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虹口区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高二)生命科学(等级)试卷 ‎ 一、选择题 ‎1.脚气病多发于亚洲,原因是亚洲人喜食大米,但习惯磨掉表皮食用雪白的米粒,这种磨皮过程会大量丢失(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引起各种疾病。‎ ‎【详解】A、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体的正常视觉,缺乏时易引起皮肤粗糙与夜盲症,A错误;‎ B、维生素B1主要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易引起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脚气病等状况,且维生素B1在粗粮或粮食的麸皮中含量丰富,磨去大米表皮的过程中会大量丢失维生素B1,B正确;‎ C、维生素C可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会导致坏血病和抵抗力下降,C错误;‎ D、维生素D促进钙、磷元素的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会患有佝偻病和骨质疏松,D错误;‎ 故选B。‎ ‎【点睛】维生素A为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来源于禽、畜的肝脏、蛋黄、奶粉,植物中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内转变为维生素A;‎ 维生素B1是最早被人们提纯的水溶性维生素,来源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粮谷类、豆类、硬果和干酵母中含量比较丰富,二是在动物的内脏如肝、肾、瘦肉和蛋黄等;‎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之中;‎ 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在含脂肪高的海鱼、动物肝、蛋黄中的含量相对较多,鱼肝油中含量高。‎ ‎2.如图表示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原分子加工形成胰岛素分子的过程,此过程( )‎ - 26 -‎ A. 氨基酸数目增加 B. 肽键数目增加 C. 多肽链数目增加 D. 肽键数目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由胰岛素原到胰岛素分子的加工过程中,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剪去一部分肽链,剩余两条肽链借助二硫键相连,过程中两个肽键断裂,末端氨基和羟基各增加一个。‎ ‎【详解】A、加工过程中有一部分肽链被蛋白酶水解,故氨基酸数量减少,A错误;‎ B、图示过程中有30和66两个位置的肽键断裂,故肽键数量减少,B错误;‎ C、胰岛素原分子为1条肽链,剪切加工后的胰岛素分子为两条肽链,故肽链数量增加,C正确; ‎ D、图示过程中有30和66两个位置的肽键断裂,故肽键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用原生质层长度(B)与细胞长度(A)的比值(B/A)表示。小勇同学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对3种不同植物细胞处理后,测量、计算的结果如表,由此可推测( )‎ Ⅰ Ⅱ Ⅲ B/A ‎1‎ ‎1‎ ‎0.82‎ A. 细胞I发生了质壁分离 B. 细胞Ⅲ未发生质壁分离 - 26 -‎ C. 细胞I与细胞Ⅱ的细胞液浓度一定相等 D. 细胞Ⅱ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细胞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当细胞状态正常时,原生质层长度=细胞长度,B/A=1;当细胞吸水时,原生质层长度=细胞长度,B/A=1;当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时,原生质层长度小于细胞长度,B/A<1。‎ ‎【详解】A、细胞Ⅰ的B/A=1,可能是正常的细胞也可能是吸水膨胀的细胞,不可能是质壁分离的细胞,A错误;‎ B、细胞Ⅲ的B/A<1,即细胞原生质层长度小于细胞长度,该细胞一定发生了质壁分离,B错误;‎ C、细胞Ⅰ与细胞Ⅱ的B/A=1,仅能判断两个细胞均未发生质壁分离,但无法判断细胞是否有吸水膨胀的状态或吸水程度的大小,故两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等,C错误;‎ D、细胞Ⅲ的B/A<1,细胞Ⅲ发生质壁分离,故细胞Ⅲ的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Ⅱ是正常的细胞或吸水膨胀的细胞,因此细胞II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可知细胞Ⅱ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细胞Ⅲ,D正确;‎ 故选D。‎ ‎4.如图为不同条件下石油降解酶对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实验测定结果。据图分析,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为( )‎ A. 污泥含水量20-40%、pH=7‎ - 26 -‎ B. 污泥含水量20-40%、pH=9‎ C. 污泥含水量60-80%、pH=7‎ D. 污泥含水量60-80%、pH=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污泥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pH越接近7,实验2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越低,即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在pH不变的前提下,污泥含水量越高,实验2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越低,即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 故可知,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是污泥含水量60-80%、pH=7。