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ø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ø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浙科版 酶 作业 一、选择题 ‎1.把分解乙醇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进纳米级小笼子做成的“防护服”中,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乙醇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用于分解乙醇的酶可能是脂质 B.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厌氧呼吸的产物 C.“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D.该成果中用于分解乙醇的酶应放在最适温度下贮藏 答案 C 解析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依据题意,分解乙醇的酶的化学本质不是RNA,那肯定是蛋白质,A错误;人体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是乙醇,B错误;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见该“防护服”的作用是防止酶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分解,C正确;酶在最适温度下活性最高,在较低温度下酶的活性虽受到抑制,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应放在低温条件下贮藏,D错误。‎ ‎2.(2018·衢州江山质检)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 B 解析 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抑制酶的活性,不会破坏其空间结构,B错误。‎ ‎3.如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 B.该图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 C.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 D.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不可逆的 答案 D 解析 氨基酸需要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因此该过程中会产生水,A正确;图中酶和底物特异性结合,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B正确;图中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C正确;从图中可看出,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可逆的,D错误。‎ ‎4.(2018·温州中学统考)下表是关于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步骤 编号 ‎1‎ ‎2‎ ‎3‎ ‎4‎ ‎5‎ 注入淀粉溶液 注入蔗糖溶液 注入某种酶溶液 注入本尼迪特试剂并热水浴加热 观察现象 试管Ⅰ ‎2mL ‎-‎ ‎2mL ‎2mL A 试管Ⅱ ‎-‎ ‎2mL ‎2mL ‎2mL B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无关变量是底物的用量、反应温度等 B.步骤3可以选用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 C.若步骤3选用新鲜的蔗糖酶,则现象A是产生红黄色沉淀,现象B是无红黄色沉淀 D.该实验还可选用碘-碘化钾溶液作为检测试剂 答案 B 解析 本实验用同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来研究酶的专一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酶可以选择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A项错误、B项正确;若选择新鲜的蔗糖酶,试管Ⅰ中的淀粉不能被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现象A是无红黄色沉淀,试管Ⅱ中的蔗糖能被蔗糖酶催化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现象B是出现红黄色沉淀,C项错误;蔗糖及蔗糖的水解产物都不能与碘-碘化钾溶液发生颜色反应,故用碘-碘化钾溶液无法判断蔗糖是否被催化水解,D项错误。‎ ‎5.(2018·温州模拟)某学习小组对某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A.Cl-是该酶发挥催化作用所必需的 B.Cu2+与酶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C.Cu2+和Cl-共同作用对该酶催化活性无影响 D.三组实验的最大反应速率均受酶量限制 答案 D 解析 由以上分析知,Cl-可提高该酶的活性,而该酶在不加Cl-时仍具有活性,仍能发挥催化作用,A错误;由以上分析知,Cu2+可抑制该酶的活性,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不能判断Cu2+与酶是否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B错误;由以上分析知,Cl-可增强该酶的活性、而Cu2+可抑制该酶的活性,而无法判断Cu2+和Cl-‎ 共同作用于该酶时对该酶催化活性的影响,C错误;三组实验的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其反应速率均达到最大(不能继续升高),其限制反应速率进一步升高的因素均是酶量(酶浓度),D正确。‎ ‎6.(2019·台州模拟)如表为探究酶的催化特性所进行的实验基本过程及结果,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H2O2溶液 ‎4mL ‎4mL ‎4mL ‎4mL ‎4mL ‎4mL 其他物质(等量)‎ 蒸馏水 新鲜唾液 二氧化锰 猪肝研磨液 煮沸的猪肝研磨液 ‎5℃的猪肝研磨液 实验现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A.比较1、2、4试管,可以得出酶具有专一性 B.比较1、3、4试管,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C.将5、6试管转入37℃水浴锅中,气泡产生速度相同 D.反应结束后3、4试管中产生的气体量相等 答案 C 解析 1、2和4三支试管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1、3和4试管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3号试管是无机催化剂,4号试管是酶,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温度适当升高时,酶活性可以恢复,但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降低温度,酶活性不会恢复,C错误;由于反应物的量是一定的,所以反应结束后,产物的量是一样的,D正确。