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0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分子结构与性质
高三一轮复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什么是化学键? 什么是离子键? 什么是共价键? 复习: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使离子或原子相 结合的作用力。 第一节 共价键 一、离子键 2Na+Cl2 2NaCl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 失电子后形成带电的 微粒; NaCl的形成:带相反 电荷的Na+ 和Cl-通过 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 形成物质。 1、离子键 ①定义:像NaCl这样,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②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离子化合物都是阴、阳离子以离子键结合成物质 ③成键原因: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容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两者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使两者都达到能量最低状态。 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电子与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 当上述两种作用力达到平衡后,就形成稳定的离子键,从而形成离子化合物。 【思考】离子键包含几种作用力? 2、电子式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方便起见,在元素符号周 围用“· ”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二、共价键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2、形成共价键的要素 ①成键微粒:原子——一般为非金属原子或金属性较弱的金属原 子,可以通过电负性判断。 ②成键条件:两者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③成键本质:原子核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相互作用。 1、 σ键的形成 现 代 物 质 结 构 理 论 认 为 共 价 键 的 形 成 是 由 于 成 键 原 子 电 子 云 的 重 叠 H H (1).(s-s σ键) 电子云在两个原子核间重叠,意味着电子出现在 核间的概率增大,电子带负电,因而可以形象的 说,核间电子好比在核间架起一座带负电的桥梁, 把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黏结”在一起了。 用电子云来描述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 p-p σ键的形成(Cl2分子的形成) ClCl Cl Cl (3) s-p σ键的形成 H Cl σ键:“头碰头” X s—s X px—s Xpx—px 轴 对 称 σ键的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做为轴旋转操作,共价 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称为轴对称。 π键的形成 键特点:两个原子轨道以平行或“肩并肩” 方式重叠;原子重 叠的部分分别位于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 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称为镜像对称 由于键重叠程度要比键小,所以键的强度要比键大。 “肩并肩” 用电子云来描述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价键理论: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σ键和π键是共价键的两 种基本类型,是分子结构的价键理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价键理论的要点 1.电子配对原理 2.最大重叠原理 两原子各自提供1个自旋方向 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彼此配对。 两个原子轨道重叠部分越大, 两核间电子的概率密度越大, 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分子 越稳定。 共价键的特征 1、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按照价键理论的电子配对原理,一个 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 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共价 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 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 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 H2Cl、Cl3分子 2、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按照价键理论的电子云最大重叠原 理,P电子云沿X、 Y 、 Z轴方向伸展. 当电子云沿X、 Y 、 Z轴方向重叠时, 重叠程度最大。 σ键 π键 成键方向 电子云形状 牢固程度 成键判断规律 沿轴方向“头碰头” 平行方向“肩并肩” 轴对称——绕轴旋转 镜面对称 强度大,不易断裂 强度较小,易断裂 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 σ键, 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 个为π键。 