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徐汇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二、三年级生命科学学科 一、选择题 ‎1. 下列几种结构或者物质中,原生质层中一般不存在的是( )‎ A. 纤维素 B. DNA C. 氨基酸 D. 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核糖体、mRNA、氨基酸存在于两层膜间的细胞质中,因此存在于原生质层中.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构成原生质层的部分,而纤维素是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因此纤维素不存在于原生质层中.‎ 故选A.‎ ‎2.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乳酸,下列能与乳酸反应,维持内环境酸碱度稳定的物质是( )‎ A. Na+ B. Cl- C. K+ D. HC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2.乳酸会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使内环境酸碱度保持稳定。‎ ‎【详解】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乳酸,由于缓冲物质HCO3-的存在,可以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内环境的pH值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D。‎ ‎3.嗅细胞能感受气味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嗅细胞是物理感受器 B. 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C. 嗅细胞能产生嗅觉 D. 嗅细胞是传出神经末梢 ‎【答案】B ‎【解析】‎ - 27 -‎ 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因此,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B项正确,A、C、D项错误。‎ ‎4.健康成年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维持相对平衡。其中水的排出主要取决于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下列现象可以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的是( )‎ A. 饮大量清水 B. 大量失血 C. 饮大量等渗盐水 D. 输液5%葡萄糖(等渗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重吸收能力增强,调节尿量多少。‎ ‎【详解】A、饮用大量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A错误;‎ B、大量失血后,机体血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减少,B正确;‎ C、饮用大量等渗的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抗利尿激素的量基本不变,C错误;‎ D、5%的葡萄糖是等渗溶液,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抗利尿激素的量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B。‎ ‎5.若一条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则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M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缺失 B. 变为基因m C. 重复出现 D. 置换到该染色体的另一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缺失是一条正常染色体断裂后丢失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导致基因M的丢失,A不符合题意;‎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M变为基因m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符合题意; 重复是指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结果就有一段重复基因,此种变异可引起基因M的重复出现,C不符合题意;‎ 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颠倒180度后重新结合到原部位引起的变异,此种情况基因M并不丢失,只是置换到该染色体的另一位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7 -‎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6.图表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①胞吞功能 ②信息交流功能 ③一定的流动性 A. 仅① B. 仅②‎ C. 仅③ D. 仅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该过程为胞吐,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体现了细胞膜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即②③正确。综上所述,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图表示淀粉被人体摄入后,在体内发生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其中能形成ATP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 27 -‎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人体内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不能形成ATP;②过程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能生成少量ATP;③过程为丙酮酸生成二碳化合物,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能生成少量ATP;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大量ATP。‎ ‎【详解】由分析可知,②、③、④过程均有ATP的生成,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淀粉的水解和细胞呼吸的过程,熟练掌握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8.“观察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实验中,操作不合理的是 A. 选用液体培养基 B. 用涂布法接种 C. 培养基高压灭菌 D. 倒置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观察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实验中,需要观察细菌的菌落特征,因此一般选用固体培养基,A错误; 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B正确; 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微生物培养基需要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C正确; 为了防止冷凝水滴到培养基上,应该将培养基倒置培养,D正确。