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8-4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三)学案
课时4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三) 见《自学听讲》P189 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① 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脾脏等。 (2)免疫细胞:包括② 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前者不具有特异性;后者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③ 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④ 、溶菌酶等。 2.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⑤ 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⑥ 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 ⑦ 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⑧ 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 (续表)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识别抗原,与⑨ 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2) :监控体内衰老、坏死和癌变的细胞并清除。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失调疾病 2.免疫学的应用 (1) 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 可以检测并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 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①生成、成熟 ②吞噬 ③骨髓 ④淋巴因子 ⑤造血干 ⑥浆 ⑦胸腺 ⑧B细胞或记忆B细胞 ⑨靶细胞 ⑩B细胞或T细胞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监控和清除 过敏反应 艾滋病 疫苗 人工标记的抗体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为什么免疫系统能够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菌,却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提示 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 T 淋巴细胞, 当 T 淋巴细胞大量被杀死之后, 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 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高考对艾滋病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等。 例 艾滋病不仅损害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严重流行时,必然会危害人们的经济生活,影响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遏制和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是( )。 A.树立正确的性爱观,恪守规范的性行为 B.安全用血,防范血液接触感染 C.不以任何方式吸毒,对毒品说“不” D.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解析 由题干描述得知,遏制和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所以D项是正确的选项;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不是根本措施。 答案 D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 4.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5.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效应细胞。 1.(2016年海南高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解析 免疫系统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A项错误;吞噬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病原体,也可以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免疫缺陷病,C项错误;免疫系统能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的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年全国乙高考)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题意知,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病毒甲破坏B细胞,同时使T细胞功能丧失,因此动物乙的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的过程中,疫苗属于抗原物质,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功能是在抗体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功能,当病毒甲再次感染机体时,可以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消灭,避免人体发病。(3)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运输生物大分子,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3.(2016年北京高考)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 刺激机体产生 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 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 。 (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①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i、ii、iii、iv处(填“A”“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抗体 组别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i ii 对照组1 iii iv 对照组2 同ii 同ii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 。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提供两种思路: 。 解析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据图1可知,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的血液中抗EV-G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乙和对照组,故应选取甲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3)据图2可知,单克隆抗体和病毒混合,加入单抗Ⅲ、Ⅴ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较低,因此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Ⅲ、Ⅴ。(4)①为检测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设计实验。注意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5)一个抗原的表面不只有一个抗体结合位点,可能有多种,目的就是让抗原最终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分解。因此三种思路,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答案 (1)抗原 特异 (2)甲 (3)Ⅲ和Ⅴ (4)①方案一:i.B,ii.A,iii.无关抗体, iv.A,方案二:i.A,ii.B,iii.无关抗体,iv.B ②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 (5)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 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 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答出两种思路即可) 见《自学听讲》P191 1.为什么我们经常跟各种病原体接触,但不会经常生病? 提示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多数情况下被非特异性免疫阻挡或杀灭。 2.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它们属于第二道防线吗? 提示 不属于,因为与外界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3.结合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分析吞噬细胞参与了哪些防线? 提示 参与了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 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1.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3.与免疫细胞有关的四个易混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或T细胞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4)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例1 下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解析 图中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为T细胞,则b为B细胞,c和d分别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有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b)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d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核DNA是相同的,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了功能的不同。 答案 C 例2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B.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C.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D.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 解析 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B项正确;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C项正确;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D项正确。 答案 A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的过程 从上面的图解可以看出,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时所发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1)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2)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 从上面的图解可以看出,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时所发生的细胞免疫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1)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大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失去寄生基础的病原体被吞噬、消灭。