类型 特征 小 结 科学探究 1、请画图描述N2的共价三键? zz yy x 3、乙烷、乙烯和乙炔分子中的共价键分别有几个σ键和几个π键组成? 乙烷分子中含有 键 乙烯分子中含有 键 乙炔分子中含有 键。 7个σ 5个σ键和1个π 3个σ键和2个π键 二、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1、键能 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共价键释放的最低能量叫键能 。 单位:kJ/mol 键能越大,断裂该化学键时吸收的能量越多,意味着这个化学键越稳 定,越不容易被打断。 应用: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反之,若断裂1mol共价键形成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能量也为键能 2、键长:键长是衡量共价键稳定性的另一个参数,是形成共价键 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一般规则: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键长与原子半径、成键电子对数有关:原子半径越小,共用电子 对数越多,键长越短 3、键角 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分子式 键长(pm) 键角 分子构型 H2O 96 1050 CO2 116.2 180o NH3 101 107o18’ CH4 109 109o28’ ⑴多原子分子的 键角一定 ,表明 共价键具有方向 性。 ⑵键角是描述分 子立体结构的重 要参数,分子的 许多性质都与键 角有关。 H2O 105° NH3 107° CO2 180° CH4 109o28’ 4、共价半径: 相同原子的共价键键长的一半称为共价半径 例题:若金刚石中两个相邻的C原子距离的一半为C原子的共价半 径,求金刚石中C原子的空间利用率? 解:金刚石晶胞中内部C原子位于体对角线的 , 则 %34%100 16 3%100 3 8 3 48 3 3 r r 空间利用率 CO分子和N2分子的某些性质 三、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 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是相近的 。 分子 熔点(℃) 沸点(℃) 在水中的溶 解度(室温) 分子的解离能 (kJ/mol) 分子的价电 子总数 CO ―205.05 ―191.49 2.3mL 1075 10 N2 ―210.00 ―195.81 1.6mL 946 10 例举一些常见的等电子体: O3 NO2 - CO2 NH4 + CO C2 2 - CN- O2 2- SO2 SO3 N2 NH3 CH4 Cl2 NO3 - CO3 2- N2O、CS2、SCN-、N3 -、NO2 + SO4 2- CCl4、SiCl4、ClO4 -、PO4 3- H3O+、CH3 -、PH3 HF OH- H2O NH2 - H2S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思考:在O2、HCl这样的双原子分子中存在分子的立体结构问题吗?何谓 “分子的立体结构”? O2 HCl 分子的立体结构:指多原子构成的共价分子中的原子的空间关系问题。 化学式 结构式 分子的立体结构 CO2 O=C=O 180o H2O O H H105o 直线形三 原 子 分 子 V形 BF3 B F FF 四原子分子 化学式 结构式 分子的立体结构 CH2O O=C H H 平面三角形 NH3 N H HH 三角锥形 平面正三角形 五原子分子 CH4 C H H HH 化学式 结构式 分子的立体结构 CCl4 CHBrClF 四面体形 P4O10 P4O6P4正四面体 足球烯C60 S8皇冠形 C6H12(椅式) C6H12(船式) PCl5双三角锥形 H3O+三角锥形 SF6 正八面体 B12正二十面体 在玻璃缸中倒入无色的六氟化硫气体,因为六氟化硫气体比空气重 好几倍,密度比空气大,这使得六氟化硫的气体表面能支撑住重量 较轻的物体,所以当把铝箔船放在六氟化硫气体上时便浮了起来 C6H6 C8H8 形,如CO2 形,如H2O 形,如HCHO、BF3 形,如NH3 分子 的立 体结 构 最常见的是 形,如CH4五原子分子——— 三原子分子 四原子分子 直线 V 平面三角 三角锥 正四面体 六原子分子——— 七原子分子——— PCl5双三角锥形 SF6 正八面体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未成键的孤 对电子对)的互相排斥作用,使分子的几何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相互排斥最 小的那种构型。 对ABx型分子,B围绕A成键,则A为中心原子,x值为中 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如:CO2、H2O、NH3、CH4、PCl5 等 中心原 子价层 电子对 成键σ键电子对 孤对电子对 成键σ键电子对 根据价键理论,两个成键的原子之间有且只有一个σ键 分子 CO2 H2O NH3 CH2O CH4 电子式 σ键 x值 O C O:: :: :: : : : ::H O H : : ::H N H : H : ::H C H : H H H H . . C . . . . O . . . . . . 2 2 3 3 4 2 2 3 3 4 即成键σ键电子对数=围绕中心原子成键的原子数x 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确定方法: 中心原子电子对确定的方法:中心原子的价电 子和配对原子提供的电子数之和除以2。 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中心原子总电子对数 — σ键电子对 方法一 1.中心原子的价电子通常等于其族序数; 2.配对原子通常是H、O或卤原子,H和卤原子各提供一个价电子, O原子按不提供价电子计算。 3.若为离子,则加减得失电子数。 4.若除以2后还余1,则单电子也作为一对电子处理。 分子或离子 中心原子电子对数 σ键电子对 孤电子对 SO3 NO2 PCl5 NO2 — SO3 2— BF3 6/2=3 3 0 5/2=3 2 1 (5+5)/2=5 5 0 (5+1)/2=3 2 1 (6+2)/2=4 3 1 (3+3)/2=3 3 0 方法二 见教材 由于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对及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相互排斥, 结果趋向尽可能彼此远离,以减小斥力,从而影响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一般规律: ①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小,排斥力越大; ②成键电子对受两个原子核的吸引,电子云比较紧缩;孤对电子对只 受中心原子的吸引,电子云较“肥大”,对邻近电子对的斥力较大。 ③三键、双键比单键包含的电子数目多,所以其斥力大小顺序为: 三键>双键>单键 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的顺序: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孤对电 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为了减少电子对之间的斥力,电子对之间应尽量互相远离。若把中心原子的价电 子层视为一个球面,根据立体几何知识可知: ①球面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是直径的两个端点; ②相距最远的三点是内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③相距最远的四点是内接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5 对电子 双三角锥 只有一种角度,120° 3 对电子 正三角形 •• A •• •• 只有一种角度,109°28′ 4 对电子 正四面体A •• •• •• •• 电子对数和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 2 对电子 直线形 A ⑴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如CO2、CH2O、CH4等分 子中的碳原子,它们的立体结构可用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 x 来预测, 概括如下: ABx 立体结构 范例 x=2 直线形 CO2 x=3 平面三角形 CH2O x=4 正四面体形 CH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预测分子构型 Cl ClBe F F Be F H C HH H P Cl Cl Cl Cl Cl F F F F F F S ⑵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的分子,如H2O和NH3,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 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例如,H2O和NH3的中心原子分别有 2对和l对孤对电子,跟中心原子周围的σ键加起来都是4,它们相互排斥,形成四 面体,因而H2O分子呈V形,NH3分子呈三角锥形。 O H H105o H2O NH3 C H HH 107o18’ 思考:请比较CH4、NH3 、 H2O键角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它们的中心原子都是 sp3杂化,VSEPR模型都 为四面体形,C原子无孤 电子对,N原子有一对孤 电子对,O原子有两对孤 电子对,孤电子对越多, 排斥作用力越大,所以键 角CH4>NH3>H2O 小于 109o28’ O H H105o H2O 思考:请比较SO2 、H2O键角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 SO2分子中心原子S为sp2杂化,VSEPR模型都为平面三角形, 中心原子有一对孤电子对,键角接近120o; H2O分子中心原子O为sp3杂化,VSEPR模型都为四面体形,中心 原子有两对孤电子对,键角接近109o28’; 所以键角SO2 >H2O 小于 120o SO2 S O O?o 规律总结 中心原子的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决定了分子的构型。 ⑴若有2对电子,分子呈直线形 ⑵若有3对电子,分子呈平面三角形 ⑶若有4对电子,分子呈四面体形 ⑷若有孤电子对,形状取所有电子对在空间的分布 (即VSEPR模型)去掉孤电子对的构型 三、杂化轨道理论 C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x 12py 1 O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x 22py 12pz 1 C只能形成2个共价键,且键角约为90o 事实上形成了较稳定的CH4,键角109o28’ O能形成2个共价键,且键角约为90o 事实上形成的H2O ,键角却为105o 鲍林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1、BeCl2的sp杂化 Be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基态时不成键;激发态时,核外 电子排布为1s22s12p1 ,由于2s能级和2p能级能量相差不大, 一个2s轨道和2p轨道发生混杂,形成了2个sp杂化轨道。 ↑↓ ↑ ↑ 1s 2s 2p Be激发态 ↑↓ ↑ 1s sp Be杂化态 ↑ ↑↓ ↑↓ 1s 2s 2p Be基态 能 量 2、B的sp2杂化 ↑↓ ↑ ↑ ↑ 1s 2s 2p B激发态 ↑↓ ↑↓ ↑ 1s 2s 2p B基态 能 量 ↑↓ ↑ 1s sp2 B杂化态 ↑ ↑ 120o 120o sp2杂 化轨道 pz未杂 化轨道 2、C的sp3杂化 ↑↓ ↑ ↑ ↑ ↑ 1s 2s 2p C激发态 ↑↓ ↑↓ ↑ ↑ 1s 2s 2p C基态 能 量 ↑↓ ↑ 1s sp3 C杂化态 ↑ ↑ ↑ 三种杂化轨道的对比 轨道 sp杂化轨道 sp2杂化轨道 sp3杂化轨道 来源 一个s轨道和 一个p轨道 一个s轨道和 2个p轨道 一个s轨道和 3个p轨道 轨道 形状 直线形 平面正三角形 正四面体形 未杂化 轨道 2个p轨道 1个p轨道 0 轨道 数目 2 3 4 小结 VSEPR模型与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通过VSEPR模型可以先确定分子构型,然后可以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VSEPR模 型 VSEPR模 型名称 杂化类型 典型例子 sp sp2 sp3 sp2 sp3 sp3 直线形 平面三 角 形 四面体 平面三 角 形 四面体 正四 面体 CO2 SO2 H2O SO3 NH3 CH4 小结:VSEPR模型与杂化轨道的联系 若中心原子有2对电子,采用sp杂化 若中心原子有3对电子,采用sp2杂化 若中心原子有4对电子,采用sp3杂化 如:H2O,O原子采用sp3杂化,6个价电子填充在四个杂化轨道上,呈正四 面体分布,两个轨道上有两对配对电子,成为孤电子对,两个轨道上有两个 电子,与H原子配对形成σ键。 