‎ ‎9.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如图甲中1、2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依次处于乙图中的(  )‎ A. A点、B点 B. A点、C点 C. C点、D点 D. B点、D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7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甲中1顶芽和甲中2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点和D点。‎ 故选D。‎ ‎10.LDL携带胆固醇,并将其运送到全身组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LDL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 B. LDL不可以运载甘油三酯 C. LDL进入组织细胞无需穿过磷脂双分子层,但需ATP供能 D. 血液中LDL过低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蛋白是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携带的主要血脂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排出,其含量越高,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小,而低密度脂蛋白则是将胆固醇运送至动脉乃至全身组织,所以过高水平的LDL会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详解】LDL为低密度脂蛋白,其中的脂质以磷脂为主,但不形成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LDL主要运输胆固醇,也能运输甘油三酯,B错误;LDL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组织细胞内的,不穿过磷脂双分子层,但需要ATP供能,C正确;低密度脂蛋白是将胆固醇运送至动脉乃至全身组织,所以过高水平的LDL会造成动脉硬化,血液中LDL过低不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血脂代谢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脂蛋白结构的记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7 -‎ ‎11.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高血压会导致胰岛A细胞受损 B. 高血压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 C. 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可能增强 D.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ACEI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A、高血压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因此受损的有可能是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A错误;‎ B、高血压会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并不一定低,B错误;‎ C、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C正确;‎ D、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受血糖浓度调节,D错误。‎ 故C。‎ ‎12.多肉植物鸡冠掌通常利用落叶上长岀的不定芽繁殖。用基因型为AaBb的鸡冠掌不定芽来培育后代,得到植株的基因型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A ‎【解析】‎ - 27 -‎ ‎【分析】‎ 用不定芽进行繁殖的过程为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详解】用基因型为AaBb的鸡冠掌不定芽来培育后代的过程是无性繁殖,此过程不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得到的植株基因型与亲本相同,还是AaBb,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无性繁殖的相关知识,理解掌握无性生殖的特点及方式是解题关键。‎ ‎13.图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图,①→②→③表示a、b位置的依次变化。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b上一般会存在等位基因 B. ①时,染色体数目最清晰 C. ②→③的变化,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 D. ②→③过程,DNA含量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a、b属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其上一般不会存在等位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时有等位基因的出现,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②时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最清晰,B错误;‎ C、识图分析可知,②→③的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在纺锤丝牵拉的作用下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C正确;‎ - 27 -‎ D、识图分析可知,②→③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含量加倍,DNA的加倍发生在间期,D错误。‎ 故选C。‎ ‎14.苦荞麦中含有的槲皮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下表是用槲皮素处理肝肿瘤细胞后,细胞增殖情况的数据,处理时间为24小时。据此推测,槲皮素将肝肿瘤细胞的分裂阻断在 组别 G0+G1‎ S G2+M 对照组 ‎(59.1+1.0)%‎ ‎(26.6+0.5)%‎ ‎(14.3+1.5)%‎ 处理组 ‎(69.4+2.4)%‎ ‎(25.0 +4)%‎ ‎(5.3+2.1)%‎ A. G0或G1期 B. S期 C. G2期 D. G2或M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 ‎【详解】与对照组组相比,处理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多,这说明槲皮素可将该肝肿瘤细胞的分裂阻断在G0+G1期,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图为人体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a 、b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7 -‎ A. 过程a是有丝分裂 B. 过程b是细胞分化 C. 