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C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等地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出现了题干中描述的现象,说明“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发生变化,趋于合理。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等地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 ‎2.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解析:A 1953~1957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A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时间为1958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B、C、D三项错误。‎ ‎3.‎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这一股票发行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正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酝酿 解析:B 题图中公私合营,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题图中“公私合营股票”,可知反映的是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公私合营,不能反映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于1992年,故D项错误。‎ ‎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解析:D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没有关于自由市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6‎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故C项错误;中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现,故D项正确。‎ ‎5.“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材料描述的是(  )‎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乡镇企业的崛起 解析:B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且主要是在大后方,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强调生产的“大跃进”,其中心是大炼钢铁,与材料中的“土高炉”“质量很差的钢锭”相吻合,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土高炉”和生产很差的钢锭无关,故D项错误。‎ ‎6.“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解析:D 由“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可见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的发展。“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无法从材料中得出,A项排除;B、C两项均与人民公社期间不符,排除。选D。‎ ‎7.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规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权应该主要归生产队。上述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C.“大跃进”运动的扩大 D.对农村工作的务实调整 解析:D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纠正,题中问的是这一变化反映的情况,应侧重于对问题的纠正,故A错误,D正确。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错误。“大跃进”运动是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故材料无关,故C错误。‎ ‎8.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D 依据题干中“1979年”“粮食产量……增长49%”,结合所学可知,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9.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  )‎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 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 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 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 解析:A 据材料“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可知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对计划外产品支配,具有一定自主权,但“购销任务”“计划范围”表明当时经济发展主要是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1979年尚未达到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可知并非单纯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故D项错误。‎ ‎10.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 6‎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  )‎ 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 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 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 解析:A 港口的管理体制突破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搞活了国有企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模式是变化之后的模式,故错误。‎ ‎11.‎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B.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C.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 解析:B 199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刚刚确立,故A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自主性充分调动,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故B项正确;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时间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12.1980年4月,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取了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 001号”营业执照。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D.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主要目标 解析:C 据材料“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 001号’营业执照”可知在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之下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存在本身就是一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经济所有制形式朝多元化迈进,故C项正确。‎ ‎13.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 B.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D.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商品的价格由市场调节,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我国已摆脱计划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 A.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 ‎ B.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 ‎ D.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粮票的使用反映的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粮票的废除说明我国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5.20世纪70年代末,习仲勋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此后,中共中央在广东首先尝试这一主张的措施是(  )‎ A.创办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解析:A 广东对外开放的措施中最先尝试的是创办经济特区,A项正确。‎ 6‎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发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边开放城镇 解析:B 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等分析应该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区。‎ ‎17.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 930‎ ‎12 565‎ ‎5 457‎ ‎2 950‎ ‎997‎ ‎1990‎ ‎234 800‎ ‎70 100‎ ‎54 900‎ ‎16 400‎ ‎32 500‎ ‎1995‎ ‎236 800‎ ‎21 700‎ ‎36 000‎ ‎7 200‎ ‎66 200‎ 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解析:D 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B项经济特区表述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迅猛发展,为移民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 ‎18.如图为中国欧盟贸易十年回顾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 A.世贸组织是中欧经贸繁荣的保障 B.中欧率先进行新技术和新经济革命 C.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中欧 D.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解析:A 世贸组织具有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职责,有利于成员之间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欧率先进行新技术和新经济革命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欧之间的十年贸易,体现不出中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C项错误;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 ‎19.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D 解答本题需从时代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上是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经济上发展落后,故主要是以军装、中山装等为时尚,排除A、B、C三项;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D项正确。‎ ‎20.浙江温岭县某民间收藏爱好者购得了一本记账簿,上面记载了主人家从1968年到1980年的有关生活细节,如购买了什么、花钱多少,上面都记得一清二楚。该账簿的历史价值在于(  )‎ A.记载了参加开国大典的史实 B.为城市改革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 C.体现了市场经济下的百姓富足生活 D.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D 账簿记录的时间为1968年到1980年,反映了这段时间该家庭生活的变迁,D项正确;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A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账簿是城市居民的,B项排除;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绅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二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和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必然消失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士商相混”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第二小问“由绅而商”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由商而绅”目的是提高社会地位,寻求政治保护。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大背景分析。一方面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廉价劳动力需求增加,同时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舒适生活的吸引力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几个要素分析。‎ 答案:(1)来源:由商而绅;由绅而商。(2分)‎ 成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士绅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入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社会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入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入;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如答农民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研究一般都同意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巨大,但60年代则不那么大。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人民币738亿元增长到1959年的人民币1 234亿元,增长了约70%。‎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之后,一直到1952年底,中苏两国有关部门陆续达成了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重点项目的协议。……1950~1959年苏联帮助中国新建、改建和扩建了400多个工业企业、车间和其他项目,其中有100个国防项目。……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苏联单方面撤除对我国的所有技术合同。‎ ‎——《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资料》‎ 材料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6‎ ‎197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0年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续表 年代 主要内容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年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角度概括指出推动中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什么外交方针?评价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6分)‎ ‎(3)根据材料三大事记提到的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8分)‎ 解析:第(1)问要结合1952年至1959年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来回答。第(2)问从与苏联的结盟看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评价应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力量等角度辩证分析。第(3)问依据改革开放的过程,从改革范围、次序、重点等角度予以概括。‎ 答案:(1)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科学教育的发展。(6分)‎ ‎(2)一边倒。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也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6分)‎ ‎(3)逐步推进,全面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8分)‎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