‎ ‎【详解】A、据题意可知,污泥含水量越高,石油降解酶分解石油能力越强,污泥含水量20-40%条件下的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低于污泥含水量60-80%条件下的石油分解能力,即A选项条件下酶的石油降解能力低于C选项条件,A错误;‎ B、据题意可知,污泥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pH越接近7,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pH=9条件下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低于pH=7条件下的石油分解能力,即B选项条件下酶的石油降解能力低于A选项条件,B错误;‎ C、由图可知,在污泥含水量60-80%、pH=7条件下,实验两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最低,即石油降解酶分解石油的能力最强,C正确;‎ D、据题意可知,污泥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ph越接近7,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pH=5条件下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低于pH=7条件下的石油分解能力,即D选项条件下酶的石油降解能力低于C选项条件,D错误;‎ 故选C。‎ ‎5.如图是人体肝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关于①-④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水解过程 B. ②是脱氨基过程 - 26 -‎ C. ③是转氨基过程 D. ④是糖酵解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肝脏细胞内呼吸作用过程与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左侧“……”自上而下分别代表葡萄糖、丙酮酸与丙氨酸,右侧“……”自上而下分别代表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 ‎【详解】A、①表示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A错误;‎ B、②表示丙酮酸形成丙氨酸转氨基过程,B错误;‎ C、③表示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氨基过程,C正确;‎ D、④表示丙酮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后进入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得到CO2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6. 有些人乘车时会感到眩晕和恶心。人耳中与此现象相关的身体平衡感受器是 A. 耳蜗 B. 前庭器 C. 鼓膜 D. 听小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朵的基本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分耳郭和外耳道.耳郭具有判定声源方位、收集放大声波作用.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中耳会把听到声音放大.内耳按部位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负责人体的平衡功能,而耳蜗负责听觉。‎ ‎【详解】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庭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此时患者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 )‎ ‎①酒精 ②乳酸 ③CO2 ④H2O ⑤ATP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 26 -‎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主要进行需氧呼吸,葡萄糖氧化分解得到水、CO2和大量ATP;当细胞氧气浓度不足时,会进行厌氧呼吸,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和少量ATP。‎ ‎【详解】①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会产生酒精,①错误;‎ ‎②在细胞中氧气浓度较低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少量ATP,②正确;‎ ‎③人体细胞主要进行需氧呼吸,葡萄糖彻底分解得到水、CO2和大量ATP,③正确;‎ ‎④人体细胞主要进行需氧呼吸,葡萄糖彻底分解得到水、CO2和大量ATP,④正确;‎ ‎⑤不论细胞进行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均会产生ATP,⑤正确;‎ 故选D。‎ ‎8.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先降后升,此时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 )‎ ‎①糖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原的分解 ③肌糖原的分解 ④甘油三酯的转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运动过程中,细胞消耗葡萄糖提供ATP,故短时间内血糖浓度下降,血糖浓度下降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①糖的消化吸收发生在肠道中,葡萄糖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补充血糖浓度,但运动过程中血糖的暂时性降低,是由肝糖原的分解或其他非糖物质转化补充的,而消化吸收的葡萄糖无法快速补充血糖,故该途径不是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后升高的主要途径,与题意不符,①错误;‎ ‎②运动后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浓度上升,②正确;‎ ‎③由于因为肌肉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③错误;‎ ‎④运动后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④正确;‎ - 26 -‎ 故选B。‎ ‎9.在燕麦胚芽鞘顶端不同位置插入不透水的云母片,如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出现的情况是( )‎ A. 甲向光弯曲生长 B. 甲直立生长 C. 乙直立生长 D. 乙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产生与运输方式。