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的免疫调节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的免疫调节教案

第25讲 人体的免疫调节 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 核心素养解读 命题趋势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能够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阐释免疫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起疾病,特别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题型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异常与免疫应用 ‎◆考查形式:常通过免疫过程模型或实验分析来考查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归纳提醒】‎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  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先天就有 后天接触  病原体  后获得 ‎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及其附属物、分泌物 ‎ 第三道防线:包括  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  吞噬细胞   ‎ ‎  3.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分类 ‎(1)防卫功能:抵御  病原体  的攻击。 ‎ ‎(2)监控功能:及时发现机体  衰老、病变  的细胞。 ‎ ‎(3)清除功能: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 抗原 清除掉。 ‎ ‎1.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2.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3.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4.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5.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6.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7.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8.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9.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0.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 ‎  分析概念图,回答问题:‎ ‎(1)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吗?‎ ‎(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3)吞噬细胞在免疫活动中参与哪几道防线?‎ 答案 (1)不都能,免疫器官中骨髓能产生免疫细胞,其他属于成熟和分布的场所。 (2)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3)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考向一 考查免疫细胞的来源与作用 ‎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1.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各类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2.答案 C 由题图信息可推出,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除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外,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后,也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和胸腺中分化、发育而成,暂时处于不增殖状态,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继续增殖、分化。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两者的DNA相同,其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题后悟道·归纳 ‎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考向二 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异同和联系 ‎3.(2019河北邢台第四次月考)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并分解痢疾杆菌 B.器官移植后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C.服用头孢胶囊杀灭致病细菌 D.胎盘膜阻止病原体进入胎儿体内 ‎3.‎ 答案 B 吞噬作用不具有特异性,不属于特异性免疫;器官移植后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由细胞免疫参与,属于特异性免疫;头孢胶囊属于外来物质,杀灭致病细菌的过程不属于免疫;胎盘膜阻止病原体进入胎儿体内,阻止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故选B。‎ ‎4.(2019浙江温州普通高中选考)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防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角质细胞分泌的油脂能抑制某些病原体的生存 B.某些白细胞和全部的血浆蛋白会产生非特异性的反应 C.局部炎症反应会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 D.皮肤伤口处脓液的出现表示感染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4.答案 C 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某些病原体的生存,A错误;某些白细胞对抗入侵的病原体属于人体非特异性防卫,某些血浆蛋白如抗体,其对抗入侵的病原体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B错误;局部炎症反应会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属于人体非特异性防卫,C正确;皮肤伤口处脓液的出现,表示身体正在克服感染,D错误。‎ 题后悟道·方法 ‎  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 的物质。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的特点。 ‎ ‎(2)抗体:机体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由 浆细胞 产生的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 蛋白质 。 ‎ ‎2.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细胞、 浆细胞 。 ‎ ‎(2)过程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 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3.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 T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 ‎ ‎(2)过程 ‎(3)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病原体被吞噬、消灭。 ‎ ‎  4.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 记忆 。 ‎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 抗原 再次入侵时, 记忆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 浆细胞 ,快速产生大量 抗体 。 ‎ ‎(3)反应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 更多 ,反应更 迅速(或强烈) ,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 ‎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2.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 ‎3.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4.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5.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6.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 ‎7.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8.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9.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细胞①~④的名称依次为                    。 ‎ ‎(2)细胞②的分泌物与抗原结合后的变化是                    。 ‎ ‎(3)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细胞的②来自                。 ‎ ‎(4)细胞②参与的免疫是    免疫,细胞④参与的免疫是    免疫,如果胸腺被切除则对这两种免疫的影响是                        。 ‎ 答案 (1)吞噬细胞、浆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 (2)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4)体液 细胞 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保留一部分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 B细胞 T细胞 分泌物质 抗体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缓慢,所需时间长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关系 ‎①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就通过细胞免疫将抗原暴露,再由抗体消灭和清除,因此两者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 ‎①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 记忆 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 终生免疫 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 ‎(2)二次免疫反应:‎ ‎①图解 初次免疫:抗体浓度 小 (填“大”或“小”),患病程度 重 (填“轻”或“重”)。 ‎ 二次免疫:抗体浓度 大 (填“大”或“小”),患病程度 轻 (填“轻”或“重”)。 ‎ ‎②反应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 更多 ,反应更 迅速(或强烈) ,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 考向一 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 ‎1.(2019河南开封一模)下列有关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B、D分别是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的效应细胞 B.细胞B、C、D均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 C.A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有溶酶体参与 D.若④代表HIV,则细胞C就代表效应T细胞 ‎1.答案 C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的效应细胞分别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故B不是体液免疫中的效应细胞,A错误;C为靶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A吞噬细胞进行的是吞噬抗原并将抗原分解产物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C正确;HIV主要侵染T细胞,但也可以感染其他类型的细胞,所以若④代表HIV,则不能确定细胞C的类型,D错误。‎ ‎2.(2019陕西宝鸡中学三模)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大多因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如图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 B.细胞②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细胞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细胞⑥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2.答案 A 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A正确;细胞②为T细胞,其分泌的淋巴因子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细胞⑤为记忆细胞,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即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C错误;细胞⑥为浆细胞,浆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结合,D错误。‎ 题后悟道·方法 ‎  “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考向二 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特点与应用分析 ‎3.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3.答案 B 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存留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是由不同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能再与抗原结合。图中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可能受到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4.(2019贵州贵阳期末检测)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进行第二次注射,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不考虑病原菌发生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久置的霍乱病原菌未引起免疫应答 B.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第二次注射后,死亡的鸡体内缺乏产生相应抗体的记忆细胞 D.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4.‎ 答案 B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久置的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由题意可知: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B正确;产生相应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因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再次免疫,极少数只经过初次免疫,前者对新鲜病原菌的抵抗力强,后者对新鲜病原菌的抵抗力弱,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死亡,绝大多数鸡存活,D错误。‎ 题后悟道·归纳 ‎  “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一看 产生抗体的浓度 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二看 产生抗体的速度 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 三看 患病程度 初次免疫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 考向三 考查特异性免疫的实验探究分析 ‎5.(2019北京通州期末)如图为“小鼠皮肤移植实验”过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注射T细胞增殖抑制药物,可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B.第二次移植更易发生排斥与体内记忆细胞有关 C.二次移植后,体内相应抗体含量明显高于第一次 D.该小鼠移植皮肤的排斥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5.答案 D 注射T细胞增殖抑制药物,可降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故能提高移植的成功率,A正确;因初次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二次移植更易发生免疫反应,B正确;二次移植后,免疫反应更强、更快,体内相应抗体含量明显高于第一次,C正确;移植皮肤的排斥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6.(2019贵州贵阳第一中学月考)2018年6月11日,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预防3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病毒的感染。研究发现,四价流感病毒中BY型流感病毒衣壳蛋白在一定表达系统中能重新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LP),该颗粒不含病毒核酸,可作为预防BY的疫苗。请回答下列问题:‎ ‎(1)VLP注入机体后一般不会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其原因是                            。 ‎ ‎(2)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VLP作为预防BY型流感病毒疫苗的有效性,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 实验操作 一 取若干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长势、年龄一致的小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二 甲组小鼠接种适量的VLP 乙组小鼠接种①‎ 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三 ‎②,并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 请完善实验步骤:①               ;②                。 ‎ ‎(3)预测实验结果:若甲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明显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则证明VLP作为预防BY的疫苗是有效的。 ‎ ‎(4)该实验中甲组和乙组小鼠体内分别是由       细胞和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 ‎ ‎6.答案 (1)VLP不含核酸,不会侵入到细胞内,所以不会引起细胞免疫 (2)①等量不含VLP的生理盐水(等量的生理盐水) ②向两组小鼠中接种等量的BY型流感病毒 (3)大于 (4)记忆(B)细胞和B B 解析 (1)VLP不含核酸,不会侵入到细胞内,所以不会引起细胞免疫。(2)甲组为实验组,接种适量的VLP;乙组为对照组,接种等量不含VLP的生理盐水。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向两组小鼠中接种等量的BY型流感病毒,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3)若甲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明显大于乙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则证明VLP作为预防BY疫苗是有效的。(4)甲组小鼠体内发生的是二次免疫,此时由记忆(B)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形成抗体;而乙组小鼠体内发生的是初次免疫,此时由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题后悟道·方法 ‎  特异性免疫有关实验的常用研究方法 ‎1.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1)对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2)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类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2.