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学案 考点突破 素养达成  群落的结构及物种组成(国考5年未考)‎ ‎(地方卷:2018海南、浙江卷;2017海南、北京、江苏卷;2016北京、天津、海南卷;2015浙江、四川、海南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几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 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 蛙与昆虫 考问2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3)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①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②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易错警示 与群落结构有关的3点提示 ‎(1)大鱼吃小鱼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3)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群落相关基础知识考查 ‎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答案:D ‎2.[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答案:A ‎3.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017·江苏卷,T24](√)‎ ‎(2)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互利共生、‎ 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2015·海南卷,T22BC](×)‎ ‎(3)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2014·海南卷,T19C](√)‎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卷,T5D](√)‎ ‎(5)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2013·海南卷,T29(4)](√)‎ ‎(6)一块农田中的田鼠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2012·全国卷,T3A](×)‎ ‎(7)群落中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012·全国卷,T4B](√)‎ ‎(8)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卷,T4D](×)‎ ‎(9)农田中豌豆和杂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关系依次为竞争、互利共生、寄生。[2012·全国卷,T3改编](√)‎ ‎(10)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2012·广东卷,T4A](×)‎ ‎(11)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2012·海南卷,T17B](×)‎ ‎(1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卷Ⅰ,T4D](×)‎ ‎[高考VS,教材]‎ 高考溯源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3 P71~75,考查角度侧重群落的结构,准确界定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及群落水平结构与成因是解题关键。‎ ‎[即时对练] (必修3 P72资料分析改编)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了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 B.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C.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 D.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图a显示两种草履虫间呈现竞争关系,混合培养时对尾草履虫不利;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 答案:C  种间关系考查 ‎4.[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答案:A ‎5.[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答案:B ‎6.[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不利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答案:D ‎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答案:D ‎8.[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项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 答案:D ‎9.[2015·四川卷]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答案:A 名师点睛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模拟题组——预趋势  群落种间关系分析 ‎1.[经典模拟]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轴、猎物数量为Y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  )‎ 解析:由图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猎物增加→捕食者增加→猎物减少→捕食者减少。只有图D所示满足这种波动。‎ 答案:D ‎2.[2019·山东聊城模拟]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解析: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最先达最大值,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正确;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错误;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正确。‎ 答案:B  群落的空间结构 ‎3.[2019·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仿真卷]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是种群的特征,故C错。‎ 答案:C ‎4.[2019·南京市高三模拟]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山)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产量。‎ 答案:C  群落结构的综合考查 ‎5.[2019·陕西民族学院附中检测]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答案:A ‎6.[2019·湖北高三模拟]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D.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会增大 解析:大熊猫属于栖息地原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等的数量、分布等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正确;放归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正确。‎ 答案:A  群落的演替(国考5年2考)‎ ‎(全国卷:2015全国卷Ⅰ;2014全国卷;地方卷:2018海南、江苏卷;2015浙江卷;2014山东、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环境 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共同点 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考问2 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考问3 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易错警示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两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群落演替的基础知识考查 ‎1.[2015·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在自然演替中,灌木阶段物种多样性比草本阶段大,群落的丰富度大,A错误;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起到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和鸟类的栖息地,其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比较,灌木阶段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错误;在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的有机物越来越多,通气性越来越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存,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答案:D ‎2.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卷,T5C](×)‎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013·福建卷,T3D](×)‎ ‎(3)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2012·海南卷,T17D](√)‎ ‎(4)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2012·海南卷,T24D](×)‎ ‎(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卷,T6C](√)‎ ‎[高考VS,教材]‎ 高考溯源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3 P78~81,考查角度侧重群落演替的类型确认,两类群落演替的过程、特点等。‎ ‎[即时对练] (必修3 P82基础题T4改编)一个湖泊生物群落经一系列演替后,可以变成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有哪个阶段(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解析:湖泊生物群落演替的次序包括:沼泽→湿地→草原→森林,故应选A。‎ 答案:A ‎3.[2013·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根据上表可知,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明显增多,B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答案:B  群落演替的综合考查 ‎4.[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 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在三个阶段中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其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答案:D ‎5.[2014·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而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因而在自然条件下,也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6.[2018·海南卷,29节选]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A ‎1 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答案:(1)C A B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7.[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模拟题组——预趋势  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分析 ‎1.[经典模拟]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自我调节能力 强 弱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解析: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动植物类群丰富度不断增加,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多。‎ 答案:C ‎2.[经典模拟]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解析: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 答案:B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综合分析 ‎3.[2019·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越小,则群落演替越慢,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或降低,B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要历经竞争平衡阶段,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答案:C ‎4.[原创]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解析: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 答案: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