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的运输有三种方式:一是需要能量的且单方向的极性运输,二被动的通过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三是横向运输。‎ ‎【详解】AB、甲受左侧光照,生长素向右运输,但右侧云母片阻碍了右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生长素积累在右侧胚芽鞘云母片上方,使胚芽鞘生长受到抑制,而左侧生长素向下运输正常,故甲中燕麦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AB错误;‎ CD、乙中胚芽鞘顶端中央插入云母片,左侧给予虽然给予光照但顶端合成的生长素无法向背光侧运输,故左右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使胚芽鞘直立生长,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小勇从温度22℃的室内突然走到温度为0℃的室外,其体内出现的相关生理变化是( )‎ A. 产热量将高于散热量 B.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 皮肤血流量增加 D.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6 -‎ 人体通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寒冷环境中,温度感受器接受温度降低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但人体自身会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产热量依旧等于散热量,A错误;‎ B、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分泌肾上腺素,使细胞新陈代谢增强,增加产热,B正确;‎ C、寒冷环境中,为使散热量减少,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下降,C错误;‎ D、在寒冷环境中,新陈代谢增强使消耗的葡萄糖增加,机体为维持血糖稳定,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B。‎ ‎11.如图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因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与患者相比正常人肝细胞表面有较多脂质受体 B. 患者肝细胞不能吸收血脂 C. 患者肝细胞中胆固醇水平很高 D. 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对比正常人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发现,患者肝细胞表面缺少脂质受体,血管中的脂质无法通过脂质受体进入肝细胞,从而导致患者的血管中脂质积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 ‎【详解】A、据图可知,患者肝细胞表面相比正常人肝细胞表面缺少脂质受体,A正确;‎ B、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肝细胞不能吸收血浆中的胆固醇,但能以扩散的方式吸收小分子的甘油三酯,B错误;‎ - 26 -‎ C、患者肝细胞无法吸收胆固醇,使血管中的胆固醇水平很高,C错误;‎ D、血液中的脂质分大分子的胆固醇和小分子的甘油三酯,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D错误;‎ 故选A。‎ ‎12.研究人员将人类肺部干细胞移植到了免疫缺陷小鼠的损伤肺部组织中, 3 周后小鼠肺部组织中再生出人类支气管组织和肺泡结构, 形成人-鼠嵌合器官。 该过程属于 A. 细胞融合技术 B. 动物组织培养技术 C. 细胞核移植技术 D. 干细胞技术 ‎【答案】D ‎【解析】‎ 细胞融合技术是指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杂交细胞或杂种细胞的技术,A错误;动物组织培养,原指小块动物组织的体外培养,现在用以泛指组织、器官和细胞的体外培养,B错误;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的技术,C错误;干细胞技术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利用干细胞构建相应的细胞、组织、器官,D正确。‎ ‎13.关于人类微生物传染病流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些微生物可随飞沫、灰尘等进入人体呼吸道 B. 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是隔离有症状的患者 C. 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不会通过接触传播 D. 致病的细菌或病毒是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染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一种疾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 ‎【详解】A、病原体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空气、接触、物质媒介等,有些微生物可随飞沫、灰尘等进入人体呼吸道,A正确;‎ B、隔离有症状的患者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B错误;‎ - 26 -‎ C、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也有可能通过接触传播,C错误;‎ D、致病的细菌或病毒属于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D错误;‎ 故选A。‎ ‎14.用样方法对某地区的植物进行调查,将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得到辛普森指数,该数值可以反映该地区( )‎ A. 同一物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分布均匀度 C. 生境的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辛普森指数是一种简便的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该指数描述从一个群落种连续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数属于同一种的概率。