O的sp3杂化态 ↑↓ sp3 ↑↓ ↑ ↑ 杂化轨道的作用 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 键 若杂化后还有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则可形成π键,如sp杂化和sp2 杂化 乙烯C2H4分子中 杂化轨道与未杂 化轨道的成键 乙炔C2H2分子中 杂化轨道与未杂 化轨道的成键 sp2杂化 sp杂化 π键 未杂化 的p轨道 σ 键 σ 键 π键 苯C6H6分子中C原子杂化轨道与未杂化轨道的成键 •每一个碳原子都还保留一个和这个平面垂直 的p轨道,它们彼此平行,这样每一个碳原子 的p轨道可以和相邻的碳原子的p轨道平行重叠 而形成π键。由于一个p轨道可以和左右相邻的 两个碳原子的p轨道同时重叠,因此形成的分 子轨道是一个包含六个碳原子在内的封闭的π 键。 •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都形成sp2杂化轨道,六 个轨道之间的夹角各为120°,六个碳原子以 sp2杂化轨道形成六个碳碳σ键,又各以一个sp2 杂化轨道和六个氢原子的s轨道形成六个碳氢σ 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六边形,所有的碳原 子和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思考与交流 确定BF3和H3O+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B原子的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 B原子的杂化轨道为sp2型 O原子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 O原子的杂化轨道为sp3型 ↑↓ ↑↓ ↑↓ ↑ ↑ 1s 2s 2p O基态 能 量 ↑↓ ↑↓ 1s sp3 O杂化态 ↑↓ ↑ ↑ 四、配合物理论 2、配位键: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电子对,另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 的共价键。 : ::H N : H H H ++ : ::H N : H H H +[ ] : ::H O :H H ++ [ ]: ::H O :H H + H―N→ H H H +[ ] ― ― 配位键可以表示为A→B,A表示为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B表示为 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 1、配位化合物: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 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 ]H―O→ H H + ― 键长、键能、 键角都一样 •中心原子:可以接受电子对的金属离子或原子,一般都是过渡元素的 原子或离子 •配位原子:配体中提供孤电子对与中心原子相结合的原子。通常为 VA、VIA、VIIA元素的原子。 H3N→Cu←NH3 NH3 2+[ ]↑ ↓ NH3 中心原子 配体 配位原子 3、四个基本概念 •配体: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如NH3、H2O、Cl-、 CN-、 SCN- : ::H N H : H : ::H O H : : ::Cl : [ ] - [ ]-.C N:: · : · × •配位数:直接同中心原子配位原子的数目。 一般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2、4、6等。 如:[Co(NH3)6]Cl3 [Co(NH3)5(H2O)] Cl3 中心离子:Co3+ 配体:NH3和H2O 配位原子:N和O 配位数:6 配合物 中心离子 配体 配位原子 配位数 [Pt(NH3)4]Cl2 [Ag(NH3)2 ] OH K3 [Fe(CN)6] [Fe(SCN)n](3-n ) Pt NH3 N 4 Ag NH3 N 2 Fe CN- C 6 Fe SCN- S n Fe(SCN)3 内界 外界 •阴离子 几 合 酸根离子 K3 [Fe(CN)6] [Fe(CN)6]3+ 六氰合铁酸根离子 六氰合铁酸钾(简称为 铁氰化钾) 4、配合物的命名 •阳离子 几 合 离子 [Ag(NH3)2 ] + 二氨合银离子 [Ag(NH3)2 ] OH 氢氧化二氨合银 [Cu(NH3)4 ]SO4 硫酸四氨合铜 解释几个反应: Cu(OH)2+2NaOH=Na2[Cu(OH)4] 四羟基合铜酸钠 CuCl2溶液的颜色: 很浓的溶液:黄绿色 浓溶液:绿色 稀溶液:蓝色 [CuCl4]2-(黄色) [Cu(H2O)4]2+(蓝色) Al(OH)3溶于强碱溶液中 偏铝酸钠溶液的水解 斐林试剂的制备 银氨溶液的制备 AgOH + 2NH3 = [Ag(NH3)2]+ + OH- Al(OH)3+NaOH=Na[Al(OH)4] Al(OH)3+OH-=[Al(OH)4] - Al(OH)3+OH-=AlO2 - + 2H2O [Al(OH)4]- Al(OH)3+OH- Ag+ +NH3·H2O = AgOH↓ + NH4 + AlO2 - + 2H2O Al(OH)3+OH- 思考:1、CO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 1s 2s 2p ↑↓ ↑↓ ↑ ↑C ↑↓ ↑↓ ↑ ↑ ↑↓O C O← ClCl Al Cl Al Cl Cl Cl 2、三氯化铝溶于有机溶剂或处于熔融状态时都以共价二聚分子Al2Cl6存在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1、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无偏向(电荷分布均匀) 如:H2(H—H) Cl2(Cl—Cl) N2(N N)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有偏向(电荷分布不均匀) 如: HCl (H—Cl) H2O (H—O—H)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Cl—Cl 3.0 3.0 H—Cl 2.1 3.0 δ+ δ― 2、共用电子对是否有偏向或偏离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 这是由于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不同造成的。