丁与戊的遗传物质相同 D. 丙和戊的蛋白质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是有丝分裂过程,这会导致细胞数目改变,但不会改变细胞的种类;b是细胞分化过程,这会导致细胞种类改变,不会导致细胞数目改变。‎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过程a是有丝分裂,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过程b是细胞分化,B正确;‎ C、丁与戊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和分化形成的,故丁与戊的遗传物质相同,C正确;‎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丙和戊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16.在大鼠体温调节实验中发现,Na+被注入大脑脑室后,会使机体产热增加,而注入Ca2+引起体温下降。据此实验及所学知识,大鼠受热刺激后,脑室内的Na+ / Ca2+比例变化和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为 ( )‎ A 上升 大脑皮层 B. 下降 大脑皮层 C. 上升 下丘脑 D. 下降 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知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Na+被注入大脑脑室后,会使机体产热增加,而注入Ca2+引起体温下降。因此大鼠受热刺激后,脑室内的Na+/Ca2+比例下降,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选D。‎ ‎17.某地有一个大型的石灰厂,其白色的粉尘使周围的植物都变成了灰白色。‎ - 27 -‎ ‎ 该厂长期生产,其周围环境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数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灰粉尘促进褐色蛾类进化了 B. 石灰粉尘导致灰色蛾类的变异 C. 石灰粉尘让蛾类发生定向变异 D. 石灰粉尘对蛾类的性状进行了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石灰粉尘对蛾类的性状进行了选择,A错误,D正确;石灰粉尘对蛾类的性状进行了选择,而不是导致灰色蛾类的变异,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故选D。‎ ‎【点睛】易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8.大麦中,带壳(M)对裸粒(m)为显性、散穗(N)对密穗(n)为显性。现有杂合带壳散穗植株与隐性纯合植株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数目:带壳散穗 145、带壳密穗 341、裸粒散穗 350、裸粒密穗151。可推测 A. M、N 基因完全连锁 B. M、n 基因完全连锁 C. m、n 基因不完全连锁 D. m、N 基因不完全连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 - 27 -‎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大麦中,带壳(M)对裸粒(m)为显性、散穗(N)对密穗(n)为显性,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杂合带壳散穗植株与隐性纯合植株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应为带壳散穗:带壳密穗:裸粒散穗:裸粒密穗=1:1:1:1.而实际结果是带壳散穗145、带壳密穗341、裸粒散穗350、裸粒密穗151,表现为两多两少,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了基因的交叉交换。由于测交后代中,带壳密穗和裸粒散穗数目多,而带壳散穗和裸粒密穗数目少,说明M与n位于一条染色体上,m与N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不完全连锁,发生了交叉交换,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若想充分利用表中提供的材料制作 DNA 片段模型,则还需准备脱氧核糖的塑料片数目是 塑料片类别 碱基 G 碱基 C 碱基 A 碱基 T 磷酸 数量(个)‎ ‎10‎ ‎16‎ ‎16‎ ‎10‎ ‎52‎ A. 20 B. 32 C. 40 D. 52‎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应该有10个C-G碱基对,10个A-T碱基对,共20个碱基对,40个碱基。由于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还应该准备40个脱氧核糖,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动物生态学家对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4种经济动物的调查,结果如表。根据表中信息,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27 -‎ 一 二 三 四 五 A A1‎ A3‎ A5‎ B B2‎ B3‎ B4‎ C C1‎ C2‎ C3‎ D D1‎ D2‎ D3‎ D5‎ A. 被调查动物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 B. A1、A3、A5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 C. 第三号区域最能说明遗传多样性 D. 如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用第三号区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A分布在三个区域,B分布在三个区域,C分布在三个区域,D分布在四个区域。‎ ‎【详解】A、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占四个区域,A正确; ‎ B、A1、A3、A5可能是同一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但由于生活的区域不同,可能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 ‎ C、第三号区域最能说明物种多样性,C错误; ‎ D、如果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用第三号区域,因为三号区域四种经济动物都有,D正确。 ‎ 故选C。‎ - 27 -‎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 二、综合题 ‎(一)病毒、细胞与细胞分裂 ‎2020年遍及世界各地的疫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图1表示该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及在寄主细胞繁殖的部分内容。其中A与D代表细胞的结构,B、S、Y分别代表不同物质。‎ ‎21. 依据病毒遗传物质和宿主情况,下列生物在分类上与新型冠状病毒最接近的是 ‎ A. 噬菌体 B. 烟草花叶病毒 C. 结核杆菌 D. HIV ‎22. 据图1分析,S与Y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相同的、不相同的),___________与A结构的形成有关。D结构内所进行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_______。‎ A.糖酵解 B.乳酸生成 C.三羧酸循环 D.丙酮酸氧化分解 ‎23. 