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十八次周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十八次周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知()‎ A. 西周早期天下观已经萌发产生 B. 周成王时期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发展 D. “何尊”代表青铜器最高技艺 ‎ 2.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3. 商人在攻灭了夏之后“因于夏礼”,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称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将自己族群与四周“蛮夷戎狄”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旨在()‎ A. 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同 B. 确立起民族融合的观念 C.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加强宗族文化传承意识 4. ‎《左传》载,鲁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建议设立三支常备军,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建一军。后来就召开卿大夫会议决定,形成决议之后又在五父之衢举行了祭神盟誓。材料反映了()‎ A. 春秋时期鲁国可由卿大夫议事直接决定重大事件 B. 西周时期鲁齐燕卫等诸侯国已不再听命于周王室 C. 战国时期鲁国国君已无力控制各地方诸侯的势力 D.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社会的制度转型 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6. 贾谊《新书・君道》载:“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故禽兽鱼鳖,枚若枚乐,而况士民乎?”《汉书・晁错传》记其上书:“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这说明秦汉时期()‎ A. 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B. 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C. 政府强化了对山林河川的管理 D. 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 1.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 导致秦短命而亡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不利于巩固政权 D. 更有利于百姓 2. 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变化()‎ A. 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 B. 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 C. 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 D. 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 3. 史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 C. 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 D.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4.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A. 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 B. 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 D. 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 5.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开放通商口岸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6. 如表为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0‎ ‎15‎ A. 国内民族矛盾的缓和 B. 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 C. 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 7.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 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 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 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8.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1.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2. ‎1925年,国民党员戴季陶提出,“要确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大力宣扬三民主义,反对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阶层撕裂……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整肃党内意志涣散,因循苟且的恶劣风气。”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B.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C. 革命统一战线有分裂危险 D. 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3.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 A. 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 B. 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 C. 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D. 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4.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 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 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5. 如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 A.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 B.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 C. 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D.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 ‎ 6.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7. ‎“1963年,周恩来同志把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拔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 A. 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D. 灵活务实的原则 1.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 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己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2. 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 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 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 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 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3. ‎1949~1978年,中国外交方式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78~2012年,合作外交、融人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相比于前30年,这一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 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不结盟思想深入人心 4. 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材料表明雅典()‎ A. 监察体制高效完备 B. 部落之间相互制衡 C. 人民主权的广泛性 D. 注重公民主权地位 5.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A. 法官审案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意志 B.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 C. 被告的正式答辩注重策略和技巧 D. 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被告情感 6.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 B. 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 C. 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 D. 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 7. 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A. 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 B. 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C. 雅典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D. 知识是美德存在的重要条件 1.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3.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4.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5. ‎“1832年伊始,(英国)一系列议会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的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推动这些法案得以通过的最基本的因素()‎ A. 议会同国王的激烈斗争 B. 议会上院与下院争夺权利的斗争 C.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D. 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6.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宪政制度确立 7. 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8. ‎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了一份怨气始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A. 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使总统无权否决该法案 C. 行使了宪法赋予了国会的职权 D. 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1.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德、英、法、美 B. 英、美、德、法 C. 法、美、德、英 D. 英、美、法、德 2. 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A. 