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1 发布 |
- 37.5 KB |
- 2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优质课件
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全套课件 12.纪念白求恩 13.植树的牧羊人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15.诫子书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12 纪念白求恩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对比、设问、排比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及作用。(重点)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 理解并掌握对比论证的写法和作用。(难点) 3.理解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内涵,并结合 实际继承和发扬共产主义精神。(重点) 新课导入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 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 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 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 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 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 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 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 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 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 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 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主要作品有《论持久 战》《为人民服务》等。诗词代表作有《沁园 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著 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全集》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白求恩于1938年到延安工作,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两年多,我晋察冀部队在粉碎日军冬季大“扫 荡”中取得了胜利。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诱降和英美劝降之下发 动了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多后的12月 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 言具有概括性。 (2)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论点:作者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两种。 立论: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 论点。反驳的方法有: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通过反驳 错误论据来驳倒错误论点;通过反驳错误论证过程来驳倒错 误论点。 字词学习 热忱( ) 殉职( ) 狭隘( ) 鄙薄( ) 纯粹( ) 派遣( ) 晋察冀( ) 拈轻怕重( ) chén jì cuìbǐ bó xùn niān ài qiǎn ● ● ● ● ● ● ● ● ● ◆生难字 ◆多音字 ( )承担 ( )重担 ( )挑剔 ( )挑战 ( )薄酒 ( )薄饼 ( )薄荷 ( )当作 ( )当初 担 挑 dān dàn tiāo tiǎo 当薄 báo bó bò dànɡ dānɡ ◆词语集注 派遣: (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不远万里:不怕路途遥远。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表示程度极深。 热忱:热情。忱,情意。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冷冷清清:文中是冷淡的意思。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 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 作,事业心不强。 整体感知 让我们熟悉下课文内容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 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 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 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 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 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的精神。 课文解读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 事实根据,“叙”要紧扣论点, “叙”得简明、概括。 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 “议” 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 突出中心的作用。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 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 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 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 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 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 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 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记叙 议 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 国际主义精神。 第一段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 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 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 身殉职。 国籍、身份 年龄 来中国的目的 被派遣到中国的时间 工作地点 去世的原因 默读第二段,看看本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 (1-2句) 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 两点表现。 第二层: (3-7句) 拿不少人跟白求恩作对比,反面论证学习白 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 (8-10句) 侧面介绍白求恩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之深, 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第二段中哪些语句是属于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是 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 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是正面介绍。从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 利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和“对同志对人民” 两个方面。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 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 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侧面介绍。运用双重 否定句使语言更加肯定,强调 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深,从 侧面烘托其精神的高尚与可贵。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 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 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论证的? 这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从反面指出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 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与对工作的 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白求恩形成对比, 突出白求恩的精神之高尚,以此表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 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相 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白求恩可贵的精神品质。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 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 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 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 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只”和“仅”表达了作者遗憾的心情,流露出作 者面对这个精神高尚者的死亡的沉痛的感情。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 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 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这个“只”和“仅”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尾处“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 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 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 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 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 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 白 求 恩 的 共 产 主 义 精 神 国际主义精神 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分论点 分论点 深入探究 1. 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 先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世者深怀敬意的追忆。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做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 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从阅读角度说,让读 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 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 2.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 精研技术放在第三段? 