‎ ‎【详解】A、辛普森指数反应的是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无法体现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A错误;‎ B、辛普森指数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之一,B正确;‎ C、生境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与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无关,C错误;‎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和频率,即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代表的范围比生态系统小,D错误;‎ 故选B。‎ ‎15.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如图所示,该过程中一定发生了( )‎ ‎①碱基配对 ‎②解旋 ‎③脱氧核苷酸聚合 ‎④基因突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26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即DNA解旋酶打开DNA双链的同时,单链随即开始进行复制,得到新的DNA。‎ ‎【详解】①碱基配对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①正确;‎ ‎②DNA在复制过程中一边解旋一边复制,②正确;‎ ‎③脱氧核苷酸在新的DNA分子复制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发生聚合,③正确;‎ ‎④DNA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是一定会发生,④错误;‎ 故选A。‎ ‎16.如图所示的细胞正处于( )‎ A. 有丝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中,不考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前提下,无姐妹染色单体和纺锤丝,若细胞单侧中的染色体为常染色体,说明细胞单侧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则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若细胞单侧中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则判断该细胞为有丝分裂末期。若该细胞中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 ‎【详解】A、若该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细胞应还未向内凹陷,且纺锤丝应当仍存在,图示细胞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细胞,A错误;‎ B、若该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细胞应还未向内凹陷,考虑细胞中染色体可能为端着丝粒染色体,该细胞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B错误;‎ - 26 -‎ C、若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细胞应还未向内凹陷,且纺锤丝应当仍存在,图示细胞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C错误;‎ D、若细胞单侧染色体不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且是常染色体时,该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是一个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则该家族中( )‎ A. I-1和II-2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I-1将红绿色盲基因传给了II-1和II-2‎ C. I-2和II-1的X染色体携带相同的基因 D. I-2的红绿色盲基因来自于其母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病,分析题图并结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可知,因为Ⅰ-2与Ⅱ-1均为色盲症患者,则Ⅰ-1与Ⅱ-2均为色盲基因携带者。‎ ‎【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Ⅰ-1与Ⅱ-2均为色盲基因携带者,二人基因型相同,A错误;‎ B、Ⅱ-1色盲基因来自Ⅰ-1,Ⅰ-2的色盲基因一定传给Ⅱ-2,B错误;‎ C、Ⅱ-1的X染色体来源于Ⅰ-1,Ⅰ-1和Ⅰ-2的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不一定相同,因此I-2和II-1的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 D、Ⅰ-2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Y染色体来源于父亲,D正确;‎ 故选D。‎ ‎【点睛】伴X染色体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必然与性别挂钩。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的特征;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子病母必病,父病女必病”的特征。‎ ‎18.为分析4种地雀的亲缘关系,科学家测定了这4种地雀ALX1‎ - 26 -‎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的结果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 )‎ A. 胚胎学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生物化学证据 D. 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胚胎学是进化论的坚实基础,胚胎学证据是科学家通过对比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情况,通过胚胎形状分歧获得不同门、纲、属、种的性状区别,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比较解剖学证据往往是通过分析同源和同功器官以及痕迹器官,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与题意不符,B错误;‎ 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属于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 D、古生物学证据是通过研究各地质时期不同地层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获得的生物进化的证据,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19.