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0届高三2月模拟(自主测试)二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0届高三2月模拟(自主测试)二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 届高三年级生物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草原上生活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则其种间关系为 A. 寄生 B. 竞争 C. 捕食 D. 互利共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其中竞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生物表现出非同步性变化,因此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 故选C。‎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代谢中的生化反应大都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成分相似,都可以相互渗透形成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 36 -‎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A正确;‎ B、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而组织液只能进入淋巴,淋巴只能进入血浆,B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而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 D、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 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表现型,间接选择基因型,B错误;‎ 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B. 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最终认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 36 -‎ C. 摩尔根利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2、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20世纪初,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成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详解】A、拜尔的实验只是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当时并不知道“影响”即为生长素,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最终认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B正确;‎ C、摩尔根利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即差速离心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D正确。‎ 故选A。‎ ‎5.如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B. 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 36 -‎ C. ③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D. ④是叶绿体,是所有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分析题图:图中①是高尔基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叶绿体。‎ ‎【详解】A、①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A正确;‎ B、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C正确;‎ D、④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6.男甲有一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基因,性状为A;男乙有一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只在男性中表达,性状为B。仅通过家谱研究,是否能区别这两种情况 ( )‎ A. 不能,因男甲和男乙的后代都只有男性个体表现的性状 B. 能,因男甲和男乙都不会有B性状的女儿 C. 不能,因男甲不会有表现A性状的儿子,而男乙的儿子不一定有B性状 D. 能,因男甲可以有表现A性状的外孙,而男乙不仅可以有表现B性状的外孙,还可以有表现B性状的孙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及特点:‎ 遗传病 特点 病例 常染色体显性 ‎①代代相传;②发病率高;③男女发病率相等 多指、高胆固醇血症 - 36 -‎ 常染色体隐性 ‎①可隔代遗传;②男女发病率相等;‎ ‎③近亲结婚时发病率较高 白化、苯丙酮尿症 X染色体显性 ‎①连续遗传;②发病率高;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④患者的母女都是患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染色体隐性 ‎①隔代遗传或交叉遗传;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③女性患者父亲、儿子都是患者 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 ‎①患者为男性;②父传子、子传孙(患者的儿子都是患者)‎ 耳郭多毛症 ‎【详解】已知性状A是伴X隐性遗传,男甲能通过其女儿传递给他外孙,但不能通过儿子传递给孙子;性状B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只在男性中表达,则男乙的儿子、孙子、外孙都有可能是性状B,故可以通过家谱研究区别性状A和性状B。‎ 故选D。‎ ‎【点睛】本题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理解与分析。‎ ‎7.下图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 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 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 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 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4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 36 -‎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详解】A、t3时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是种群数量仍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t4时刻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错误; ‎ C、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其种群为S型增长,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C错误;‎ D、据图分析,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D。‎ ‎8.以下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 此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上清液中含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大肠杆菌菌体 C. ①实验说明噬菌体的标记部分未进入大肠杆菌中 D. ②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在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S元素标记的是蛋白质,P元素标记的是DNA,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中而DNA进入,说明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此实验只能证明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上清液主要成分是较轻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外壳和培养基,沉淀物主要是被噬菌体侵染的细菌菌体,B正确;‎ C、①实验结果说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说明标记物没有进入细菌,C正确;‎ D、噬菌体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这样DNA和蛋白质就自然的分开了,D正确;‎ - 36 -‎ 故选A。‎ ‎9.如图为洋葱细胞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图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①是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B. ②处是硝酸钾溶液,若替换为 30%的蔗糖溶液则不会自动复原 C. 结构①③⑤化学组成不同,但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D. 