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 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评价一个人,思想道德 标准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 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 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 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 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 民的共产主义品德,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在具体的 医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把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 段来阐述。 医生——医德高 医术——很高明 结构梳理 不远万里来华—— 国际 主义 精神 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 精神 纪 念 白 求 恩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共 产 主 义 精 神 不远万里来华——自己的事业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的精神 对同志——极端的热忱 以身殉职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 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 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 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 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 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2.对比鲜明。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白求恩的 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 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 “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拈轻怕 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 的生动写照。 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 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 不为之感动”一句中,“凡亲身……的工作的”是“军民”的定 语,为了突出这一定语,把它们的位置后移了。“无不为之感 动”,这一双重否定句式加强了语气。结尾用“就是一个……的 人”的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 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给人 以巨大的鼓舞。 拓展迁移 白求恩病逝原因 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为一个伤员做手术 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划破,当时他没有在意。11 月1日,他主刀为另一个伤员做急救手术时,没顾 上带橡皮手套,那个小伤口又被骨碴划破,细菌感 染了伤口。白求恩对身边的护士长说:“不戴手套, 手指可以在伤口内感觉到哪儿是弹片,哪儿是弹头, 哪儿是碎骨头。” 后来,白求恩的手指肿得像胡萝卜,高烧不退。他仍 不顾伤痛,坚决要去战地救护。护士长多次劝他不要再工 作了,他却发脾气:“你不要把我当古董,这点伤算什么, 你们要拿我当一挺顶呱呱的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 到了前线。11月1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知道了白求恩的病 情,从延安发来慰问电,命令军区不惜任何代价进行抢救。 然而,白求恩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 11月12日凌晨病逝。 在他的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他人。他的品质高贵而 真诚,平凡却美丽。 课后作业 根据文章内容以及收集的资料以“白求恩为什么值得纪念” 为内容就白求恩的优秀品德写一篇文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第1段写了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段写了要学习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段写了要学习白求恩对技 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 心的精神。1、2、3段与第4段是分说与总述的关系。 二、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 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 会对比手法的效果。 对工作的态度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对工作的要 求 白求恩 不少的人 极端的负责任 极端的热忱 精益求精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 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 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 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 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 怕人家不知道。 不是满腔热忱,而是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 鄙薄技术工 作以为不足 道、以为无 出路。 对比手法的好处:突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 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 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三、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 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第四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我是很悲痛的”,表达遗 憾和悲痛之情;第二层:从“现在大家纪念他”到结束,号召大 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和白求恩的交往, 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两层之间通过过渡句“现在 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来过渡的。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 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 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1.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 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 不可动摇。 2.排比句式,“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 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 号召力。 五、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 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 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 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 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13 植树的牧羊人 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 构。(重点) 2.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 手法。(难点) 3.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 环境的感情。(重点) 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 ?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 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作者名片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克市,法国 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歌》《 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等。 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 、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 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 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 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 、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 、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字词学习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kānɡ kǎi xūn chóufènɡ xì hé tūtànɡ tān xū ● ● ● ● ● ● ● ● ●● ● ◆生难字 流淌( ) 硬朗(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tǎnɡ páo yìnɡ lǎnɡ ɡuǎ ● ● ● ● ● ◆多音字 ( )难得 ( )遇难 ( )琢磨( )雕琢 难 琢 nán nàn zuó zhuó ◆词语集注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考;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 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 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 无限敬佩之情。 课文解读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 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Ø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 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 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 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Ø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 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 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初见牧羊人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 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 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 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 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 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 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 苟,不愿马虎度日。