达尔文在采集了大量生物和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很好地解释了( )‎ A. 生物的适应性 B. 生物的遗传变异 C. 种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 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基本单位,主要内容包括过量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 ‎【详解】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说明,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通过自然选择,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A正确;‎ - 26 -‎ B、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这一理论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提出,C错误;‎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同样出自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错误;‎ 故选A。‎ ‎20.某物种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如图所示,若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则最符合F1表现型的图形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遗传中,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后会出现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三种遗传现象。完全显性是指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与显性亲本完全一样的显性性状,;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子一代显现中间类型的这一现象;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子一代个体上表现出来,称为共显性。‎ ‎【详解】A、的性状与亲本之一性状相同,属于完全显性,A错误;‎ B、的性状与亲本之一性状相同,属于完全显性,B错误;‎ C、的性状为亲本性状的中间类型,属于不完全显性,C正确;‎ D、的性状兼具两个亲本的性状,属于共显性,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26 -‎ 肺泡由肺泡上皮细胞组成,如图显示了肺泡上皮细胞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某种病毒正在侵染该细胞。‎ ‎21. 图中,病毒进入肺泡上皮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 ‎①半流动性 ②全透性 ③信息交流功能 A. 仅① B. 仅② C. ②和③ D. ①和③‎ ‎22. 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增殖过程中进行了____。‎ A. 以RNA为模板的翻译 B.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C.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的组装 D. 病毒DNA逆转录 ‎23. 图中各数字代表的结构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_______。‎ 肺泡上皮细胞具有清除肺泡内液体的作用。研究发现,钠离子主动运输进入肺泡上皮细胞后,能促进肺泡中的水分经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24. 钠离子是肺泡上皮细胞清除肺泡内液体的主要驱动力,这是因为钠离子进入细胞导致_______。‎ A. 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细胞外 B. 细胞内水分含量降低.‎ C. 细胞内渗透压低于细胞外 D. 细胞外水分含量增加 ‎25. 病毒感染会使肺泡上皮细胞的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下降,从而导致肺泡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 ‎26. 据图和上述信息,若肺泡上皮细胞严重缺氧,受影响的生理活动有_____。‎ A. 病毒进入细胞 B. 水分进入细胞 - 26 -‎ C. 丙酮酸进入② D. 衣壳蛋白经⑤→③→④的转运 ‎【答案】21. D 22. ABC ‎ ‎23. ②⑥ 24. A ‎ ‎25. 增加 26. A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蛋白质,②为线粒体,③为高尔基体,④为内质网,⑤为核糖体,⑥为核膜。‎ ‎【21题详解】‎ ‎①病毒进入肺泡细胞,细胞膜发生形变,可知体现了细胞膜的半流动性,①正确;‎ ‎②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性变为全透性,②错误;‎ ‎③图中细胞膜表面蛋白质与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实现信息交流功能,③正确;‎ 故选D。‎ ‎【22题详解】‎ A、RNA病毒进入细胞后,以自身为模板,借助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A正确;‎ B、RNA翻译的过程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B正确;‎ C、病毒RNA借助宿主细胞进行逆转录、翻译获得新的病毒核酸,与借助宿主细胞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新的病毒个体,C正确;‎ D、病毒中进行逆转录的是RNA获得cDNA,而非DNA进行逆转录,D错误;‎ 故选ABC。‎ ‎【23题详解】‎ 该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为线粒体与核膜,对应图中序号为②与⑥。