‎ ‎7.下图表示在最适条件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温度上升5℃,b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B.a点时,部分麦芽糖酶没有参与催化反应 C.如果麦芽糖酶量增加一倍,b点将向右上方移动 D.可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了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答案 D 解析 图示曲线是在最适条件下得出的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当温度上升5‎ ‎ ℃时,麦芽糖酶的活性下降,b点将向左下方移动,A项正确;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麦芽糖的量,故有部分酶没有参与催化反应,B项正确;bc段反应速率不变的原因是受到了麦芽糖酶数量的限制,故该酶量增加一倍后,反应速率加快,b点将向右上方移动,C项正确;麦芽糖与麦芽糖的分解产物葡萄糖都是还原糖,因此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来鉴定麦芽糖是否被完全分解,D项错误。‎ ‎8.如图为在某温度和pH条件下,人血液中的碳酸酐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底物浓度为a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B.底物浓度为b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C.底物浓度为a时,改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可能改变 D.底物浓度为b时,改变反应pH,反应速率可能改变 答案 B 解析 a点时底物浓度是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a点时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A正确;b点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量,增加底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底物浓度为a时,改变反应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反应速率可能改变,C正确;底物浓度为b时,改变反应pH,会影响酶的活性,反应速率可能改变,D正确。‎ ‎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促使核酸合成或分解的酶,统称为核酶 B.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其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 C.RNA聚合酶不仅作用于RNA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也能作用于DNA的氢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因此反应过程中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能促使核酸合成和分解的酶分别为核酸合成酶、核酸水解酶,而核酶是化学本质是RNA的酶的统称,A错误;同一个体内不同部位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也不同,B错误;RNA聚合酶在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的过程中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在转录过程中也可作用于双链DNA分子中的氢键,使双链DNA解旋,C正确;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变,但在反应过程中酶与相应底物结合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D错误。‎ ‎10.(2018·绍兴模拟)如图是在最适宜温度下,pH对某种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的最适pH范围比较宽 B.过酸或过碱条件下该酶都可能失去活性 C.该酶的活性可达到100%,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若升高温度,该酶的最高活性会降低 答案 C 解析 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该酶在pH为6~11时,酶的活性是一样高的,所以该酶的最适pH范围比较宽,A正确;过酸或过碱都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活性丧失,B正确;酶的高效性表现在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C错误;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活性降低,D正确。‎ ‎11.有机磷农药残留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探究温度与植物体有机磷农药(对植物酯酶产生抑制作用)残留量的关系,可用植物酯酶法进行。科研人员用内乡188小麦幼苗的植物酯酶粗提取液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用底物分解后产物吸光值表示植物酯酶的活性大小,酶的活性与吸光值成正比)。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植物酯酶粗提取液需在低温条件下制备和保存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不需设置重复实验 C.本实验也可说明离开活细胞后,植物酯酶仍具有活性 D.本实验中,45℃时该植物体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最少 答案 B 解析 制备和保存植物酯酶应在低温条件下,以确保植物酯酶不被分解且活性能够恢复,A正确;本实验设置的9组处理中,每组可设置3个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结果更准确,B错误;本实验是用植物酯酶提取液做的实验,也可说明离开活细胞后,植物酯酶仍具有催化能力(或活性),C正确;由题干可知,植物酯酶活性的大小可用来推测植物体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多少,45℃时,植物酯酶的活性大,说明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最少,D正确。‎ ‎12.如图1表示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及pH为b时,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关预期正确的是(  )‎ A.