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此时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根据题图分析:①是细胞壁,②是外界溶液,③是细胞膜,④是细胞质,⑤是液泡膜。‎ ‎【详解】A、①处是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具有全透性,A正确;‎ B、②处是外界溶液为硝酸钾溶液,若替换为 30%的蔗糖溶液,细胞不能吸收蔗糖,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B正确;‎ C、结构①③⑤化学组成不同,其中结构①是全透性的,结构③⑤都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 D、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此时无法确定,可能是大于、小于、也可能是等于,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DP由磷酸、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中含有一个磷酸键 B. 线粒体是胰岛B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 ATP的合成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 D. 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生要来自细胞内ATP的水解 - 36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TP的组成元素:C、H、O、N、P ‎2、ATP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 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 ‎【详解】A、ADP由2分子磷酸、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核糖组成,其中含有1个高能磷酸键和1个普通磷酸键,A错误;‎ B、胰岛B细胞中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为细胞呼吸,线粒体是胰岛 B 细胞中唯一产生 ATP 的细胞器,胰岛素的分泌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 C、ATP 的合成与细胞的放能反应相联系,C错误;‎ D、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与ATP相关的知识,识记ATP的结构,掌握ATP中能源的来源和去路,易错点是D选项中ATP的能量一般不用于维持体温。‎ ‎11.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使组织细胞分散开 B. 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D.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 - 36 -‎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解离时应用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散开,A错误;‎ B、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C正确;‎ D、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增加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D错误。 ‎ 故选C。‎ ‎12.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R型菌的机理为: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分泌细胞壁自溶素(专一性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蛋白质,对细菌其他成分无破坏作用)破坏部分细胞壁,暴露出内部的细胞膜,少量S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DNA,其中一条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随着细菌的繁殖,后代出现S型菌和R型菌两种类型的细菌后代。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并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 题干中转化过程只伴随着氢键的断裂和合成,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变化 C. R型菌转变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 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R型菌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随着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呈现S型曲线的变化。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 2、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 36 -‎ ‎【详解】A、R型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与植物细胞壁成分不同,故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不可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 题干中的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DNA,伴随着氢键的断裂和合成,其中一条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涉及磷酸二酯键的变化,B错误;‎ C、R型菌转变为S型菌的过程中,S型菌的DNA进入R型活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由于转化过程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概率低,故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S型菌的增殖,D错误。‎ 故选C。‎ ‎13.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B. 人类干细胞分化使该组织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癌细胞,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D. 若培育过程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详解: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细胞癌变是细胞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明确全能性是以形成完整的个体为标志的,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肾上腺素对肝细胞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肾上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36 -‎ A. 肾上腺素与肝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后,直接参与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 B. 肝糖原分解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催化一系列酶促反应 C. 肾上腺素随着体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D. 肾上腺素除了可以作为激素发挥图示调节作用外,在神经调节中还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肾上腺素与受体蛋白结合引发G蛋白与GTP结合,激活腺苷酸活化酶,进而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A、肾上腺素属于激素,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A错误;‎ B、酶具有专一性,故腺苷酸环化酶不能催化一系列酶促反应,由图可知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B错误;‎ C、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C错误;‎ D、肾上腺素既可作为升高血糖的激素,也可在神经调节中作为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5.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下图形。