‎ ‎【24题详解】‎ A、钠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上升,渗透压升高于细胞外,A正确;‎ B、钠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内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吸水,细胞内水分含量升高,B错误;‎ C、钠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上升,渗透压升高于细胞外,C错误;‎ D、钠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内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吸水,细胞外水分含量降低,D错误;‎ 故选A。‎ ‎【25题详解】‎ - 26 -‎ 病毒感染使肺泡上皮细胞的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含量下降,渗透压降低,肺泡上皮细胞失水,使肺泡内的水分含量增加。‎ ‎【26题详解】‎ A、病毒进入细胞需要消耗ATP,细胞缺氧使细胞呼吸合成ATP的过程受到阻碍,使病毒进入细胞受到影响,A正确;‎ B、细胞合成蛋白质消耗ATP,细胞缺氧会使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减少,使细胞渗透压降低导致细胞失水,水分进入细胞的量减少,B正确;‎ C、丙酮酸进入②线粒体即进入需氧呼吸第二阶段,但细胞缺氧会使该过程受到影响,C正确;‎ D、衣壳蛋白经核糖体到高尔基体到内质网的转运借助囊泡运输,不受缺氧影响,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的物质转运和细胞器协同运作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综合所学知识,从多方面分析题干给出的信息进行探讨,要全面思考在某一条件发生变化时,细胞各结构中可能受到的影响。‎ ‎(二)生物工程与疾病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图为科研人员研发某种病毒疫苗的几种技术思路。‎ ‎27. 接种疫苗能使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以下对疫苗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 A. 是一种抗体 B. 是一种抗原 C. 与病原微生物部分结构相同 D. 化学本质都为蛋白质 ‎28. 途径I和II都需要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足够数量的病毒株。在动物细胞培养中,除了适宜的营养物质、氧气、温度等条件外,还需要控制的条件有_____等(写出2点)。途径I与途径II相比,生产的疫苗安全性更高的是途径_____。‎ ‎29. 途径Ⅲ中,过程①的操作属于_____。‎ A. RNA复制 B. 逆转录 C. 翻译 D. 转录 - 26 -‎ ‎30. 途径III中需要限制酶处理的是过程_____;完成过程⑤的工程菌需要进行筛选,其目的是_____。‎ ‎31. 途径III过程③中,若质粒被酶切后末端的碱基序列为,则能与之连接的DNA片段末端的碱基序列应是_____。‎ A. B. ‎ C. D. ‎ ‎32. 图中,步骤⑥⑦涉及到的生物工程技术是_____。‎ ‎【答案】27. BC 28. (1). pH 渗透压 (2). II 29. B ‎ ‎30. (1). ② (2). 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工程菌或受体细胞 31. D ‎ ‎32. 发酵工程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过程①为获取目的基因,过程②为切割载体,过程③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⑤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⑥为培养受体细胞,过程⑦为目的基因的检测鉴定。‎ ‎【27题详解】‎ A、抗体是由于人体经过特异性免疫后产生的对应某种病毒特定的蛋白质,疫苗是经过处理后的灭活病毒,A错误;‎ B、疫苗是经过处理后的灭活病毒,接种疫苗是接种抗原使人体发生主动免疫的过程,B正确;‎ C、疫苗是全病毒接受处理后获得的灭活病毒,与病原微生物的部分结构相同,C正确;‎ D、疫苗是由病毒灭活处理获得的,化学本质应为RNA和蛋白质,D错误;‎ 故选BC。‎ ‎【28题详解】‎ ‎(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除适宜的营养物质、氧气、温度等条件外,还需要控制pH值和培养液渗透压等条件;‎ ‎(2)生产疫苗的途径Ⅰ、Ⅱ中,途径Ⅱ中通过裂解病毒提取抗原蛋白,安全性更高。‎ ‎【29题详解】‎ A、RNA无法直接复制获得DNA片段,A错误;‎ - 26 -‎ B、病毒抗原蛋白基因组为RNA,RNA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得到目的基因的DNA片段,B正确;‎ C、RNA翻译获得的产物为蛋白质,C错误;‎ D、转录获得的产物为RNA,且RNA无法再转录,D错误;‎ 故选B。‎ ‎【30题详解】‎ ‎(1)据图可知,途径Ⅲ中需要限制酶处理的过程为②,切割质粒使目的基因能与质粒结合形成新的重组质粒;‎ ‎(2)完成过程⑤的工程菌进行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工程菌或受体细胞。‎ ‎【31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能与黏性末端连接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应是能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根据A-T,C-G的配对原则可知,与序列GATC配对的序列为CTAG,故选D。‎ ‎【32题详解】‎ 步骤⑥⑦中涉及菌种的选择、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涉及到的生物工程技术属于发酵工程。‎ ‎【点睛】本题以疫苗的制备为出发点,考查疫苗与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题干中的图片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各个步骤的操作内容与注意事项。‎ ‎(三)人类遗传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原因主要是SMN1基因缺失,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 ‎33. 研究发现,SMN1基因能够编码全长为294个氨基酸的SMN蛋白,则SMA患者体内_____。‎ A. 正常合成SMN蛋白 B. 合成的SMN蛋白不足294个氨基酸 C. 缺乏SMN蛋白 D. 合成的SMN蛋白多于294个氨基酸 ‎34. SMN1基因关联传出神经元的正常功能,据此判断,SMA患者可能的症状有_____。‎ A. 