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份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选B。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A. 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 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 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 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如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信号由分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传递到靶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两者细胞膜表面直接相互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故选D。 3.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A. DNA复制的场所 B. 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C. 分泌蛋白的运输 D. 细胞膜脂质的流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DNA复制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m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蛋白质;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细胞膜脂质的流动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 【详解】胸腺嘧啶为DNA特有的碱基,将其标记后合成的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材料,故可利用其研究DNA复制的场所,A正确;m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用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不能研究 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B错误;分泌蛋白的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形成囊泡运到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分泌小泡,通过细胞膜胞吐运出,与脱氧核苷酸无关,C错误;细胞膜中的脂质不含脱氧核苷酸,其流动与脱氧核苷酸无关,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细胞中不同的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来判断是否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 4.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 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 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B.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 C.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 D.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6.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 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随着血压降低对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弱,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激素调节,负反馈调节 D.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血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效应器),表明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血压升高时,通过调节导致“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由此可见,该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 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 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9.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0.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 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11.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 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 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详解】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A错误; 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起不到层析的效果,B错误; C、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C错误; D、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 故选D。 12.下列与反射弧和反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 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 直接刺激传入神经不能引起反射活动 D. 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或接受刺激的结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如果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就不能实现反射。 【详解】A、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A正确; 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 C、直接刺激传入神经不能引起反射活动,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C正确; D、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 D错误。 故选D。 13.某哺乳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动物。下列关于该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属于磷脂类物质 B. 性激素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 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D. 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类物质包含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分泌,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详解】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A错误;性激素可促进减数分裂,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如睾丸的发育,C 正确;该哺乳动物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其繁殖季节性激素合成较多,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A。 14.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下列情况可以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的是( ) A. 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 B. 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 C. 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 D. 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及肝糖原水解,从而降低血糖。 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详解】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面食中含有淀粉,在消化道经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会升高,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升高血糖,B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胰岛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故血糖会升高,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血糖下降,D正确。故选D。 【点睛】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呈协同作用,均可以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呈拮抗作用;肾上腺素与胰岛素呈拮抗作用,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 15.下列关于蛋白质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合成通常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 B. 携带肽链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2个tRNA结合位点 C. 携带氨基酸tRNA都与核糖体的同一个tRNA结合位点结合 D. 最先进入核糖体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在肽键形成时脱掉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为核糖体。 【详解】蛋白质合成中,翻译的模板是mRNA,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A正确;核糖体同时占据两个密码子位点,携带肽链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2个tRNA结合位点,通过反密码子与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B正确、C错误;最先进入核糖体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在肽键形成时脱掉氨基酸,继续运输其他氨基酸,D正确。故选C。 16.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详解】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选项正确。 17.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 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 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的组成如图所示: 【详解】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A错误;细胞内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正常代谢、遗传等生命活动,B 错误;淋巴细胞生存的环境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包括淋巴细胞,C错误;组织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 19.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点睛】 20.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分解,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A错误; B、激素只有调节功能,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 C、激素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 D、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正确。 故选D。 21.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细胞外液中Na+降低,则导致c点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 B、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 D、细胞外液中Na+降低,动作电位减小,则导致c点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和膜电位的变化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与膜电位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2.