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抗破伤风疾病为例)‎ ‎(1)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2)选取各方面(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 ‎(3)a组注射血清或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4)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 ‎3.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实验探究 考点三 考查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 ‎  1.免疫失调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连一连]‎ ‎2.艾滋病及其预防 ‎(1)艾滋病的全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 ‎(2)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HIV是一种RNA病毒。 ‎ ‎(3)致病机理 HIV T细胞 DNA人体染色体 DNA 上子代病毒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 ‎(4)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 血液 和母婴传播。 ‎ ‎(5)预防措施:切断 传播途径 、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 ‎3.免疫学应用 ‎(1)免疫预防: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 抗原 ,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 抗体和记忆细胞 。 ‎ ‎(2)免疫检测:人工标记 抗体 ——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 ‎(3)免疫治疗: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 抗体、淋巴因子 等,增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 ‎(4)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 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 ‎1.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发生在皮肤和呼吸道。(✕)‎ ‎3.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4.感染初期,机体能够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5.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6.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 ‎7.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8.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图1表示HIV侵染人体后,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变化曲线,图2表示注射抗原和注射抗体后,体液中抗体水平变化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1‎ 图2‎ ‎(1)据图1推测,人的免疫系统能成功抵御大多数病原体,但为何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 ‎ ‎(2)HIV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有           。如下6种行为能传染艾滋病的是    ,理由是                            。 ‎ ‎①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 ②与之拥抱 ③触摸病人摸过的门把手 ④被叮咬过艾滋病病人的蚊虫叮咬 ⑤与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⑥与患者共用文身、文眉器械 ‎(3)图2中,方法①与方法②中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的是   ,理由是       。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方法    进行免疫比较好。 ‎ 答案 (1)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⑥ 因为①~⑤的这些行为均不接触含HIV的体液,而⑥行为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 (3)② 方法①是直接注射抗体,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而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①‎ 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考向一 考查免疫功能异常及其实例分析 ‎1.(2019山东泰安一中学情诊断)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 答案 A 本题通过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A正确;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B错误;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过敏原)的功能,C错误;哮喘属于过敏反应,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2.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②兴奋由神经到肌肉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③注射受体蛋白来增加受体数量,可以缓解该病症状 ‎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答案 D 突触后膜受体被破坏,不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①正确;突触前膜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②错误;由题意可知,受体蛋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注射受体蛋白不能增加受体数量,③错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④正确。‎ 题后悟道·方法 考向二 考查对艾滋病的理解 ‎3.(2019陕西咸阳一模)下列关于艾滋病及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接触HIV前,人体就有部分B淋巴细胞膜表面含有识别它的受体 B.HIV的RNA会直接整合到人的DNA上形成重组DNA C.HIV侵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 D.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3.‎ 答案 B 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接触HIV前,人体就有部分B淋巴细胞膜表面有其受体,A正确;HIV的RNA逆转录成DNA后才可整合到人的DNA上,B错误;HIV侵入人体后,大量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的特异性免疫调节能力大大降低,C正确;HIV最初侵入人体时,由于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此时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摧毁大多数病毒,D正确。‎ ‎4.(2019重庆江津中学月考)如图表示艾滋病(AIDS)感染者体内总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HIV含量变化曲线。图中的特异性CTL属于T细胞的范围,其具有杀伤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作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急性期,仅由特异性CTL发挥作用,使病毒含量明显下降 B.慢性期,特异性CTL含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免疫系统仍在努力抗击病毒 C.慢性期,T细胞感染病毒后,吞噬细胞诱导其裂解死亡,导致其总量缓慢下降 D.持久的免疫抑制期,总T细胞和特异性CTL含量锐减,机体不再具有免疫能力 ‎4.答案 B 分析题图,急性期,特异性CTL含量增加,但特异性CTL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毒需要抗体消灭,所以此时期特异性CTL和抗体共同发挥作用,使病毒含量明显下降,A错误;慢性期,特异性CTL含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免疫系统仍在努力抗击病毒,B正确;慢性期,T细胞感染病毒后,导致其裂解死亡的不是吞噬细胞,而是特异性CTL,C错误;持久的免疫抑制期,总T细胞和特异性CTL含量锐减,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但还保留部分体液免疫,D错误。‎ 题后悟道·归纳 ‎  关于艾滋病的几个误区 ‎(1)艾滋病病原体(HIV)是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最初不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病毒本身就含有逆转录酶。‎ ‎(2)HIV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失活,因此只能通过体液直接接触传播。‎ ‎(3)感染了HIV不能立即检测和发病,而是有一段空窗期,这个时候,病毒还没有引起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供检测,会出现假阴性反应。艾滋病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可能感染后多年才会发病。‎ ‎(4)艾滋病并不是导致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是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后,引起其他病原体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 考向三 考查免疫学的应用 ‎5.(2019湖北武汉调研测试)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 B.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少 C.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 D.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结合被裂解 ‎5.