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 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 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 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 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 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 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 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 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 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 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 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 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 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 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 ”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 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 精神的可贵。 环境: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 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 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再见牧羊人 牧羊人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 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 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 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 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 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 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 震撼。 Ø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 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Ø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 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 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 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最后一次相见 环境: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 无私和伟大。 牧羊人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 已经87岁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 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 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 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 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 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 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 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著坚毅 勤勤恳恳 1.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 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 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深入探究 2.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 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 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 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 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 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 “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飘着香气 幸福 舒适 青春 活力 老人 年事已高——无限敬佩 结构梳理 荒地 光秃秃的山 狂风呼啸 游人稀少 “爬”“戳”——老人艰难植树 “放”“盖” 初遇牧 羊人 最后一 次相见 高原:生气 富饶 植 树 的 牧 羊 人 高原:干旱无比 再见牧 羊人 地毯 薄雾 茂盛 湿润 鲜嫩 挺拔 硬朗 一直在种树——老人执著奉献 高原:溪水 奇迹 艺术特色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 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 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 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 等。 2.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 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 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 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 、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 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 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 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 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 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 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 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 不起的奇迹”。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 ,感到无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 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植树老人的赞扬敬佩之 情。 拓展迁移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 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 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 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 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 ,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 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 的期望。 课后作业 1.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与朋友一起植树吧。 2.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 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 的语句,填写下表。 游人稀少“爬” “戳”“放”“埋” 干旱无比 硬朗 一直在种树 湿润、鲜嫩、挺拔 年事已高,却 依然不停地种 树 飘着香气 幸福 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 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 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 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 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示例: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虽然“风吹在瓦上, 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 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 “这些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 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的 劳动情景。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 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 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 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 ,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 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 情。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 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 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 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 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 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 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 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 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 ,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 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 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 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 —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 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同学们!再见!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新课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沃顿空军基地,一位上尉 飞行员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 和防护措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德军本土执行侦察 任务。基地距德军本土千余公里,且敌方阵地有密集 的防空炮火。接到任务的上尉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他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横 尸异国的惨景,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上尉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 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25000米高空时, 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 指引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 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上尉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 ,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成了美军中赫赫有名的孤胆英雄。