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命题人:刘燕审核人:李建梅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卷Ⅰ答案点击智学网上对应选项,卷Ⅱ将写在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拍照上传至智学网,一题一张。 卷Ⅰ(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50题每小题2分,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重复100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 C. 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4 D. 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16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 - 47 - ,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①③所示烧杯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A、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因为两个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故随机抓取模拟的是F1产生配子,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受精作用,A正确; B、乙同学分别从如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模拟了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 C、乙同学从①中抓取D的概率为1/2,从③中抓取R的概率为1/2,故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4,C正确; D、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3(DD、Dd、dd)×3(RR、Rr、rr)=9种,D错误。 故选D。 2. 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基因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C. “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D. 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 47 - 【详解】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也不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C正确; D、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采用的方法,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 人类ABO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基因IA和IB对基因i是完全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ABO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 B. 一个正常人体内一般不会同时含有三种复等位基因 C. 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 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能产生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根据题意,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人类ABO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四种,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共有6种基因型,分别是IAIA、IAi、IBIB、IBi、IAIB、ii,A正确; B、根据6种基因型可知,一个正常人体内一般不会同时含有三种复等位基因,B正确; C、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 D、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结合,如基因型为(IAi)和基因型为(IBi)男女婚配,生下的孩子的基因型有四种,分别为IAi、IBi、IAIB、ii,即有4种可能,D正确。 - 47 - 故选C。 【点睛】 4.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 47 -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5. 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但是杂合子中只有75%表现为突变型。现将某一玉米植株自交,F1中突变型︰野生型=5︰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F1比例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表现型为突变型 C. F1野生型个体都是纯合子 D. 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比例也是5︰3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玉米的某突变型和野生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B和隐性基因b控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项错误;根据某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是杂合子,由于杂合子中只有75%表现为突变型,说明亲本Bb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出野生型,B项错误;由于亲本是杂合子,而杂合子中只有75%表现为突变型,所以F1野生型个体可能是纯合子或杂合子,C项错误;由于没有选择作用,所以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比例也是5︰3,D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6. 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说明F1是双杂合子。 - 47 - 【详解】A、亲本既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也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是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的基础,B正确;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必须随机结合,才会出现9∶3∶3∶1的表现型之比,C正确;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与F2中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7. 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 和 R、r)控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 4 种 B. 植株 DdRr 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1/6 C. 植株 Ddrr 与植株 ddRR 杂交,后代中 1/2 为蓝花植株,1/2 为紫花植株 D. 植株 DDrr 与植株 ddRr 杂交,后代中 1/2 为蓝花植株,1/2 为紫花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表现型及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并准确判断各选项。根据题意可知,D和R同时存在时,表现为蓝色;D或R存在时,表现为紫色;没有D和R时,表现为白色。 【详解】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DDrr、Ddrr、ddRr、ddRR),A正确; - 47 - B、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的比例为3/4×1/4×2=6/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dRR和DDrr所占的比例是1/3,B错误;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C正确; D、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D正确; 故选B。 【点睛】基因自由组合的变式关键是弄清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基因D能控制酶D的合成,酶D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1;基因R能控制酶R的合成,酶R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2;两种紫色物质同时存在时可形成蓝色物质.所以蓝色的基因型为D_R_,紫色的基因型为D_rr、ddR_,白色的基因型为ddrr。 8. 老鼠的毛黄色(A)对灰色(a)呈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实验中发现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如果黄鼠与黄鼠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黄鼠的比例是( ) A. 1/2 B. 4/9 C. 5/9 D.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题意分析,老鼠的皮毛黄色(A)对灰色(a)显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所以不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 【详解】题意显示,黄鼠与黄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中,黄鼠∶灰色=2∶1,即2/3Aa、1/3aa。因此,A的频率为1/3,a的频率为2/3,则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第三代中黄鼠为1/3×2/3×2=4/9,灰色为2/3×2/3=4/9,所以在第三代中灰色∶黄鼠=1∶1,即在第三代中黄鼠的比例是1/2,A正确。 故选A。 9. 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47 - A. 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4种 B.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了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C.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而所有植株中的纯合子约占1/4 D. 