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考模拟历史
2018 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 1.1821 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基于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 英镑进行国际结算。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 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洒向了世界。材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重商主义政策成就英镑的国际地位 C.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D.国际货币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以英磅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不足以体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内容, 故 A 项错误;1821 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非重商主 义,故 B 项错误;17 世纪时英国即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C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 错误;从“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 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 洒向了世界”反映以英磅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 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 1894 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 13.39%。 “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 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解析:“直到 1894 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 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 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主要是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故 A 正确;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3.创办于 1802 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 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 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解析:材料“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穿梭更快的铁指”表明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纺 织,故 B 项正确;“1802 年”表明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纺织业飞速发展,“速度更快”,故 A 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材料反映的是机器的高效,故 C 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 表明是纺织机,但材料未涉及蒸汽机,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 B、E 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解析:图中曲线描绘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其中 B、E 两段分别发生在清末至 民国初年和国民政府的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结合史实不难得出这两个时期内统治者均大力倡 导发展工商业,故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答案选 D,A B C 三项不是二者快速 发展的共同原因。 答案:D 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 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 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解析: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 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选 C。 答案:C 6.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 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 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 识正确的是( )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解析:根据此题中“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令民间自为讲求……以期 驾乎西制之上。”,鼓励民间发展企业故 A 项错误;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与“以 期驾乎西制之上”不符,材料所阐述观点应该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故 B 项错误;问题中 分两层含义:“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陈述官营的不足的问题,后解决的 的措施,故 C 项正确;清政府是地主阶级,存在创办企业,也是自强求富的影响下,巩固清 王朝的统治为出发点,故 D 项错误。 答案:C 7.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 时间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 4 世纪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 世纪末 工业出现 19 世纪末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 世纪中叶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 18 世纪末、19 世纪末、20 世纪中叶可分别对应工业革命 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科技革命开始的间,工厂—集团公司(垄断)—自动控制系统 体现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 A;材料不能反映出 BCD。 答案:A 8.19 世纪 90 年代,天津人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 到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 也被迫关闭。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 ) A.清政府法律制度不太完备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严重阻碍 解析:从题干中“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 罪名的信息可以看出,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在题 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答案:B 9.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 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 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在近代,民族工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不可能出现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排除②;由题 干中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叙述可以排除④。 ①③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 B。 答案:B 10.据统计,1948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 31.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 亿美元,占总量 44.10% 英国 11.15 亿美元,占总量 34.88%,其他国家 6.72 亿美元,占总量 21.02%。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材料中“美国……占总量 44.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D 项正 确。材料中无法通过英国投资比例看出其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 日本投资的信息,故 B 项错误;C 中“完全掌控”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也不符。 答案:D 11.下图反映的是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 A. 到 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由图片看出:A 到 B 段是 1950-1957 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后恢复和发展经济和“一 五计划”的开展,促进城市化进程,A 正确;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 展开,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984 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C、D 时间不符 合题意,排除。 答案:A 12.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 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 含义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继昌隆缫丝厂 解析:题干“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是指洋务 运动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是为求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 作用,这超出了自强的目的。AB 两项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不符合题意, 排除。C 项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为了求富,符合题意。D 项属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不属于洋务企业,应排除。故答案选 C。 答案:C 13.1894 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 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 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对张振勋的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动员清政府搜刮民脂以充实国库 B.倡导扩大民用工业规模以筹集资金 C.鼓励清政府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建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扩大财源 解析:从材料中的“惟赖于商”及这一时期中国状况,可知是张振勋建议清政府允许私人兴 办企业,即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以此来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故 D 项正确;AC 与 题意不符;B 选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必须兴办民用工业。 答案:D 14.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影响其中 3(曲线)所代表 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关键信息是曲线 3 的起止时间,1872 年民族工业产生,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公私合 营,一次曲线 3 代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914 年一战的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 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一次选择 A。