下列与图形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36 -‎ ‎①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细胞中央出现了赤道板 ‎②甲图所示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后正常形成的2个子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相同 ‎③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④乙图所示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 ‎⑤丙图结果可能来自于植物的雄蕊和雌蕊以及动物精巢等部位细胞 ‎⑥如果丙图表示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可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比例为1:2:2,并且染色体数为2N,因此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 图丙中,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染色体数目减半,可以表示减二的前期、中期、末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中、末期,减Ⅰ时期和减Ⅱ后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为体细胞的两倍,只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 - 36 -‎ ‎【详解】①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之前,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但赤道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①错误;②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故甲图所示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后正常形成的2个子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相同,②正确;③乙图所示细胞中DNA含量为4N,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相同,为2N,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③正确;④乙图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一极的染色体应为体细胞的一半。若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2N,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而有丝分裂后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④错误;⑤丙图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4N,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最少为N,说明还可以发生减数分裂,故丙图结果可能来自于植物的雄蕊和雌蕊以及动物精巢等部位细胞,⑤正确;⑥C组细胞染色体数为4N,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联会并产生四分体,⑥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等数量变化,能够根据数量确定分裂时期,并能够识记相关时期的细胞特点,进而对选项逐项分析。‎ ‎16.如图是为理解某些生物学问题所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此图仅表示变化趋势),以下对此数学模型应用不科学的是(  )‎ A. 若x表示外界温度,y表示耗氧量,则a为变温动物,b为恒温动物 B. 若x表示外界O2浓度,y表示CO2释放量,则a为有氧呼吸强度,b 为 无氧呼吸强度 C. 若x表示进食后血糖浓度,y表示激素含量,则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 D. 若x表示生长素浓度,y表示生理作用,则a为对根的促进作用,b为对茎的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曲线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增大,后趋于平衡;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x的增大,y逐渐减小,后趋于平衡;两者呈负相关。‎ ‎【详解】A、对于恒温动物来说,在低温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耗氧量逐渐增加,而温度增加后,耗氧量就会下降,与曲线b符合,而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体内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所以体内酶的活性也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外界温度升高,变温动物体内温度也会升高,新陈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与曲线a相符,A正确;‎ B、若表示O2浓度与呼吸作用CO2释放量的关系,则在O2浓度较低时,生物体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随着O2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产生的CO2‎ - 36 -‎ 量逐渐减少,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产生的CO2也逐渐增加,有氧呼吸强度还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最终趋于平稳,因此a表示有氧呼吸强度,b表示无氧呼吸强度,B正确;‎ C、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较高,需要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不再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两者曲线变化相反,C正确;‎ D、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根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与曲线b相符,而茎则表现出促进生长,与曲线a相符,D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植物含水量有所差异,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含水量相同 B. 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 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D.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缺乏镁时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A ‎【解析】‎ 不同植物含水量有所差异,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含水量也不同,A错误;细胞内的自由水既是良好的溶剂,也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运输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人体内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C正确;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点睛】巧记无机盐功能的“一、一、二”:‎ ‎18.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优异成绩,卫冕了世界冠军。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维持血糖平衡 - 36 -‎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形成尿液减少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汗液分泌增加 D. 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pH显著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运动员剧烈运动时,‎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 ‎【详解】A、由于参加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为补充机体血糖的稳定,应该会肝糖原分解速度加快,以维持血糖平衡的现象,A正确;‎ B、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后,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使得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出来,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液减少,B正确;‎ C、由于运动,机体产热量增加,体温上升,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C正确;‎ D、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无氧呼吸对能量的补充,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够对pH做出调节,内环境pH不会显著降低,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科学家所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蔡斯和赫尔希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C.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 D. 