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答案(PDF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湘东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答案(PDF版)

历史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 天子的认可。根据“三家分晋”的史实,可知周威烈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 A;B 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政权依然具备 等级特征,周天子和诸侯依然存在,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王位世袭制度,不能说明王位世 袭制度消亡,排除 D。故选 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材料出自《道德经》,老子通过辩证的思想,列举 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倡导世人不要争强好胜、锋芒毕露,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选 项 D 正确。韩非子、墨子、孟子的思想均与之不符,排除 A、B、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 史监察地方,在监察对象上注重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以强化中央集权,故选 A。强调中央 集权,而不是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 B。材料的主旨体现出不是以解决王国问题 为目的,排除 C。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得出“六条问事”不注重划定监察官员权力,排除 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初年农业生产没有完全恢复, 粮食储备不足,晁错针对这种情形,提出了“重农”的具体措施:贵五谷,以刺激农业生产。 故选 C 项。A、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发展。从材料“楷书的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草书的风格 走向飞动飘逸,‘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讲究法度又狂放不羁,这 体现出唐代国家统一、繁荣开放的时代特征,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排除 A 项;B 项 “完 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 C 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天子每亲策之”,表明皇帝欲通过殿试 加强对选拔人才的控制,以强化皇权,故选 B。题干中无法体现此时科举制已经成为了束缚 人们思想的工具,排除 A。题意没有反映宋朝科举制度走向成熟,排除 C。虽然“重文轻武” 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但题干没有直接体现,排除 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代儒学家虽然提倡节义,但是民间改嫁成风,甚至皇后亦是 改嫁而来,这说明理学思想尚未成为官方哲学,宋儒对社会影响有限,C 正确;儒学有利于 君主统治,深得君主扶植,排除 A;改嫁并不能证明妇女具有婚姻自主权,B 以偏概全,排 除;妇女改嫁不等于道德堕落,排除 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土地神是封建社会农民对土 地崇拜的产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城隍”更多的是代表普通市民阶层的保护 神,所以土地神的地位下降并附属于城隍,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的传统地位因为市民阶层为主 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而受到冲击,故选 C,排除 D。材料中未涉及统治者,排除 A 项;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较低, 这是因为明代内阁虽然不是法定的机构,但内阁大学士是皇帝决策的辅佐人员,有可能出现 威胁皇权的局面,因此,明代把内阁大学土的品秩压得较低;而清代随着南书房、军机处的 先后设立,内阁逐渐成为一个单纯的办事机构已不能威胁皇权,所以,清代提高了内阁大学 士的品秩,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折射出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C 正确。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内阁位高权重与史实不符合,故 A 错误。内阁从来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故 B 错误。内阁大学士的变化并不能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 D 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铜仁地区民间出现了大量“地契”, 地契清晰注明土地所有者、地界、面积等,地契保护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从本质上 说明传统经济模式即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模式的发展和巩固,故 A 正确,排除 D。 材料信息与精耕细作无关,故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得到解决,故排除 C 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材料可以看出,工商业税收的比例不断增加,最 终超过了农业税收比例,说明中国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超过了农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发生 明显改变,故 D 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只是工商杂税收入和比重增加的原因之一,且以 偏概全,故排除 A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收入,看不出政府的支出,排除 B 项。材料 中不能体现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排除 C 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依据材料“奕䜣提出‘外敦信睦’的方针,曾国 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改 变,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朝贡体系,更不能得出传统的朝贡体系“开始崩溃”这 一结论,故 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没 有涉及洋务派是否形成等方面的信息,故 B 项排除;清政府谙熟国际外交规则不符合史实, 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 D 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根据材料“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从 最上之改革着手”,可知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故选 B 项。从材料看,此时的孙中 山主张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不主张通过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故排除 A 项;据材料看不出 孙中山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中国同盟会),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主共和思想是 否是孙中山首创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从材料的时间 1930 年看,正是全国许多地方 举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工农武装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初 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故选 C 项。A 项错在“土地改革”,时间开始于 1947 年的解 放区;“国民党的统治土崩瓦解”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 立于 1931 年 11 月,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敌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940 年 3 月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 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意在团结一切力量携手抗日,故选 B 项。当时正值抗 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作出了调整,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而非土地革命, 排除 A 项;1940 年国共处于合作时期,携手抗日,故 C 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是在 1949 年 9 月后实行的,排除 D 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经济统制是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国家干预经济 的表现,经济统制有利于国民党政权调动一切军事力量围剿中共力量以及后来抵抗日本的侵 略,故选 A 项。根据题干时间 1935 年,结合所学知识,B 项中“计划经济体制”、C 项中 “消除了列强对华的经济压迫”、D 项中“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C、D 选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从材料主旨看,主要涉及“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产业 结构的变化,因此选 D。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布局,排除 B 项。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是在 1958 年以后的“二五”时期,排除 A 项。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是在建国之初的 1952 年底,排除 C 项。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并不 是中英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排除 A 项;这一时期的欧洲基本上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 故 B 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建立外交关系,都是从两国的利 益和现实需要出发所做出的调整,意识形态的区别与对抗依然存在,故 D 错误,C 符合题 意。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了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为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体现了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 要,故选 D 项。材料涉及的是户籍的调整,并不能说明我国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且 A 项说法史实错误,排除 A 项;户籍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有效解 决,C 项错误;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不能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因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故 B 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孔子的主张和苏格拉底的主张都具有人文色彩,故选 B 项。希腊是小国寡民,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排除 A 项;两者都未挑战神学权威,故 C 项错 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不是受后人尊崇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雅点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将抽签与工资结合能够激励公民 参政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取消公民等级,排除 B 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 C 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提高公职人员的素 养,排除 D 项。