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湖北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湖北专用)

第22讲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提考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科学思维 结合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及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探究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 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爱生命、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 ‎1.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 ‎(3)细胞外液成分的比较 比较项目 血浆成分 组织液和淋巴液成分 成分种类 相近,含有水、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 成分含量(主要区别)‎ 蛋白质含量较多 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的功能 ‎(1)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 ‎(1)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 ‎(2)内环境发生的与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2.(连线)下列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3.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4.组织水肿成因分析 教材高考 ‎1.真题重组与判断 ‎(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2018·海南卷,11C)(  )‎ ‎(2)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2016·全国卷Ⅲ,3C)(  )‎ ‎(3)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2016·全国卷Ⅲ,3D)(  )‎ ‎(4)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2014·全国卷Ⅰ,3D)(  )‎ 提示 (1)×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2)√ (3)√‎ ‎(4)×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 ‎2.深挖教材 ‎(1)(人教版必修3教材P5“旁栏思考题”改编)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 人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及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质量分数为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不能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2)(人教版必修3P4、P5内文拓展)‎ 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 围绕内环境组成及功能,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解析 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肾小管内的液体等,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C、D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液会变少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 D.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 解析 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构成,不包含细胞内液,A错误;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可导致血浆蛋白浓度减小,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入组织液中,组织液增多,B错误;淋巴细胞可生活在淋巴、血浆中,C正确;血浆和组织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蛋白质含量的多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答案 C 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 ‎ 围绕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考查生命观念 ‎3.(2015·全国卷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答案 A ‎4.(2018·安徽合肥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肠道中的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可能使细胞内ADP含量降低 B.胰岛素能促进5、7、8过程,胰高血糖素能促进6、9过程 C.图示三种细胞对血液中A浓度依赖最大的是脑细胞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的pH明显降低 解析 肠道内的物质A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不会使细胞内ADP含量降低,A错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B错误;血糖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浓度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以及非糖类物质能转化成葡萄糖,而脑细胞只能依赖于血糖,C正确;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可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液中含有缓冲对,血液的pH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 答案 C ‎ 结合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考查社会责任 ‎5.(2014·全国卷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 D ‎6.(2018·4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 解析 心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所以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渗透吸水,组织肿胀,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包括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等,D正确。‎ 答案 A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举例)‎ ‎    ‎ 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调节模型 ‎(2)模型解读 ‎①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③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④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⑤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2.水盐调节 ‎(1)调节模型 ‎(2)模型解读 ‎①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形成的中枢:大脑皮层。‎ ‎②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③参与的激素: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1.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2.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思考:‎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体温或水盐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材高考 ‎1.真题重组与判断 ‎(1)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2017·全国卷Ⅲ,4C)(  )‎ ‎(2)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2016·全国卷Ⅲ,3B)(  )‎ ‎(3)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015·海南卷,3C)(  )‎ ‎(4)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2015·海南卷,14A)(  )‎ ‎(5)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2015·海南卷,14C)(  )‎ 提示 (1)√‎ ‎(2)×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水。‎ ‎(3)√‎ ‎(4)× 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 ‎(5)√‎ ‎2.深挖教材 ‎(1)(人教版必修3 P33“练习”改编)有些同学为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这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 不可取。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些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2)(人教版必修3 P9“思考与讨论”拓展)某人发高烧体温持续39 ℃,请问他的产热大于散热吗?‎ 提示 产热≈散热,如果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还会继续升高。‎ ‎ 结合水盐平衡调节,考查稳态与平衡观 ‎1.(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解析 输入的高渗盐水溶液进入血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 答案 B ‎2.(2019·安徽安庆第二次联考)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当人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刺激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答案 D ‎ 围绕体温调节,考查生命观念 ‎3.(2018·海南卷,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解析 寒冷状态下,温度变化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A正确;寒冷状态下人会产生身体蜷缩反应,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使散热减少,B正确;下丘脑存在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到体温变化,C正确;由于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使心率加快,D错误。‎ 答案 D ‎4.(2018·11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 B.气温超过35 ℃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 C.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相等 解析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发生不自主战栗,且受神经支配,A错误;环境温度超过35 ℃时,对于人体而言出汗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B正确;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表,C错误;当人体因病体温上升时,机体的产热量将大于散热量,D错误。‎ 答案 B ‎ 结合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2018·全国卷Ⅰ,3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 (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2)用20%葡萄糖溶液处理后,实验兔的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答案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易错点2 体外液体≠体液≠内环境 点拨 ①体外液体: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外分泌腺等)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在体内,属于体外液体。‎ ‎②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内环境(细胞外液)。‎ ‎③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易错点3 对冬季或发热情况下产热与散热关系理解不透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 ℃‎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即产热≈散热;若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 ‎[深度纠错]‎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Na+和Cl-的浓度有关,与K+浓度无关 B.人体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 C.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时,就可认为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D.肝细胞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也会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解析 正确理解相关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A项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中无机盐主要与Na+和Cl-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和其他无机盐离子如K+也有关。B项错误: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注意血浆和血液的区别。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不仅指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还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所以任何可进入细胞外液的溶质分子或离子都可能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如尿素等。‎ 答案 D ‎2.如图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外环境中 B.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从消化道进入组织细胞中,至少通过8层细胞膜 C.有氧呼吸形成的CO2,其中的“O”来自线粒体中的H2O和葡萄糖 D.人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都要通过内环境来完成 解析 外环境是人体之外的环境,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属于人体外环境,内环境是在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所以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赖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在被消化道吸收时,首先要穿过消化道上皮细胞,两层膜,再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穿过一层细胞,两层膜,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从血管中出来时穿过一层细胞,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穿过一层膜,所以至少穿过7层膜;有氧呼吸产生CO2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需要2个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而葡萄糖是不能被线粒体直接利用的;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D ‎3.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B.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利于增强免疫功能 C.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 D.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A正确;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存在于淋巴等内环境中,利于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含有蛋白酶,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D正确。‎ 答案 C 随堂·真题&预测 ‎1.(2017·全国卷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 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2.(2016·全国卷Ⅲ,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答案 B ‎3.(2020·选考预测)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 B.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人组织液增多 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D.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解析 高原反应是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人发生水肿时,水分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B正确;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外界环境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因为缺氧机体可能进行更强的无氧呼吸,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不适的生理反应,D正确。‎ 答案 C ‎4.(2018·江苏卷,30)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激素甲由下丘脑产生后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激素乙,激素乙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2)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可增加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38.5 ℃体温调定点。综合图解分析可知,体温上升期人体的体温调节既可以通过靶腺分泌相应激素进行激素调节,也可以通过神经控制某些腺体进行,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两种途径。(3)高温持续期体温恒定,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出现脱水现象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可能是因为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最终血压轻度升高。‎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致细胞代谢的紊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