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的植株占3/8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植物花瓣的大小为不完全显性,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而花瓣颜色为完全显性.但是无花瓣时即无颜色.在解答时,首先逐对基因分析,然后用乘法法则即可。 【详解】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基因型有AaRr、Aarr、aaRr、aarr,表现型分别为: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4种,A正确;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共有3×3=9种基因型,表现型有红色大花瓣AAR_,红色小花瓣AaR_,黄色大花瓣Aarr,黄色小花瓣Aarr,无花瓣aa__,5种表现型,B错误; C、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2/3×1/2=1/3,纯合子比例为1/4,C正确; D、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是红色花瓣(A_R_)的植株的比例为3/4×1/2=3/8,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在解题时需熟练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乘法法则解题,解题时关键要注意无花瓣时就不存在颜色的分离。 10. 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完全显性,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 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 4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AaBbCc×AabbCc分解成3个分离定律:Aa×Aa、Bb×bb、Cc×Cc。Aa×Aa→1AA:2Aa:1aa,后代有2种表现型;Bb×bb→1BB:1bb,后代有2种表现型;Cc×Cc→1CC:2Cc:1cc,后代有2种表现型;故AaBbCc×AabbCc,后代中有2×2×2=8种表现型。 【详解】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Aa×1/2Bb×1/2Cc=1/8,A错误; B、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aa×1/2Bb×1/4cc=1/32,B错误;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占的比例为1/2Aa×1/2bb×1/4cc=1/16,C错误;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占的比例为1/4aa×1/2Bb×1/2Cc=1/16,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问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将自由组合问题分解成3个分离定律,对每一个分离定律进行分析,然后相乘完成自由组合问题。 11. 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C 【解析】 - 47 - 【分析】 根据题意,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则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褐色的基因型为A_bbdd,据此分析。 【详解】由题意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9/(52+3+9)=9/64,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9/64的比例,可拆分为3/4×3/4×1/4,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要符合子二代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符合题意的只有C。 故选C。 12. 下列有关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B. 着丝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四分体排列在细胞的细胞板上 D. 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片段中遗传信息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 47 -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 B、着丝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四分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C错误; D、如果是纯合体,则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片段中遗传信息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一定相同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C. 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D. 联会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现象。 【详解】A.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一般相同,但X和Y染色体的大小不同,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B错误; C、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1.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3.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和形状一般相同,但X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同。 14. 下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幅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47 - A. 图⑤所示细胞中,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一般相同 B. 图③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C. 图②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D. 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⑤→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不同,A错误; B、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非等位基因可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中发生由于着丝点分裂,发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的情况,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①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排序为①→③→⑤→②→④,D错误。 故选B。 【点睛】 15. 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 B.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均分和细胞质的不均分 C.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是精子需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D. 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 47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表现在,场所不同(一个在睾丸,一个在卵巢);数目不同(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完成后会产生4个精子,而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是否均等(卵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次分裂均为不均等分裂,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分裂过程均表现为均等);是否需要变形,精细胞形成后需要变形称为精子,而卵细胞不需要变形。 【详解】A、二者都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因此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A正确; B、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均分,但细胞质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不均分,但第一极体是均分的,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包括:场所、结果、是否需要变形、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C错误; D、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睛】 16.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与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有关 B. 与受精后相比,未受精时,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迅速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D. 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 47 -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和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有关,A正确; B、受精后,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内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加快,所以与受精后相比,未受精时,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B错误; C、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即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C正确; D、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17. 如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粒分裂 B. 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 C.