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 B. 内阁和总统须对议会负责 C.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与平衡 D. 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 3.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 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 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材料二: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 ‎ ‎ ‎ 1.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梭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 ‎【解析】通过材料“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天下观,故A正确; 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 材料信息未涉及到分封制,同时国家形成于夏朝,排除C; D不符合材料主旨,说法也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早期国家观念的形成。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中国国家观念的开始形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答案】A ‎ ‎【解析】A.材料体现了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正确; B.材料未体现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排除; C.分封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周朝并未形成官僚体制,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本题以早期国家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答案】A ‎ ‎【解析】根据材料“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称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可知,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商朝之后都认为自己继承了正统,这种做法旨在确立政权的合法性,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同,选项A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 商周时期并未实现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 周朝起源于白狄,但是自称夏人之后,说明其并未继承本族文化意识,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称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文化特点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A ‎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鲁国政治由卿大夫控制,说明这一时期分封制度走向解体,故A正确。 《左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春秋》所著,记叙范围为春秋时期,故排除B、C项; 题目材料不涉及土地私有制,只叙述了鲁国在设置军队问题时由卿大夫会议决定(非鲁国公),故答案排除D。 故选:A ‎。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制的解体。 解答本题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的信息来分析鲁国重大决策由卿大夫会议决定的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节奏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5.【答案】A ‎ ‎【解析】A.三则材料均提及察举制,显然说明察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A正确; B.材料只有一处提及。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 C.材料体现不出,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运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察举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察举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其次要搞清楚,察举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 6.【答案】B ‎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时期的文献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强调人战胜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B.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秦汉政府对山川河流的管理。 D.材料是强调要以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经济活动的规范。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D ‎ ‎【解析】材料中“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表明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更符合百姓利益,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强调的郡县制的积极作用,AC两项都是消极性,应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郡县制,需要掌握郡县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郡县制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B ‎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体制下门下省负责草拟诏书,而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有利于削弱相权,反映了皇权对相权的侵夺,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现象打破了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规则,排除。 C项,题干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D项,题干现象主旨在于强调皇权的加强,未提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程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本题结合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进行解答。 ‎ ‎9.【答案】C ‎ ‎【解析】A.材料是要强调国家要重用读书人,是重文轻武思想的表现。没有体现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材料是强调要建立士大夫政治是强调以文人治国。并没有反映出官员之间相互监督。 C.宋朝建立之前武将掌权,军阀割据。材料中反映的是要建立士大夫政权,要让武将读书,明显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反映了宋朝时期治国理政的方针发生了明显转变。 D.材料看不出政府决策有效性得到保障。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A ‎ ‎【解析】“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体现了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11.【答案】A ‎ ‎【解析】A.从材料中的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应该可以判断,这是关于司法问题的权利,中国官员不必过问,均归佛兰西官办理这就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获取了领事裁判权。 B.材料不是强调,开放通商口岸的特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列强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一体均沾,与材料内容不符。 D.材料没有涉及到居住和租地的权利。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特别是要搞清楚列强在华取得的侵略特权的内容。 12.【答案】C ‎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864年,汉族的巡抚和总督数量明显超过满族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官僚发展团练所导致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察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答案】D ‎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清政府刊印了《外国公法》,奕䜣又认为该国律例有可采之处,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故D项正确。 ‎ 材料没有表明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 BC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4.【答案】A ‎ ‎【解析】“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表明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政府态度、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 15.【答案】D ‎ ‎【解析】A.当时还是存在着顽固派,只是材料没有表现出来。不能说他们已经倒台了。 B.材料中也体现了立宪派的观点,体现不出地主阶级的主导作用。 C.材料与革命党的活动无关。 D.从材料中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可以看出,要求进行制度变革,从材料中尚书的人员可以看出,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共识。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清末新政的背景特征和内容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6.【答案】C ‎ ‎【解析】依据材料“要确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反对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阶层撕裂……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可知,戴季陶强调的是国民党的原则和地位,实质上说明当时革命统一战线有分裂危险,故C项正确。 1925年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不存在中共的妥协,故A项错误。 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国民大革命,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故D项错误。 故选:C ‎。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要确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反对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阶层撕裂……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的主旨,紧扣题干时间,结合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分析。 本题以国民党员戴季陶的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国民大革命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 ‎【解析】A.