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 ‎2.用2B铅笔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规定区域作答,否则将影响扫描,无法评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A. 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 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 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 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 27 - / 27‎ ‎【答案】B ‎【解析】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 唐朝初年,门下省的副长官门下侍郎专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帝的违误)之职,中唐以后则是给事中(门下省的官员)“驳正违失,分判省亊"。这反映出 A. 三省体制日益趋向完善 B.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 门下省最终成为决策者 D. 监察体制受到破坏 ‎【答案】B - 27 - / 27‎ ‎【解析】唐初负责封驳的是门下省副长官门下侍郎,中唐以后则是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这说明负责封驳的官员品级越来越低,实质上反映出相权的削弱、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门下省,没有涉及三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门下省负责审核,故C项错误;门下省不负责监察,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负责封驳的官员品级越来越低,这实质上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 ‎3.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D.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答案】A ‎【解析】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监督”,说明北宋设立转运使的作用是控制地方财政,故排除BC,选A;政府设立转运使并非是监督地方官规范行政,排除D。‎ ‎4. 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 A. 五百人议事会 B. 陪审法庭 - 27 - / 27‎ C. 十将军委员会 D. 陶片放逐法 ‎【答案】D ‎【解析】五百人议事会主要是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陪审法庭是梭伦时期设立,故B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虽然是克里斯提尼时期设立的,但是它是最高的执行机关,不能体现题干中的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的方法。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针对破坏民主的野心家制定,目的是维护民主制度,故D项正确。‎ ‎5.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该条文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 重罪轻罚 B. 公正合理 C. 注重证据 D. 不告不理 ‎【答案】B ‎【解析】“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表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为他人的行为负责。即谁犯的罪由谁承担,不能株连,体现出的是一种公正合理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重罪轻罚、注重证据、不告不理均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排除。‎ - 27 - / 27‎ ‎6.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C. 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国王和议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排除A;英国内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国王与议会的利益,有利于英国资产阶级宪政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的增强,排除D。‎ ‎7.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说明 A. 美国总统权力至高无上 B. 美国总统行政军事权力过大 C. 杰斐逊并不反对君主制 D. 杰斐逊强烈反对总统共和制 ‎【答案】B - 27 - / 27‎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结合美国总统的权力来分析。‎ ‎8.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答案】B ‎【解析】1875年的宪法体现的是民主共和制度,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其实主要是因为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渐入人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均是原因但均不是主要原因,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1875年的宪法和1794年已经结束的资产阶级革命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 - 27 - / 27‎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贵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D正确;A.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10. 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 27 - / 27‎ 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 ‎11.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 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 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 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 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答案】D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可以看出,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的外交政策主张平等,与当时大部分的人相比,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从而具有进步性意义。故答案为D项。其余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 ‎【名师点睛】《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以太平天国官书发行。《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政新篇》只是洪仁玕个人才华和学识的体现。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但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因而,它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面临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也未能实行。‎ ‎12.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 - 27 - / 27‎ ‎【解析】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A项的表述最全面。B项是从辛亥革命对人民的思想方面的影响来说的;C、D项材料均未体现。‎ ‎13.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B. 国民政府经济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C. 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D. 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中国抗战最后决胜在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不出国民政府经济被推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准备开辟敌后战场,故C项错误;南京失守前,即1937年9月国共已经实现合作抗日,故D项错误。‎ ‎14.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 彰显中法两国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D.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 27 - / 27‎ ‎【答案】B ‎【解析】中国与法国建交,两国分别绕过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这体现了两国外交的独立自主精神,故B项正确;法中建交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裂痕的典型表现,但不是“开始”,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故C项错误;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是1993年的欧盟,故D项错误。‎ ‎15.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芬兰、德国、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工人爆发了一系列革命,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人罢工和人民群众斗争也蓬勃展开,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也迅速高涨起来,这些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反映出十月革命 A. 唤醒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 B. 鼓舞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C.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 实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C - 27 - / 27‎ ‎【解析】材料信息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美国、日本以及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也迅速高涨起来,这说明了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故C项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唤醒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到东方,还有西方,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16. 在博弈论中,有时会用“边缘博弈”来表示一种特殊的胆小鬼博弈;双方在尽量对自己有益的情况下避免双输局面。古巴导弹危机可谓“边缘博弈”的典型体现。这次危机反映出 A. 古巴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 B. 美苏全面冷战正式开始 C. 美苏博弈中苏联的优势地位 D. 双方既斗争又相互妥协 ‎【答案】D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着重强调了古巴导弹危机是“边缘博弈”的典型体现,没有体现出“古巴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故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故可排除B;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不能说明美苏博弈中苏联的优势地位,故可排除C;经过对峙和谈判,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和平解决,说明了双方既斗争又相互妥协,故此题选D。‎ 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材料中所讲到“边缘博弈”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全面把握相关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内容,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回答。‎ ‎17. 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27 - / 27‎ A.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B.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A ‎【解析】墨家盛行于战国时期,此时已经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错误,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士”阶层开始崛起,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材料的时间信息。由“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得知,这是战国时期,由此判定答案。‎ ‎18.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答案】B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的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理论,A、D排除。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19. 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 ‎②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宋明理学主要分为理学和心学,理学是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朱熹是理学极大成者,故①②③④均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20.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A.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 “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 - 27 - / 27‎ C.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 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答案】B ‎【解析】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得救”,“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说明这一思想得到民众的认可,故B正确;A中放松不符合事实;C中信仰仍然没有改变;通过宗教改革,教民不会是教士的权利,故D错误。