即键合原子 的得电子能力不同造成的(可用电负性来衡量)。 1、键的极性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共用电子对 是否有偏移 思考: 3、判断方法: ⑴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 ⑵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无偏向 (电荷分布均匀) 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有偏向 (电荷分布不均匀) 极性键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2、分子的极性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 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H—Cl δ+ δ― Cl—Cl 判断方法:看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 是否重合 ⑴键的极性 一般而言: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分子大多数为非极性分子 如:H2、Cl2、P4 H2 P4 若为双原子分子,则一定为非极性分子 由极性键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为极性分子 HCl BF3 ⑵分子的空间构型: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 对于AB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价电子对数等于n,即中心原子无孤电 子对,空间对称分布,则为非极性分子。(B原子须为相同的原子) CCl4 PCl5 SF6 CH4 CO2 BeCl2 对于ABn型分子,若中心原子存在孤电子对,空间分布不对称,则 为极性分子。 CHBrClF H2O + - NH3 共价键 极性键 非极性键 空间不对称 极性分子 双原子分子:HCl、NO V型分子:H2O、H2S、SO2 三角锥形分子:NH3、PH3 非正四面体:CHCl3 非极性分子 单质分子:Cl2、N2、P4、O2 直线形分子:CO2、CS2、C2H2 正四面体:CH4、CCl4、CF4 空间对称 中心原子不存在 孤电子对 相似相溶性: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思考与交流 1.NH3和水是极性分子,CH4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律, NH3易 溶于水,而CH4不易溶于水。并且NH3与水分子之间还可以形成氢键,使得 NH3更易溶于水。 2. 油漆是非极性分子,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也是非极性溶剂,而水为极性溶 剂,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应当用有机溶剂溶解油漆而不能用水溶解油漆。 3. 实验表明碘在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溶解性较好。这是因为碘和四氯化碳都是非 极性分子,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而水是极性分子。 萃取剂的选择: •两种溶剂互不相溶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原溶剂 能选择CCl4萃取碘水中的I2,说明I2易溶于CCl4而难溶于水。 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 污原理是什么? 思考: —OH —COOH —COO— 肥皂:高级脂肪酸钠(硬脂酸钠C17H35COONa) 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钠 SO3NaR CH3(CH2)16COO- CH3(CH2)11 SO3 十二烷基苯磺酸根离子 荷叶上的水珠 凹液面 凸液面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思考:什么是化学键?化学键对物质的熔沸点有什么影响? 范德华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也叫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 HCl HBr HI CO Ar 范德华力(kJ/mol) 21.14 23.11 26.00 8.75 8.50 共价键键能(kJ/mol) 431.8 366 298.7 745 无 范德华力是一种弱的作用力,比化学键小得多,而且只在 很小的范围内存在。 范德华力的作用:决定物质(由分子形成的物质)的熔沸点。 范德华力的大小: ①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如卤素单质 ②分子极性越强,范德华力越大 学与问 1.怎样理解卤素单质从F2——I2的熔沸点越来越高? 2.⑴将干冰气化,破坏了CO2分子晶体的什么作用力? ⑵将CO2气体溶于水,破坏了CO2 分子什么作用力? ⑶解释CCl4(液体)CH4及CF4是气体,CI4是固体的原因。 它们均是正四面体结构,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相对 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CI4> CCl4 >CF4 >CH4 3.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其熔沸点也不同,请解释为什么二甲苯的熔沸点不同? ③分子距离越小,范德华力越大 -150 -125 -100 -75 -50 -25 0 25 50 75 100 2 3 4 5 × × × × CH4 SiH4 GeH4 SnH4 NH3 PH3 AsH3 SbH3 HF HCl HBr HI H2O H2S H2Se H2Te 沸点/℃ 周期 一些氢化物的沸点 2.HF、H2O、NH3出现反常 1.