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4讲 稳态与体温调节考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4讲 稳态与体温调节考点

第24讲 稳态与体温调节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B)。2.体温调节(A)。‎ 考点一 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稳态 ‎1.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 ‎(3)内环境的化学成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②血浆的正常pH为7.35~7.45,这与它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 ‎③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特别提醒 与内环境有关的3组易混名词 ‎(1)血液≠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3)内环境≠体内液体 ‎①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②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2.稳态 ‎(1)概念: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①需要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②有赖于反馈调节,其中以负反馈为主。‎ ‎(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有关内环境成分及相互关系的判断 ‎(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到体液的1/3( √ )‎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 ‎2.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判断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HPO维持( × )‎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 ‎(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 ‎(2)说出根据单双箭头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技巧。‎ 提示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3)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1.细胞通过内环境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 ‎(1)血浆pH调节的过程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命题点一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A.②③⑦ B.②④⑥ C.①②③⑦ D.③⑤⑦‎ 答案 A 解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激素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进入胃中的牛奶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肌肉注射的青霉素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⑦正确,故选A项。‎ ‎2.(2017·仪征模拟)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 A.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 答案 B 解析 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项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发生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B项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项错误;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命题点二 内环境稳态相关图表的分析 ‎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 C.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A项错误;③中的水来自②和④,B项错误;④中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既可以使细胞外液pH值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项正确;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项错误。‎ ‎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答案 ABC 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 量高很多。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由于多种因素调节,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不是稳定不变。‎ ‎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体液是________,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________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 答案 (1)D 细胞内液 A 组织液 ‎(2)淋巴 左右锁骨下静脉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无机盐、蛋白质 HCO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解析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D(细胞内液);绝大多数细胞周围的液体是A(组织液),故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单向循环,故为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pH值的调节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故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HPO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 考点二 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2)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结构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3.体温的调节过程 ‎(1)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2)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1)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 )‎ ‎(2)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 )‎ ‎(3)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 )‎ 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2)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与激素c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什么?‎ 提示 肾上腺素。‎ ‎(3)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弱、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4)体温调节是在什么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的?‎ 提示 都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 命题点一 体温调节的过程图解分析 ‎1.(2017·盐城中学质检)下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答案 D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故A项正确;图中①→③→④→⑤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故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故C项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中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散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进入寒冷环境初期,人体的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若人体的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该个体的体温会上升甚至发热,D项错误。‎ ‎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激素①分泌增加促进③的含量增加,从而使②的含量增加,A正确;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B正确;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C错误;图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并且图中激素参与体温的调节,因此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命题点二 体温调节的相关曲线分析 ‎3.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ABD 解析 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项正确;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B项正确;第100分钟时,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C项错误;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正确。‎ ‎4.(2017·南通启东中学质检)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 D 解析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间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错误。‎ 命题点三 体温调节的实验探究 ‎5.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答案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或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加快(或增强)‎ 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41 ℃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主要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室温是动物甲正常的温度环境,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41 ℃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无论是在炎热条件下还是在寒冷条件下,体温只要维持稳定,则产热量一定等于散热量。‎ ‎4.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2.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请写出其反射过程: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 ‎3.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同学们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夏季,医生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依据是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最终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 A 解析 组成内环境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物质,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水和无机盐离子可以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20 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故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故C、D错误。‎ ‎2.(2015·江苏,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 答案 B 解析 A项错,Na+浓度细胞内液小于细胞外液;B项对,细胞内液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平衡;C项错,K+浓度细胞内液大于细胞外液;D项错,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细胞内液氧气浓度低。‎ ‎3.(2017·连云港质检)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 B.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免疫无关 答案 D 解析 目前普遍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2017·南通调研)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其放电频率随体温变化而变化,如下图所示,S点(曲线a与b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分别表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元放电频率随下丘脑温度变化的曲线 B.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S点将右移,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体温升高 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D.