相关反射减弱或消失 B. 行走困难 C. 抗利尿激素合成异常 D. 认知障碍 一对夫妇曾育有一个SMA患儿,出生后4个月天折。准备孕育第二个孩子,现取夫妇双方的配子进行检测,拟筛选出正常的配子进行体外受精,再将健康的胚胎植入母体内。‎ ‎35. 对父方的精子进行检测,发现样本中5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存在结构异常(如图)。据图判断,染色体的结构出现了_____。‎ - 26 -‎ A. 倒位 B. 易位 C. 重复 D. 缺失 ‎36. 上述情况下,有无可能筛选到正常精子用于体外受精?_____。‎ ‎37. 经检测,在父方体细胞中发现有上述结构变异的染色体,父方是否会患SMA?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答案】33. C 34. AB 35. B ‎ ‎36. 有可能 37. (1). 不会 (2). 据图可知,虽然染色体发生易位,但是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丢失,只是移动了位置,SMN1基因能正常表达 ‎【解析】‎ ‎【分析】‎ 性状由基因决定,受环境影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中含有许多碱基对编码合成对应的蛋白质。‎ ‎【33题详解】‎ A、SMA患者由于SMN1缺失,故不能正常合成SMN蛋白,A错误;‎ B、SMA患者缺失SMN1基因,无法编码合成对应的SMN蛋白,B错误;‎ C、SMA患者缺失SMN1基因,无法合成该基因对应编码的SMN蛋白,C正确;‎ D、SMA患者缺失SMN1基因,无法编码合成对应的SMN蛋白,D错误;‎ 故选C。‎ ‎【34题详解】‎ A、反射由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神经中枢组成,SMN1基因关联传出神经元的正常功能,故SMA患者的相关反射可能会减弱或消失,A正确;‎ B、人的行走由反射弧控制肌肉收缩完成,SMN1记忆关联传出神经元的功能,故SMA患者可能有行走困难的症状,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受内分泌系统调控,与传出神经无关,C错误;‎ D、人的认知障碍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与传出神经无关,D错误;‎ - 26 -‎ 故选AB。‎ ‎【35题详解】‎ A、倒位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某一区段颠倒180°后重新连接而成的一类染色体,与题图不符,A错误;‎ B、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图中5号染色体上的SMN1片段移动到了14号染色体上,B正确;‎ C、染色体上个别区段多出一份,称为重复,与题图不符,C错误;‎ D、缺失是一个正常染色体断裂后丢失了一个片段,这片段上的基因也随之失去,与题图不符,D错误;‎ 故选B。‎ ‎【36题详解】‎ 父方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精子不是全部的精子,依旧有可能筛选到正常精子用于体外受精。‎ ‎【37题详解】‎ 由题图可知,虽然染色体发生易位,但是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丢失,只是移动了位置,SMN1基因能正常表达,故父方不会患SMA。‎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以及染色体、基因和编码蛋白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牢记并掌握几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特征与差别,能够在实际运用时明确地进行分辨。‎ ‎(四)内环境与血压调节 心血管活动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心血管体液调节路径之一,如图。肾素是由肾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酶,当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量减少时,肾素分泌就会增多。血管紧张素II(AngII)是一种强烈缩血管活性物质,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并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 - 26 -‎ ‎38. Ang II的作用效应主要是_______。‎ A. 心脏排血量增大 B. 外周阻力增加 C. 外周阻力减小 D. 主动脉弹性变大 ‎39. 临床上用Ang II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该药物的降压机理是_______。‎ A. 减少受体数量 B. 减少AngII数量 C. 阻断AngII发挥作用 D. 激活AngII ‎40. 据题干及图推测,可能引起过程①活动加强的内环境变化是________,此时 RAS 中过程②③发生的调节作用及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41. 当人体血压过高时机体发生降压反射,该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出神经分别是_______、_______。‎ ‎①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②主动脉压力感受器 ③交感神经 ④副交感神经 ‎【答案】38. B 39. C ‎ ‎40. (1). 血量下降(失血/失水/血压下降等) (2). 过程②AngII与微动脉相应受体结合后微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以维持重要器官的供血);过程③Ang II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避免血量下降(达到维持血压的作用) ‎ ‎41. (1). ①② (2). ④‎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肾细胞合成分泌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又在转化酶 - 26 -‎ 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分别作用于微动脉和肾细胞。体现了体液调节。‎ ‎【38题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AngⅡ是一种强烈缩血管活性物质,会使心脏排血量减少,A错误;‎ B、AngⅡ是一种强烈缩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B正确;‎ C、AngⅡ是一种强烈缩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C错误;‎ D、AngⅡ是一种强烈缩血管活性物质,血管收缩,血管壁变厚,主动脉弹性会变小,D错误;‎ 故选B。