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

6‎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C )‎ A.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解析: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并不能说明清军实力不足,只能说明清政府近代海权观念的缺乏,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项排除;根据“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并不充分,故排除B项。‎ ‎2.有学者指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中我们近年来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他们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D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解析:该题考查对《南京条约》核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严重践踏了我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司法主权,当时清朝统治者轻看这一点说明他们没有主权意识,故答案为D项;如果为了防范西方的经济侵略,那更应当重视商品的税收问题,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要意图,如果是抚夷,那对五口通商也不该痛心,故排除;当时还没有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排除C项。‎ ‎3.“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C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 B.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解析:‎ 6‎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被西方打败不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改变;B选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不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改变;D选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并未立即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B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扩张手段 D.增开更多通商口岸 解析:“海盗式”掠夺往往反映出来的是野蛮和破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能反映“海盗式”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B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更多通商口岸不符合野蛮的“海盗式”,排除A、D;以战争为主要扩张手段则是所有侵略战争的共性,不能突出说明“海盗式”,排除C。‎ ‎5.张之洞和易顺鼎在奏折中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奏折所言“条约”( C )‎ A.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最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刺激了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其签订意味着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根据“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奏折所言的“条约”应该是《马关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故排除A项;最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是《天津条约》,故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故选C项;意味着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D项。‎ ‎6.屈辱条约的签订危害了中国主权,加深了民族危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D )‎ 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C.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错误。三次战争后设立的通商口岸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三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故D项正确。‎ ‎7.《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北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论述正确的是( C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该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6‎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11个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答案选C。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A错误;B项指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D项是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影响。‎ ‎8.1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D )‎ 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解析:清政府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特别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便利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故D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改变了瓜分中国为殖民地的做法,排除A;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实现侵华利益,并非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C。‎ ‎9.《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其实质是( A )‎ A.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B.俄国反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 C.三国联合反对日本,支持中国收回失地 D.俄德法三国利害关系不一 解析:《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给日本,损害了俄国、法国和德国的侵华利益。而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在争夺中国过程中与日本的矛盾,故选A;B、C只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说明俄德法三国相互勾结,排除D。‎ ‎10.特朗普宣布对中国102种产品加征25%的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但是,一百多年前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特别强调贸易自由。下列关于“门户开放”的含义正确的是( D )‎ A.清政府全方位向西方国家开放 ‎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C.西方在华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 ‎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解析: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也享有均等的机会,达到“利益均沾”,据此可知,选项中的A、B、C均不符合这一含义,只有D符合题意。‎ ‎11.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B )‎ A.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B.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6‎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的优势地位,故A错误。材料中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缓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保留清政府,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故B正确;列强在华存在利益的冲突,C项夸大美国门户开放的影响,排除;材料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没有体现出美国在华势力范围的变化,故D错误。‎ ‎1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 C )‎ A.美国刚刚打败西班牙 B.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C.该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D.充分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相互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B项是“门户开放”政策实施的结果,不是原因;A、D两项与题干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门户开放”政策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利于其在华进一步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8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6分)‎ 6‎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论,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4分)‎ 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①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②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 后果:①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②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 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4)问题:①坚持论从史出;②坚持唯物史观;③注意评价的角度和立场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从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其结果、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的理解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进行归纳概括可知其起因为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可知陈恭禄认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中英两国的误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可知其认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范文澜着重从英国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第二小问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分别是中国尚未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新中国尚未建立,可以知道其研究的原因为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唯物史观、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 6‎ ‎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注:与国指友邦),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大清光绪皇帝宣 战谕旨》(摘录)‎ ‎  朕以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武勇,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对清国宣战诏书》(摘录)‎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须史论结合,合理充分)(26分)‎ 答案:示例:‎ 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的外交政策不同。日本政府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清政府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政策。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前便已“出兵(朝鲜)备变”,并企图通过战争“以全帝国之光荣”。而清政府没有对局势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和积极应对,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因循守旧,维系宗藩朝贡体系;日本出兵朝鲜,清政府未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而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同时对日本的发展缺乏认识而轻视日本。‎ 中日两国的不同外交政策影响到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走向。经过甲午一战,日本确立亚洲强国的地位,而中国则进一步沉沦。‎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两则材料,找出不同。两则材料不同之处有多处,如中日双方外交政策的不同、双方对中朝关系的认识不同、双方对日本出兵朝鲜的认识不同、双方对甲午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不同等,选择自己最容易解答的即可。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不同”予以说明,也就是答出原因即可,一定要史论结合,合理充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