在侵染细菌前,首先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获得同时含有32P、35S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C - 36 -‎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所有生物来说的,该实验并没有证明,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而格里菲思的实验将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并没有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B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的体内,与R型菌的DNA发生了基因组合,C正确;侵染细菌前,要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而不是同时标记,D错误。‎ ‎20.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象,并把其移到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下观察 B. 下降镜筒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C. 高倍镜增大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观察的倍数 D. 若观察到的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装片后污点不移动,则污点位于目镜或物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原则是:不管物像多么好找,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 ‎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详解】A、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并把其移到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下观察,A正确;‎ B、下降镜筒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B正确;‎ C、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观察的倍数,C错误;‎ - 36 -‎ D、若观察到的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装片后污点不移动,则污点位于目镜或物镜上,D正确。‎ 故选C。‎ ‎21.真核细胞具有发达的膜结构,由于膜结构的存在,从而大大提高了细胞生理生化反应的效率。下列有关生物膜及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囊泡只能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 B. 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 C. 低渗溶液中线粒体的内膜先于外膜破裂 D. 载体蛋白具有选择运输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经过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由内质网脱落的小泡包裹,并移动到高尔基体后与高尔基体融合,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后,由高尔基体脱落的囊泡包裹移动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形成囊泡。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使内膜的面积大于外膜的面积。‎ ‎【详解】A、核糖体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质的加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形成囊泡,A错误;‎ B、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与内质网、高尔基体也有关,B错误;‎ C、低渗溶液中线粒体的内膜后于外膜破裂,C错误;‎ D、载体蛋白具有选择运输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生物膜系统和细胞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2.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有环状 DNA 分子位于拟核区域 B. 需氧生物的细胞都是以线粒体作为产能的“动力车间”‎ C. 大肠杆菌中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D. 蓝细菌是自养生物,因为其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 - 36 -‎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类别以及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有环状 DNA 分子位于拟核区域,A正确;‎ B、蓝藻也是需氧型生物,但是它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错误;‎ 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各选项涉及生物的类别,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 ‎23.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是抗原,Y是抗体,数字①~④表示过程,字母a~e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e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完全相同 B. 当抗原X再次侵入人体时,通过④⑤过程,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C. 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细胞a、b、c、d、e都能识别抗原X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淋巴细胞的起源及体液免疫过程,图中,a是T淋巴细胞,b是B淋巴细胞,c是记忆B细胞,d是浆细胞,e是吞噬细胞,X是病原体,Y是抗体。‎ ‎【详解】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消灭抗原,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二者的作用不同,A错误; ‎ - 36 -‎ B、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消灭抗原,即图中④⑤过程,B正确; C、Y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C错误; D、d细胞是浆细胞,作用是产生抗体,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B。‎ ‎24.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一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以胞吐的方式进行的,胞吐需要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的融合,导致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C正确;‎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加强静息电位,不会兴奋,D正确。‎ 故选B。‎ ‎25. 在真核生物细胞中,下列过程一定不或不一定在生物膜结构上进行的是 ‎①氧气的生成 ②NADPH变为NADP+③ADP转变为ATP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 ‎⑤DNA复制和转录 ⑥抗体的合成 ⑦NADP+变为NADPH ⑧纺锤体的形成 A. ①④⑦⑧ B. ②③⑤⑥⑧ C. ②④⑦⑧ D. ②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 36 -‎ 试题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单层膜: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细胞膜;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解:①光反应阶段产生氧气,场所是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故①错误;‎ ‎②NADPH变为NADP+在叶绿体基质中,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②正确;‎ ‎③ADP转变为ATP可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不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③正确;‎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进行,故④错误;‎ ‎⑤DNA复制和转录在细胞核内,叶绿体和线粒体内进行,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⑤正确;‎ ‎⑥抗体的合成在核糖体中完成,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⑥正确;‎ ‎⑦NADP+变为NADPH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故⑦错误;‎ ‎⑧纺锤体的形成 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和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⑧正确.‎ 故选B.‎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非选择题 ‎26.