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蔗糖和乳糖没有相同的水解产物 B. 甘油和磷脂的组成元素中都含有P C. 腺嘌呤和脱氧核糖可形成ATP并用于某些生命活动 D.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分子并不都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细胞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不同糖类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功能可能不同。 2、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功能为: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蔗糖和乳糖共同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A错误; B、甘油组成元素是C、H、O,B错误; C、ATP中含有核糖,不含脱氧核糖,C错误; D、细胞膜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本质是核酸),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物体内的四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及主要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 16 - 2.下图表示细胞失水时水分子跨膜运输方式,据图分析水分子跨膜运输方式是(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水、甘油等)。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如: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 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如: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离子等)。 【详解】据图分析,水分子跨膜运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扩散的,属于自由扩散;一种是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特点,结合图中信息判断。 3.如果一个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 A. 无法转录出mRNA B. 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可能减少 C. 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增加多个氨基酸 D. 翻译的蛋白质中,增加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 16 -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碱基对的替换会引起个别密码子改变,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可能会引起多个密码子改变。 2、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会发生改变,进而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翻译过程中氨基酸序列、种类、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详解】A、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但其之前的基因仍可进行转录形成mRNA,A错误; B、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使转录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前移,导致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减少,B正确; C、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使转录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后移,导致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增加多个氨基酸, C正确; D、基因中部增加1个核苷酸对,使信使RNA上从增加部位开始向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合成的蛋白质中,在增加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能正确分析替换、缺失和增添造成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对现代进化理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C. 突变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16 -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所以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存在,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B错误; C、突变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基因库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与感受器、效应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先后发生 B. 感受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 效应器细胞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 感受器的兴奋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A、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A正确; 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 C、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 16 - D、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或肌肉收缩,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的传导方式和方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结构描述的是( ) A. 在繁殖季节,雄孔雀就会通过“开屏”动作向雌性表达求偶信息 B. 在杂草→兔→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蛇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 消费者的遗体、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D. 有些蓝藻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繁殖季节,雄孔雀频频在雌孔雀面前“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A错误; B、食物链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杂草→兔→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蛇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正确; C、分解者分解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以及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利用其中的能量,经过呼吸作用消耗,属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C错误; D、蓝藻的固氮以及无机氮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特别注意,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但结构组成和功能不能混淆。 三、非选择题 7.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积累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6 - (1)图中代表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曲线依次_________、_________。光合速率为0时,净光合速率为_________mg/h。 (2)白天温度为_________℃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若夜间植物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一天12小时充足光照,则该种一昼夜积累有机物的量为_________mg。 (3)该植物能生长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③ (3). 0和-16 (4). 20 (5). 108 (6). -5~4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有机物的积累是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一般情况下,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所以图中①代表光合速率,②代表有机物的积累(净光合速率),③代表呼吸速率。图中10~40℃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同时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约为30℃;呼吸速率最适温度大约为45℃。