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认为“人们距离可知世界的边界已经不遥远”。打破这种认识的是( )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D.电力的发明 解析:选C。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2.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D项。 3.下面漫画《天使·魔鬼》形象地表明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普及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 A.垃圾信息充斥 B.网络犯罪出现 C.网络世界诱惑青少年 D.严重污染环境 解析:选D。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的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环境污染却不是网络带来的。 4.观察下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 ) 10 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D.提高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 解析:选A。《东方巨响》反映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原子弹爆炸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增强国防实力,故A不正确。B、C、D三项符合对该事件的评价。 5.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的年代是( )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解析:选C。关键词“牛棚”是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来的,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是1966年6月《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来的,是“文革”时期的专用词汇。选项中只有1970年处于“文革”期间,故选C。 6.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解析:选A。材料表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D项的意思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7.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教育战线”及“建国后十七年”来判断,应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教育成就。最能证明邓小平看法的史实应选D项。A、B项仅反映某一方面的教育成就;C项是“文革”时期教育领域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的错误。 10 8.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选A。“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产物,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破坏,故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9.观察下图,促使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 A.“教育大革命”的进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扫盲教育的开展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选B。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 10.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还是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 ) A.“一枝独秀”的做法 B.“百家争鸣”的方针 C.“百花齐放”的方针 D.压制学术争论的政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历史分期这样的学术问题上中央提倡自由讨论,这是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11.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解析:选D。注意时间信息“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所学知识,“文革”时期,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样板戏”一统天下,故选D项。 12.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解析:选C。文化的发展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本题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070吨钢一样, 10 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数量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风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9分) (2)试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9分) (3)从以上分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理论及实践。第(1)问要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注意每个时期的特点;第(2)问分析原因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要从总体上把握三则材料,根据共同反映出的现象来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文艺创作无视客观规律,盲目搞“大跃进”;材料二反映的是“文革”时期对文艺的极大摧残;材料三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步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出现材料一的现象是因为受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的影响;出现材料二的现象是因为“文革”期间,江青等全盘否定文艺队伍,把大量的文艺作品贴上“封、资、修”的标签而查禁;出现材料三的现象则是因为“文革”结束,春回大地,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 (3)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客观规律,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14.语言影响力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涉及使用人数,经济实力,在国家科学、外交、社会文化中该语言的重要性等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语言影响力首推英语。18、19世纪(英式)英语大举传播并问鼎世界。二战后,在英语的传播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到200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英语母语者使用美式英语。 材料二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截至2013年,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语大举传播的社会背景。并简要分析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后的英语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学院在海外快速发展的动力有哪些?(6分) (3)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忽略语言本身的因素)(12分) 解析:(1)英式英语在18、19世纪大举传播与英国政治、经济、科技地位有关,第一小问回答要结合英国18世纪取得世界殖民霸权,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取得世界工厂地位,并且是世界科技中心, 10 科技著作用英语发表。二战后美国在英语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也与美国政治经济科技地位有关;第二小问回答要结合战后英国实力削弱,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经济上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科技领先,文化繁荣。(2)孔子学院在海外快速发展与中国影响的不断扩大有关,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儒家思想现实价值等角度回答。(3)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同意该观点,可以从经济全球化下世界联系加强、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英语的广泛应用等角度回答;不同意该观点,可以从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其他新兴大国影响力增强的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抢占世界市场,英语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媒介;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大量的科技著作用英语发表。 原因: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美国科技领先,文化繁荣。 (2)动力: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海外“中国热”持续升温。 (3)同意;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导者,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制订,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英语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不同意;语言文化的影响力是由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其他新兴大国在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影响力不断增长,英语的影响力也会减弱。 备用卷(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年)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典力学体系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相对论的提出 D.两弹一星的问世 解析:选C。解答本题注意观点提出者的生活时代:牛顿力学体系时代,但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解决了牛顿力学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只在物理学已知规律后加几个小数点的问题。 2.