他就是美国作家 、心理学家——莫顿·亨特。当他接受盟军奖励时, 他说: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小时候 一段经历的启示! 故事中的莫顿·亨特就是本课要学习的这 篇文章的作者,他所说的小时候的经历到底是 怎样的一段难忘经历呢?带着疑问,让我们一 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 1. 借助相关资料,熟悉本文生字词,扫清字 词障碍。 2.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 酷热( ) 灼人( ) 厌倦( ) 寻觅( ) 附和( ) 突兀( ) 臭椿( ) 怦怦( ) 滑稽( ) 嘘声( ) 晕眩( ) 恍惚( ) 挪动( ) 凌乱( ) 抽噎( ) ● ● ● ● ●● ● ● ● ● ● ● ● ● ● mì wùhè chūn kù zhuó juàn huǎnɡ línɡ pēnɡ jī yē xū xuàn nuó 字词积累 字音易错。 字音易错 。 气喘吁吁( ) 参差不齐( ) 哄然大笑( ) 天旋地转( ) ● ● ● ● ● xū cēncī hōnɡ xuán 意为“叹气”时,读“xū”; 意为“为某种要求而呼喊”时, 读“yù”,如“呼吁”。 状元成才路( )哄然大笑 ( )哄骗 ( )起哄 哄 hōnɡ hǒnɡ hònɡ ( )滑稽 ( )稽首 稽 qǐ jī ( )扒住 ( )扒窃 扒 bā pá 【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突兀】高耸的样子。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 【晕眩】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不要误解为“好的坏的混在一起”。 【天旋地转】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惊慌失措】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 字形易错。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童年时的“我”随小伙伴们 去爬悬崖时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脱险 的故事。 理清情节 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讲述了 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明确文章由 “冒险—遇险—脱险”三部分构成。再次默读课文,勾 画文中标志这些情节发展的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任务一: 小组合作,默读文章,勾画文中标志情节发展 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1.小组成员自主勾画标志时间和空间的语句。 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 p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正在寻觅其 他好玩的事。 p 然后他们出发了……我犹豫了……然后跟在他们 后面跑。 p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p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 p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我往下看 ,感到阵阵晕眩……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 p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我趴在岩石上…… p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我慢慢 地挪动了一下……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 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再一 次,我做到了。 p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 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2.小组成员合作,按“起因—经过—发展—高 潮—结局”或“冒险—遇险—脱险”的顺序梳理故 事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被友怂恿,“我”爬悬崖游戏玩腻,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我”下悬崖 下到崖底,获得成就感 3.选出一位小组代表,根据表格内容,以“我 ”为陈述对象,复述课文。 提示: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 容讲给别人听。 复述时注意要点: 1.要注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要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为什么 去冒险—冒险的具体经过—最后怎么脱险的); 4.可以适当援引原文中的词句。 感受心理 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 的语句,看看“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 学习任务二: 1. 快速默读,勾画出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完 成下表。 表现“我”心理 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表现“我”心理 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第4段 心理描写 犹豫、渴望冒险 恐惧环境描写 第6段“从底部杂乱的岩石 ……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第7段“我犹豫不决……我 努力往上爬着” 心理、动作 、细节描写 胆怯、恐惧、 紧张 第8段 心理描写 极度恐惧 紧张、害怕心理描写第16段“我往下看……我肯 定上不去” 第17段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无助、煎熬、 恍惚、麻木 表现“我”心理 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第18段“爸爸!……又能 怎样?” 心理描写 希望又失望 恐惧、不自信语言描写第20、22段 表现“我”心理 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第26段“我往后移动了一下 ,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 岩石,然后找到了”“我照 做了”“我做到了” 动作描写 小心翼翼、 有了信心 激动、自豪、 成就感 动作、心理 描写 第28段“扑进了爸爸强壮的 臂弯里……类似骄傲的感觉 ” 表现“我”心理 变化的部分 描写的角度 表现的心理 2.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我”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 样勇敢活泼,再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 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 指引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 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 身体感受,来表现人物心理(正面描写),还通过环 境描写和其他人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我”的心理( 侧面描写),写出“我”从自卑恐惧转变为自信的过 程,而这是因为父亲把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 ,指引“我”只关注脚下那一小步,做到那一小步, 使“我”有了战胜困难的方法和信心。最终“我”获 得了成功。 分析启示 1. 父亲其实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如直接 找一个梯子接“我”下来,但他为什么非 要让“我”自己爬下悬崖? 只有教“我”自己爬下悬崖,才能培养“我 ”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才会使“我”在以后 的人生道路中,面对困难,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或 逃避心理,学会把困难化整为零,关注近期目标 ,一步步去做,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达成远大 的目标。这刻画了父亲充满智慧、充满爱、遇事 从容淡定、善于教育孩子的形象。 2.讨论人生启示 父亲的做法教育了“我”,让“我”有信 心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根据课文旁批的问题 和老师给的提示,说说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 学习任务三: 小组合作,思考并讨论课文旁批提出的 几个问题,并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说说你得到 的启示。 (1)如何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句话 ? (对待父母的告诫的态度) “严禁”指不被父母允许,“不可能”是“我 ”对自己的不自信。因为之前母亲时常警告“我” 是个病弱的孩子,不能冒险,所以别人能做到的事 ,对于“我”来说是不被允许的,也根本做不到。 启示:当我们贸然行事前,应该多想想父 母的告诫,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万确, 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时有 发生。父母的告诫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险境。 文中的“我”就是不顾母亲的告诫,才身临险 境的。 (2)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 (对待朋友的态度) 我会在朋友陷入险境时,陪在他身边,语 言安慰,帮他想办法渡过难关,如果自己没办 法解决,会去寻求大人的帮助,决不会丢下他 。 启示:对于同学、朋友,在他们能力 较弱时,不应该嘲笑他们;当他们陷入险 境时,应该帮助他们。 (3)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 “下面的路还很长”?(从面对困难的角度) 父亲希望“我”只着眼于眼前 的小目标,不要去想后面的大困难 ,使“我”有达到小目标的信心。 体现了父亲的智慧。 启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学会 将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步步解决小 困难,这样终究会战胜大困难。 结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理解。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 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的困难。当然, 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 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3.分析题目含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折与磨难,但也正是在 战胜困难的经历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 有意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鼓起勇气,大声 地对自己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莫顿·亨特的《心灵鸡汤·充 满阳光的成长历程》,体会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无聊 犹豫 害怕 恐惧 尝试 自信 成就感 自豪 15 诫子书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 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新课导入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 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 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 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子 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 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 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 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文体知识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 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 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 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 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 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写 信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 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 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结尾,要根据收信 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 “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 “敬礼”。