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课件:第1课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课件:第1课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8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纲解析 确目标 · 明考向 考纲展示 真题回放 考情分析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016 · 全国 Ⅰ 卷 ,37 2015 · 全国 Ⅰ 卷 , 36(1)(2) 2015 · 福建卷 ,37(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多以统计图表或特定的区域图的形式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 , 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 题型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4. 遥感 (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 数字地球的含义 2016 · 江苏卷 ,15 ~ 16 2015 · 广东卷 ,1 2015 · 江苏卷 ,17 ~ 18 地理信息技术多以实例为背景 , 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材料 , 侧重对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应用的考查 ,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第 1 课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干梳理 考点突破 图表判读 主干梳理 梳图文 · 理脉络 一、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1. 区域的含义 : 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 ,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 特征 (1) 具有一定的 ,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 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地理差异 区位特征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附近 ,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 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 43° ~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 大陆性稍强 土地 条件 以 为主 , 耕地多为水田 , 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 , 耕地多为旱地 ,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 30°N 温带季风 水稻土 【 术语提示 】 地理位置 :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气候特征 : 属于 ×× 气候 ; 夏季 ××, 冬季 ××; 气温年较差 ××; 年降水量 ××, 降水季节变化 ××; 光照 ××, 昼夜温差 ××; 易受 ×× 灾害影响。 石油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农作物 、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工业 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 基地 综合性 重化工业 水稻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 棉花 考点突破 破疑难 · 提素养 高考怎么考 (2015 · 福建卷 ,37(1)) 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读图 , 回答下题 : 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 ( 沿 108°E) 的地形特征差异。 真题答案 : 南侧 : 以山地为主 , 地势较高 ( 南高北低 ), 起伏较大。北侧 : 以高原为主 , 地势较低 ( 北高南低 ), 起伏较小。 解题思路 : 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及河流的流向可知 , 南侧以山地为主 , 地势较高 , 起伏较大 , 且南高北低 ; 北侧以高原为主 , 起伏较小 , 地势较低 , 且北高南低。 我们怎么学 考点 1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 要点导学◇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 , 找出区域间的差异 , 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 , 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 一、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 气候差异的形成 2. 地貌差异的形成 3. 水文差异的形成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5. 植被差异的形成 二、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 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方法技巧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 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 , 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 : 位置→气候 ( 结合地形 )→ 水文→土壤、植被等。 (2) 按照 “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 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从产业活动 ( 农业、工业等 ) 、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 题组例练◇ (2016 · 山东济南三模 ) 中央谷地位于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之间 , 是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M 为中央谷地中某城市 , 该城市的平均海拔为 52 米。 据此回答 (1) ~ (2) 题 : 月份 1 月 4 月 7 月 10 月 气温 (℃) 7.9 15.5 25.2 18.3 降水量 (mm) 81 36 0 20 解析 :(1)B   (2)D   第 (1) 题 , 旧金山处于沿海地区 , 冬季西风带南移 , 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给旧金山带来大量降水 , 而 M 城处于山地的背风坡 , 降水少 , 其降水量明显少于旧金山。第 (2) 题 , 中央谷地降水量少 , 农作物种植一年可以收获 2 ~ 3 次 , 主要依赖于发达的灌溉系统。 (1)M 城冬季的降水量明显少于旧金山 , 其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距海远近 B. 地形 C. 纬度高低 D.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 中央谷地的农作物种植一年可以收获 2 ~ 3 次 , 主要依赖于 (    ) A. 土地面积大 B. 地形平坦 C. 邻近消费市场 D. 灌溉系统发达 考点 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要点导学◇ 结合具体区域 , 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 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 拓展延伸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科技水平的提高 ,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 ,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如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 , 会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 题组例练◇ 1 .(2016 · 江西九江模拟 )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 , 回答 (1) ~ (2) 题 : (1)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 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 , 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 A. 家具制造 B. 丝绸纺织 C. 奶酪生产 D. 甘蔗制糖 (2) 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 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 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 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解析 :(1)B   (2)B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 , 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第 (2) 题 , 该地区近三十年来 ,M 地发展缓慢 , 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N 地城市发展较快 , 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 , 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2 .(2016 · 山东济南模拟 )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 , 回答 (1) ~ (2) 题 : (1) 影响产业结构由 M 阶段向 N 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 A. 交通 B. 政策 C. 人才 D. 市场 (2)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 A. 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 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 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 :(1)C   (2)B   第 (1) 题 , 图中 M 是高精加工工业 ,N 是知识密集产业 , 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第 (2) 题 ,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 , 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 , 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 , 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 , 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 , 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 ,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有所降低。 图表判读 析图表 · 强应用 区域图中的区域特征分析 【 判读方法 】 1. 区域定位 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图例和注记等信息准确定位。图中主体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2. 信息提取 (1) 位置 : 黄河三角洲纬度较高 , 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 受京津地区辐射影响大。 (2) 资源 : 黄河三角洲有丰富的石油、海盐等资源。 (3) 交通 : 临海 , 有铁路、港口等便利的交通条件。 【 迁移应用 】 1. 作为命题背景 , 选择考查角度 , 如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开发条件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 2. 在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特征和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特征的基础上 , 着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击进入 课时集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