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盘锦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辽宁省盘锦市 ‎2019-2020学年度高二(10月)‎ 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 ‎1.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 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细胞外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 ‎【详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 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错误; 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错误; D、由A、B、C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正确。 故选:D。‎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O2、CO2、血红蛋白、H+‎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载体 C. 钠-钾泵、Ca2+、H2O、胰岛素受体 D. Na+、葡萄糖、乙酰胆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凡是位于这些细胞外液中的都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是位于红细胞中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钠-钾泵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Na+、葡萄糖可以位于血浆中,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都属于内环境,D正确。‎ 点睛:凡是位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如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细胞分泌的产物激素、抗体等,而位于细胞内和消化道内的不属于内环境。‎ ‎3.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4.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血管壁破损 ‎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 ‎③淋巴管阻塞 ‎ ‎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毛细血管管壁破损,会导致血浆蛋白外流,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增多,导致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③正确;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流,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故选D。‎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C. H2CO3 /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 /NaHCO3等,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6.下列成分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消化道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等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应属“外界环境”。‎ ‎【详解】A.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环境,A错误。‎ B.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环境,B错误。‎ C.心室腔属于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血浆属于内环境,C正确。‎ D.膀胱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载体蛋白、各种胞内酶、消化酶、汗液、泪液、尿液等都不属于内环境。‎ ‎7.接种流感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A. 血液 B. 淋巴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8.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食物缺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9.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①正确;‎ ‎②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②正确;‎ ‎③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③正确;‎ ‎④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④正确;‎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分别为左边两个神经元的轴突,b和d是第二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刺激神经细胞任意一点,在该细胞上的任何位置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但在神经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兴奋在神经细胞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中箭头处,b、c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可以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a处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d和e处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出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保持不变 B. 持续高烧时,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使体温保持正常 C. 严重腹泻病人血浆渗透压可能正常,无需补充水和无机盐 D.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持续高烧时,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使体温保持在较高的水平,B错误;严重腹泻病人体中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所以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水和盐的平衡,C错误;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3.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当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神经冲动无法传到大脑,所以只有膝跳反射能完成,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A。‎ ‎14.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 比较缓慢 B. 比较广泛 C. 时间比较长 D. 迅速准确 ‎【答案】D ‎【解析】‎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作用较为局限,速度快、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特点,解题关键能够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比较如下:‎ ‎15.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缺乏淡水而出现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略 ‎16.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 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 ‎1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 ‎【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8.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植物人”‎ 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点睛】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其他部位受伤 ‎1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B细胞受损会导致血糖浓度偏高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C. 胰腺能分泌激素调节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D.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经血液运输至作用部位 ‎【答案】D ‎【解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因此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血糖浓度偏高,A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运输,B正确;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进入消化道,不通过血液运输,D错误。‎ ‎20. 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 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ACD ‎【解析】‎ 试题分析: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其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低时, 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和热觉,③错误。①④⑤正确,本题选B。‎ ‎【考点定位】下丘脑功能 ‎【名师点睛】建构网络,明确下丘脑的部分调节作用 ‎(1)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与其他分泌腺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丘脑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胰岛和肾上腺(髓质)等;通过垂体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等。‎ 盲区: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些腺体和下丘脑的活动无关,如胸腺。‎ ‎(2)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细胞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都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进而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 盲区:正确区分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的分泌部位,促激素不会直接反馈调节下丘脑。‎ ‎(3)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立毛肌、皮肤血管、汗腺和肾上腺等器官,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 盲区:控制血糖含量升高的是下丘脑的某一区域,而控制血糖含量降低的是另一区域。‎ ‎(4)下丘脑有感受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调节水平衡。‎ 盲区: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2.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C. 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兴奋传到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细胞,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故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故选B。