如图是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C. 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A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及其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与v、w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能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故选A。 23.下列关于人甲状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缺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B.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C. 甲状腺通过管道将甲状腺激素分泌到血液中 D. 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所有细胞都起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长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即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A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 C、甲状腺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错误; D、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知,甲状腺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和功能,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和功能,能够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和激素的作用特点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4.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有机分子,也是信息分子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不一定是有机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性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激素是信号传导的分子,属于配体,能够传达信息调节细胞的活动,A正确; B、激素通过调节各种细胞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B错误; C、激素运输到身体各部分,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分子,也可能是有机小分子,如性激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激素的化学本质,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激素的分类和化学本质,识记并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各种激素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5.神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B点位于AC之间。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 B. 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 C. 图2中若在AC之间给予适宜刺激,不一定能测到电位变化 D. 图2中若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B处未处理),观察到电表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图1中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排,但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A正确; B、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没有兴奋传导,所以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B错误; C、图2中若在AC之间给予适宜刺激,如果刺激部位在AC的中点B点,那么兴奋同时传至微电极的两侧,此时不能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图2中若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B处未处理),局部电流先传导到微电极左侧,后传导到微电极右侧,所以能测到电位的双向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产生的机理,理解膜电位的测量方法和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把握静息电位的产生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特点,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6.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如果该神经纤维在B处用药物普鲁卡因处理,使电流在此处不能通过,将微电极均置于B两侧的膜外,然后在A处给一个适宜刺激(如图2所示),那么测量的结果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中左电极连接膜内,右电极连接膜外,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呈现负数。 图2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在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 【详解】刺激A时,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右电极是外正内负,结合图1可知此时电压为负值;随着兴奋传至两电极之间,电压差恢复为0;在B处电流阻断,所以右电极处电位始终呈正值,与左电极没有电位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7.图1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的两极,图2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若从a处切断,刺激b处,效应器可有反应;图2若刺激②处,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 B. 在细胞A处给予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人体内任一反射都需B 、 C 、 D三种类型神经细胞参与 D. 兴奋在细胞B、 C 、 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图1 是反射弧的组成,皮肤细胞A是感受器,肌细胞是效应器,神经细胞B是感觉神经元,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神经细胞D是感觉神经元,兴奋在该图中的传导途径是A→B→C→D。 2、图2中,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神经中枢中的突触,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由题图可知,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图2中兴奋的传导途径是:⑤→④→③→②→①。 【详解】A、如果a处切断,刺激b处,效应器可有反应,但是不是反射;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②处,兴奋不能通过③传递,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A正确; B、细胞A处给与一个刺激,当兴奋传至a,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至b时,指针再发生一次反方向偏转,B正确; C、最简单的反射,只需要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参与,如膝跳反射,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换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C。 28.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的a密切相关 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的是主动运输 D. 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细胞膜的想流动镶嵌模型,图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Ⅰ侧含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细胞膜外侧,Ⅱ是细胞膜内侧;图2 是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胞吐过程,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f是突触后膜。 【详解】A、由分析可知,Ⅰ是细胞膜外侧,Ⅱ是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的b有关,B错误; C、图2中e是突触前膜,f是突触后膜,c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 D、图2中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引起膜电位变化,兴奋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以及物质运输和兴奋的传递过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流动模型的组成成分以及细胞膜的功能,能够识图分析突触的结构组成部分以及名称,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和兴奋的传递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9.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发现大脑“内置GPS”的科学家,大脑定位系统的一关键组成部分是“网格细胞”,这种神经细胞的兴奋能形成坐标系,可以精确定位和寻找路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网格细胞”能释放信号分子,能与其他细胞形成较多的突触 B. “网格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外的电位表现为负电位 C. 不同个体内“内置GPS”的性能存在差异 D. “内置GPS”上兴奋的传导都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网格细胞”是神经细胞,能够产生兴奋释放神经递质,可能与其他神经细胞形成较多的突触,故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故B正确;不同个体的遗传物质不同,所以不同个体内“内置GPS”的性能存在差异,故C正确;“内置GPS”上兴奋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0.科学家以狗为实验对象,发现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它可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分析下表有关实验,错误的是( ) 步骤 刺激 处理过程 胰液分泌 1 盐酸 注入正常狗小肠肠腔 有 2 盐酸 注入正常狗血液 无 3 盐酸 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向其小肠肠腔注入盐酸 有 4 盐酸 刮下小肠粘膜后与稀盐酸混合并磨碎,获取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 有 A. 上述实验是对照实验 B. 实验1、2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不是盐酸刺激胰腺的结果 C.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 D. ①组与③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 1、1与2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2与4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上述实验过程形成前后对照,A正确; B、实验1、2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不是盐酸刺激胰腺的结果,而与小肠肠腔有关,B正确; C. 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产生,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错误; D、分析实验的目的和表格可知,1与3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有误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C。 31.