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 D. 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 47 - 题图分析,甲中中染色体:DNA=1:1,且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一半,代表精子或卵细胞;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戊中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属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详解】A、乙→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戊→丁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它们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A正确; B、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能代表精子、卵细胞或极体,B错误; C、戊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在该时期,故基因重组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可用丙→戊过程表示,C正确; D、丁和戊时期分别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18.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把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摩尔根和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 - 47 -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 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⑤正确;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19. 摩尔根在果蝇野生型个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发现F1全为红眼,F2有白眼雄果蝇,请问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为1∶1 B. 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中比例均为1∶1 C. F1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D. 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答案】C 【解析】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红眼和白眼,且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20. 纯种果蝇中,朱红眼♂×暗红眼♀,F1中只有暗红眼;而反交,暗红眼♂×朱红眼♀,F1中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设相关的基因为A和a,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反交实验常被用于判断有关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B. 反交的实验结果说明这对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 C. 若正、反交的F1代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都是1∶1∶1∶1 D. 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AXa 【答案】C 【解析】 【分析】 - 47 - 题意分析,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可推测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朱红眼♂×暗红眼♀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暗红眼♂×朱红眼♀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知暗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 【详解】A、正、反交实验既可以用来区分细胞核基因遗传与细胞质基因遗传,也可以用来区分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A正确; B、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表现型始终与母本相一致,说明性状由细胞质中的基因控制;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上;题干中的正反交实验属于第二种情况,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纯种暗红眼♀(XAXA)×纯种朱红眼♂(XaY)得到F1只有暗红眼(XAXa、XAY),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XAY)∶2(XAXA、XAXa)∶1(XaY);纯种朱红眼♀(XaXa)×纯种暗红眼♂(XAY)的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暗红眼(XAXa),雄性为朱红眼(XaY),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XAXa)∶1(XaXa)∶1(XAY)∶1(XaY),C错误。 D、根据解析暗红眼为显性,正交实验中纯种暗红眼♀(XAXA)×纯种朱红眼♂(XaY)得到的F1只有暗红眼:XAXa、XAY,其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反交实验中纯种朱红眼♀(XaXa)×纯种暗红眼♂(XAY)得到的F1雌性为暗红眼(XAXa),雄性为朱红眼(XaY),D正确; 故选C。 【点睛】 21. 调查发现,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儿子均患此病,女儿均正常。则该遗传病 A. 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在普通人群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 C. 男性患者可产生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精细胞 D. 男性患者与表现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儿子都正常,女儿都患病 【答案】C 【解析】 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儿子均患此病,女儿均正常,则该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该病在普通人群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B项错误;男性患者可产生含有Y染色体、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精细胞,C项正确;男性患者与表现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儿子、女儿均可能患病,D项错误。 - 47 - 22.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女儿一定是患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伴性遗传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片段的理解。 A.由题图可以看出,Ⅲ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位于Ⅲ片段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 B.由题图可知Ⅱ片段是X、Y的同源区段,因此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 C.由题图可知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将通过X染色体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C正确; D.若某病是由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患病女性的女儿有两条X染色体,如果其父亲是表现正常,即有显性基因一定会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因此女儿不一定患病。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图并理解Ⅰ、Ⅱ、Ⅲ区段的位置,及各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I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 23. 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47 -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3∶1 D. 雌∶雄=4∶1 【答案】D 【解析】 【详解】按题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Z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Z、W、W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W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W、Z、Z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WW(不存活)∶ZW(雌)=1∶2。故综合两种情况,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雌∶雄=4∶1。故选D。 24. 已知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品种家蚕结茧颜色有黄茧和白茧,其遗传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A控制形成黄茧,a控制形成白茧,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幼蚕正常体色与油质体色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根据以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 亲本(P) F1 白色正常 白色油质 黄色正常 黄色油质 父本:黄色正常 雄性 6/16 2/16 母本:白色正常 雌性 3/16 3/16 1/16 1/16 A. 上述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 B. 家蚕的正常体色对油质体色为显性 C. 家蚕群体中的油质体色个体数量雌性多于雄性 D. 