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 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 免疫细胞 主要是B细胞 主要是T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关系 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通过细胞免疫途径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③若T细胞被破坏,则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 4.免疫过程中的物质和细胞功能归纳 (1)与抗体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抗体是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加工、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若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少部分保留。 (3)淋巴因子是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机体免疫有加强作用,在体液免疫中能起作用。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4)细胞免疫中,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成为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不死亡,释放出的抗原还需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 ①概念: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做出反应,即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②二次免疫及其特点: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的变化 “三看法”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一看参 战对象 若以“物质(抗体)”参战,为体液免疫;若以“细胞(效应T细胞)”参战,则为细胞免疫 (续表) 二看攻 击目标 对付细胞外的抗原——体液免疫;对付细胞内的抗原及细胞(包括坏死或病变、衰老细胞)——细胞免疫 三看免 疫结果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例3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e为记忆T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细胞g为记忆B细胞。其中对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有b、c、d、e、g,⑤代表的是细胞免疫、⑥代表的是体液免疫,A、B项错误;HIV主要破坏T细胞,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将不能进行,但还可保留部分体液免疫,C项正确;记忆细胞发挥作用,至少是相同抗原第二次入侵机体,D项错误。 答案 C 例4 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图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 。 (2)图中的d是 ,它能够跟 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细胞。 (4)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 系统协调配合的结果。 解析 (1)图中依赖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的过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c细胞产生抗体,表示浆细胞,则b细胞的名称为记忆B细胞。(2)图中的d是抗体,它能够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4)人体的稳态维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 (1)体液 记忆B细胞 (2)抗体 抗原 (3)T(T淋巴) (4)神经—体液—免疫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 1.常见免疫失调病的比较 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所致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2.艾滋病 艾滋病(AIDS) 具体解释 全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存在部位 血液、精液、唾液、乳汁等 作用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逐渐丧失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传播途径 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图中A、B、C、D表示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据图可知: (1)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2)由于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破坏,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HIV浓度升高。 (3)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4)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非特异性免疫及小部分体液免疫被保留)。 (5)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呈负相关。 (6)艾滋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恶性肿瘤,这说明第三道防线还能消灭体内的异常细胞,抑制体内肿瘤的产生。 4.免疫学应用 (1)预防接种:对人或动物接种疫苗,使机体获得免疫能力。 (2)疾病的检测:运用抗原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3)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最大难题是实施手术后,免疫系统会将移植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 1.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 (1)免疫错误: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自身免疫病。 (2)免疫过强:对“过敏原”过度敏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缺陷→免疫缺陷病。 2.两组易混概念辨析 (1)混淆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①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区别: a.发生时间不同: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 b.抗体分布不同: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2)混淆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5 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下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淋巴细胞 C.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 解析 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图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属于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A项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项错误;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肌肉收缩,C项正确;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后者不是,D项错误。 答案 C 例6 乙肝病毒简称HBV,是一种DNA病毒颗粒。禽流感病毒为单链RNA病毒,有多种亚型。回答下列问题。 (1)乙肝病毒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中后,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细胞免疫消灭之,即通过 细胞使 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2)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一旦HBV侵入机体, 会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的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此称为二次免疫应答,特点是 。 (3)当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时,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 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最终使机体体温升高。 (4)人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禽流感能否通过接种疫苗来长期有效预防? 。理由是 。 解析 (1)细胞免疫即通过效应T细胞使宿主(或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2)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一旦HBV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此称为二次免疫应答,特点是反应快、反应强烈。(3)当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时,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最终使机体体温升高。(4)由于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所以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长期有效预防。 答案 (1)效应T 宿主(或靶) (2)记忆(B)细胞 反应快、反应强烈 (3)下丘脑 (4)不能 疫苗具有专一性,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效,而禽流感病毒是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1.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2.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3.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见《针对训练》P69 基 础 题 1、2、3、4、8、10、11 拓 展 题 5、6、7、9、12 下图表示不同细胞,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B.各类细胞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表达的基因不同 C.c和d在不同的场所中发育而成 D.二次免疫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 由图可知,a为血细胞,b为免疫细胞,c为B细胞,d为T细胞,e为记忆B细胞,f为记忆T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血细胞和免疫细胞,A项正确;各类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项正确;c在骨髓中发育成熟,d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项正确;二次免疫主要与e和f有关,D项错误。 答案 D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下图是它们之间的部分相互作用模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 B.细胞A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C.