BCD 不符合最高峰的时间限制, 排除。 答案:A 15.1952 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副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 天》.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此题为图表材料型选择题,从题文材料中可知 “1952 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 一副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三大改造, 农业合作社组织,故 B 项正确。 答案:B 16.有学者在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时指出“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 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 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对上述材料解释准确的是( ) A.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 B.西方势力侵入客观上推动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C.工商业发展是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 D.政府开展工业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途径 解析:依据题干“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 “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可以得出工商业发展是 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故 C 项正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7.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从 1912 年开始,到 1928 年结束。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 臣,但如今却重新引发人们的思考。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这一时期隐藏着一颗颗“爱国”、 “自强”、“尊师”、“西化”的心。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有( ) 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②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③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 ④土地革命遍及全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1912—1919 年,近代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故①正确;这 一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达尔文进化论还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②正确;这一时期 1919 年发生了五四爱国运动,故③正确;土地革命的开展是 1927 年在中国领导建立的农村 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故④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8.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 )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引发了 1789 年的法国革命 D.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解析:16 世纪随着法国的不断向外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 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故 A 正确;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的是新航路开辟,故 B 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发爆发于 1789 年,材 料中的现象距法国大革命爆发差 200 年左右的时间,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故 C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 答案:A 19.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 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 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 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 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 B 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 1992 年之后 才实行的,排除 A 项;中国 1986 年才提出“复关”,排除 C 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 已经设立,排除 D 项。 答案:B 20.1990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 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 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解析:A 项不选,题干只提到对上海浦东开放,还只是一个地点的开放不能推断出“地域范 围从点到面”;B 项不选,对浦东的优惠政策不能推出投资领域全面放开;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我国自 1980 年开放经济特区外,不断对外开放,1990 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我国进一步 对外开放的标志,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扩大,故本题答案选 C 项;D 项对应的应 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21.在 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 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社的共同之处是( ) A.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都以实现共产生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人民公社与法国巴黎公社的知识点,旨在考查比较、分析,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 项说法只符合巴黎公 社,而且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排除 A;B 项说法仅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二者 均不属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排除 C;两个公社均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 向往,D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D。 答案:D 22.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 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C.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解析: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实现救亡图存,故“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但 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科技,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失败,故又“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 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故 C 项正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3.20 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 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 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 A.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解析:材料“20 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可以看出,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 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界 市场的形成,故 A 项排除;D 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B 24.下图的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这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 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 ) A.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均是主观因 素而非客观因素,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是在 1945 年二战之后的事情,在 时间上和民国二十二年是不符合的,其实“统制经济”思想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是 受美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的影响而造成的,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干预经济 的措施即“统制经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A。 答案:A 25.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 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 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解析:做题时抓住“公社”这一信息,可知文件反映的年代在人民公社建立后,可以排除 A; 而“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在三大改造期间,排除 D;根据“归生产队所有” “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可知该文件是在维护生产队的利益,确保生产队生产秩序的正常 开展,有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意图,非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B 项正确,C 项错 误。 答案:B 26.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 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 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 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洋务运动”、“借以保存封建 政权的残骸的运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 两项的表述,题干材 料内容无从涉及,排除;D 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不相关。进一步可知,A 项表述客 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 答案:A 27.