亲本中的黄色正常个体进行测交子代中出现黄色油质的概率是1/8 【答案】D 【解析】 - 47 - 【分析】 题意分析,因为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因此就茧的颜色而言,种群中白茧家蚕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7种,黄茧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亲本中雄性和雌性均为正常体色,而F1出现油质,说明正常体色对油质体色为显性,根据F1出现雌性中的油质与正常的比例为1∶1,而雄性中无油质体色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ZTZt×ZTW,亲本为黄色与白色,杂交后获得的子代中白色∶黄色的比例为3∶1,结合之前的分析可知,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家蚕的上述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F1中正常与油质的比例为3∶1,故家蚕的正常体色对油质体色为显性,B正确; C、油质体色为隐性性状,在雄性中当基因型为ZtZt时才表现为油质性状,而在雌性中只要出现Zt即为油质性状,故该性状在雌性中出现的几率大于雄性,因此家蚕群体中的油质体色个体数量雄性少于雌性,C正确; D、亲本中的黄色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ZTZt,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bZT、AbZt、abZT、abZt,且比例均等,该个体进行测交,即与aabbZtW测交,子代黄色油质(A_bbZtZt和A_bbZtW)的概率是1/2×1/2=1/4,D错误。 故选D。 25.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对加入培养基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进行不同处理后,再接种R型细菌,处理方法及培养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知( ) 实验组号 处理方法 培养基长菌情况 ① 不处理 R型、S型 ② 加入蛋白酶 R型、S型 ③ 加入酯酶 R型、S型 ④ 加入RNA酶 R型、S型 ⑤ 加入DNA酶 R型 - 47 - A. 本实验通过增加细胞提取物成分的方式控制自变量 B. 实验①和⑤说明DNA酶使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 C. 实验①和②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D. 实验①〜⑤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有S型和R型两种。S型细菌有多糖荚膜,形成的菌落较为光滑。R型细胞不含多糖荚膜,形成的菌落较为粗糙。S型细菌能使小鼠患肺炎,使人患败血症。 【详解】A、本实验不是通过增加细胞提取物成分的方式来控制变量,而是通过去除某种细胞提取物成分的方式来控制变量,A错误; B、实验⑤加入的是DNA酶,能把S型菌的DNA分解,根据实验结果可知R型细菌不会转化成S型菌。与①对照说明DNA酶使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B正确; C、实验②中加入蛋白酶,能把S型菌中的蛋白质分解,但R型菌仍能发生转化,故与①对照,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C错误; D、实验①〜⑤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26. 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多数有放射性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保温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实验结果 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叶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教材经典实验,遗传物质的探索。 - 47 -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细菌转化的本质是基因重组的过程。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保温的时间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详解】A、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少数有放射性,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保温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叶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课本中的经典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B. 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C. 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 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 47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留在外面不起作用。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样就可以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详解】A.图甲表示在“32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A错误; 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错误; CD.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通过繁殖,数量增多,故其数量会先增加后稳定,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所以曲线在开始时段有所下降,而后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所以曲线上升。故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碱基依靠①连接 B. ②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③的形成只能发生在细胞核 D. 若a链中A+T占48%,则DNA分子中G占26% 【答案】D 【解析】 【分析】 - 47 -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氢键,②为腺嘌呤,③为磷酸二酯键。 【详解】由图可知,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碱基依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A错误;②表示腺嘌呤,B错误;③为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过程中会形成,DNA复制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C错误;若a链中A+T占4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A+T占48%,则G+C占52%,则DNA分子中G占26%,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29. 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的骨架由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而成 B. DNA分子中的含氮碱基数目与磷酸数目相等 C. 双链DNA分子中,氢键的数目与碱基的数量有关而与种类无关 D. 双链DNA分子中,(A+C/(T+G)在每条单链中比值相同且等于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核酸的化学组成、DNA分子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分子的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A错误;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DNA分子中的含氮碱基数目与磷酸数目相等,B正确;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氢键的数目与碱基的数量与种类都有关,C错误;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一条单链中(A+C)/(T+G)的值与其互补链中的(A+C)/(T+G)的值互为倒数,D错误。 30. 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卡片类型 脱氧核糖 磷酸 碱基 A T G C - 47 - 卡片数量 10 10 2 3 3 2 A. 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5个脱氧核苷酸对 B. 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 C. 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 D. 最多可构建44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双链DNA分子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A-T碱基对间有2个氢键,G-C碱基对间有3个氢键。 【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的卡片数分别都是10,所以最多可构建10个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种类可推知最多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4个脱氧核苷酸对,A错误; B、构成的双链DNA片段中可含2个A—T碱基对和2个G—C碱基对,所以最多可含有氢键数=2×2+2×3=10(个),B正确; C、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但是两端各有一个最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C错误; D、碱基序列要达到44种,每种碱基对的数量至少要有4对,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应注意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表格所示信息,确定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及数量,判断该DNA中的氢键数及核苷酸对数。 31. 具有a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含有m个腺瞟吟,该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多少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 A. 2n-1(a-m) B. (2n-1)(a-m) C. (2n-1)(a/2-m) D. 2n-1(a/2-m) 【答案】B 【解析】 【分析】 - 47 -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时,以解开的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 【详解】在DNA分子中,腺嘌呤和鸟嘌呤之和是碱基总数的一半。根据题意可知,鸟嘌呤是(a-m)个。一个DNA分子片段,复制n次后,可得2n个DNA分子片段,相当于新合成的DNA片段为2n-1个。