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0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0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科学 精神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公共 参与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①内容和②形式各具特色。‎ ‎(2)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地位 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一个国家和民族③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④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态度 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点拨:(1)传统习俗≠民族节日: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 ‎(2)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只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体现)。‎ ‎(3)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⑤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⑥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⑦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 16 -‎ ‎(1)必要性 a.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⑧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⑨动力。‎ c.文化多样性是⑩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意义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⑪独特标识。民族文化起着维系⑫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⑬精神根基。‎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⑭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⑮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⑯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⑰差异,理解⑱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任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⑲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点拨:(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 ‎(2)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只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它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统一,而且首要的就是尊重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是消除文化差异或实现文化趋同,而是尊重差异。‎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都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但作用是不同的。‎ ‎2.红色文化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红色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 16 -‎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教材理论(必修3 P3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过程中,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则是尊重。‎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的 含义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联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统一的关系 文化 错误倾向 ‎①认为世界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错误的。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不是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差异≠优劣,各民族文化有差异,但无优劣之分 提醒:从哲学上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原理)‎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多维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 16 -‎ 为什么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重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么样 首先 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植根民族文化土壤 方向 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提醒: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样对待。发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3考 命题揭秘导航 - 16 -‎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019·全国卷Ⅱ·19‎ ‎2017·全国卷Ⅲ·19‎ ‎2017·全国卷Ⅱ·19‎ 从具体题型上看 ,以选择题为主。‎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结合具体实例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 以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等为载体,考查对文化多样性表现的理解 ‎1.(2019·德州一模)四川米易新山傈僳族乡位于横断山脉东部,至今保留着古老的习俗与灿烂的民俗文化。2018年新山傈僳族乡被正式命名为“约德节之乡”。新山傈僳族的“约德节”、传统舞蹈、手工纺织、手工刺绣等风俗和技艺,传承已久,有四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  )‎ ‎①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集中展示少数民族文化 ③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 ④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①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故③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排除④。]‎ ‎ 以中华文化被世界人民认可等为背景,考查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理解 ‎2.(2017·全国卷Ⅱ·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C [中俄两国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是因为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也是因为两国红色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②③入选。“主导性”夸大了两国的红色文化对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作用,①错误。两国的红色文化不能规定两国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 - 16 -‎ 对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考查,问题主要出现在理论表述的准确界定上和材料指向的正确理解上。首先,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体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向某种文化既有自身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文化有相通之处;二是指向某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 ‎ 以流失文物返还中国为切入点,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3.(2019·全国卷Ⅱ·19)‎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A [文物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意大利将中国流失文物返还,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这也是意大利尊重我国民族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①②正确。]‎ 细化概括性观点,转变思路 在选择题中,有些题肢的观点表述很概括、笼统,不转变思路较难选出,如本题观点②。流失文物返还中国是中意两国尊重文化多样性、意大利尊重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故②应选。‎ ‎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1)重要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2)其他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1)发展阶段:传媒大体出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2)大众传媒: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④印刷术 - 16 -‎ 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⑤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⑥主要手段。‎ 点拨:从概念上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3.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⑦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⑧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点拨:文化交流与文化趋同 文化交流不会使文化趋同,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商业贸易就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文化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商业贸易既可以通过商品的交换交流蕴含在商品中的丰富文化,还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 ‎2.大众传媒的产生是以互联网的发展为标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大众传媒的产生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3.当前,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创造、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但大众传媒不具有文化创造的功能。‎ ‎4.文化传播过程中,我国公民要勇于做好各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我国公民要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但只能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而不是其他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 - 16 -‎ ‎1.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途径 手段 区 别 内涵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侧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体出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如图:‎ 提醒: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并不只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面。‎ ‎2.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任务 ‎(1)意义 文化交流的一般意义 对文化 发展 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对经济 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对国际 政治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中外文化 交流的意 义 对自身 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对世界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 16 -‎ ‎(2)任务: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提醒:(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对外文化交流是为了赢得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而文化输出则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 ‎(2)文化交流的方向是双向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既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3考 命题揭秘导航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018·全国卷Ⅰ·19‎ 从具体题型上看,本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本考点常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等知识整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018·全国卷Ⅱ·20‎ ‎2017·全国卷Ⅲ·38(2)‎ ‎ 依托“一带一路”,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 ‎1.(2019·菏泽一模)几百年前,中国青花瓷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葡萄牙蓝”。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创新 ③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由中国青花瓷传播到葡萄牙体现文化的交流,由形成“葡萄牙蓝”体现文化创新,故②正确。中国青花瓷传播到葡萄牙,主要是通过商业贸易实现的,故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排除①。材料没有强调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排除④。]‎ 解答此题,关键要明确两条信息:一是“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二是“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结合”。‎ ‎2.(2019·日照一模)泉州是海上丝路的起点,大量外来商人在此进行贸易、定居,这里因此成为各种宗教的汇集地。据考证,历史上曾在这里传播并留下踪迹的宗教多达几十种,基督教的十字架和佛教的莲花,甚至还有道教的太极,被古人巧妙组合在一起 - 16 -‎ ‎,留在石碑上、刻在柱石上。