如图为某健康人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是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物质的组成成分,如ATP中含有的糖是脱氧核糖 B. A点后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 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肌糖原分解进而形成血糖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点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点时,血糖浓度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ATP中含有的糖是核糖,A错误; B、A点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 C、B点时,血糖浓度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糖,C错误;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错误。 故选B。 32. 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 A. 左肌肉 B. 右肌肉 C. 左肌肉和右肌肉 D. 都不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的是兴奋的传导,为双向的;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的是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2、兴奋传递到哪一块肌肉,就可以使那一块肌肉产生电位差,进而引起肌肉收缩。 【详解】根据题意,给③一强刺激,通过突触的传递左肌肉能产生收缩反应,由于③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故右侧肌肉也会收缩。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3.下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和b分 别是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不够高 B. 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 C. 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胰岛释放了大部分存激素 D. 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5-20分钟内血糖浓度在升高但a出现下降,故A错误;血糖浓度下降在峰值b出现之前,故B错误;由于胰岛释放大部分贮存的胰岛素,而新的胰岛素需要重新合成,所以出现a峰值,C正确;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是从20分钟开始,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3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地说:促进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转变成糖原或者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变成糖,总的说是减少血糖的来源,增加血糖的去路,使血糖含量降低。 【详解】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如活动缓慢,甚至是休克,再给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5.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和生理状况相同的A 、B 、C 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 d后进行第二次注射:向A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兔子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于第二次注射后三组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速率下降不同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组兔子由于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的下降速率最慢 B. A组兔子由于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的下降速率最快 C. B组兔子由于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的下降速率最快 D. C组兔子由于注射的是生理盐水,所以下降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由于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 【详解】A、A组兔子由于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慢,A正确; B、A组兔子由于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慢,B错误; C、B组兔子由于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快,C正确; D、C组兔子由于注射的是生理盐水,所以下降速率不变,D正确。 故选B。 3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相关的器官进行培养,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 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 B. 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 C. 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 D. 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的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分泌的激素减少。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的因素,A正确; B、3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TSH,B错误; C、由图可知,只有培养液或下丘脑时没有TSH的生成,而只有垂体时有较多的TSH生成,说明TSH是垂体分泌的,C正确; D、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37.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 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存在完整的反射弧 B. ⑥为传出神经纤维 C. 大脑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④⑤⑦ D. 若肌肉受到刺激不自主地收缩,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能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由①→②→③可完成刺激后肌肉收缩的反应,说明①→②→③是一条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根据突触结构组成可知,⑥为传出神经纤维,B正确; C、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C错误; D、肌肉受到刺激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的控制,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⑥,D正确。 故选C 38.图甲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c点将升高 B. 图甲c点、图乙③点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 C. 图甲b点、图乙②点时,神经元细胞膜处Na+内流 D. 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提高,A正确; B、图甲c点、图乙③点均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此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B正确; C、图甲b点、图乙②点均表示0电位,此时神经元细胞膜处Na+没有内流,之后Na+内流,C错误; D、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D 正确。 故选C。 39.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 B. 能合成酶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激素,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也不一定能合成酶 C.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有少量的是RNA。酶的特性是: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温和的条件。 【详解】A、激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高效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具有高效性,A正确;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专门的分泌腺或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激素能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B。 40.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 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D错误。 【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41.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 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 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 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③分泌增多,A正确; B、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含量少,反馈作用弱,①②浓度升高,B正确; C、图中共有2处负反馈调节,为③→下丘脑和③→垂体,C错误; D、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③都能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图中表示负反馈调节的箭头有2处,一个是③指向垂体的,一个是③指向下丘脑的。 42.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示意图,对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内,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都能促进①、②过程 B. 在人的线粒体中含有③④过程所需的酶,而不含有⑤⑥过程所需的酶 C. 在人体内会发生以上的全部反应 D. 在生物细胞内发生的④过程需要H2O作为反应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水解过程;③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⑤⑥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A、①过程是淀粉水解,在人体内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能促进②过程,但不能促进①过程,A错误; B、在人的线粒体中含有④过程所需的酶,不含有③过程所需的酶,③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人体内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含有⑤过程所需的酶,B错误; C、在人体内不会发生⑥过程,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 D、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需要H2O作为反应物,D正确。 故选D。 43. 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C能够使血糖浓度下降,可以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浓度上升,可以判断出D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CD维持血糖浓度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B错。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血糖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4.如果图中方框表示细胞,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①可能为高浓度的葡萄糖,④为胰岛素 B. 若图中细胞为体细胞,①为胰岛素,则其会促进该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C. 若④为胰岛素,则其形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参与 D. 