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重视工人运动,没有提到农民运动,这不是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不能够进一步巩固革命根据地。 B.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仍然是坚持城市中心的道路,强调工人阶级的军事斗争,而忽视了农民的斗争,对中国佛协和革命形势的估计不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基础之上形成的,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中国国内革命高潮的到来应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的成立,而材料与当时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革命的道路特点,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特征。 18.【答案】C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931年-1935年,随着日军侵华的深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明显有利于团结相关力量进行抗日战争,故C正确。 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当时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9.【答案】B ‎ ‎【解析】据“1954年”“选民证”等信息可知,宣传画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代表的情况,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题的关键是“1954年”“选民证”。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 ‎【解析】A.82宪法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但是54宪法没有重建民主制度,故排除; B.54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82宪法不符合,故排除; C.54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但是82宪法不符合,故排除; D.54宪法和82宪法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侧重于考查的是54宪法和82宪法。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1、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2、第一部正式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五四宪法”。 ‎ ‎3、第二部正式宪法是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七五宪法。 4、第三部正式的宪法是197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七八宪法;第四部正式的宪法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八二宪法。 21.【答案】C ‎ ‎【解析】“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内外侨胞和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2.【答案】C ‎ ‎【解析】A.1952年,我们没有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材料不是强调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要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进行外交工作。 C.从材料一事可以看出,不能单纯的以意识形态作为外交的,应该要发展与各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 D.切实推行新型的区域外交合作,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特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级外交方针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的国际环境特点。 23.【答案】D ‎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而1975年《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消极报道占81(87%),故A项与题意不符; 表格不能看出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故B项错误; 中美关系改善时间是在1972年,对外开放开始的时间是1979年,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对美国的认识逐渐趋向理性和客观,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表格数据。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史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4.【答案】B ‎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国内政治的焦点,也改变了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事务由前30年争取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转变成为经济建设服务,故B正确。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排除C。 不结盟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不是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答案】D ‎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只讲到了对离任官员进行账目核查,这只是监察制度的一个方面,仅凭这方面不能说明监察体制完备。 B.仅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点信息,不能得出“部落之间相互制衡”的结论。 C.题干所给材料不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广泛性特点。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公民可核查离任官员的账目,可以对离任官员进行“任何公私指控”,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注重公民主权地位的原则。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的主旨。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26.【答案】A ‎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材料中“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可以看出法官审理案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 BC.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D.材料中虽然体现出带有情感色彩,但不能由此说明雅典法庭判决不依靠证据,“仅凭”被告情感。体现了以偏盖全错误,故排除D。 故选A。 27.【答案】A ‎ ‎【解析】依据材料“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是关键信息。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和选项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 28.【答案】B ‎ ‎【解析】“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表明苏格拉底认为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不同素养的人参与政权,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与滥用,故B正确; 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雅典的民主实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重要条件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29.【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不一致,他们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D项明显错误。 故选:B。 本题由《十二铜表法》看出考点是罗马法。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30.【答案】B ‎ ‎【解析】A.“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 B.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 C.“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 D.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知识点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特点、关系的理解。 31.【答案】A ‎ ‎【解析】根据“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可以看出B错误,应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材料中出现奴隶等,可见并未实现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 ‎ 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32.【答案】D ‎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使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夺国王的权利,国王拥有行政等权利,因此国王“有权不让议会”,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错误; 题中“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表明国王已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错误; 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尽管“统而不治”,但仍保留“媾和与开战”等名义权力,故D项符合。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着重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责任内阁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要求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和特点等基础知识。 33.【答案】C ‎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此次改革的根本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故C项是最基本的因素; AB两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D项不是最基本的因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最基本的因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4.【答案】D ‎ ‎【解析】从题干看议会有财政权,政府使用的军费要经过议会批准,之后再经国王盖章银行才给予支付,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及其之后,这个程序是得到法律保障的,是宪政的结果。故D项正确。 A项与题干材料的表述正好相反,应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项中的银行是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因为英国是议会主权制国家,议会已经批准,不存在银行担心之说,故C项错误。 故选:D ‎。