‎ ‎2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是骨髓、脾等免疫器官 B. 淋巴细胞可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包括B细胞、T细胞等 C.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溶菌酶、抗体等 D. 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说明机体可能有炎症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指是机体识别和排除异物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等,A正确。‎ 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包括B细胞、T细胞等,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不一定免疫细胞产生,例如唾液中含有溶菌酶,C错误。‎ D.扁桃体和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发生肿大,说明机体可能有炎症发生,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1、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成熟,B细胞在骨髓成熟。‎ ‎2、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不一定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24.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 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 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方法①注射的是抗体,为免疫治疗,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方法②注射的是抗原,为免疫预防,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 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详解】方法①表示免疫治疗,是在患病时给患者注射抗体,以消灭抗原,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由于已经感染病原体,故此时最好采用方法①直接注射抗体的方法较好,A错误;医学中通常的预防接种是指接种灭活的病毒(抗原),通过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②注射抗原要比①直接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更持久,B错误;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为体液免疫,抗体是体液免疫的攻击武器,细胞免疫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方法②表示免疫预防,是在患病前给个体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能够根据图中两种方法注射的物质的种类分析各自发生的免疫类型和作用,明确患病前可以免疫预防,而患病后只能免疫治疗。‎ ‎25.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 甲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26.如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B. 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增殖速率相同 C. 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D. 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逐渐减少,并伴随一些炎症出现,然后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详解】A.从图中HIV数量下降,可看出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HIV,A错误。‎ B.HIV数量增长时,T细胞数量下降,B错误。‎ C.HIV侵入初期,T细胞数量先上升后下降,细胞免疫还存在,C错误。‎ D.HIV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艾滋病患者死于其它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27. 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 浆细胞 B. 记忆淋巴细胞 C. 过敏反应 D. 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浆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而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故选:C。‎ ‎28.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下列说法与科学事实不相符的是 A. 达尔文证明了胚芽鞘向光性弯曲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鲍森•詹森实验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实验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D. 温特实验证明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 ‎【答案】A ‎【解析】‎ 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1913年,丹麦人鲍森•詹森发现,切除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再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片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在琼脂片上,在单侧光的情况下,琼脂片以下部位仍发生弯曲,该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B正确;已知光照会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所以为了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择在黑喑环境进行,C正确;1928年,温特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一块琼脂块上,1小时后再将琼脂切成小块,放置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发生了弯向对侧生长的现象,而对照实验中放置了空白琼脂块,胚芽鞘不生长,因此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 ‎29.在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过程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以下部位 C.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下面的部位 D.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 ‎【答案】B ‎【解析】‎ 在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过程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B正确。‎ ‎30.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 进行体液免疫时,有些抗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 C. 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可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D. 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侵入体细胞内的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过程。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在内环境进行,病原体进入细胞后进行细胞免疫。‎ ‎【详解】A.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进行体液免疫时,抗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和传递,B正确。‎ C.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抗原释放出来,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杀死侵入体细胞内的抗原,D错误。‎ 故选:D。‎ ‎【点睛】易错点: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都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31.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④‎ B. 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④‎ C. 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 D.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图: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且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弯曲生长.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32.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 A. 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 增加,以利其生长 C. 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 减少,以利其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利于其生长发育成枝。‎ 故选:D。‎ ‎33.从图所示的实验中,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顶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实验设计过程。实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对黄豆幼苗上胚轴切段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因变量是上胚轴切段生长情况,其它无关变量遵循等量原则。‎ ‎【详解】A.实验设置了空白琼脂块和含IAA的琼脂快,可得出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A正确。‎ B.两组实验都提供单侧光,但没有尖端,不能感光,不会弯曲生长,B错误。‎ C.实验中没体现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C错误。‎ D.实验中都切去了上胚轴切段的顶端,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顶端”,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 ‎1、胚芽鞘感光部位是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部。‎ ‎2、空白对照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3、自变量不同,实验的目的也不同。‎ ‎34. 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授粉的番茄花蕾,能获得无籽的番茄,其原因是 A. 生长素促进了子房发育成果实 B. 生长素抑制了番茄种子的发育 C. 生长素抑制番茄的受精 D. 生长素使子房发育快、种子发育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有关内容。生长素能促进了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授粉的番茄花蕾,能获得无籽的番茄。A正确。故本题选A。‎ ‎35. 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A. 脂肪 B. 乙酸 C. 蛋白质 D. 吲哚乙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生长素是吲哚乙酸。‎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6. 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 )‎ A. 种子 B. 外果皮 C. 中果皮 D. 内果皮 ‎【答案】A ‎【解析】‎ ‎【详解】果实的过程中,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而停止生长,说明被虫蛀的是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的能力。