因此该片段经过n次复制后,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n-1)×(a-m)个。即B正确。 故选B。 32. BrdU在DNA复制过程中能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当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染色后着色深;当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染色后着色浅。现将豌豆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将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进行制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着色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观察时选分裂中期的细胞,原因是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B. 若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则一定是1个DNA的2条链都含BrdU C. 间期染色体复制完成后,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D. 若要观察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发生交换,可以选择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当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染色后着色深;当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染色后着色浅”可知,细胞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第一个细胞周期时,由于没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单体中各含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一条单链含BrdU,两条单链不含BrdU,所以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着色都深。当细胞进入第二个细胞周期时,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染色单体中DNA含4条链,其中只有一条链不含BrdU,所以此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中一条单体着色深,一条单体着色浅。以此类推,分析相关选项。 - 47 - 【详解】A、观察时选分裂中期的细胞,原因是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A正确; B、若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不一定是1个DNA的2条链都含BrdU,也可能都是1条链含有BrdU,1条链不含BrdU,B错误; C、间期染色体复制完成后,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两条染色单体,C正确; D、若要观察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发生交换,则应选择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容易根据惯性思维误认为“DNA一条单链掺有BrdU时染色单体着色浅,而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时染色单体着色深”,原因是没有仔细审题;二是在分析不同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的着色情况时出错,主要是不能从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的随机性着手分析。 33. 如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的物质甲为DNA解旋酶 B. 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C. 氨基酸转运过程中有磷酸生成 D. 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左侧表示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的模板为DNA的一条链,原料为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同时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因此甲是RNA聚合酶,A错误; B、图示过程转录与翻译同时进行,说明此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错误; - 47 - C、翻译过程中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此过程需要ATP的水解供能,而ATP的水解可以产生ADP与磷酸,C正确; D、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概念、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 如果某基因在中间位置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则该基因在表达时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导致无法形成mRNA B. 合成的多肽链只在替换位置有一个氨基酸改变 C.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比替换前减少了多个氨基酸 D. 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不变但空间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即所有的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2)随机性,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一个DNA分子中,DNA分子任何部位;(3)不定向性,即基因可以向任意方向突变,但都是变为其等位基因;(4)低频性;(5)多害少利性。 3、转录是指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基因在中间位置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但起始部位没有发生改变,不会影响该基因与RNA聚合酶的结合,应该能正常转录形成mRNA,A错误;基因在中间位置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只改变一个密码子,因此合成的多肽链只在替换位置有一个氨基酸改变,B正确;基因在中间位置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若使该部位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则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比替换前减少了多个氨基酸,C正确;基因在中间位置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只改变一个密码子,相应的氨基酸也发生改变,则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不变但空间结构改变,D正确;故选A。 - 47 -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掌握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5. 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一定是mRNA发生了改变 B. 转录与逆转录过程所需的模板、原料、酶各不相同 C. R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均可合成病毒的DNA D. 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错误; B、在转录和逆转录过程中,所需的模板、原料、酶各不相同,B正确; C、只有逆转录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才可能合成病毒的DNA,C错误; D、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B。 36.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后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B. 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一定不能遗传给后代 C. 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无法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 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及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会传递给后代,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会遗传给后代. 【详解】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不发生改变,A正确; B、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但是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B错误; - 47 -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不能用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37. 某基因的一个片段在解旋时,a链发生差错,C变成G,该基因复制3次,发生突变的基因占全部基因的( ) A. 100% B. 12.5% C. 25% D. 50%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在进行DNA的复制时,两条链发生解旋,分别以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链,所以新合成的DNA的两条链中,一条是新合成的,一条是原来的母链。 【详解】某基因的一个片段在解旋时,a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差错,C变为G,但另一条链即b链上的碱基正常,而且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以突变链为模板复制形成的基因均为突变基因,以正常链为模板复制形成的基因均为正常基因,因此,不管复制多少次,突变基因占全部基因的50%。即D正确。 故选D。 【点睛】 38. 基因突变按发生部位可分为体细胞的突变a和生殖细胞的突变b两种。则: A. 均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 B. a主要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b主要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C. 均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D. a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b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题的切入点是基因突变的实质和发生时间.