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可认为是COVD-9的 ‎ A. 载体 B. 受体 C. 抗体 D. 酶 ‎24.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后,释放出的遗传物质能直接与A结合,则推测病毒的遗传物质能“伪装”成细胞中的 ‎ A. DNA B. rRNA C. mRNA D. tRNA ‎25. 参与子代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合成、组装过程的细胞器主要有___________。‎ ‎26. 已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有图3所示的几种,据图1、2、3判断,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属于以下哪种方式 ‎ - 27 -‎ A. 1直接侵入 B. 2注射式侵入 C. 3,4受体介导的胞吞侵入 D. 5膜融合侵入 ‎27. 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细胞是___________(不增殖细胞/增殖细胞),产生该细胞时分裂方式与下列细胞分裂模式图相同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21. D 22. (1). 相同的 (2). 核仁 (3). C D 23. B 24. C ‎ ‎25.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6. D ‎ ‎27. (1). 增殖细胞 (2). A ‎【解析】‎ ‎【分析】‎ ‎1、新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为人体细胞。‎ ‎2、分析图1可知,A为核糖体,D为线粒体,Y为细胞表面的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糖蛋白),S为病毒的抗原,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21题详解】‎ A、噬菌体是DNA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不接近,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宿主为烟草细胞,与新型冠状病毒不接近,B错误;‎ C、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与新型冠状病毒不接近,C错误;‎ D、HIV(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宿主为人体细胞,与新型冠状病毒最接近,D正确。‎ 故选D。‎ ‎【22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S与Y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A为核糖体,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为线粒体,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即三羧酸循环和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CD正确。‎ 故选CD。‎ - 27 -‎ ‎【23题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因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可认为是COVD-9的受体,B正确。‎ 故选B。‎ ‎【24题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后,释放出的遗传物质(RNA)能直接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可推测病毒的遗传物质能“伪装”成细胞中的mRNA,C正确。‎ 故选C。‎ ‎【25题详解】‎ 子代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加工,此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26题详解】‎ 新冠状病毒表面的糖蛋白,与细胞膜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结合,使病毒的脂质膜与细胞膜融合,进而侵入人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27题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细胞后,将逆转录出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随着宿主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行其DNA的扩增。‎ A、图示为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 B、图示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图示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图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以新冠状病毒为材料,通过病毒的入侵、增殖过程等环节,考查对病毒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 ‎(二)内环境稳态与生命活动调节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8.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最先开始清除该病毒的是巨噬细胞等白细胞,那么,该过程属于第___________道免疫防线。‎ ‎29.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免疫细胞或物质可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的有 ‎ - 27 -‎ A. 抗体 B. 致敏T细胞 C. 浆细胞 D. 淋巴因子 ‎30. 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相应中枢。请结合相关知识,阐述机体如何发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与靶细胞膜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而ACE2能够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为其他物质。已知脂肪细胞可以分泌AngⅡ,其作用是促进血管收缩,也被认为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物质之一。‎ ‎31. 根据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判断,AngⅡ升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增加____________,下列哪些情景与AngⅡ升高血压类似?_____‎ A.高脂血症导致血压升高 B.运动之后,心跳加快导致血压升高 C.严重失血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升高血压 D.寒冷天气,血压升高 ‎32. ACE2可能与高血压发病的性别差异形成有关,下图为AngⅡ处理不同性别的正常小鼠与ACE2缺失型小鼠时收缩压(SBP)的变化结果。