人的秋思会落进哪户人家? 2、提问学生对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的分析解说,提示他们可从写作手法、修辞、用词、情感等任一角度加以分析解说。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及时评价。 三读古诗:三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思考后和本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探讨意见,小组代表记录小组学习成果,并准备抢答问题。1、用列提纲方式概括总结出本诗写到的景物、所形成的意境以及所抒发的感情。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1、用列提纲方式概括总结出本诗写到的景物、所形成的意境以及所抒发的感情。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抢答问题。景   →      境    →  情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四读古诗:四读要求:诵读,总结归纳,布置作业。1、总结归纳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布置作业(1)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诗。(2)课下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