物质Ⅰ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解析 物质Ⅰ为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C增殖、分化,细胞D为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A项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但无特异性识别作用,B项错误;物质Ⅰ(淋巴因子)和物质Ⅱ(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只有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项错误。 答案 C 下列生物或结构中,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又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 )。 ①细菌 ②病毒 ③花粉 ④癌细胞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细菌、病毒、花粉、癌细胞都可以成为抗原,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又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 D 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只具有内分泌功能 B.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细胞X C.细胞X与细胞Y的RNA不完全相同 D.物质甲为淋巴因子 解析 下丘脑除能分泌有关激素外,还参与神经调节;图中细胞X可能是记忆B细胞或B淋巴细胞,细胞Y为浆细胞,细胞X的增殖能力应该大于细胞Y;细胞Y由细胞X分化而来,所以两者的RNA不完全相同;垂体释放的物质甲应为生长激素。 答案 C 2014年1月,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雾霾中含多种病菌,部分会引起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雾霾也是肿瘤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肺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病毒侵入肺部细胞后,免疫系统通过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C.一些微粒引起的过敏反应比较强烈,所以容易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肺部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增多是其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 解析 呼吸道黏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病毒侵入肺部细胞后,通过效应T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B项正确;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项错误;癌变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D项错误。 答案 B 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 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罹患自身免疫病 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的编程性死亡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对抗原识别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所以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与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项错误;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 抗体可能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导致自身免疫病,C项正确;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受环境影响,D项正确。 答案 B 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强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解析 蛇毒是抗原,A项正确;“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属于被动免疫过程,B项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会激发马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项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到马体内的目的是激发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足够数量的抗体,D项正确。 答案 B 下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 B.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⑧增殖、分化有关 C.如果图甲中的细胞②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全部丧失 D.图甲中的细胞②和细胞⑦都可以识别抗原 解析 图甲中有抗体产生,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A项错误;二次免疫主要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有关,B项正确;T细胞缺失后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C项错误;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没有识别作用,D项错误。 答案 B 2013年8月,北戴河海滨屡次出现海蜇伤人事件。已知海蜇毒素量微小时可被机体免疫系统慢慢消除,量较大时可引发机体较强的组织胺反应,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也很强,严重时可导致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蜇毒素所引发的机体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 B.海蜇毒素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使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而发生水肿 C.过敏反应属于机体免疫缺陷病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解析 海蜇毒素属于外毒素,所引发的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组织胺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并使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免疫缺陷病;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答案 A 免疫工作者分别对破坏骨髓和胸腺的甲、乙两组小鼠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A.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B.甲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 C.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 D.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能力,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解析 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必不可少。破坏骨髓后,甲组小鼠因缺乏造血干细胞而丧失特异性免疫,补充造血干细胞后,因无骨髓而无B细胞,但造血干细胞可在胸腺中发育为T细胞,从而恢复细胞免疫能力。破坏胸腺后,乙组小鼠因缺乏T细胞而丧失部分特异性免疫能力,其本身可产生造血干细胞,故补充造血干细胞后对其免疫能力的恢复没有作用。 答案 A 下图表示某种抗原呈递细胞(APC)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APC细胞能表达TLR蛋白,进而激活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如果使TLR基因发生突变,小鼠的免疫系统不能发现细菌,则推测该细胞在免疫中具有 作用。若TLR蛋白过多,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引发 病。 (2)受病原体刺激后,APC会启动核内相关基因,合成某种免疫活性物质,以 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直接杀死入侵的多种病原体,该过程属于 免疫。上述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 (填“抗体”“淋巴因子”或“溶菌酶”)。 (3)APC还能摄取、加工病原体蛋白,将其呈递给T细胞,可见APC是 免疫的启动者。APC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是细胞 的结果。 (4)除病原体外,免疫调节也可以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解析 (1)依题意,TLR基因突变后,小鼠的免疫系统不能发现细菌,说明小鼠对细菌的识别能力降低,可推测APC细胞在免疫中具有识别作用。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引起的是自身免疫病。(2)免疫活性物质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淋巴因子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抗体具有特异性,不能杀死多种病原体,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可作用于多种病原体,所以该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3)APC摄取处理抗原后,将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参与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APC细胞属于吞噬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4)免疫系统可监控和清除体内异常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答案 (1)识别 自身免疫 (2)胞吐 非特异性 溶菌酶 (3)特异性 分化 (4)监控和清除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根据图分析问题: (1)B为 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B激素分泌量 。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 。 (2)Graves氏病是一种 病。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Graves氏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D物质的合成和F过程,D物质为 ,F过程代表 。 (3)健康人受到刺激后,使垂体的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4)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 。 解析 (1)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机制,可知A、B、C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2)Graves氏病患者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所以Graves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物质为淋巴因子,F过程代表增殖、分化。(3)根据分级调节机制,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是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答案 (1)促甲状腺 少 一方面患者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另一方面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2)自身免疫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分级调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