‎ ‎【39题详解】‎ AngⅡ受体拮抗剂作用于AngⅡ受体,在保持AngⅡ受体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作用于AngⅡ受体上的AngⅡ,阻断AngⅡ发挥作用,使血管减少收缩,达到降血压的目的,故选C。‎ ‎【40题详解】‎ ‎(1)由题图可知,过程①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故可能引起过程①活动增强的内环境变化是血量/血压下降;‎ ‎(2)过程②是AngⅡ作用于微动脉,使微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以维持重要器官供血;过程③是AngⅡ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避免血量下降,达到维持血压的作用。‎ ‎【41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心血管活动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血压过高时的感受器为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即①②;传出神经为副交感神经,即④。‎ ‎【点睛】本题考查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图中神经体液调节的流程,并结合已知信息推断该激素的调节和作用方式。‎ ‎(五)光合作用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为了合理灌溉,研究人员对初花期紫花苜蓿在不同水分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变化及生长指标进行研究。实验分4组,分别给予充分灌溉(CK)、轻度水分胁迫(LK)、中度水分胁迫(MK)、重度水分胁迫(SK),结果如表。(光补偿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表示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强度,净光合速率等于实际光合速率减去呼吸作用速率)‎ - 26 -‎ 处理 方式 最大净光合速率(µmol• m-2•s-1)‎ 干草产量(kg•hm-2)‎ 光补偿点(µmol• m-2•s-1)‎ 光饱和点(µmol• m-2•s-1)‎ 气孔导度(mmol•m-2•s-1)‎ 胞间CO2浓度(µmol•mmol-1)‎ 叶绿素总量(mg•g-1)‎ CK ‎23.32‎ ‎5717‎ ‎54.70‎ ‎1200‎ ‎0.48‎ ‎204.45‎ ‎2.01‎ LK ‎20.36‎ ‎5684‎ ‎59.98‎ ‎1200‎ ‎0.37‎ ‎197.89‎ ‎2.03‎ MK ‎14.84‎ ‎4940‎ ‎61.57‎ ‎1000‎ ‎0.21‎ ‎241.13‎ ‎1.83‎ SK ‎6.15‎ ‎4519‎ ‎81.43‎ ‎800‎ ‎0.13‎ ‎267.32‎ ‎1.40‎ ‎42. 水是光合作用重要的原料,会直接参与光合作用_______反应阶段。在上述反应阶段,直接促使水发生光解的物质是_______。‎ A.叶绿素a B.氧化的叶绿素a C.ATP D.NADPH ‎43. 据表中数据分析,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_______(增强/不变/降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在SK组,紫花苜蓿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A. 重度水分胁迫会引起叶肉细胞中CO2供应不足 B. 重度水分胁迫导致光合产物的输出变慢 C. 重度水分胁迫促进了叶绿素的降解 D. 重度水分胁迫导致类囊体结构被破坏 ‎45. 若要实现高产节水的目的,应采取灌溉的方法是_______(CK/LKMK/SK),采用该方法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2. (1). 光 (2). B ‎ ‎43. (1). 降低 (2). 因为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的光补偿点逐渐升高 44. BCD ‎ ‎45. (1). LK (2). 轻度水分胁迫(LK)与充分灌溉(CK)的干草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轻度水分胁迫能达到高产节水的目的 ‎【解析】‎ - 26 -‎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以不同水分胁迫程度为自变量,研究紫花苜蓿的光合生理变化,结合突变可知,充分灌溉(CK)为对照组,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深,紫花苜蓿的光补偿点升高,光饱和点降低,轻度水分胁迫(LK)实验组反映出在轻度缺水环境下,紫花苜蓿会使叶绿素总量增加以适应缺水环境。‎ ‎【42题详解】‎ ‎(1)水作为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直接参与光反应阶段生成氧气;‎ ‎(2)光反应中,叶绿素a不能直接参与水的光解,需要受光能激发后被氧化,变得极易得电子,参与水的光解;ATP与NADPH均为光反应的产物;故选B。‎ ‎【43题详解】‎ 据表中数据分析,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的光补偿点升高,即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减弱。‎ ‎【44题详解】‎ A、重度水分胁迫会引起气孔导度下降,但缺水导致光反应受阻,叶肉细胞中CO2含量依旧充足,A错误;‎ B、重度水分胁迫会抑制光反应的速率,导致整个光合作用产物输出下降,B正确;‎ C、重度水分胁迫下促进了叶绿素的溶解,导致叶绿素总量下降,光反应受到抑制,C正确;‎ D、重度水分胁迫下类囊体结构遭破坏,使光反应受到抑制,最大净光合速率大幅下降,D正确;‎ 故选BCD。‎ ‎【45题详解】‎ ‎(1)分析图表可知,想要实现高产节水的目的,应采用轻度水分胁迫(LK)的灌溉方法;‎ ‎(2)原因是轻度水分胁迫(LK)与充分灌溉(CK)的干草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轻度水分胁迫能达到高产节水的目的。‎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因素,考查学生从题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数据形成原因的能力。同时在应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要考虑经济效益,产量最高未必是经济效益最高。‎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