据图分析,AngⅡ对不同性别和种类的小鼠血压的影响存在的异同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高血压发病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激素对ACE2的调控,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信息,推测肥胖雌性小鼠患高血压风险低于肥胖雄性小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8. 二 29. BD ‎ ‎30. 下丘脑 - 27 -‎ 中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 ‎31. (1). 外周阻力 (2). AD ‎ ‎32. 相同点:随着AngⅡ处理时间的增加,正常的雌雄肥胖小鼠及ACE2缺失的肥胖小鼠均出现收缩压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 不同点:脂肪细胞ACE2缺失的雌性肥胖小鼠注射血管紧张素几分钟后,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雌性肥胖小鼠),而雄性无显著差异 ‎ ‎33. 肥胖雌性小鼠中的雌激素会促进ACE2的表达,从而导致脂肪细胞产生的AngⅡ分解速率提高,减缓了外周阻力的升高,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 ‎【解析】‎ ‎【分析】‎ ‎1、体温调节过程:①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②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具有阻挡并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它具有溶解和吞噬病原体的作用;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28题详解】‎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29题详解】‎ A、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A错误;‎ B、致敏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B正确;‎ C、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不能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C错误;‎ D、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淋巴因子的一种),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D正确。‎ 故选BD。‎ ‎【30题详解】‎ 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淋巴因子,而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通常会使机体出现发热症状。‎ ‎【31题详解】‎ - 27 -‎ 由题干可知,AngⅡ的作用是促进血管收缩,而血管收缩会使外周阻力增加,引发高血压。‎ A、高脂血症体内脂肪含量过高,脂肪细胞可以分泌AngⅡ,促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引发高血压,A正确;‎ B、运动之后,心跳加快,血流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B错误;‎ C、严重失血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因而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C错误;‎ D、寒冷天气,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D正确。‎ 故选AD。‎ ‎【32题详解】‎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性别的正常小鼠与ACE2缺失型小鼠,因变量为收缩压(SBP)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可知,随着AngⅡ处理时间的增加,正常的雌雄肥胖小鼠及ACE2缺失的肥胖小鼠均出现收缩压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脂肪细胞ACE2缺失的雌性肥胖小鼠注射血管紧张素几分钟后,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雌性肥胖小鼠),而雄性无显著差异。‎ ‎【33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ACE2能够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为其他物质,故可推测,肥胖雌性小鼠中的雌激素会促进ACE2的表达,从而导致脂肪细胞产生的AngⅡ分解速率提高,减缓了外周阻力的升高,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 ‎【点睛】本题结合新冠状病毒考查体温调节和免疫调节的过程,结合ACE2和AngⅡ对血压的影响考查获取题干信息并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遗传与遗传咨询 某A种病是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该遗传病患病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多肽链中仅一个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异亮氨酸。(相关基因用A、a表示)‎ ‎34. 据上述信息判断,该基因突变的发生是因为基因 。‎ A. 复制时发生了碱基替换 B. 转录时发生了错误 C. 复制时发生了碱基增添 D. 翻译时发生了错误 ‎35. 下列遗传系谱图中,最有可能属于该A种病患者家系系谱图的是 。‎ 注:口、○、■、●分别代表正常男女、患病男女 - 27 -‎ A. B. ‎ C. D. ‎ ‎36. 假定某家族患有此病,遗传系谱图如上图中的A,则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Ⅱ-4与家族没有该病史的Ⅱ-5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37. 假定某家族患有此病,遗传病系谱图如上图中的C,该系谱图中Ⅱ-4和Ⅱ-5准备生二胎,为避免患病儿的出生,Ⅱ-4怀孕后应对胎儿进行 。‎ A. 性别检测 B. 染色体数量检测 C. 染色体结构检测 D. 基因检测 ‎38. 研究发现,该遗传病患者有些在1岁内发病,有些晚至60岁发病,由这一事实可得出 。‎ A. 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 B. 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其他基因的表达相关 C. 该致病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相关 D. 患者的寿命随致病基因的复制次数增多而变短 ‎【答案】34. A 35. B ‎ ‎36. (1). AA或Aa (2). 0 37. D 38. A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4题详解】‎ A、该基因突变后,肽链中仅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可推出基因中发生了碱基替换,A正确;‎ B、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B错误;‎ C、碱基对的增添对蛋白质的影响较大,而此多肽链中仅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C错误;‎ D、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D错误。