基因突变有些是发生在体细胞中,有些是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但是不论发生在什么部位,基因突变都发生在DNA - 47 - 复制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发生的差错;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详解】A、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A错误; B、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B错误; C、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C错误; D、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D正确。 故选D。 39.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试剂及作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和配制解离液 B. 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 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根部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实现了加倍 D. 镜检时细胞已经死亡,在高倍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细胞染色体加倍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该实验需要用卡诺氏液进行固定,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进行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进行解离,使细胞分离开来,A正确; 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临时装片制作的过程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正确; - 47 - C、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根部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全部加倍,如不分裂的细胞,C错误; D、解离过程中细胞被杀死,所以镜检时细胞已经死亡,在高倍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细胞染色体加倍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40.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出现了以下情况,则正确的是( ) A. 若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2∶2,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若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一定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若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B∶b=2∶2,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若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1∶1∶2,则一定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B:ab=1:1或aB:Ab=1:1,AB错误; C、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为AaB:b=2:2,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有一个A基因突变成了a,则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可能为AB:aB:ab=1:1:2,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精子,再根据各选项进行分析。 41.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性状 B. 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 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47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性状,A正确;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有子果实,该果实中的种子再种下去后才能结出三倍体无籽果实,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生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三种可遗传变异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2.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②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③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一般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④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⑤单倍体育种时,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47 - ⑥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可能是单倍体 ⑦利用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能培育出品质优良的单倍体 ⑧由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物体是单倍体 A. ③④⑥ B. ①②⑦ C. ②⑦⑧ D. 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可知,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 2、单倍体往往是由配子发育形成的,无同源染色体,故高度不育,而多倍体含多个染色体组,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详解】①由受精卵(即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①正确; ②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②正确; ③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一般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糖类等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③正确; ④单倍体不一定是纯种,例如由基因型AAaaCccc的个体形成的单倍体的基因型有纯合的(AAcc或aacc),也有杂合的(AaCc或AACc或aaCc)。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对于同源多倍体来说,等位基因的个数与其倍数是一致的。而异源多倍体的等位基因个数则不一定,如白菜甘蓝由白菜与甘蓝体细胞融合形成,是异源四倍体,它的等位基因为两个,④错误; ⑤单倍体由于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时,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⑤错误; ⑥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如果是由配子发育来的,就是单倍体,⑥正确; ⑦利用单倍体育种可得到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能缩短育种年限,并培育出品质优良的二倍体或多倍体,⑦错误; ⑧单倍体通常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由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物体是单倍体,⑧正确。 故选D。 【点睛】 - 47 - 本题考查对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 43. 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及原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后期 B. 由于无子西瓜不能通过种子繁衍,所以其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 三倍体西瓜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不能正常联会,不能形成正常配子 D.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植株无法通过种子发育而来 【答案】C 44. 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果蝇为例,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变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物质的行为变化规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即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AAXBXb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 47 - B、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DNA复制(核DNA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DNA减半),该细胞内DNA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 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与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该细胞的亲本AaXBY没有无节律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者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进而产生异常的细胞,考生要能够根据所给细胞的基因型或者染色体组成,判断出现异常细胞的原因。 45. 