若将pH调整为a,则d点左移、e点下移 B.若将温度升高5℃,则d点右移、e点不移动 C.若将pH先调整为c,再调整回b,则d、e点不移动 D.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则d点左移、e点上移 答案 B 解析 图2 pH值条件为最适pH,因此若将pH调整为a,酶的活性下降,则d点右移,e点不变,A错误;图2所示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当温度升高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正确;若将pH先调整为c,则酶活性丧失,因此再调整回b,酶没有催化作用,不会有麦芽糖的生成,C错误;若增加α淀粉酶的量,反应速率加快,则d点左移,e点不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余姚模拟)乌龙茶是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①制作原理: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②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被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填细胞结构)中,茶多酚氧化酶存在于细胞溶胶中,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 ‎,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需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从而保持茶叶中部分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为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的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 (1)液泡 (2)茶多酚氧化酶在此温度范围内活性最高,催化茶多酚充分氧化 ‎(3)通过高温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 部分 ‎(4)对比(或对照) 反应时间太短;新鲜叶片未擦伤 解析 (1)植物细胞中有机酸和生物碱及其他色素分子等均存在于液泡中,酶一般存在于细胞溶胶中,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 ‎(2)茶多酚氧化酶在30~40℃温度范围内活性最高,催化茶多酚充分氧化,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高酶变性失活,过低酶活性受到抑制,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看其中还含有叶绿素,所以叶绿素只能是部分被破坏了。‎ ‎(4)不同的温度下茶的制作是互为对照,看哪个温度下制作最好。由于各组的茶均为绿色,说明叶绿素没有被破坏,可能是实验时间过短,或新鲜叶片未擦伤,导致酶没有释放出来。‎ ‎14.为探究不同离子对肠淀粉酶(最适pH为8)活性的影响,某同学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及试剂 实验步骤 ‎1号1% NaCl溶液(mL)‎ ‎2号1% CuSO4溶液(mL)‎ ‎3号1% Na2SO4溶液(mL)‎ ‎4号蒸馏水(mL)‎ ‎①加入试剂 ‎1‎ ‎1‎ ‎1‎ ‎1‎ ‎②加入pH=8的缓冲液(mL)‎ ‎1‎ ‎1‎ ‎1‎ ‎1‎ ‎③加入1%淀粉溶液(mL)‎ ‎1‎ ‎1‎ ‎1‎ ‎1‎ ‎④加入肠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⑤各试管在室温下反应2min ‎⑥加入本尼迪特试剂2mL ‎⑦将各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2~3min ‎⑧观察、记录结果 深红黄色 无红黄色(或浅蓝色)‎ 浅红黄色 浅红黄色 ‎(1)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比较3号与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比较1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3)四组实验中属于空白对照的是号试管的实验。‎ ‎(4)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 ‎(5)步骤⑤和步骤⑥能否对调(即先做步骤⑥,再做步骤⑤)?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 答案 (1)Na+和SO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没有影响 Cu2+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抑制作用 Cl-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有促进作用 (2)不同的离子 ‎(3)4 (4)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答案合理即可) (5)不能,因为本尼迪特试剂中有Cu2+,可参与反应,若步骤⑤和⑥对调,其设计不符合单因子(单一变量)原则的要求(或本尼迪特试剂中含有的Na+、Cu2+或SO,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析 (1)4号为空白对照实验,比较3号与4号可知加入Na2SO4溶液后不影响实验结果,说明Na+和SO对肠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没有影响。2号与3号的自变量是Cu2+和Na+,2号试管中未发生反应,说明Cu2+可抑制肠淀粉酶的活性;1号与3号的自变量是Cl-和SO,1号试管产生的还原糖更多,说明Cl-可提高该酶的活性。(4)不同离子会引起溶液酸碱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故需要加入缓冲液。(5)由于本尼迪特试剂中含有Na+、Cu2+、SO,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将步骤⑤和⑥对调。‎ ‎15.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 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 答案 (1)油脂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 (1)脂肪酶的活性以其单位时间内分解油脂的量作为指标,因酶需要适宜的pH,故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2)该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要测定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对比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若不能测出峰值,则需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