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一学期学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第一学期学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测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出题人 :王威 审题人:王志红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3.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4.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5.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分散行使            B.法制化                 C.独立运作            D.世袭化 ‎6.中国古代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 A.人治为主,法律为辅                            B.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法律为主,人治为辅 ‎7.据《清会典》记载:“‎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8.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宮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权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9.宋代张孝祥有诗中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运用了自然力B.可调节水的流量C.提高了耕作技术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 ‎10.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11.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12.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13.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入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1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1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16.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1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8.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19.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1.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22.明朝中后期,王阳 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23.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2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2007年12月,沉睡海底800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 材料二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 ‎——内藤湖南,1909 ‎ 材料三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宋代“商业革命”、“复兴古学”的主要表现。 (1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12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测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出题人 :王威 审题人:王志红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B D A C A D C A B A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C C D B D B C C A C ‎25.材料题 ‎【解析】(1)“商业革命”是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以了;“复兴古学”就是复兴儒学,发展成理学。 ‎ ‎ (3)第一小问原因,首先要清楚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宋代的商业革命未能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再从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多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影响,只要知道宋代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含义也就知道了西方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影响的含义了。‎ ‎【答案】‎ ‎(1)商业革命:海外贸易兴盛;“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点12分) ‎ 复兴古学:复兴儒学,发展成理学。 (4分)‎ ‎ (3)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 政治:重农抑商阻碍商业发展。 ‎ 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限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等。 ‎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4点12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