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容纳不同性质文化的胸怀 ③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 ④文化交流消除了文化差异,推动了世界文化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古人将各种宗教巧妙组合,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①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文化,排除②;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可见③正确;文化交流不能消除文化差异,排除④。]‎ ‎ 结合大众传媒的功能或作用,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 ‎3.(2014·全国卷Ⅱ·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体现了其人文情怀,故①正确。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其竞争力,故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奋斗、伟大创造、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材料中未涉及,故②排除。现代传媒并没有扩展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故④错误。]‎ ‎4.(2019·潍坊一模)面对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新型传播平台,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为此,主流媒体应(  )‎ ‎①丰富文化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传播和共享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防范外来文化的影响 ③推动资源共融共通,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 ④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D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传播途径的丰富,排除①;文化发展不应排斥外来文化,‎ - 16 -‎ 排除②;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扩大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扩大了主流价值的影响力,故③正确;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可见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故④正确。]‎ ‎ 依托文化交流活动,考查文化传播的意义 ‎5.(2018·全国卷Ⅱ·20)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C [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这有利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也有利于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②④说法正确。中医药走向世界与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无关,①说法错误。中医药走向世界讲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问题,不涉及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③不选。]‎ 分析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时,注意区分以下几组方向:一是对中华文化和对世界文化的作用;二是推动中华文化产品供给和满足世界文化需求;三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世界文化“引进来”。‎ ‎ 依托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原因和措施(思维建模)‎ 类型 具体方式 答题要素 原 因 类 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推动某一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的原因和意义;或者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某一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从文化引进来看:有利于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我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从文化走出去看: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从世界文化看: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 - 16 -‎ 从其他角度看:通过文化交流可以推动各国经济上的互利共赢、促进政治上的平等互利 措 施 类 结合材料信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推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或者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或者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①从交流双方角度: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从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角度:要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④从文化创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从中外文化间关系角度:正确处理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6.[2017·全国卷Ⅲ·38(2)]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文化传播的知识包括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意义和要求等内容;其次,明确解答指向,即分析文化意义,而且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这需要从中国、外国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 - 16 -‎ ‎,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传播·拔高题)(2018·全国卷Ⅰ·1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影响文化价值的实现,①中“取决于”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在国外知名度高,并不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排除②;汉语拼音“中为洋用”,以及新时代政治词汇等在国外获得较高关注,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发展,③正确;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新兴词汇和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④正确。]‎ ‎2.(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拔高题)(2017·全国卷Ⅲ·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A  [我国的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表明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②符合题意。文化的内涵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说法错误。革命文化的价值也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决定的,④说法错误。]‎ ‎3.(文化传播的途径)(2019·天津卷·8)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自2008年起开设中文课程,目前选修人数已拓展至11个班。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该校学生,勉励他们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作出贡献。此前,该校学生用中文写信给习近平,表示他们喜爱中国的语言文字、音乐和美食,希望有机会来中国参观访问。这说明(  )‎ A.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中华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 16 -‎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D.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 [美国某高中开设中文课程,该校学生用中文给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写信,习近平复信勉励他们为增进中美人民友谊作出贡献,这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切题。B中“引领力”说法错误,排除。A、C与题意无关。]‎ ‎4.(大众传媒)(2019·浙江4月选考·24)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国粹之美、非遗之妙、民乐之雅。由此可见,现代传媒(  )‎ ‎①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 ②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③④ ‎ C.②③ D.①④‎ C [材料表明,现代传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①④不符合材料信息。现代传媒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③正确。]‎ ‎5.(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交流的途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拔高题)(2018·江苏卷·34)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解析: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和解答方向,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来分析原因。其次,设问考查中华文化对外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如中华文化的吸引力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如中华文化得到很好地传播——商业贸易等传播途径。再次,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原因,如文化习俗形成的持久性影响等。‎ 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热点聚焦| 推动亚洲文明发展 升华文明交流互鉴 ‎[热点材料]‎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聚一堂,为①推动亚洲文明发展,升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 16 -‎ 集思广益、共谋未来。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集中反映了亚洲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深刻回答了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充分体现了中国立己达人、协和万邦的大国担当,对共创亚洲美好未来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具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②各种文明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让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大势,③推动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共生共存、相得益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④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共同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调动知识 ‎①推动亚洲文明发展,升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各种文明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 文化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 ‎③推动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共生共存、相得益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共同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 加强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实战运用]‎ 材料一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题: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会聚文明古都,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二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环节,“亚洲文化嘉年华”主创团队共动用了8 000名演职人员等众多参与者,用精彩绝伦的创作和活力四射的创新,为亚洲和世界献上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享誉世界的国粹京剧和中国功夫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的名片。运用最前沿的LED点矩阵立体成像技术,中国武术《墨之韵》气势雄浑、古琴悠扬、墨韵飞白;来自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俄罗斯、朝鲜等舞蹈艺术家与中国演员们一起用《火之激情》照亮了“鸟巢”的夜空。‎ ‎(1)联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是如何推动文化创新的?‎ - 16 -‎ 解析:第(1)问,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联系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我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对世界文化的意义和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说明。第(2)问,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并转化为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来组织答案:“亚洲文化嘉年华”主创团队动用8 000名演职人员等众多参与者,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主体来回答;运用最前沿的LED成像技术,展现中国武术、国粹京剧和中国功夫,可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来回答;来自诸多国家的舞蹈艺术家与中国演员们一起上演《火之激情》,可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来回答。‎ 答案:(1)①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亚洲文化嘉年华”主创团队动用8 000名演职人员等众多参与者。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运用最前沿的LED成像技术,展现中国武术、国粹京剧和中国功夫,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来自诸多国家的舞蹈艺术家与中国演员们一起上演《火之激情》,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