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颁布《肯奇亚法》以禁止竞选中的舞弊行为, 但由于权力阶层对法律的介入使舞弊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说明法律效力受到一定的损害, 故 B 项正确。题干只是体现了竞选中出现的舞弊现象,没有表明当时社会道德普遍沦丧,A 项错误;“罗马民主政治”的说法错误,C 项错误;由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 还是公民法,排除 D 项。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需要大量的茶 叶,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在印度培植茶叶能获取更大的利润,材料中英国移种中国 茶并主导印度茶兴起的过程,实际上正是英帝国利用日益增长的权力为帝国的商业资本获取 创造了条件,是英帝国政治、经济强势地位的表现,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印度人的 饮食结构,排除 B 项;英国移种中国茶、发展印度茶的活动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扩大,排除 C 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 项。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 1832 年议会改革后并没有实现 真正的普选,人民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故选 D 项。A 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全面,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党政治,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阶级阶层的妥协,排除 C 项。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从图中可以看出,航行路线从英国西南部的城市普利茅斯出发, 没有经过东南亚,从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由此可知是 19 世纪 30 年代达尔文为时五年的环 球科学考察,故 D 项正确。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但是麦哲伦船队是 从西班牙出发的,且经过菲律宾群岛,与达尔文的环球航行路线并不一样,故排除 A 项; 引发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是哥自尼的日心说,故 B 项错误;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是 哥伦布,故排除 C 项。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在批判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重要理 论:自然神论和主权在民说。启蒙运动对神学的最大挑战就是提出了“自然神论”。自然神 论的提出是针对信仰无处不在而且积极干预人间事物的上帝的有神论而言。鉴于当时的历史 条件,人们,包括大多数启蒙思想家,尚不能完全抛弃宗教信仰,自然神论的提出,显然是 一种思想进步。自然神论认为,人们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与神的启示即可认识上帝,通 过研究上帝所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这样,自然神论把上帝的作用 限制在单纯依据可为人类了解的理性法则创造世界的范围之内,故 C 项正确,排除 D 项。 自然神论是启蒙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不是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延续,也没有与启蒙运动反对 传统神学思想的精神背道而驰,排除 A、B 项。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材料反映 1800 年比 1700 年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也 有利于农业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和自由劳动力,工业革命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故 B 符 合题意,D 项错误。A 中“普遍”说法太绝对,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与农业 发展的关系,排除 C 项。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术的发展。根据“表现理想化的山水风光为主”“加以主观处理”“个人 激情寓于风景的描绘之中”等关键信息,可得出这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突出个人主观 感受、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的特点相符合,故 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 2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美国导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并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拒 绝削减高关税,都体现了美国为了自己利益而拒绝承担责任,故 A 项正确。美国无意承担 化解世界经济危机的责任,并非在积极推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排除 B 项;1933 年美国尚 未摆脱经济大危机,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率先”,排除 D 项。 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矿业、加工工业、农业和土壤改良、建筑和住宅架设” 实行“活跃租让政策”,并给于优惠,意在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激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因此 D 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推行时间是 1921 年,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苏联 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二战以后,因此 B 错误;材料时间经济大危机尚未发生,排除 C 项。 3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及生产 结构、生产过程、生产规律和生活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和发展, 助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大大扩展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高级”职业的需求,社会流动明显 呈上出向上流动的趋势,因此 D 正确;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出现与向上流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 A、B、C 错误。 3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1990—2000 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货 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超过世界,但是 2001 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进口量、货物出口额、货物 进口额的增长率变为负值,这充分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形势稍有变化就会 引起大的波动,C 正确。A 说法不符合史实和现状,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B 结论, 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发展急躁冒进,排除 D 项。 33、(1)特点:“士商相混”( 答“士商之间从原来对立的关系不断向两者混为一体转变” 也可);具有高度整体性;富民阶层是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核心。(6 分) 成因:商品【答案】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的崛起;商人与官僚的结交;封建政治结构的调 整。(每点 2 分,任答 3 点 6 分) (2)影响: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有利于工业革命 的开展);加速了社会整合;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的取向等。 (每点 2 分,答到 4 点或 4 点以上 9 分) 认识:社会阶层流动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4 分。言之有理即可。) 34、【评分标准】 观点 3 分,论证 6 分,结论 2 分,卷面 1 分。 一等(12~10 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 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 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非“中国近代史” 范畴的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要求学生结合晚清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材料的内 容来综合进行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后期的法制建设的过程,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八 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末新政的内容,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世界潮流密切相关,从内容 也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法律,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 的发展,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可以提炼出下列观点:“20 世纪初中国的法律近 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只要列举材料内容就可以分析出来;“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推动 了法律近代化发展”,可以结合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像来进行证明;“法律近代化推动了近代 中国社会的进步”,这要从中国后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思想政治变化的过程来存证明。 思路一: 20 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 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不少法律为中国历 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 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学生答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律建设成就亦可。) 思路二: 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米逐渐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不断传播为中国法律 近代化提供了参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 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思路三: 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 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 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35、【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行对外开放;中央给予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 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允许深圳举办出口加工区;深圳海陆交通便利;靠近港澳,便于联系和 吸引外资(任一点 2 分 ,共 8 分) 答:(2)是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推动 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动了长江流域的开发与开放;进一步巩固了上海的经济 龙头地位;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发展治理之路(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新的排头兵) (任一点 2 分,四点 7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