在-5℃和40℃时,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据此答题。 【详解】(1)有机物累积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减去呼吸作用速率,由此推测①为光合速率,②为有机物累积速率,③为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可以用有机物累积速率表示,由图得光合作用速率为0 时,对应的温度为-5℃和50℃,此时呼吸速率为0和16mg/h,根据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得净光合速率为0和-16mg/h。 (2)有机物累积最多时为②线最高点时,对应温度为20℃;20℃时净光合速率为14mg/h,呼吸速率为5mg/h, 一天光照时间为12小时,故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为(14 ×12−5 ×12) =108mg。 (3)植物能生长需要保证净光合速率大于0,故能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40℃。 - 16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的曲线可以进行的生理反应及其大小关系,明确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0时,植物无法生长。 8.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分成a~f六组,每组50条。每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a~f六组依次用浓度为0、0.5、1.0、1.5、2.0、3.3 mg/枝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处,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通过_________(结构)进行_________运输。因此,用生长素处理环剥枝条,应将其涂抹在环剥口的_________(填“上”或“下”)端。 (2)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韧皮部 (2). 非极性 (3). 上 (4). 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的时间长 (5). 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6). 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解析】 【分析】 - 16 - 分析柱形图:生长素用量为0的a组为对照组,其余b~f均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结果,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第90天存活的枝条数先不变后减少,第90天存活时的生根枝条数先增多后减少,首次出根所需天数先减少后基本持平。 【详解】(1)植物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 (2)由于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较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根作用效果较弱,因此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但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 (3)据图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第90天存活时的生根数均高于对照组,首次出根所需天数低于或等于对照组,说明处理所用生长素浓度对枝条生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从图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还需提供的观测指标有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促进生根,高浓度时抑制生根。生长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探究实验,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两重性的原因,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作用和作用特点,能从柱形图中数据对比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9.某地将废弃采矿区改造成生态公园,预期若干年后各种生物陆续迁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演替,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群落的_________。该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后,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一个_________,而不是全部物种的取代过程。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_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由E、C、D组成食物网,且C的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5,则该生态系统供养的C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 16 - 【答案】 (1). 次生 (2). 物种丰富度 (3). 优势物种取代 (4). 标志重捕法 (5).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6). 2.2 【解析】 【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详解】(1) 该生态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群落的演替现象,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公园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若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此现象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物种取代的过程。 (2)鸟类是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此调查该公园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设食物结构调整前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供给C的总能量为X,调整后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供给C的总能量为Y,则有:X/2÷10%+X/2÷10%÷10%=5Y/6÷10%+Y/6÷10%÷10%,整理得:33X=15Y,Y/X=33/15=2.2。 【点睛】题考查了种群、群落、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影响因素,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多条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计算可以每条实物链计算后相加。 - 16 - 10.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籽粒颜色与甜度由常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用两种纯合植株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杂交得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决定,遵循基因的_________定律。 (2)亲本性状的表现型的可能组合是_________。 (3)若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彼此间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_________。 (4)若一株紫色籽粒的雄性植株的叶型表现为异形叶,该异形叶植株与双亲及周围其他个体的叶形都不同,若该叶形由核内显性基因控制,让该异形叶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得到足够多的F1植株,统计F1表现型及比例为异形叶雄∶正常叶雄∶异形叶雌∶正常叶雌=1∶1∶1∶1,此结果说明该异形叶植株为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_________(填“可以确定”或“不可以确定”)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1). 两 (2). 自由组合 (3). 紫色非甜和白色甜或紫色甜和白色非甜或白色非甜和白色甜 (4). 8/49 (5). 杂合子 (6). 不可以确定 【解析】 【分析】 子代性状分离比27∶9∶21∶7,比值之和为64=43,说明籽粒颜色和甜度由三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其分离比可转化为(9∶7)×(3∶1),其中紫色∶白色=9∶7,说明籽粒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D),且A和D同时存在为紫色,其余均为白色;非甜∶甜=3∶1,则甜度由一对基因控制(假设为B),B_为非甜,bb为甜。 【详解】(1)由分析可知:紫色与白色性状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F2籽粒中紫色与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27+9)∶(21+7)=9∶7。 (2)根据F2发生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的基因型应为AaBbDd,亲本的基因型可为AABBDD×aabbdd或者AAbbDD×aaBBdd或者AABBdd×aabbDD或者AAbbdd×aaBBDD。其表现型为紫色非甜和白色甜或紫色甜和白色非甜或白色非甜和白色甜。 (3)白色籽粒基因型可能为A_dd、aaD_、aadd,且比例为3/7(AAdd 1/7、Aadd 2/7)、3/7(aaDD 1/7、aaDd 2/7)、1/7,其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d∶aD∶ad=2∶2∶3,则随机交配后产生紫粒(AaDd)的概率为2/7×2/7×2=8/49。 (4)假设异性叶和正常叶受E、e基因控制。控制该性状 - 16 - 基因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异形叶基因型为E_,正常叶基因型为ee,异形叶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异形叶为杂合子;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异型叶雌∶异型叶雄∶正常叶雌∶正常叶雄=1∶1∶1∶1,则异形叶植株基因型为XEXe,为杂合子。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都可成立,不能确定该基因突变的位置是否为常染色体,但一定是杂合子。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27∶9∶21∶7的比例进行分析、推断亲本基因型,再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棉花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回答下列问题: (1)棉花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_________酶、_________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葡萄糖。 (2)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水解棉花酶X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_________(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_________(填一种化合物)。 (3)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_________,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_________技术,此技术一般不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的原因是_________。 (4)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酵母菌进行了改造,得到如下三种菌株。菌株Ⅰ:能合成酶X,但不能分泌到细胞外;菌株Ⅱ:合成的酶X能分泌到细胞外;菌株Ⅲ:合成的酶X能分泌到细胞外并固定于细胞壁上。在工业生产中利用棉花生产大量酒精时,选用菌株_________。 【答案】 (1). 纤维素(或答“C1酶、Cx”) (2). 葡萄糖苷酶 (3). 选择培养基 (4). 纤维素 (5). 酶的活力(活性) (6). 固定化酶 (7). 酶分子很小,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8). Ⅲ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喜欢偏酸性且富含糖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重铬酸钾在酸性的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 16 - 2、用植物秸秆生产酒精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过程。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将其水解成葡萄糖。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必须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并且需要做产纤维素酶发酵葡萄糖的实验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3、制备固定化酵母的步骤为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菌细胞,其中活化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详解】(1)棉花的有机物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将其水解成葡萄糖。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产生水解棉花的酶X的微生物属于纤维素分解菌,从土壤中分离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必须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并且需要做产纤维素酶发酵葡萄糖的实验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3)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酶的活力(活性),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技术。因为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所以一般适合用物理吸附法或化学结合法进行固定,不宜采用包埋法固定。 (4)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纤维素生产大量酒精时,因为菌种Ⅲ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固定于细胞壁上可重复利用,且不溶于水,活性稳定,有利于工业化利用,故选用菌株Ⅲ来生产酒精。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热门课题之一。下图表示分离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简要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6 - (1)从妊娠3−5天的雌鼠输卵管中冲出胚胎的实验操作,叫做_________。此时期,之所以能冲出胚胎,是因为早期胚胎是_________。 (2)上图所示的胚胎是_________,分离的胚胎干细胞来源于结构_________(填“①”或“②”)。分离胚胎干细胞群后应用_________处理,以分散细胞。 (3)图中加入的细胞A是_________,加入的药剂B是_________。 (4)胚胎干细胞应用广泛,因为其具有_________,即能分化成成体动物的各种组织细胞。 【答案】 (1). 冲卵 (2). 游离的 (3). 囊胚 (4). ② (5).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6). 饲养层细胞 (7). 牛磺酸(丁酰环腺苷酸) (8). 发育的全能性 【解析】 【分析】 1、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其中全能干细胞的全能性最高,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和组织;其次是多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种细胞;最后是专能干细胞。细胞具有全能性,原因是细胞中含有该生物全套的遗传物质。 - 16 - 2、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1)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2)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3)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不良;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3、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 【详解】(1)冲卵是指将供体雌性输卵管或者子宫内的胚胎冲出来;冲卵的生理基础是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未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 (2)图中所示胚胎为囊胚,此时细胞开始分化形成①滋养层细胞和②内细胞团细胞。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内细胞团(②)和原始性腺中含有胚胎干细胞。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常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消化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使动物细胞分散开来,以得到单个细胞进行培养。 (3)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和组织。一般在培养胚胎干细胞时可以采用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来实现ES细胞分化。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所以图中加入的细胞A是饲养层细胞,药剂B是牛黄酸或丁酰环腺苷酸等。 (4)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的各种组织。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和运用,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特别要区分“冲卵”、“排卵”、“滋养层”、“饲养层”几组相近名称的内涵,避免混淆。 - 16 - - 16 -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