某植物(2n=12)的正常株开两性花,一次能够产生较多数量的子代,科学工作者用荧光标记法对正常显性纯合子的花色基因进行研究,显性基因A被标记为红色荧光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个体一个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红色荧光点数量最多为_________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该植物的花色与A的个数成正相关,依次表现为黑红、深红、红色、粉红和白色,在该品系中,偶然发现一株深红色花植株,其体细胞中有三个红色荧光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植株可育性正常,取该植株的体细胞进行现察,发现染色体数量为12条,但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多出来一个A基因的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第二种情况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如下图所示。‎ - 36 -‎ 现有各种已知表现型的正常纯合植株,请设计实验“探究该深红色花植株多出来的A基因的位置情况”,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确定属于第一种情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确定属于第二种情况。‎ ‎【答案】 (1). 2 (2). 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根尖成熟区细胞高度分化,失去分裂能力,染色体不再复制,故A只有2个 (3). 让该突变植株与已知白色花品系正常植株杂交得F1 (4). 将F1种子种植下去,筛选出F1的红色花植株自交,得到数量足够多的F2 (5). 将F2种子种植下去,统计F2中各花色的比例 (6). F2中黑红色花:红色花:白色花=1:2:1,则能确定属于第一种情况 (7). 若F2中黑红色花:深红色花:红色花:粉红色花:白色花=1:4:6:4:1,则能确定属于第二种情况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A基因被标记为红色荧光点,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一个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根尖成熟区细胞高度分化失去分裂能力,一个细胞中最多可以含有2个A基因。‎ - 36 -‎ ‎(2)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即多出的A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则该植株能产生AA和A两种配子,由于白色品系植株(aa)只产生a一种配子,所以与白色品系植株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a和Aa,如果让基因型为AAa的F1植株自交,由于该植株能产生1/2AA、1/2a两种配子,所以该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白花植株(aa)所占比例为1/4,红花植株(AAa)所占比例为1/2,黑红花植株(AAAA)所占比例为1/4。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即多出的A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该植株能产生AA和A两种配子,由于白色品系植株(aa)只产生a一种配子,所以该植株与白色品系植株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a和Aa。如果让基因型为AAa的F1植株自交,由于该植株能产生1/4AA、1/4Aa、1/4A和1/4a四种配子,所以该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白花植株(aa)所占比例为1/16,粉红花植株(Aaa和Aa)所占比例为4/16,红花植株(AAa和AA)所占比例为6/16,深红花植株(AAAa和AAA)所占比例为4/16,黑红花植株(AAAA)所占比例为1/16。因此,若F2黑红色花:深红色花:红色花:粉红色花:白色花=1:4:6:4:1,则能确定属于第二种情况。综上所述,通过比较F2中是否有白色花植株出现,也可以完成多出来的A基因的位置探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27.甲图是几种有机物的示意图(①④只表示某有机物的局部),乙图所示为真核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关系及其功能,其中C、D、E1、E2为小分子化合物,F、G、H、I、J均为大分子化合物。请回答:‎ ‎(1)①~④中属于多聚体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具有①结构的物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 ‎(2)在②中,G和C的数目是否相等?________。能够合成③物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 ‎(3)D的基本元素组成为______________。‎ - 36 -‎ ‎(4)控制细胞遗传性状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该物质在原核细胞中主要存在于______内。‎ ‎【答案】 (1). ②④ (2). 叶绿体 (3). 不一定 (4).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5). C、H、O、N (6). F (7). 拟核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①表示叶绿素分子,②表示tRNA,③表示ATP,④表示肽链的一部分,RNA和蛋白质分别是由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构成的多聚体化合物。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 ‎2、分析图乙: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图中F是DNA、G是RNA、H是蛋白质,则,D是C、H、O、N,C是C、H、O、N、P。‎ ‎3、多肽中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一脱去水分子数×18;‎ ‎【详解】(1)据图分析,①是叶绿素分子,②是tRNA,③是ATP,④是蛋白质,其中属于单体形成的多聚体是tRNA和蛋白质。高等植物具有①结构的物质(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 ‎(2)tRNA中有单链部分,有双链部分,所以②tRNA中G不一定和C配对,所以两者数量不一定相等。能够合成③ATP的反应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故对应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2)根据图乙分析,D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 ‎(3)图中F是DNA,控制着生物的遗传性状。DNA在原核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点睛】本题结合化合物结构示意图及基因控制性状的关系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8.共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A、B、C、D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 ‎(2)图中D→C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A→D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 - 36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沿着______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______,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大气CO2的含量, 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分解者 (3). 光合作用 (4). 呼吸作用 (5). 载体 (6). 食物链(网) (7). 动力 (8). 化石燃料的燃烧 (9). 温室效应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其他箭头进出的方向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为消费者。‎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 ‎(2)图中D→C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A→D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大气CO2的含量,造成温室效应。‎ ‎【点睛】本题结合碳循环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过程、特点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下图是相关人体稳态部分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GnRH、LH、FSH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甲中睾丸酮的含量在小于正常范围时GnRH的分泌量_____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图中免疫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免疫细胞为T细胞,当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图丙表示人体免疫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 36 -‎ ‎(3)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______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能迅速的被______________细胞(填字母)特异性识别,此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增加 (2). 