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对英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学生读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强化对历史认知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准备对外战争军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英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②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③内阁对议会负责;④随着议会改革的推进,选举权不断扩大。 35.【答案】C ‎ ‎【解析】A.选项表述不符合英国现在的事实。 B.首相要连同国王才能解散议会,而且解散的只能是议会的下院。 C.首相和内阁大臣仍然保持职务,说明首相和内阁共同进退。 D.选项表述不符合事实,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不需要对国王负责。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2.对议会负责。 3.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多数党领袖充当首相。 36.【答案】C ‎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对总统通过的提案具有否决权,C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BD选项说法不符合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B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关键信息是“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37.【答案】B ‎ ‎【解析】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英国是循序渐进类型,美国是完成独立站之后建立了和别国不同的共和制,属于“独辟蹊径”,德国在统一之后颁布1871年宪法保留了君主制,属于“借尸还魂”,法国大革命后先后经过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等过程,属于“循环往复”型,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英、美、德、法代议制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准确把握。 38.【答案】B ‎ ‎【解析】依据题干“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可知,反映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结合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确立的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可参与法律的制定,但总统和内阁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下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有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因此总统任命内阁不须经参议院同意,故A项错误。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与平衡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项涉及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需要掌握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解答即可。 本题以美国学者菲利普的评价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9.【答案】D ‎ ‎【解析】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D符合; 材料中“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说明联邦议会有权解散帝国议会,俾斯麦对议会有制约影响,故A排除; 材料中“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并不能说明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批准权,故B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立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一切大权,权力相对较大的联邦议会受皇帝控制,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受联邦议会控制。内阁由首相控制,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受议会控制,故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所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主要通过统一战争和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与英国相比有很大区别,德国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君主实际上拥有一切大权,加上容克贵族掌握国家大权,使德国在走上帝国主义时带有封建军事性特点。 40.【答案】C ‎ ‎【解析】根据教材所学,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代表社会中不同阶层行使国家权力,如果领取薪俸和报酬可能会受到政府控制,破坏本身民主和议员职能,所以该措施可以反映出当时德意志初步建立起民主政治,故C项符合;按《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A项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是德国代议制的特点,但与题干所反映的内容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原因。 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要求掌握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德国代议制的特点,认识德国的统一和帝国宪法的制定对德国发展影响。 41.【答案】‎ ‎【小题1】(1)从材料“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可知中国汉代法制特点;从“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可知故罗马法制的特点。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古罗马: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现实的需要小断进行调整;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 故答案为: (1)特点:汉代:宽法缓刑(或“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 古罗马: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或“罗马法逐渐发展完善”);对酷刑的限制严格(或“酷刑只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 (2)背景: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古罗马: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进步:适应现实的需要小断进行调整;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 ‎【小题2】‎ ‎ ‎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42.【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中“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出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他把国家(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得出维护城邦利益;他的法律“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得出实行法治;“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得出强调责任适度,倡导公正;“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得出注重人道主义。 ‎ ‎(2)目的:由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得出达到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由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得出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综合两则材料看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故答案为: (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鞅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小题2】‎ ‎【小题3】‎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第1小问需要结合材料和梭伦改革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需要结合材料和商业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第三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3.【答案】本题从所学知识中列举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通过“妥协”形式实现的史实,如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南北方之间、大小州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都达成的。关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根据资产阶级的民主本质上体现,具体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中选举资格、美国宪法中的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都与启蒙思想家提倡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相背离。 故答案为: 示例一:近代两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 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美国宪法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降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或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利益。) 示例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狹隘和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 ‎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常与“妥协”相伴,在古代希腊人的商业发展中由于平等关系,在解决冲突时常常用妥协的方式解决,以达到“双赢”,因此梭伦改革就是通过贵族和平民的妥协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近代英国的光荣革命也是一种妥协,妥协有利于使不同利益的阶层能达成和平共处,保证社会政治的稳定,这与东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山不容二虎”的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本题考查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本质,主要考查通过材料提炼观点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对于历史论述题,首先是要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其次,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第三,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要言简意赅。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