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 “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署名和日期, 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写写信日期。根据 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 ××”、“儿××”等。 整体感知 让我们熟悉下课文内容 字词学习 夫( ) 淡泊( ) 淫慢( ) 遂( ) 穷庐( ) 险躁( ) fú ● ◆生难字 dàn bó yín suì lú zào ● ● ● ● ● ●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 字词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 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放纵懈怠。淫,放 纵。慢,懈怠。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 夫君子之行(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 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 )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一词多义 去 以 意与日去(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静以修身( ) 歌以咏志( ) 可以为师矣( ) 消失 离开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介词,用 介词,凭借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 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 一名君子。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 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 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 础上的美德。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 了哪种论证方法?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 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 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 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 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 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深入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 么关系? 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 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 开始。 2.阅读全文,由文中的一些警句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推荐给大家。 结构梳理 治学 惜时 修身 诫子书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艺术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 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 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 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 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 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 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对比鲜明。 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 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 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 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 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 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 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 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 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 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 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 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 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 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 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 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 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 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就会变成年老志衰,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 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 (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同 “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 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 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 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 “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 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五、背诵全文。 点拨:理解文意并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写作 思路要清晰 情景导入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言有序, 章有法”,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 是指文章思路要清晰。 叶圣陶 思路的开展,具体的要求就 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我们学的课文,大都有清晰的思路,要注意体会模仿。比如《再 塑生命的人》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的。 “我”与莎莉文小姐第一次见面: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 紧拥抱。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给我一个洋娃娃,并教我拼写这个单词 。有一天:莎莉文老师给我一个更大的洋娃娃。 这天上午:莎莉文老师和我为“杯” 和“水”两个字发生争执 。后来井房的经历:使我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 用具 体事 物教 “我 ”识 字 1.通过提供典型示例,让学生了解一般 文章的结构及写作顺序,体验设计提纲 的作用。 2.通过写作实践了解使文章条理清楚基 本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讲解 一、整体构思。 比如,要表达“她是一个热爱 学习的人”这一中心,下面这 些材料,你会用到哪些呢?大 致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呢? 中心 取舍材料 整体结构 A.他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 B.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 C.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 D.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E.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F.他家离学校很远,但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 母接送。 G.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 详写 稍详 略写 二、确定写作顺序。 经典回顾 例如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写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 采用的时间顺序: 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按事理的逻辑顺序写 ?这要根据问题特点和题材需要来确定。 1913年6月,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192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 来壮观极了。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 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 十七岁的老人。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 经典回顾 《纪念白求恩》: 第一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 共产 主义 精神 文章总的结构是:分分分总 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三、列提纲。 ④简要概括出每个层次的意思。 1.拟写提纲的方法: ①设计好整体结构。 ②安排好详写略写。 ③确定好写作顺序。 2.拟写提纲的好处: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3.反馈练习 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保护鸟类,保护我们心中的美。 ” “草长莺飞的季节,不要让鸟儿的叫声成为回忆。” “保护 鸟类,人人有责。”…… 鸟类本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概可分为:凌波仙子——游禽 ,湿地之神——涉禽,空中雄鹰——猛禽,攀援冠军——攀禽, 竞走健将——陆禽,无冕歌王——鸣禽 阅读有关“保护鸟类”的实例,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实例为中 心组织材料,拟写提纲. 