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三九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三九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1 2019 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三九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命题人:王权 审题人:蒋平、唐卓然 请注意:时量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而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 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 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儒学与墨学的融合 C.中央集权渴求人才 D.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2. 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 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 A.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3.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 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 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 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C.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D.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 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 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 的。”以下是 1875 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 A.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5.有学者认为,16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 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 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 识分子( )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6.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 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 颗行星”。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C.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 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7.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 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 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该 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思想(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革命派 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 Industry,而 Industry 训为勤,不过吾国“民 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 2 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9.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 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 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10.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 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 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1.1956 年以后,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诗 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揭示, 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给予积极的思考。这段描述说明( ) A.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 B.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 C.社会上出现“左”倾思潮 D.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 12.“浪漫”一词原指中世纪时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多以英雄冒险 与奇妙经历为主。到了 18 世纪后半期,此词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和“野性” “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 ) A.对“崇尚理性”的反思 B.启蒙运动推动文艺发展 C.西方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D.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 13. 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 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 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 B.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C.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D.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1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 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 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15.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 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 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 推知( )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16.“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 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 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3 17.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称为市民法,即市民自己 的法;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就 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据此可知,在盖尤斯看来,万民法的创立( ) A.导致罗马法律内部冲突 B.动摇了公民法法学地位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是自然法观念的实践 18.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19.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 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 论点( ) A.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20.英国学者指出:“若非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其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存续下 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只需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 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可。”他旨在阐明德国( ) A.民主政治很不完善 B.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C.民众思想封闭保守 D.社会组织自由涣散 21.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 十六年(1846 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 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 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22.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 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碧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 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 A.资产阶級的软弱性 B.列强支持清政府 C.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 D.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23.1930 年 3 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土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 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这一规定说明了( ) A.纠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线 B.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C.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24.1938 年 3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 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 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 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 A.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B.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4 C.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D.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25.1917 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 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 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 A.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C.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D.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26.1978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 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美关系决定中日关系 B.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 C.是对两岸交流的充分肯定 D.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27.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 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 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28.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 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 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29.到 1968 年,欧共体六国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量的一倍。共同市场的 影响扩展到前欧洲殖民地国家,它们与六国分别谈判签署了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共同市场,西欧 得以在新的世界格局的构造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上述信息表明( ) A.西欧一体化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集团化 B.欧共体六国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首位 C.西欧国家通过一体化影响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 D.经济发展推动了西欧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0.“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 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 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16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0 分,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 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 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 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 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 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 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 5 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 清廷推行新政,1907 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 年民法典 起草正式开始,……1910 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 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 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 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 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6 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 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 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 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 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 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 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 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 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 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 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 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解读梁启超与 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目的。(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4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 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 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 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再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