答案 C 提前接种若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存活的记忆细胞多,则不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A错误;提前接种不会影响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疫苗属于抗原,当提前进行再次接种时,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因此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C正确;一方面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不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效应T细胞裂解的是靶细胞,不能直接裂解疫苗,D错误。‎ ‎6.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角膜因其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特性,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免疫排斥这一器官移植所面对的困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移植后角膜脱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 C.对于接受者来说,移植的角膜中含有抗原类物质 D.角膜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6.答案 C 移植后角膜脱落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A错误;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进而使得移植的器官成活,B错误;对于接受者来说,移植的角膜中含有抗原类物质,进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角膜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D错误。‎ 题后悟道·方法 ‎  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2019海南单科)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1.答案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使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 ‎2.(2018江苏,9,2分)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2.答案 B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及相关应用的有关知识。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形成效应T细胞,A错误;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如果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C错误;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骨髓瘤细胞和针对某抗原的相应B细胞,D错误。‎ ‎3.(2019课标全国Ⅲ,30,11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    (填“抗体”或“抗原”)。 ‎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                 。 ‎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            (答出2点即可)。 ‎ ‎3.答案 (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解析 本题以动物个体的免疫应答为背景,考查考生从所给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实验分析的形式考查了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1)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所以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2)再次免疫应答发生在体内已有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个体,故再次注射抗原后,能够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A、D组。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已注射过抗原甲的小鼠,小鼠血浆中已存在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能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4)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某同学患流感,医生建议多休息多喝水,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多种免疫细胞被激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B.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 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之后,将病原体特有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D.病毒侵入人体后先进行细胞免疫再进行体液免疫 ‎4.答案 D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A正确;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B正确;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之后,将病原体特有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C正确;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进行消灭,病毒侵入细胞内后,则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最终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D错误。‎ ‎5.T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同时还有很多辅助分子来帮助完成这一过程。此外,T细胞表面还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如PD—1。当PD—1与某些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迫使免疫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科学家研制出PD—1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负调控抑制剂,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免疫抑制反应,进而治疗甚至治愈肿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PD—1有助于防止免疫反应过度,避免发生自身免疫病 B.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 C.PD—1单克隆抗体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对免疫细胞起作用,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D.人体细胞中含有控制合成PD—1和PDL1的基因 ‎5.答案 B 正常情况下,PD—1有助于防止免疫反应过度,避免发生自身免疫病,A正确;依题意,当PD—1与某些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T细胞会在PDL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B错误;PD—‎ ‎1单克隆抗体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对免疫细胞起作用,达到抗肿瘤的目的,C正确;人体细胞中含有控制合成PD—1和PDL1的基因,D正确。‎ ‎6.【不定项选择题】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蛇毒素是淋巴因子,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 B.蛇毒素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 C.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杀细胞 D.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 ‎6.答案 ACD 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蛇毒素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体液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 ‎7.【不定项选择题】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提取分离出对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甲和未对X细菌免疫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分别注入四组未接触X细菌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注入等量的X细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Ⅲ组、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由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说明X细菌生活在小鼠的内环境中 C.Ⅱ组与Ⅳ组相比,可知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D.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出,小鼠对X细菌的免疫为细胞免疫 ‎7.答案 ACD Ⅲ组和Ⅳ组(分别注入未对X细菌免疫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实验分析,对未接触X细菌的小鼠体内注入经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体内的T细胞,一段时间后,注入等量的X细菌,脾脏中活细菌的相对值受抑制(Ⅰ 曲线),而注入经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体内的血清,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Ⅱ曲线),说明小鼠对X细菌的免疫为细胞免疫,X细菌生活在细胞内而非小鼠的内环境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