如今,这个庞大的家族渐渐开始衰败了,有些种类已濒临灭 绝甚至已经灭绝了,以往常见的鸟儿也变得少见了。 因为近年来,人们开始滥杀鸟类,肆意捕捉鸟类,还把一些 色彩艳丽的鸟类贩卖其他人,以此来赚钱。还有一点,那就是,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餐桌上的鸟越来越多,可怜的人们啊!觉醒 吧! 假如没有了鸟类,抬头仰望天空时只会看到蔚蓝的天空与四 处游荡的白云相依相伴;在工作之余,将再也无法听到悦耳清脆 的鸟鸣声,人类将听不到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整个田野、山林将 成为害虫的天地。想想,如果没有了鸟类,农田将成为害虫的天 地,农作物就将成为害虫的食物。而没有了粮食,人类岂不是要 闹饥荒?一年接一年的大饥荒,人类怎能生存!所以说,鸟是人 类的朋友,每一只鸟都是一只快乐的小精灵,保护鸟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啊!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 / 在她大学毕业后她仍回到 她养鹤的地方 /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 滑进了 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如果人人都像她 一样爱鸟、护鸟,鸟类家族还会再庞大起来的!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鸟类,让鸟类永远成为我们的好 朋友! ④以护鸟女孩为例,发出爱鸟的呼吁。 写作提纲示例 保护鸟类 ①列举护鸟的公益广告。(开篇点题) ②陈述鸟的分类及生存现状。 ③分析造成鸟类减少的原因及失去鸟类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 不少于500字。 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 【提示】 2. 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序,先写自己遇到的事 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 ,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过关检测 3. 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 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的情况可略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 ”的后果,则原因可略写。 这天,我回家晚了 一看时间,已是晚上七点,天已经 完全黑了。走在楼道里,都要打开门灯 。想到和我一起加班的孩子们,内心掠 过一丝惬意,全身涌动着一股暖流。 又是星期五,放学后,为了下周能 够顺利地开展工作,我决定今天把教室 书柜里的东西整理一下。我把袖子一挽 , 这篇文章先交代 了“我”回家晚的感 受。 采取的倒叙。接着 概括介绍了回家晚的 原因。 先把学生捐的书一摞摞搬出来。值日生李航在旁边,我便让她帮我 给这些书写上编号,这个机灵利落的女孩一口答应了,脸上露出让 人看着开心的笑容。我也不闲着,把书柜下的稿纸、试卷都拿出来 了。正巧王宇、李欣悦、赵清淼等几个孩子还没离开教室,我们立 刻把课桌对在一起。我把他们分成两组,开始分语文和数学试卷。 这些孩子也不在乎外面的天正在慢慢变黑,而是热火朝天地帮我分 着试卷。夜暮四合,教室里越来越暗。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说着急回 家的。他们只是小声嚷嚷着:“天这么黑,卷头上的班级、姓名都 看不清了。”我才想起开灯,因为是周末,教室里停止供电了。这怎 么办呢?我想了想,立刻把手机上的手电筒打开,把手机立在桌上, 给他们照明。他们立刻开心了,有条不紊地分着试卷。试卷终于分完 了,我让这些女孩子赶紧回家,我嘱咐她们路上注意安全,到家后给 我回个电话。孙正依旧逗留在我身边,我便让他帮着李航一起给书写 编号,我负责把书按编号摆放好。我们迅速而开心地忙碌着,微弱的 灯光下我发现孩子们鼻尖上都冒汗了,这几个小家伙干得真起劲。 然后又详细交代回家晚的情形。 不多久,数学试卷也分好了。 看看窗外,天已经完全从灰色变成了 黑色,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了。 带着干到最后的几个学生一起回家,我真有得胜将军归来的感 觉。我负责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在一次次“老师再见!”的告别 声中,我感受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终于到家了,我 看看时间,已经七点了。虽然身体感觉有些劳累,但内心充满了感 动与欣慰。有这样一群热心又可爱的孩子陪伴,我还有什么理由不 满足呢? 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回家的情况进行了略写 ; 点评:这篇文章先交代了“我”回家晚的感受,又详细叙述 了周末放学后我和几个学生为整理教室里的书橱而晚回家的 经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字里行间流露出“ 我”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情。 课堂小结 思路要清晰 对写作内容要有整体构思 要确定好写作顺序 列出写作提纲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你喜欢读书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少年的 我们,正是勤学敏思、追求进步的时候,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一下有关读书的知识,认识读书的妙处,学习怎样 读好书。 新课导入 目标导航 1.通过讲述典故故事、说读书名言、好书推荐等活动,增 强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价。 3.学会就主题进行交际,并能悉心倾听。对别人的交际过 程进行恰当的评议,培养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重点解读 1.填写调查问卷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课本 P90“资料二”中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旨在帮助同学们 了解自己的阅读情况,为改进同学们的阅读现状提供参考, 请根据实际情况准确作答。只有数据准确,才能发现自己在 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 2.同学之间找差距 大致程序如下:(1)小组内分 享个人问卷结果,对照同学的情况,并参照课本P89“资料 一”中的数据,寻找差距;(2)小组展开讨论,找出大家 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开出“药方”。 你知道它们与谁有关吗? 头悬梁、锥刺股 —————( ) 囊萤映雪————————( ) 凿壁偷光————————( ) 韦编三绝————————( ) 程门立雪————————( ) 孙敬、苏秦 车胤、孙康 匡衡 孔子 杨时 读书典故 名 著 连 看 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西厢记 世说新语 烈女传 聊斋志异 刘向 吴承恩 王实甫 罗贯中 施耐庵 蒲松龄 刘义庆 曹雪芹 3.共同研讨促阅读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 学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读书 名言,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读书故事。请借助图书馆、网络等 渠道,结合课本P89“资料一”和P91“资料三”的有关内容, 搜集一些名言、经验和故事。(1)各小组将本组发现的阅读 共性问题提交课代表,召开专题讨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或方案;(2)合作探讨、交流与讨论,可将你的收获写成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全班进一步交流评议,以实现资源 共享,互相提高。 故事驿站 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研 读《易》,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 阅读了多少遍。时间一长,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 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 再使用。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 质了。”后人常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悬梁刺股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 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 “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车胤囊萤 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 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 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 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 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 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 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夜夜 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孙康映雪 凿壁偷光 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 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 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 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 此村改名为杨下村。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 读。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 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 史·杨时传》。 有一年,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 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程颐家 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先生家时,适逢先生坐 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 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读书写作交流会 说说自己读过的一些有益的书 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小说的统称。中国的四大名著 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欧洲的四大名著是《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 特》、《浮士德》。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是《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败坏了哈德莱 堡的人》、《苦行记》 。 好书推荐 《汤姆叔叔的小屋》旨在激发人们对生活在我们 之中的非洲裔人的同情;揭露他们在奴隶制度下遭遇 到的种种不平和痛苦——在这一残暴不公的制度下, 就连深切同情他们的人所能试图为他们做的善行也遭 遇挫折和禁止。 与此同时,作者可以诚恳地说明:对于许多往往并非 本身过错而和法定的奴隶关系的苦恼和窘境有所牵连的人 们,作者不抱任何敌意。经验向作者表明,思想高尚、宅 心仁厚的人往往也被卷入这种窘境之中;然而,他们比任 何人都清楚,从这样一部书中所能了解到的奴隶制度的罪 恶,远远不及全部难以言状的罪恶的一半。 本书系将精选精编20世纪初至今100 年间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 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入围尺度界定在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 果,受小读者欢迎的程度和对小读者影 响的广度;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 展的贡献;三是看其创作生命力,是否 出于高度的使命感,长期关心未成年人 的成长,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读书的好处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与同学交流:通过读书,你有什么收获,体会? 它给予了你哪些启示? 名言锦集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 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