‎ - 27 -‎ 故选A。‎ ‎【35题详解】‎ A、由Ⅱ-3患病,而Ⅰ-1、Ⅰ-2不患病,只可判断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Ⅲ-6患病,而Ⅱ-4、Ⅱ-5不患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由Ⅱ-3患病,而Ⅰ-1、Ⅰ-2不患病,只可判断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C错误;‎ D、由Ⅱ-4正常,而Ⅰ-1、Ⅰ-2患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36题详解】‎ 分析图A可知,Ⅱ-3患病,可推知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4的基因型是AA或Aa;Ⅱ-5的基因型为AA,其后代全部正常,故Ⅱ-4和Ⅱ-5生出患病男孩概率为0。‎ ‎【37题详解】‎ 分析图C可知,Ⅱ-3患病,可推知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4的基因型是AA或Aa,Ⅱ-5的基因型为aa,故Ⅱ-4和Ⅱ-5可能生出患病的孩子,因为该病为基因突变导致,与性别和染色体的数量、结构无关,只需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D正确。‎ 故选D。‎ ‎【38题详解】‎ 该遗传病患者有些在1岁内发病,有些晚至60岁发病,说明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或与其他基因的表达相关,而与性别无关,也不能推出患者的寿命与致病基因的复制次数的关系,AB正确。‎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遗传系谱图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遗传系谱图的判断方法。‎ ‎(四)光合作用 番茄是喜光植物,为促进日光温室内越冬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提高,科研工作者进行了系列研究。首先,科研工作者研究了甲、乙两种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其结果如图所示。其次,采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对番茄进行了补光研究,持续补光一定天数后,进行相关测定结果如表所示。‎ - 27 -‎ 光合速率 μmol/(m2·s)‎ 维生素C含量 mg/100g 叶片叶绿素含量mg/g 株高 ‎(cm)‎ 单果重 ‎(g)‎ 单株产量 ‎(g)‎ 果实可溶性糖含量(mg/g)‎ 不补光组 ‎31.32‎ ‎39.93‎ ‎2.34‎ ‎125.04‎ ‎160.46‎ ‎1203.43‎ ‎18.52‎ 补光组 ‎35.51*‎ ‎41.78‎ ‎2.78*‎ ‎136.13*‎ ‎182.87*‎ ‎1554.42*‎ ‎21.52*‎ 注:*表示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39. 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的作用是 。‎ A. 提供e B. 提供H+‎ C. 使叶绿素分子活化 D. 为合成ATP提供能量 ‎40. 番茄植株叶肉细胞吸收可见光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__________上,形成这样特点的结构所具有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从而提高了光合速率。‎ ‎41. 据图,由a点到b点这一阶段,光照强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素,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阶段。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乙两种番茄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 ‎42. 本实验的补光条件下,有关番茄植株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合成增加 B. ATP合成减少 C. 酶的活性增加 D. 酶的活性减少 ‎43.‎ - 27 -‎ ‎ 据表数据和已有知识,解释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补光能提高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39. ABD ‎ ‎40. (1). 类囊体膜上 (2). 增加了色素和酶的附着面积,能更有效地收集光能 ‎ ‎41. (1). 光反应阶段 (2). 甲 42. A ‎ ‎43. 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补光能显著地增加番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光能的吸收和转化以显著提高番茄的光合速率,由此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进而提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以及单株产量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在光照强度较高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乙植物,在光照强度过较低时,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高于甲植物;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不补光组比较,补光组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株高、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而维生素C含量增加不明显。‎ ‎【39题详解】‎ 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后,传递给反应中心的叶绿素a,叶绿素a吸收光能后被激活,释放一个高能电子,一方面失电子的叶绿素a具有强氧化性,从水分子中夺走电子,水分子裂解成H+和氧气,H+促使ADP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化成ATP;另一方面,释放的高能电子经过类囊体薄膜上一系列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终传递到NADP+,NADP+获得两个电子和一个H+转变成NADPH,ABD正确。‎ 故选ABD。‎ ‎【40题详解】‎ 番茄植株叶肉细胞吸收可见光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类囊体薄膜增加了叶绿体内的膜面积,为色素和酶提供了更多的附着位点,能更有效地收集光能。‎ ‎【41题详解】‎ 光照强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反应阶段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甲种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大于乙,故甲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 ‎【42题详解】‎ 补光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能更多的吸收和转换光能,光反应速率加快,ATP和[H]的生成量增加,进而使净光合速率增大,A正确。‎ 故选A。