下图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 47 - 【详解】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和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图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图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并注意对3种可遗传变异进行区分,再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情况所属的变异类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其监测和预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②产前对胎儿进行染色体数目分析是预防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遗传病的有效措施 ③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④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⑤患苯丙酮尿症的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适宜选择生女孩 ⑥羊水检查是产前诊断中筛查胎儿染色体病的唯一手段 ⑦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⑧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A. ①②④ B. ③⑤⑦⑧ C. ③④⑦ D. ③④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 47 -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①错误;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不能通过染色体数目分析来预防该遗传病,②错误; ③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③正确; ④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④正确; ⑤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⑤错误; ⑥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⑥错误; ⑦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⑦正确; ⑧遗传咨询第一步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族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做出诊断,⑧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7. 下列有关育种与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B.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类型 C.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发生定向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工程育种和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 47 -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发生了生物进化,但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故选C。 【点睛】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48.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有关甲、乙两种遗传病和人类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系谱图中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B. 若Ⅲ-1与Ⅲ-5结婚,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 C. 若Ⅲ-1与Ⅲ-4结婚,生两病兼发的儿子的概率为1/12 D. 若Ⅲ-1与Ⅲ-4结婚,后代中只患乙病的概率为7/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Ⅱ-5和Ⅱ-6都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Ⅱ-1和 Ⅱ-2都没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且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 - 47 -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A正确; B、Ⅲ-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1/2)、aaXBXb(1/2),Ⅲ-5的基因型为aaXBY,若Ⅲ-1与Ⅲ-5结婚,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C、Ⅲ-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1/2)、aaXBXb(1/2),Ⅲ-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Y、2/3AaXBY,若Ⅲ-1与 Ⅲ-4结婚,生两病兼患的儿子的概率为(1/3+2/3×1/2)×(1/2×1/4)=1/12,C正确; D、若Ⅲ-1与Ⅲ-4结婚,后代中只患乙病的概率为2/3×1/2×1/2×1/4=1/24,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9.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 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 “狮虎兽”,但是“狮虎兽”不可育,说明了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A错误; B、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 D、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题干中两种颜色的桦尺蠖属于同一种生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 47 - ①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④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⑥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⑦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50. 据调查,某小学学生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答案】D 【解析】 【详解】b的频率===8%,则B的频率=1﹣b的频率=1﹣8%=92%。 故选D。 卷Ⅱ(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1题12分,52题9分,53题9分,计30分) 51. Ⅰ、果蝇是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但 Y 染色体上没有性别决定的基因,只决定精子的生殖力。性别由性指数(X 染色体的条数与染色体组数之比 X∶A)决定,X:A=1 的个体发育成雌性表型,X∶A=0.5 的个体发育成雄性表型。请回答: (1)XXY 个体的性别是_____,XO 个体的性别是_____。 (2)果蝇的眼色遗传为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_____相关联。现有一只白眼雌果蝇(XaXa)与一只红眼雄果蝇(XAY)杂交,后代雄果蝇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 (3)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发现,在(2)杂交的子—代中,2000-3000 - 47 - 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杂交的子一代中,2000-3000 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对此现象,甲推测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乙推测是基因重组引起的,丙推测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你认为哪位的推测最合理_____。 (4)你支持哪位,就请你帮助他(她)写出上述(3)中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最可能的基因型。白眼雌果蝇_____,红眼雄果蝇_____。 Ⅱ、某自花传粉植物(2N)的花有白色、黄色、橙红色三种类型,花色产生的机理是:白色前体物质→黄色素→橙红色素。已知基因 A 控制黄色素的合成,基因 B 控制橙红色素的合成。用纯合橙红色植株甲与纯合白色植株乙杂交,F1 全为橙红色植株,然后用 F1进行了如下测交实验:①♀F1×乙♂→橙红色∶黄色∶白色=1∶1∶2;②♀乙×F1♂→橙红色∶黄色∶白色=1∶2∶4.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 A、a 与 B、b 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 (2)分析测交实验,从配子的角度推测,产生上述测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依此推断F1自交产生F2,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雌性 (2). 雄性 (3). 总是和性别 (4). 全部白眼 (5). 丙 (6). XaXaY (7). XAO (8). (分离与)自由组合 (9). 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有50%不育 (10). 橙红色:黄色:白色=7:3:4 【解析】 【分析】 1、果蝇属于二倍体,即具有2个染色体组,雌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即2X÷2个染色体组=1;而雄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即1X÷2个染色体组=0.5。 2、由题意知,A_B_开橙花,A_bb开黄花,aabb、aaB_开白花,纯合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纯合白色植株乙杂交,F1全为橙红色植株,然后用 F1进行了如下测交实验:①♀F1×乙♂→橙红色:黄色:白色=1:1:2,是1:1:1:1的变式,相当于测交实验,因此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乙×F1♂→橙红色:黄色:白色=1:2:4,子一代产生的可育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aB(b)=1:2:4,因此AB的花粉50%不育。 【详解】Ⅰ(1)根据题意可知,XXY个体的X:A=1,因此该个体的性别是雌性;而XO个体的X:A=0.5,因此该个体的性别是雄性。 - 47 - (2)果蝇的眼色遗传为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现有一只白眼雌果蝇(XaXa)与一只红眼雄果蝇(XAY)杂交,后代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XaY,因此表现型为全部白眼。 (3)由于该对性状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因此排除基因重组;由于该种群中原本就存在A基因和a基因,因此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并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因此对此现象,推测最合理是丙,即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4)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子代中白眼雌、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Y、XA0。 Ⅱ(1)由分析可知,等位基因A、a与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由分析可知,从配子的角度推测,产生上述测交结果的原因是子一代产生的AB的花粉有50%不育;依此推断F1自交产生F2,由于AB花粉50%不育,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2:2:2,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7:3:3:1,橙红色:黄色:白色=7:3:4。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以及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再根据图中信息答题。 52. 基因工程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关于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该技术导致生物定向变异 B.DNA 重组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C.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 D.DNA 连接酶把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黏性末端碱基对连接起来 E.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2)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 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①将 S 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 S 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 S - 47 - 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受精卵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和_____。 ②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 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 A 或 B 一种显性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 A 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__,F2群体中 A 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__。 ③将 S 基因分别插入到 A、B 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CE (2). ①S基因 (3). 由S基因转录的mRNA (4). S蛋白 (5). ②50% (6). 60% (7). ③减少 (8).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详解】(1)A、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导致生物定向变异,A正确; B、DNA重组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B错误; C、限制酶的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C正确; D、DNA连接酶催化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黏性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D错误; E、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E正确。 故选ACE。 - 47 - (2)①基因工程中,选择动物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时选用受精卵。转基因能否成功表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检测方法:检测是否插入目的基因S基因,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DNA一条链(作探针)与受体细胞中提取的DNA杂交,看是否有杂交带;检测S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利用分子杂交技术,目的基因DNA一条链(作探针)与受体细胞中提取的mRNA杂交,看是否有杂交带;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S蛋白质,用抗体与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看是否有杂交带。 ②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的基因频率是50%,由于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故F2群体中的A_bb,aaB_的胚胎死亡,只剩下A_B_和aabb,即AABB占1/10,AaBB占2/10,AaBb占4/10,AABb占2/10,A基因频率是6/10,即60%。 ③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则将插入S基因的纯合转基因雄蚊释到野生群体中,病毒繁殖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工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3.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用 Dd、Ⅱ、Rr 表示)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 r 基因数多于 R 时,R 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如图 1 所示;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他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 2 所示。请据图回答: (1)若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则子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或_____。正常情况下,图 1 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 (2)现有已知基因组成为纯种的正常植株若干,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最简便的杂交实验, 以确定 ⅡDdRrr 植株属于图 2 中的哪一种突变体(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iiDDrr 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 47 -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中红花、粉红花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①。 Ⅱ.若子代中红花、粉红花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②。 Ⅲ.若子代中红花、粉红花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则其为突变体③。 【答案】 (1). 3∶1 (2). 9∶7 (3). 23 (4). 1∶1∶2 (5). 1∶2∶3 (6). 1∶0∶1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根据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控制,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I抑制D的表达,所以形成红色物质的基因组成为iiD_R_, 突变体①和突变体③是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突变体②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突变体①减数分裂可产生R、rr、Rr、r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突变体②减数分裂可产生R、Rr、rr、r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突变体③减数分裂可产生R、rr两种配子,比例为1∶1。 【详解】(1)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iiDdRr或iiDdRR,iiDdRr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9:7,iiDdRR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3∶1。 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D_R_,共有4种基因型,其余均为白花,故白花的基因型为3×3×3-4=23种。 (2)由于iiDdRrr植株中多了一个r基因,又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因此用iiDdRrr植株与基因型为iiDDrr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 Ⅰ.根据分析可知,突变体①减数分裂可产生R、rr、Rr、r四种配子,与基因型为iiDDrr的植株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iiD_Rr(红色)、iiD_rrr(白色)、iiD_Rrr(粉红色)、iiD_rr(白色),显然子代中红∶粉红∶白为1∶1∶2; Ⅱ突变体②减数分裂可产生R、Rr、rr、r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与基因型为iiDDrr的植株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1iiD_Rr(红色)、2iiD_Rrr(粉红色)、1iiD_rrr(白色)、2iiD_rr(白色),显然子代中红∶粉红∶白为1∶2∶3; Ⅲ突变体③减数分裂可产生R、rr两种配子,比例为1∶1,与基因型为iiDDrr的植株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iiD_Rr(红色)、iiD_rrr(白色),显然子代中红∶白为1∶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变异和基因与性状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47 - - 4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