同族元素的氢化物,随着 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范德华 力增大,氢化物的熔沸点呈 递增趋势 1、氢键:它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共 价键的氢原子与 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A和B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 原子,但都是电负性较大、半径极小的非 金属原子(一般就是N、O、F)。 表示方式:A—H···B 共 价 键 氢 键 2、氢键的大小: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是一种特殊的 分子间作用力,而不属于化学键。 3、氢键的实质:是一种微弱的静电作用。 4、氢键的存在 对羟基苯甲醛(熔点:115-117℃) H O C OH C O H O H ⑵分子间氢键 NH3、H2O、HF、CH3CH2OH、CH3COOH等分子间都能形成氢键 邻羟基苯甲醛(熔点:-7℃) C O H O H ⑴分子内氢键 对于形成氢键A—H···B的A、B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F—H···F或F—H···O,前者可以表示HF分子间形成氢键,后者可以表示 HF分子与H2O分子形成氢键 分子间的氢键才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O OO H H ... O O O H H... ⑴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⑵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形成氢键可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思考:1.为什么HF、H2O、NH3的熔沸点出现反常变化? 2.为什么NH3极易溶于水?乙醇为什么可以和水互溶?为什么—OH、—COOH、— NH2等都是亲水基? 答:NH3和H2O分子都是极性分子,且NH3和H2O可以形成氢键 乙醇和H2O分子都是极性分子,且乙醇分子可以和水分子形成氢键 —OH、—COOH、—NH2可以和水分子形成氢键 3.为什么—COO-的亲水性比—COOH强? 答: 根据水合离子的性质,阴、阳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强于水分子之间的 氢键(实质都是静电作用),当羧基失去氢离子后形成羧酸根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 作用力强于羧基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所以离子的亲水性增强。 水分子之间的氢键 固态水(冰)中,以每个水 分子为中心,周围以氢 键结合4个水分子,形成 正四面体结构;每个O 原子形成2个氢键。 在水蒸气中水以单个的H2O分子形式存在;在液态水 中,经常是几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起来,形成(H2O)n; 在固态水(冰)中,水分子大范围地以氢键互相联结,形成 相当疏松的晶体,从而在结构中有许多空隙,造成体积 膨胀,密度减小,因此冰能浮在水面上. 4.为什么当水结成冰后密度反而变小? 答:当水结冰后,大量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 构,使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留有相当大的空隙,从而使体积 增大,密度减小。 5.为什么4℃时水的密度最大? 答:当水刚融化成为液态水时,热运动使冰的立体网状结构解体,水 分子间的空隙减小,体积减小,密度增大;当温度超过4℃后,分子 间距离增大,密度减小。 6. 请思考NH3·H2O中如何形成氢键? 答: NH3与H2O可能形成两种氢键N—H…O、 O—H…N, 但是NH3·H2O发生如下电离 NH3·H2O NH4 + + OH- 所以NH3·H2O中的氢键是O—H…N ,即H—N…H—O—H H H 6. 请写出氢氟酸中所有的氢键? HF分子间 F—H ··· F H—F ··· H H2O分子间 O—H ··· O H—O ··· H HF与H2O分子间 F—H ··· O H—O ··· H H—F ··· H O—H ··· F 指代不清 表示方式:A—H···B 四.手性 左手和右手不能重叠 左右手互为镜像 手性 1. 手性:镜像对称,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 2. 手性异构体: 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 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手性异构体。 3. 手性分子: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4. 手性碳原子:当碳原子结合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各不相同时,该碳原子是手 性碳原子。 练习:1、下列化合物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OHC CH OH CH2OH OHC CH Cl CH Cl Br HOOC CH OH C Cl Br CH Br Cl CH3 CH CH3 C CH3 CH3 * * * * * * B例:下列化合物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 A.CCl2F2 B.CH3—CH—COOH C.CH3CH2OH D.CH3OH OH * 五.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⑴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如:H3PO4 < H2SO4 < HClO4 ⑵同一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价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化合价的递增而递增, 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HClO< HClO2< HClO3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