‎ - 27 -‎ ‎【43题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与对照组(不补光组)相比,用红蓝复合光的LED灯补光,能显著地增加番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光能的吸收和转化,以显著提高番茄的光合速率,由此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进而提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以及单株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识记色素的分布场所和作用,能够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利用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色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解决问题。‎ ‎(五)、生物工裎与微生物等 在天宫二号上进行的拟南芥培育实验中,为监控植物的开花过程,科研人员给拟南芥安装了“追踪器”,即利用控制植物开花基因相同的“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决定基因的转录与否)带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微重力条件下表达并获得实时荧光图像。转基因拟南芥植物在构建过程中首先需分别构建植株A和植株B,安装“追踪器”和构建植株A过程如图1所示。‎ ‎44. 据图1分析,图中步骤①进行的切割,选择的限制酶是 。‎ A. EcoRⅠ酶 B. HindⅢ酶 C. EcoRⅠ酶和HindⅢ酶 D. HindⅢ酶和BamHⅠ酶 - 27 -‎ ‎45. 获得转基因拟南芥植株A的基因工程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_;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基因工程步骤④是___________。‎ ‎46. 在步骤⑤中,让含重组Ti质粒1的农杆菌侵入拟南芥愈伤组织而非拟南芥叶肉细胞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⑥主要运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 科研人员进一步构建植株B,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图2中启动子序列与图1中相同。‎ ‎47. 已知步骤⑤为农杆菌转化法。因为Ti质粒既有在细菌中表达的基因,同时又有在高等植物中表达的基因,所以需要将重组质粒2与Ti质粒重组后,再导入受体细胞。下列关于所选Ti质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i质粒本身应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B. Ti质粒本身应具有植物开花基因 C. Ti质粒为双链闭环DNA分子 D. Ti质粒的受体细胞应为农杆菌细胞 ‎48. 科研人员对重组质粒2直接进行基因测序,以筛选获得重组质粒2。除此方法外,利用图2所给信息,试举出其他筛选重组质粒2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科研人员成功获得植株A和植株B后,如何获得纯合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纯合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有何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4. D 45. (1).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2). 拟南芥愈伤组织细胞 (3). 筛选含重组Ti质粒1的农杆菌 ‎ ‎46. (1). 愈伤组织的全能性较强,更容易组织培养成功,叶肉细胞高度分化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47. CD ‎ - 27 -‎ ‎48. 将重组质粒2导入大肠杆菌(其他合适的受体细胞也可),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不能在含四环素或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的为重组质粒2 ‎ ‎49. 科研人员成功获得植株A和植株B后,再通过杂交及纯合体筛选试验(经过纯合体筛选获得的植株亲本性状能够稳定遗传),进而获得纯合转基因拟南芥植株。‎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优点:因为用相同的启动子,所以当要开花的时候,开花基因会表达,而荧光蛋白基因也会表达,科学家能够通过监控实时荧光图像,监控拟南芥植株的开花过程,操作方便,信息准确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①将目的基因导入质粒;②构建重组Ti质粒;③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细胞;④筛选含重组Ti质粒1的农杆菌;⑤导入受体细胞(农杆菌转化法);⑥植物组织培养。‎ ‎【44题详解】‎ 分析图1可知,EcoRⅠ酶会破坏GFP基因,A、C错误;HindⅢ酶单独切割,不能获得启动子序列,B错误;要获得GFP基因和启动子序列,需要HindⅢ酶和BamHⅠ酶共同切割,D正确。‎ 故选D。‎ ‎【45题详解】‎ 根据图1分析可知,通过基因工程获得转基因拟南芥植株A的目的基因是,具有与植物开花基因相同“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由⑤过程可知,受体细胞是拟南芥愈伤组织细胞;基因工程步骤④是筛选含重组Ti质粒1的农杆菌。‎ ‎【46题详解】‎ 在步骤⑤中,以拟南芥的愈伤组织作受体细胞,是因为愈伤组织的全能性较强,更容易通过组织培养形成转基因植株,叶肉细胞高度分化,全能性不易表达;步骤⑥是将拟南芥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形成植株A,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47题详解】‎ A、由图1可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位于质粒1上,Ti质粒本身不具有该基因,A错误;‎ B、由图2可知,植物开花基因为目的基因,Ti质粒本身不具有该基因,B错误;‎ C、Ti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的小型双链闭环DNA分子,C正确;‎ D、由过程③可知,Ti质粒的受体细胞应为农杆菌细胞,D正确。‎ 故选CD。‎ - 27 -‎ ‎【48题详解】‎ 当质粒2中插入启动子序列和开花基因后,Tcr基因和Kan基因被破坏,Ampr基因正常,所以可以将重组质粒2导入大肠杆菌,并分别在含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筛选出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含四环素或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即为重组质粒2。‎ ‎【49题详解】‎ 将成功获得的植株A和植株B进行杂交,筛选出后代能够稳定遗传的亲本个体,进而获得纯合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因为荧光蛋白基因和开花基因用了相同的启动子,所以当拟南芥植株要开花时,荧光蛋白基因和开花基因会一起表达,科学家能够通过监控实时荧光图像,监控拟南芥植株的开花过程,操作方便,信息准确。‎ ‎【点睛】本题结合拟南芥的太空培育实验,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方法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