神经—体液—免疫 (3). 甲状腺激素 (4). 神经递质 (5). T细胞受损后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使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减少,故产生的抗体减少 (6). 体液 (7). 记忆细胞 (8). b (9). 反应更快、更强,产生抗体更多 (10). T ‎【解析】‎ ‎【分析】‎ 图甲: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图乙:血液运输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图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a表示T淋巴细胞,b表示记忆细胞,c表示浆细胞,d表示抗体。‎ ‎【详解】(1)当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范围时,下丘脑产生的GnRH会促进垂体产生LH和FSH,垂体产生的这两种激素会促进睾丸产生睾丸酮,所以当睾丸酮含量偏小时,GnRH会增加。‎ ‎(2)乙图中既有激素,又有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还有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体现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中免疫细胞接受的a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当T细胞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主要的原因是T细胞受损,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使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减少。‎ ‎(3)该免疫过程有B细胞的参与,为体液免疫,b细胞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不产生抗体,因此为记忆细胞。‎ - 36 -‎ ‎(4)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记忆细胞,c为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所以二次免疫过程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5)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 ‎【点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体液调节中一般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免疫调节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0.对下列生物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预测、分析与判断。‎ ‎(1)甲同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湖泊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_________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__________。‎ ‎(2)乙同学针对血糖调节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在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中,以小鼠的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注射胰岛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体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在不同生理状况下是不同的。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况时,该比值明显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此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是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 ‎(3)丙同学对小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激素调节进行了以下研究:(本题中对激素的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 ‎①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时,需将小鼠均分甲、乙组,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乙组每天注射___________作为对照。‎ ‎②若要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则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还需补充两组实验: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每天注射_________。‎ ‎(4)丁同学以某种实验小鼠为材料制备某种血清抗体。‎ ‎①欲获得某一种较高浓度的抗体,实验的关键是需对小鼠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请从免疫机理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偏大 (2). 基本不变 (3).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4). 下降 (5). 肝糖元(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或生理盐水) (7).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8). 两次或多次注射相同抗原 (9). 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 - 36 -‎ ‎(10). ‎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以升血糖;‎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影响代谢。‎ ‎【详解】(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设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n,第二次捕获的总数为M,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种群密度为Mn/m,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m会偏小,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偏大。鲫鱼的捕捞数量不影响其K值。‎ ‎(2)①要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应该先注射胰岛素溶液,此时小鼠应该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然后再注射葡萄糖溶液,其低血糖症状会消失。‎ ‎②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况时,血糖含量偏低,说明胰岛素含量偏高,胰高血糖素含量偏低,故该比值明显下降,胰岛素会肝糖元(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①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有无甲状腺激素,因变量是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故可以将小鼠均分甲、乙组,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两组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 ‎②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发育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不同的激素,一组只注射甲状腺激素,一组只注射生长激素,一组同时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再设置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生长状况即可得出结论。‎ ‎(4)①注射抗原后小鼠会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接触抗原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故要获得某一种较高浓度的抗体,关键是需对小鼠进行两次或多次注射相同抗原处理。‎ ‎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 36 -‎ ‎。‎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实验设计,要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注射胰岛素;要探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 ‎31.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全面启动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而使用抗PD-l抗体可使癌症患者的肿瘤快速萎缩,这种治疗方法叫做癌症免疫疗法。