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www.ks5u.com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运用时序梳理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时空观念)‎ ‎2.运用继承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史料实证)‎ ‎4.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的实施中,认识当今应当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民主机制。(家国情怀)‎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 11 -‎ ‎2.演变 ‎(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选官制度 ‎1.秦汉时期 ‎(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2)过程 ‎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正式形成。 ‎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 11 -‎ ‎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确立:秦汉。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 ‎(3)顶峰:明清。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2.谏议制度 ‎(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评价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 ‎1.表现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特点: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 11 -‎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汉代中外朝制度 史料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解读] 史料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句号前说的是制度,句号后是对句号前制度的解释。‎ ‎[思考] 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 提示: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枢机构 史料一 (曹)魏世,①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②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③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④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二 (唐朝前期)⑤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 - 11 -‎ 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⑥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解读] ①指(另设机构)转移相权。‎ ‎②指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 ‎③指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④表明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⑤表明三省制讲求程序;集体负责。‎ ‎⑥说明档案制度规范,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尚书省施行。‎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提示:(1)演变: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宋朝中枢机构 史料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⑦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⑧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 ‎——《宋史·职官志》‎ ‎[解读] 史料中⑦⑧说明了宋代中书省职权、地位。‎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 提示: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 ‎ 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 11 -‎ 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史料 ①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解读] ①公、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思考] 史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 ‎2.汉代的选官制度 史料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②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③孝、廉各一人。‎ ‎——[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解读] ②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③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思考] 史料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标准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制度:察举制度。标准:德行、才能。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 ‎3.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④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⑤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 11 -‎ ‎[解读] ④体现了选官途径。‎ ‎⑤表明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提示: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 ‎(1)变化趋势 ‎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2)积极影响 ‎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 11 -‎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3.封建社会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的腐败。‎ ‎1.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 A.执掌军政大权   B.负责审核政令 C.负责草拟政令 D.负责监察事务 D [秦朝时设置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选D项。]‎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11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C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只是被分割了并没有被剥夺,故B项错误;A、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 B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故选B项;A项说法不是积极意义,排除;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C项错误;D项是唐朝实行科举制的意义,排除。]‎ ‎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相权削弱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材料中中书管民事,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说明宰相权力被分割,其职权进一步被削弱,C项符合题意。]‎ ‎5.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 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A [由司马光选拔官吏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没有体现扩大官员遴选范围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吏治腐败的内容,故C项错误;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11 -‎ ‎6.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A [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从材料一信息“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判断是世卿世禄制度,从材料二信息“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判断是察举制度,从材料三信息“科举”“应试”判断是科举制度。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能破朋党之私”“限制选举之官徇私舞弊”,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 (1)制度:世卿世禄(世官制)制、察举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 ‎(2)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 - 11 -‎ 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