作为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年纪最大明星,它的悄然诞生说明世界不再是“连续的”。玻尔研究者戈革做了有趣的解释:“原子‘吃’辐射,它不是像吃牛奶那样地吃,而是像吃米粒那样地吃,每个饭粒就是食物的最小单位……”这个“年纪最大明星”是( )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量子理论 D.相对论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原子”、“食物的最小单位”等可判断是量子理论。 3.“人类的智力之谜好像隐藏在密云之中的高山,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科学地认识它。也许不久我们会发现,一个神经细胞远比一台微型计算机更复杂,毕竟我们现在还不能合成最简单的细胞。所以,担心电子计算机会征服人类,确实像‘杞人忧天’一样可笑。”对以上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人类不必担心计算机会征服人类 10 B.人脑就其结构与功能来说是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比拟的 C.计算机的总体功能大大超过人脑 D.我们今天还没有完全认识人脑的功能和作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人类的智力之谜好像隐藏在密云之中的高山,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科学地认识它”说明B、D两项正确。从材料中“担心电子计算机会征服人类,确实像‘杞人忧天’一样可笑”的信息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准确,C项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 4.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解析:选C。本题考查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因特网给“部族”带来了挑战,有利于结束“部族”孤立的状态,加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推动全球化进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符合题意;“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说明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政府管控,故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一流地位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用排除法。中国并不是超级大国,故A错误。C项错在夸大了航天科技的作用。D项错在“一流”二字,中国科技尚未处于一流国家地位。 6.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横批应是“科教兴国”。 7.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下列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解析:选B。注意关键词“教科文”,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这几个行业的名词只有B项,A项中的“和平赎买”、C项中的“和平共处”、D项中的“三个世界”均不属于教科文事业。 8.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10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A、B、C三项都是邓小平复出以来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政策,只有D项符合图片中的时间要求。 9.李明的爷爷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解析:选C。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农村劳动”“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可判断,这是“文革”期间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的表现,且招生对象是农民。 10.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了,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解析:选B。抓住案例中父亲不让12岁的小娟上学,可知违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为每个学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11.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解析:选A。注意题干时间: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全面地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文艺建设随之展开,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昆曲复兴就是这一方针的产物。 12.著名导演谢晋一生所执导的36部电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下列是他的“反思三部曲”,它们应创作于( ) 10 A.新中国成立之初 B.“双百”方针提出的50年代 C.改革开放后 D.21世纪初 解析:选C。《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均属于“反思文学”,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应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书籍史是研究、揭示书籍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专门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1)宋代是我国书籍印刷史上的极盛时期,为后世书籍印刷树立了楷模风范。简要说明宋代书籍印刷发展的原因。(7分) (2)晚清时期是中国书籍印刷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简述这一时期中国书籍印刷走向近代化的条件,并说明这一时期书籍印刷发展对社会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6分) (4)当前书籍印刷面临怎样的挑战?简要谈谈你的认识。(7分) 解析:(1)结合宋代社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2)结合晚清社会状况,综合分析原因;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角度分析其影响;(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数据,可知新中国初期图书出版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第二小问从新中国初期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国民经济的恢复,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其原因。(4)新数字媒体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书籍印刷业。新数字媒体的技术优势对读者有更强的吸引力,传统书籍也应该吸收新数字媒体的长处,积极应对挑战,推陈出新。 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书籍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书籍印刷提供了技术保证;宋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市民文化的兴盛等因素刺激了书籍印刷(业)的发展。 (2)条件:晚清时期专制统治被削弱;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新式印刷机器的传入和西方技术人才的引进;新式学堂、新式传媒(报纸等)的大量出现;知识分子的积极推动等。 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促使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3)趋势:上升。 原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双百”方针的提出,提供 10 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4)挑战:电子书等数字媒体的冲击。 14.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 调整前 总人数 调出 人数 留校 人数 调进 人数 调整后 总人数 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 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 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 浙江大学 26 24 2 0 2 协和医 学院 15 2 13 1 14 交通大学 13 9 4 3 7 上海 医学院 10 3 7 0 7 中山大学 8 8 0 1 1 北洋(天 津)大学 8 6 2 4 6 同济大学 8 6 2 0 2 南开大学 7 4 3 1 4 山东大学 6 5 1 1 2 私立岭 南大学 6 6 0 0 取消 重庆大学 5 4 1 2 3 武汉大学 5 3 2 0 2 金陵大学 (私立教 会大学) 5 5 0 0 取消 北方交 通大学 5 4 1 0 1 小计 (所/人) 17所 /271人 17所 /200人 14所 /71人 10所 /37人 15所 /108人 其他大 学(所/人) 32所 /43人 25所 /32人 8所 /11人 53所 /139人 58所 /150人 总计 (所/人) 49所 /314人 42所 /232人 22所 /82人 63所 /176人 73所 /258人 ——材料来源:《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 10 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理工科教授的变化来看,理工科教授人数下降,特别是如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下降最多,而私立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等私立大学则被取消;从材料二分析可知,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而理工科在校生则呈现上升趋势,以及产生许多专门院校;结合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设的背景来分析归纳。第(2)问,依据时间信息联想时代背景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方面归纳背景。第(3)问,依据前两问的主要特点和背景,从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对国家经济、教育事业发展等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 答案:(1)综合性院校(或者著名大学)中理工科教授人数急剧下降;取消私立大学;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 (2)政治上,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主权;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即将展开,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 (3)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