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 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 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 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 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鼓励募捐,对捐款人有额外的表彰,这体现出政府发挥职能参 与社会资源调配,故 B 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D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 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C 选项无法看出比例问题。 答案:B 28.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到 1940 年底,内迁厂矿共 448 家,机器材料 7.09 万吨,技工 1.2 万余人。该年底,迁移厂矿 已大部分复工。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大批工业内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侵略,出于保护本国工业的需要, 工业的内迁和恢复生产,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故选 C。A 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 是不是内迁企业所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B 项说法明显错误,并非战时内迁企业所起的作用; D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抗战爆发后就结束了。 答案:C 29.2016 年 11 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 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 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 制度:( )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解析:据材料“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置”制度仍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故不是农村生产关系的 一种根本性变革,故 A 选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 了生产力,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故 B 选项正确;“三权分置”制度是对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继承与发展,故 C 选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仍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是 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答案:B 30.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伊丽莎白女 王则声称:“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帝国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崛起 B.“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这些言论出笼的保障 C.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 D.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打造“世界工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商主义的意义。从题干中所述史实,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可知,当时 英国正在推行重商主义,力图打造殖民帝国。B 项叙述不符合因果关系。首先建立海洋霸权 的是西班牙,排除 C 项。自由主义推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D 项。因此答案选 A。 答案:A 31.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 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解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 A 项排除;士大夫 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 析,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 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 C 项排除;由 “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 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2.1937 年、1942 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 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 18%,占工业 资本总额比例为 4.4%,占工人比例为 7.3%;1942 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 58%,占工业资 本总额比例为 78%,占工人比例为 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 年”,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内迁西南 西北地区,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 济的全面控制,以为抗战服务,因此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本题选 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树诚(1885—1973)河北人,16 岁时,经村人介绍到河南焦作煤矿英国人所办 福公司当徒工。由于聪慧刻苦,备受英人赞赏。日久,他学得一手地质勘探的技术,成为华 北一带知名煤矿钻探工程承包商。民国 9 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 厂和勘探钻务处。徐州交通便利,是苏北、鲁西、豫东的小麦集散地,杨树诚见猎心喜,为 寻求重大利润,于民国 10 年底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是为扬氏独资办实业的新起点。 材料二:杨树诚经营面粉业,获得丰厚利润,至民国 17 年,集资本 60 万银元,来蚌埠兴建 宝兴第二面粉厂,于民国 19 年投产。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出产价廉物美的 宝兴“洋面”完斥市场,当地许多传统的手工磨坊即被取代。杨树诚在厂内采用新设备、新 技术,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与此同时,他不惜用巨款 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娃兄弟(李宗仁称其为“三哥”),以求得 他们的保护。其企业盈利不断上升,到民国 23 年,仪蚌埠面粉厂所获纯利即达 200 余万银 元,超出原始资本三倍多。杨树诚成了淮海一带著名的面粉业资本家。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徐州、蚌埠成为战略要地,杨树诚本打算将这两处面粉厂迁往内 地。此时国民党大军云集徐蚌,军队亟需面粉,李宗仁约见杨树诚:“现在国难当头,我们 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三哥不可临危而退,我第五战区的零粮还得仰仗三哥哩!”杨听罢,慷 慨地说:“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零粮供应无 虞。”1938 年 5 月,蚌埠、徐州不幸先后沦陷。至此,杨树诚的两处面粉厂已供应了第五战 区的面粉计达 60 多万袋,这对支援江淮御敌、台儿庄会战及过境部队的军需,起了一定作 用。 ——上述三则材料皆摘编自《蚌埠市志》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杨树诚兴办实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杨树诚的企业经营有哪些特点?据此指出以宝兴面粉厂为代表的中国民 族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依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期间杨树诚没有内迁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 华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主观:刻苦聪明;善于把握商机;在外商企业中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客观:宽松的政策 和社会环境;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 (2)特点:资本雄厚;技术领先,价廉物美;实行地区垄断;对工人剥削沉重;寻求官员保 护。 问题:过度剥削;官商勾结,缺乏独立性。 (3)原因:抗战救亡;民族资本家爱国精神。 影响:政治:资产阶级兴起并壮大,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领导者,促进了中国近 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经济: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加速自然经济的瓦 解; 文化: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益趋向于近代化,与世界潮流逐渐接轨。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答题示例论题: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 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甲午战 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 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 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 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指出了新方向。 总结: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 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 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 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 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磅、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 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 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 1935 年 11 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 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 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 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 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 年抗战 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 14 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巳达 5 千亿元。到 1947 年 4 月,发行额又增至 16 万亿元以上。1948 年,法币发行额竟达 660 万亿元以上,等于抗 日战争前的 47 万倍,物价上涨了 3492 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 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 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答案: (1)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新航 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 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 济联系。 (2)原因: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经济侵略。 评价:积极:法币政策实施之初,统一了全国货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消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 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