‎ ‎37.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甲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乙图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O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乙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 图甲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 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图甲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乙则不能 ‎【答案】A ‎【解析】‎ 扦插枝条上有芽,芽能够产生生长素,所以对照组没有外源激素作用时,在自身生长素的作用下也能生根,A正确;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甲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根,②表示的是顶芽,B错误;由图甲可知,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图甲中,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抑制根的生长,生长素浓度大于d时抑制顶芽的生长,图乙中,与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0)相比,生长素浓度为16ppm时根的数量少,说明高浓度抑制生根,则图甲和图乙均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38.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容易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保留芽和幼叶主要是因为它们能产生生长素,去除成熟叶是为了减低蒸腾作用。‎ ‎39.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C. 辣椒开花后,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果实 D.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植物,可使植株增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脱落酸是促进植物脱落的,故A错误。乙烯利是促进果实成熟的,而不是发育的,故B错误。辣椒开花后,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果实,但生产中我们需要有种子的辣椒,故C错误。赤霉素可以促进植株增高,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0.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几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了防止减产,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 A. 喷施硼肥 B. 多施氮肥 C. 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D. 无补救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广泛:(1)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可用于培育无籽果实;(2)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4)控制性别分化;(5)用作“除草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油菜等粮食作物收获的是种子,只有正常授粉才能有种子,若没有正常授粉,则没补救措施。‎ ‎【详解】硼元素不能使植物授粉,因此不能起到防止减产的目的,A错误;多施氮肥能为植物提供营养,但不能防止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造成的减产,B错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油菜收获的是种子,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也不起作用,C错误;油菜收获的是种子,植物只有正常授粉才会形成种子,所以以上措施均不能防止减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___________个突触。‎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分)‎ ‎(2)神经递质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 a、c、d、e 3‎ ‎(4)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胞吐 ‎(5)兴奋或抑制 ‎【解析】‎ ‎(1)由图可知,兴奋由f传到a,所以f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乙图是突触,是d处的放大,突触后膜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2)A和B之间是突触,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冲动在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根据反射弧的结构,③称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a、c、d、e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3个突触。‎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学生对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不清 反射弧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2.如图表示植物生长素与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OH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HB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上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________区间。‎ ‎【答案】 (1). 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2). 超过一定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 (3). 此浓度的生长素既不能促进生长,也不能抑制生长 (4). C点以后范围内的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在O点~C点的范围内是促进生长的,而在C点以后的范围内是抑制的。‎ ‎(1)曲线OH段表明曲线呈上升趋势,说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2)曲线HB段表明曲线呈下降趋势,说明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反而减弱。‎ ‎(3)C点为促抑转换点,对生长无影响,此浓度的生长素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4)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输送,大量积累到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因此,侧芽生长素浓度比g大,且表现出抑制作用,是图中曲线的C点以后的范围内。‎ ‎【点睛】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机理,确定图中各个点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3. 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相对稳定.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以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的问题:‎ ‎(1)激素A是 ,激素B是 ,激素C是 ‎ ‎(2)当体内缺乏 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 .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 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 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多 增多 神经﹣﹣体液 ‎(4)下降 负反馈 ‎【解析】‎ 试题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则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阻,碘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3)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通过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作用,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过程是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调节完成的.‎ ‎(4)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呈现负反馈调节的特点,当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将会使激素A、B分泌量下降,这样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在机体内的含量不至于过多.‎ 故答案为:(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多 增多 神经﹣﹣体液 ‎(4)下降 负反馈 ‎44.某同学的手被割伤后去医院诊治,在医院接触了流感病毒。如图为该同学体内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该同学体内发生的____________免疫过程。实际上,流感病毒还会引发__________免疫。‎ ‎(2)图中b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d是________,B细胞表面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则能被图中________细胞特异性识别(填图中代号)。‎ ‎(4)手被割伤后,一般容易导致破伤风杆菌在伤口深处繁殖, ‎ ‎ 由此推断它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___。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的毒素丧失毒性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________细胞、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等。‎ ‎【答案】 (1). 体液 (2). 细胞 (3). 浆细胞 (4). 抗体 (5). 糖蛋白 (6). c (7). 无氧呼吸 (8). 体液 (9). 吞噬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察了体液免疫的过程。‎ ‎1、据图分析,抗原与B细胞上适合的受体结合,使得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和记忆细胞(c),浆细胞分泌抗体(d)。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抗原进入机体,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流感病毒属于抗原,会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特异性免疫。在体液中,有抗体参与的免疫是体液免疫。病毒进入细胞,有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 ‎(2)图中b细胞为浆细胞,d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B细胞表面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3)若该流感病毒再次侵染人体,则记忆细胞(c)能特异性识别,并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4)破伤风杆菌在伤口深处繁殖,说明它的呼吸作用类型是无氧呼吸。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的毒素丧失毒性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等。‎ ‎【点睛】易错点:‎ ‎1、从图中“B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受体,抗原只与适合的受体结合”可知B细胞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2、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