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考纲解读】 最新考纲 细解考点 核心素养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1.判断与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2.科学思维——比较与分析:比较生产者与消费者、分解者的异同;模型与建模: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模型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成分 比较 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 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生物 ①光合自养生物: 大多数动物 腐生 类型 绿色植物和蓝藻等; 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 ;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某些微生物 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 作 用 ①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①加快物质循环; 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相互关系 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试解读: (1)用字母及文字指出图中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分别是什么? 提示: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生产者,F、D、B均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2)图中构成群落的是 。(填字母) 提示:B、C、D、E、F (3)在生态系统中F的作用是 。(答出两点即可) 提示: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描述三者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如何? 提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最主要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题型一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分析与判断 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解析:乙是消费者,包括大部分的动物、寄生细菌等。一部分动物属于分解者。 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如寄生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都是分解者,不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为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有色素;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秃鹫、蜣螂、蚯蚓等动物也是分解者,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蓝藻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结核杆菌是消费者。 判定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三个不等于” (1)植物≠生产者: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 题型二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作用 3.(2018·全国Ⅲ卷)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通常植物根系对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解析:(1)蚯蚓为分解者,通过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时,需考虑生活垃圾的性质(是有机垃圾还是无机垃圾)、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和水分等。 (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 (3)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与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关系(连线)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3)特点: ①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②在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出现多种,如某两种生物可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根据给定的信息构建食物链的方法 (1)据图写出相关食物链,并说明其依据。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有机物) /[J/(cm2·a)] 15.9 870.7 1.9 141.0 提示:B→D→A→C。根据能量或者有机物的含量“由多到少”,构建食物链。 (2)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写出相关食物链及分析依据。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mg·L-1) 0.05 7 0.51 68 0.39 提示:。有机汞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汞浓度增加,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所以从表中有机汞浓度的大小可推知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从而判断各生物能量值的大小。 2.在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试表述原因。 提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随营养级升高而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 题型一 食物链(网)的分析 1.(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B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2.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中所有生物对应种群的集合,称为该生态系统的群落 B.食草昆虫的锐减对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没有影响 C.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0条食物链,其中狐处于两条食物链中 D.该食物网中,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不仅仅是青蛙和蜘蛛 解析: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食草昆虫的锐减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化,致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弱;该生态系统中共有9条食物链;吃虫的鸟和蜘蛛之间、猫头鹰与蛇之间也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题型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化分析 3.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图示中的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线虫的食物;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以捕食链划分,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虫、线虫和海螺都是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若大米草死亡,则细菌数量增加,以细菌为食物的线虫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的食物减少,引起蜘蛛数量减少。 4.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相关生物都减少。 (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但随着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以下图为例) 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鹰不只捕食蛇这一种生物,蛇减少,鹰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构建知识网络】 【记忆核心要点】 1.一个组成 生态系统都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 2.一个关键 食物链的开始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最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3.两个必清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考纲解读】 最新考纲 细解考点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1.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2.简述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应用 3.分析碳循环过程及特点 4.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应用 物质与能量观:物质的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2.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特点;模型与建模:根据碳循环过程构建循环模型 3.社会责任——关注温室效应:作出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过程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次级消费者,④呼吸作用,⑤分解者。 (2)据图补充食物链中①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①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③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 (3)图示中的E2/E1表示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是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 【深挖教材】 上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并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深挖教材】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桑树等,但是在管理该鱼塘过程中还要定期往水体中投入饲料,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要,且不断地输出经济鱼类,而其中的元素无法及时返回该生态系统。 1.如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m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途径是生产者的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的生物摄入能量,营养级Ⅱ的生物同化能量可用图中哪个 字母 表示?其能量值如何 表示?(用图中字母) (3)从图乙中能计算能量传递效率吗?说明原因。 提示:(1)光合作用 (2)B b(或d+e) (3)不能。图乙仅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计算能量传递效率需知道相邻两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2.三峡水库完成蓄水后,与上游水体相比,库区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大大降低,氮磷等无机物的含量有所上升。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提示: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把有机物变成了无机物,因此氮磷等无机物的含量会有所上升。 题型一 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 1.(2015·海南卷)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2.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B.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等于植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未被植食性动物同化;⑧表示植食性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并没有流向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植物同化量未知。 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 (1)定量不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 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2)定量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 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进行研究,这部分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题型二 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及相关计算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越少;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2019·山西临汾月考)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来源于 。 (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同化的总能量分别是 、 。生产者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假设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按照理论上最高的传递效率,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增加100 kJ,则需要生产者同化量增加 kJ。 解析:(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0.25+0.05+2.1+5.1=7.5×103 [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7.5-5)+0.5+4+9=16×103 [kJ/(m2·y)];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6-2)+3+70+23=110×103 [kJ/(m2·y)];生产者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00%=(16-2)/110×100%≈12.7%。 (3)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理论上为10%~20%,最高传递效率为20%,肉食性动物同化量增加100 kJ,则需要生产者同化量增加100÷20%÷20%=2 500(kJ)。 答案:(1)光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110×103 kJ/(m2·y) 16×103 kJ/(m2·y) 12.7% (3)2 500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分析 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②循环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③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①无机环境中: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②生物群落中: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2)碳循环过程 ①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燃烧。 ②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的循环形式。 a.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CO2。 b.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深挖教材】 从温室效应发生的原理分析,采用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或治理温室效应? 提示: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 ①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深挖教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 提示: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散失的热能;而物质循环中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无起点和终点。 1.既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为何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农田是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生态系统,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能实现循环。农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如蛋白质、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 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细胞呼吸等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完全等同。微生物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分泌酶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也可能生成无机物),然后再吸收进入细胞。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 题型一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1.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 C.碳只能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返还到无机环境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生产者 解析:碳循环在整个生物圈进行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以CO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碳能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形式返还到无机环境;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则①表示呼吸作用;根据能量 传递的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甲含有能量最多,则其含有的碳元素也最多;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而与丁之间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快速确认碳循环各环节的“三看法” 一看双箭头一方为“生产者”,另一方为“大气CO2库” 三看 题型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2019·山东济南月考)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不利于能量的流动 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物质循环有利于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 4.(2018·河北唐山摸底)如图为一个简化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对图中箭头的含义表述错误的是( A ) A.④和⑤可表示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 B.⑤可表示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 C.②表示能量在生物体之间单向流动 D.①可表示碳元素从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 解析:读图可知,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④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⑤ 分解者的分解;能量在生物体之间单向流动——②、③之间的能量流动;碳元素从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①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构建知识网络】 【记忆核心要点】 1.能量流动的三个常考点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总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传递能量)。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向 (1)呼吸作用消耗。 (2)下一营养级同化。 (3)分解者分解。 3.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循环的对象: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循环的范围: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3)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往复循环利用。 5.大气中CO2的三个主要来源 (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