回答下列问题:‎ ‎(l)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抑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2)若较长时间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正常细胞就可能变成癌细胞,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据大量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由此推测癌症的发生是一种___________效应。‎ ‎(3)癌细胞表面的PD - Ll蛋白可与-T细胞表面的PD -1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抗PD -1抗体是癌症免疫疗法药物的关键成分,该药物不可以直接口服,原因是___________。‎ ‎(4)“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抗代谢药是一类化疗药物。某种抗代谢药可以干扰DNA的合成,使肿瘤细胞停留在分裂__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答案】 (1). 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 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等 (3). 累积 (4).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5).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将会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水解 (6). 间 ‎【解析】‎ ‎【分析】‎ - 36 -‎ ‎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原癌基因能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增殖,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并阻止细胞的癌变。‎ ‎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l)抑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有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如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等。据大量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由此推测癌症的发生是一种累积效应。‎ ‎(3)癌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抗PD﹣1抗体是癌症免疫疗法药物的关键成分,由于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将会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水解,因此该药物不可以直接口服。‎ ‎(4)DNA合成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因此某种抗代谢药可以干扰DNA的合成,使肿瘤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特征,掌握癌细胞形成的原因,识记癌细胞的特征,识记癌细胞的治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发现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6 -‎ ‎(2)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结构[2]_____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2→_____→_______→溶酶体(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3)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溶酶体的功能说明其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某种细胞器,动植物细胞普遍存在但是功能不完全相同,该细胞器是________ (填序号)。‎ ‎(4)若图示细胞表示乳腺细胞,用同位素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培养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图中曲线所指代的细胞结构相同的是____________‎ A.c和f     B.c和d     C.a和e    D.a和d ‎(5)若图示细胞表示口腔上皮细胞,现提取口腔上皮细胞的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一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S,请预测:口腔上皮细胞膜表面积的值(填“>”,“=”或“<”)____________S/2。‎ ‎(6)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度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___________。‎ ‎(7)图中含有尿嘧啶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填写图中1-5数字)‎ ‎【答案】 (1). 糖蛋白 (或蛋白质) (2).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核糖体) (3). 1 (4). 4 (5).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6).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 4 (8). A (9). 小于 (10). 增大 (11). 2 3 5‎ ‎【解析】‎ 分析:图中1是内质网,2、3是核糖体,4是高尔基体,5是线粒体。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的大小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多少有关.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糖体多,核仁大。‎ ‎(1)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 ‎(2)由图可知,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转运和分泌,而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因此溶酶体中的酶主要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2核糖体→1内质网→4高尔基体→溶酶体;‎ - 36 -‎ ‎(3)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溶酶体的功能说明其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高尔基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分泌功能有关,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动、植物细胞都有,但是功能不同的是高尔基体,即图中4;‎ ‎(4)分析甲图可知,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乳腺细胞,放射性强度最先出现在a,然后出现在b,最后出现在c,由于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经翻译过程形成,然后先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行加工,因此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析乙曲线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质网不断“出芽”形成囊泡,因此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不断与内质网上的囊泡融合,然后再“出芽”形成囊泡,因此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而细胞膜不断与高尔基体上形成的囊泡融合,因此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说明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故选A。‎ ‎(5)由于细胞中含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则口腔上皮细胞表面积的值小于S/2;‎ ‎(6)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度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增大;‎ ‎(7)尿嘧啶存在于RNA中,图中含有RNA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线粒体,故答案是2、3、5。‎ ‎33.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物质的量浓度1 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物质的量浓度1 mol/L的乳酸溶液,图丁是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性。‎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_____________ 。‎ - 36 -‎ ‎ 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右侧液面;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再进行实验,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右侧液面。 ‎ ‎(4)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结构②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 ‎ ‎(5)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通过该膜的方式______,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答案】 (1). 一定的流动性 (2). 载体蛋白 (3). 葡萄糖和乳酸 (4). 等于 (5). 低于 (6). 低于 (7). 受体 (8). 糖蛋白 (9). 协助扩散 (10). 蛋白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浓度相同,所以液面不发生变化;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葡萄糖可通过膜结构,右侧浓度高,左侧液面下降。‎ ‎【详解】(1)人工膜包裹的药物通过与细胞膜融合使药物被细胞吸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2)图乙中,葡萄糖以协助扩散形式跨膜运输,乳酸以主动运输形式跨膜运输,两者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当细胞处在无氧环境时,细胞产生的能量没有变化,而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和乳酸的运输都不受影响。‎ - 36 -‎ ‎(3)在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1mol/L的乳酸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相等,水分子数也相等,葡萄糖分子和乳酸分子都不能通过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半透膜,因此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图乙中的蛋白质①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A侧溶液浓度下降,B侧溶液浓度上升,则水分从左侧运输到右侧,则左侧液面将低于右侧液面。如果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是运输乳酸的载体,再进行试验,由于缺少能量,左侧液面还是低于右侧液面。‎ ‎(4)分析图丁,该图是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②受体结合,从而对靶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②能识别信息分子,其本质是糖蛋白。‎ ‎(5)K+在缬氨霉素的协助下,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在这过程中K+通过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人类的需求来改造生物的性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图中是利用奶牛乳汁生产血清白蛋白的图解,据下图回答:‎ ‎(1)在图示过程中涉及的细胞水平的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_(填2种)。‎ ‎(2)图中①一般经______________处理可以得到③.能实现②进入③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⑦是⑥生出的后代,而⑦的遗传性状和荷斯坦奶牛最相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实现⑦批量生产血清白蛋白,需要确保③为雌性,可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性别鉴定。‎ ‎(4)在将⑤送入⑥之前需要用_______________对⑥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把⑤送入⑥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 (2). 胰蛋白酶 (3). 显微注射法 (4). 因为个体⑦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荷斯坦奶牛 (5). 滋养层细胞 (6). 孕激素 (7). 桑葚胚或囊胚期 - 36 -‎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③表示把目的基因即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单细胞中;④→⑤表示胚胎分割;⑤→⑥ 表示胚胎移植,⑥→⑦表示分娩产下转基因牛。‎ ‎【详解】(1)图中涉及基因工程、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其中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属于细胞水平的操作。‎ ‎(2)图中①奶牛的组织需要经过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的处理使其分散,培养得到③,把目的基因②导入③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处理。‎ ‎(3)个体⑦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荷斯坦奶牛,故⑦的遗传性状和荷斯坦奶牛最相似。要确保③为雌性,可采集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4)在将⑤送入⑥之前需要用孕激素对⑥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供受体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通常将⑤培养至桑椹胚或囊胚期再经过胚胎移植送入⑥。‎ ‎【点睛】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处理。‎ ‎35.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红(A)对(a)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要设计一个杂交实验,通过子一代果蝇的表现型体现为伴性遗传方式,可能有的杂交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基因型表示)。‎ ‎(2)某实验室有一随机交配多代的果蝇种群,雌雄均有多只红眼和白眼性状,实验员将红眼果蝇挑出单独饲养在一个瓶中(Ⅰ号瓶),白眼果蝇挑出单独饲养在另一个瓶中(Ⅱ号瓶)。 ‎ ‎①用Ⅰ号瓶中的红眼果蝇随机交配一代,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Ⅱ号瓶中的白眼果蝇随机交配一代,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白眼为隐性性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XaXa ×XAY XAXa×XAY (2). 能 (3). 该种群随机交配,雌雄均有多只红眼与白眼性状,故红眼雌蝇有XAXA和XAXa两种基因型,红眼雄蝇有XAY,随机交配子代中白眼全雄蝇,红眼既有雄蝇又有雌蝇 (4). 能 (5). 该种群随机交配,雌雄均有多只红眼与白眼性状,若白眼为显性则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自由交配一代会有性状分离现象,若白眼为隐性则全为纯合子,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解析】‎ - 36 -‎ ‎【分析】‎ 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的实验设计 ‎(1)已知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方法:隐性的雌性×显性的雄性)‎ ‎(2)未知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正交和反交 ‎ 利用正交和反交法判断: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即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 ‎【详解】(1)要体现红白眼这对相对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只需要通过杂交使子代的性状在雌雄中表现不一致即可,所以选择XaXa和XAY,子代雌性基因型全为XAXa(红眼),雄性XaY(白眼),或者XAXa和XAY,子代雌性基因型XAXA和XAXa,全为红眼,雄性XAY和XaY,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2)①此种群为随机交配了多代的果蝇种群,故用Ⅰ号瓶中的红眼果蝇随机交配,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则红眼雌蝇有纯合个体(XAXA)也有杂合个体(XAXa),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随机交配一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即后代中出现白眼全为雄果蝇,红眼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则可证明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子代中只有红眼性状;‎ ‎②用Ⅱ号瓶中的白眼果蝇随机交配,若白眼为显性则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相互杂交子代会有性状分离,若白眼为隐性则全为纯合子,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内容,答题关键是熟练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检测个体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实验设计。‎ - 36 -‎ ‎ ‎ - 3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