若④为胰岛素,则③过程需要依赖②结构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中还需要线粒体功能。 2、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详解】A、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浓度,A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 C、胰岛素是由固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并分泌的,此过程不需要溶酶体的参与,C错误;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是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45.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在④中流动 B. 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 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 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①②、②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即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4、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分析可知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A、题图中的④为淋巴,淋巴细胞位于血浆和淋巴中,A正确; B、题图中的①为血浆,其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环境是组织液,即图中②,C正确; D、图中①~④各体液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①血浆和②组织液、②组织液和③细胞内液,而②组织液和④淋巴不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4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由图体现了内环境的作用: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改变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变化的因素有: ①细胞的代谢活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答案】 (1).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外界环境的变化 (3). 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4). 蛋白质 (5). 无机盐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三个方面。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①表示吸收;III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为皮肤。 【详解】(1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以及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识图分析可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而细胞代谢会影响到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3)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因此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以及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关系,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作用以及理化性质,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各部分结构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7.下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根据图示和相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我们也把这种电信号称为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某种药物是否“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可把图中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从_____(填字母)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从_____(填字母)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3)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_____________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有关。 (4)医生指尖采血时,即便针刺指尖,成年人也会配合医生,不会产生缩手反射,说明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冲动 (2). A (3). B (4). C (5). B (6). 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 (7). 新突触的建立 (8). 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调控 【解析】 【分析】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根据图中突触的结构可知,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 【详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我们也把这种电信号称为神经冲动。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4是传出神经,2是传入神经,所以将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2传出神经的A点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可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图中C处是突触间隙,要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将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突触即C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3)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4)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医生指尖采血时,即便针刺指尖,成年人也会配合医生,不会产生缩手反射,说明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以上现象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及特点,识记记忆形成的原因和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实验药物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影响,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48.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为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0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 (2)若用5% H2S0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 H2S0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___。若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然后剌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__________。 (3)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用简便的一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2).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 (3). 感受器受损 (4). 无法产生 (5). 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3、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1)通过分析题干部分实验步骤,用1%H2S0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兴奋从感受器传递到效应器,要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其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也需要时间,因此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 (2)若用5%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说明是感受器受损。若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 通道,然后剌激该神经,由于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使得Na+不能内流,因此其动作电位将无法产生。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经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根据以上特点的分析,因此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则可以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以及传递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理解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 49.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B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 (1). 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2). 切除垂体 (3).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4). 生长 (5). 促甲状腺 【解析】 【分析】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情境,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进而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围绕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等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详解】(1)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因变量是通过检测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来反映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结合题意所示的实验方法(切除法)、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①A组(对照组)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实验组)要切除垂体;③的内容为“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育,二者共同协调,机体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则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点睛】解答实验题的切入点为找准实验目的,由此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做到在实验设计或完善实验步骤中有的放矢。实验处理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在措辞中往往有“相同”、“一致”等字眼;在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记录测定的实验数据时,依然在措辞中体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经常有“相同条件下”、“每隔一定时间”等字眼。把握上述要点,本题便可形成如下清晰的实验思路: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幼小动物 切除垂体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对照组 幼小动物 不做任何处理(不切除垂体),只切开皮肤 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