体温持续偏低虽会降低体内酶的活性,但体温升高后可恢复,故对人体基本无害 答案 B 解析 a、b分别表示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下丘脑温度变化的曲线;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体温持续偏低会降低体内酶的活性,也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对人体组织器官会造成伤害。‎ ‎5.(2017·南通、泰州一模)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来自外周(皮肤、黏膜、内脏等)和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神经冲动经汇集、整合后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生理反应,图中①~⑫代表神经元,“+”和“-”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方框内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人体的________(填器官)中。‎ ‎(2)若给予神经元②一次适宜刺激,兴奋部位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神经元②上产生的兴奋通过____________(填物质)将兴奋传递到神经元③,并能在____________(填部位)产生相应的感觉。与此同时,图中除神经元③外还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的神经元有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3)医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着凉后可能引起高热,研究发现高热病人体内代谢活动会明显增强,进而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具有许多突起 下丘脑 (2)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再转变为正电位) 神经递质 大脑皮层 ④⑥⑦ (3)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同时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等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机体代谢过旺,会造成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积累 解析 (1)神经元具有许多突起可以与更多细胞形成紧密联系,有利于兴奋的传导。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图中方框内神经元是体温调节中枢的组成部分。(2)未接受刺激时,神经元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接受适宜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外电位是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大脑皮层是机体的感觉中枢,所以在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神经元②产生的神经递质可以直接引起③④⑥⑦兴奋,但对神经元⑪起抑制作用。神经元⑥对神经元⑫起抑制作用,神经元⑦对神经元⑧起抑制作用,导致后续神经元均不能产生兴奋。所以除神经元③外,还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的神经元有④⑥⑦。(3)进入温度很低的环境中,由于低温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同时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等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易引起发热。当机体发生高热时,体内代谢增强,造成供氧不足,细胞会发生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引起酸中毒。‎ ‎1.(2018·苏州中学联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 D 解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内环境,不是血液,A 项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项错误;内环境中没有糖原,糖原存在于细胞内,C项错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浆中,也可发生在组织液和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D项正确。‎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作内环境 B.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D.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A项错误;并不是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C项错误;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项正确。‎ ‎3.(2017·句容质检)如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B.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 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项正确;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尿素,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项正确;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D项正确。‎ ‎4.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答案 ABD 解析 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B正确;①血浆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水、无机盐等,但不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位于组织液中,C错误;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D正确。‎ ‎5.(2017·无锡模拟)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散热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减弱,汗液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C项正确;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B项错误;散热是一个热量传导的过程,因而寒冷环境中身体与外界环境温差大,散热量增加,D项正确。‎ ‎6.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的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不自主的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 BCD 解析 不自主的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项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所导致的,B项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项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项正确。‎ ‎7.(2017·南通、泰州一模)人体的内环境组成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体①②④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B.液体①的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比液体③高 C.液体④的渗透压大于液体③,有利于物质交换 D.过敏反应可导致液体③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D 解析 图中①为血浆,②为淋巴,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①②③构成内环境,A项错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在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低,B项错误;细胞生活在等渗溶液中形态和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有利于物质交换,所以液体④的渗透压等于液体③,C项错误。‎ ‎8.(2018·太仓调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____________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 ‎(6)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____________,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  ]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______。‎ ‎(8)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变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7.35~7.45 缓冲 (4)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pH (5)③ 组织液 水肿 (6)⑤ 红细胞 基因突变 (7)② 增大 (8)小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9.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答案 ACD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不经过b液运输;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被组织细胞利用,浓度下降,同时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弥散到血浆中,血浆中CO2浓度升高;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能力相对增强,造成a液增多。‎ ‎10.(2018·镇江调研)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与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B.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D.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答案 C 解析 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A项正确;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此时产热和散热都增多,体温维持稳定,C项错误;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的现象,而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D项正确。‎ ‎11.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____________。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 ‎(3)过程b由激素________________促进;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机体可如何处理乳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C最可能是________细胞,胰岛素可促进________过程(用字母表示)。‎ 答案 (1)淋巴、血浆 ①、③‎ ‎(2)细胞内液 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 ‎(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乳酸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 ‎(4)肝 a、c 解析 (1)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管和血管中,其内环境是淋巴、血浆。淋巴循环为单向的,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3)过程b为糖原分解的过程,由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进;当细胞中产生过量乳酸时,乳酸可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4)细胞C内可进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故最可能是肝细胞,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12.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当人体处在41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_______大量内流而形成________电位。‎ 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5)Na+ 动作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由于体温调节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故其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寒冷条件下,人体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分析、综合后再沿传出神经传递到各效应器,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尤其是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当人体处于高温外界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蒸发散热。神经产生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Na+大量内流,从而形成动作电位。‎ ‎13.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_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________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 (3)大脑皮层 解析 (1)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具有作用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运动后大量出汗,机体失水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需及时补充水分。(3)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