‎ ‎21.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这表明伏尔泰 A. 倍加推崇理性 B. 批判教会神权 C. 反对君主制度 D. 提倡天赋人权 ‎【答案】A ‎【解析】“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说明伏尔泰对于理性的推崇,主张发挥理性促进社会发展,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宗教特权,故B错误;反对君主制度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主旨,故C错误;天赋人权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22.‎ - 27 - / 27‎ ‎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A. 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 B.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 重塑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 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答案】A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是吸收前人思想上形成的全新的观点,所以引起社会巨大轰动。故A正确;进化论主要是物种的进化思想,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真相,故B错误;进化论主要批判上帝造人说,故C错误;进化论引起的是宗教与科学的论战,故D错误。‎ ‎23. 宋代朱长文评价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点如坠石,面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白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下列书法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特点相似的是 A. ‎ B. ‎ - 27 - / 27‎ C. ‎ D. ‎ ‎【答案】B ‎【解析】“点如坠石,面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是对颜真卿的楷书的评价,B是楷书,符合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故选B;AC是草书,D是行书,排除ACD。‎ ‎24.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A. 推动了近代白然科学的发展 B.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答案】B - 27 - / 27‎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方面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完成了辛亥革命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任务,故选B;辛亥革命与科学发展关系不大,无法体现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排除A;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D与“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无关,排除D。‎ 点睛:首先抓住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然后结合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分析回答,辛亥革命是在政治上反封建,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领域反封建。 ‎ ‎25. 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下列发现打破了开尔文勋爵这一结论的是 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的物理学大厦是经典力学的建成,爱因斯坦从宏观物体高度运动下提出新的时空观,打破了传统物理学观点,故D正确;A是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B是材料中提及的大厦;C是科技成就。‎ ‎26. 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B. 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 27 - / 27‎ C. 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明显呈上升趋势并占据主导,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故D正确;A是重工业发展的因素;B属于微观物理学研究;C主要是美国的作用,不涉及其他国家。‎ ‎【点睛】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数字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1. 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2. 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3. 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7. 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27 - / 27‎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这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相符,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只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D项发生于1984年,晚于C项的1970年,排除D。‎ 点睛:关键信息是“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结合新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成就分析解答。‎ ‎28.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 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C. 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答案】B - 27 - / 27‎ ‎........................‎ ‎29. 为提高全民素质,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1985年5月”可知,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依据“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可以看出此次教育改革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要求,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7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 27 - / 27‎ 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85年5月”和对关键信息“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30. 20世纪20年代,乡村音乐诞生。“乡村音乐”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音乐是激活想象的艺术 B. 社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C. 近代欧洲音乐水平较低 D. 19世纪盛行浪漫主义音乐 ‎【答案】B ‎【解析】根据“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表明歌曲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AC;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 27 - / 27‎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选择“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答案】(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 27 - / 27‎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谋求国家富强两个角度分析。‎ 第(2)问,“冲击”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开始冲击“中体”;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始抛弃“中体”;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全盘否定“中体”三个层次回答。‎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每一种政体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正如他对法律的论述:“为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每个国家的法律竞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他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法律)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并提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从事物的性质来说,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摘编自钱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政体思想评析》‎ 解读材料,并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政体与法律”拟一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 / 27‎ ‎【答案】示例1:论题:罗马共和国时期推行公民法,帝国时期实施万民法,并最终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阐述: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为调整罗马公民的关系,出现了《十二铜表法》这样的公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的扩大,国际交往的拓展,为协调罗马公民与非公民间的关系,罗马法不断发展,出现了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万民法。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示例2:论题: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阐述: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鉴于13个州的松散联盟,积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于1787年颁布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暴政的出现。由此建立了总统共和制政体。(言乏成理即可)‎ 点睛: 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对核心信息的提取和对材料的完整理解,如本题中,不能仅根据材料中“政体和法律”,尤其要注意结合所学的提取,运用世界史例子是难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举例子。围绕罗马法和民主政治思考回答即可。‎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27 - / 27‎ 材料一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些国家领导人,先后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对外“多边主义”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减少因成员国利益不同则而产生的“外交内耗”,提高欧盟整体对外行动能力,在此基础上改变冷战时期长期奉行的“对美一边倒”政策,推行“多边主义”外交。长期以来,欧盟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为“经济巨人、政治矮子”。欧盟对外实施“多边主义”战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呼应力,欧盟整体外交影响力不断增大,而其成员国的外交筹码也同时得到增加。‎ ‎——摘编自申义怀《浅析欧盟对外“多边主义”战略》‎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给予了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炫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盟对外“多边主义”战略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多边外交的变化,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多边外交与欧盟“多边主义”外交的共同影响。‎ ‎【答案】(1)背景:冷战结束使欧盟的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极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欧盟要进一步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减少欧盟成员国之间外交内耗的需要。‎ ‎(2)变化:由集中于政治领域转向更广泛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由游离于大部分国际组织之外到广泛地加入各类国际组织。‎ - 27 - / 27‎ 共同点:都有利于各自的经济发展;都提高了各自的国际地位;都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元化发展。‎ ‎【解析】第(1)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冷战结束后……减少因成员国利益不同则而产生的‘外交内耗’,提高欧盟整体对外行动能力,在此基础上改变冷战时期长期奉行的‘对美一边倒’政策……长期以来,欧盟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为‘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冷战结束的影响、减少欧外交内耗、进一步摆脱美国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第(2)问,“变化”,由材料二信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城……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炫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得出:由集中于政治领域转向更广泛的领域;由“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给予了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概括得出;由游离于大部分国际组织之外到广泛地加入各类国际组织。“共同点”,结合两则材料从各自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的多元化发展等角度分析。‎ - 27 - / 2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