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教案

‎【时空坐标】 ‎ ‎【线索引领】 ‎ 线索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线索2 现代中国文艺和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 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线索3 工业革命前的科技发展: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 线索4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科技领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文艺领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盛行;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线索5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1)科技领域: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文艺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主流。‎ ‎第3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 ‎(1)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2)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2)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误区警示]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知识图解] 现代中国的科技 ‎[巧思妙记] 用“一、二、一”数字归纳法认识科技的力量 ‎[答题术语必备]‎ ‎1.“两弹一星”是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 ‎3.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考向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影响因素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史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史料三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史料四 “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一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1.史料一表明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 ‎2.史料二生动说明了“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国际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3.史料三中“一靠邓小平”指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邓小平和袁隆平对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4.史料四表明“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具有极大经济意义。‎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什么?‎ 试答:(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史论归纳]‎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侧重点及原因 ‎1.20世纪80年代前 ‎(1)侧重点:国防科技发展迅速——高新科技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加强国防现代化,巩固国防。‎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两大国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中国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 ‎2.20世纪80年代后 ‎(1)侧重点:各项科技事业全面发展——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2)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 ‎[对点训练]‎ ‎1.(2017·北京昌平模拟)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  )‎ A.火箭、航天飞机   B.原子弹、人造卫星 C.原子弹、导弹 D. 氢弹、航天飞机 解析:选C。注意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1999年发射“神舟1号”宇宙飞船,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于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6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成功,C项符合题意。 ‎ ‎2.(2017·湖北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3.(2017·浙江杭州五校联考)某班历史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选D。“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新中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和“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最为符合,D项符合题意。 ‎ 考点二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双百”方针 ‎1.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2.曲折 ‎(1)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2)表现: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寓言诗《蝉的歌》都受到政治批判。‎ ‎3.春天 ‎(1)原因:“文革”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出现了“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确定教育方向——过渡时期 ‎①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内容: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③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②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 ‎(1)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高考制度被废止。‎ ‎(2)后果:使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3.教育的复兴 ‎(1) 改革开放之初 ‎①拨乱反正,全面整顿。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战略:教育优先发展。‎ ‎(2)20世纪80年代 ‎①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③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④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20世纪90年代 ‎①高等教育:实施“211工程”计划。‎ ‎②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 ‎③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误区警示] “双百”方针概念的理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 ‎[轻巧识记]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误区警示] 两种教育制度 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轻巧识记] 现代中国的教育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3)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4)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 ‎[图解历史]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答题术语必备]‎ ‎1.“双百”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3.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考向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 ‎——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1950年6月8日)‎ 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 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史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半封建教育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 ‎2.史料二表明新时期恢复了“文革”时期破坏的高考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消高考考试制度有何重要影响。‎ 试答:“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学校教育环境,导致社会文化建设人才贫乏;导致社会文化人才建设贫乏,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等。‎ ‎[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 ‎1.两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2.主要原因 ‎(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对点训练]‎ ‎1.(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如果你是《共和国记忆》摄制组的编制人,需要为1965年剪辑片选取素材的话,下面可以选择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析:选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前后,故B项正确;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某次考试改革刷新了人类考试人数,考生年龄差别之大也是前所未有。此次考试改革为知识分子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此次考试改革最可能发生于(  )‎ A.581年     B.1905年 C.1949年 D.1977年 解析:选D。581年是隋朝建立,科举制还没有出现,没有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考试,故A项错误;1905年废除科举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考试,故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影响国家命运的考试,故C项错误;1977年恢复高考,使“文革”时期失去高考机会的知识分子有了发展的机会,恢复了对人才的培养,使中国教育走向正规,也由于十年“文革”的影响,考生年龄差距很大,故D项正确。 ‎ ‎3.(2017·北京东城模拟)“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选D。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保证,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985工程”反映的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俄文热潮 解读 题干 信息:1952年底,建国初;俄文学校、俄文课程、学习俄语 主旨:培养大量俄文的人才,为将来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辨析 选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方法点拨] 学会排除“干扰”选项 ‎1.本身表述失实:这类试题的选项设置,主要是有意将知识本身的正确表述偷换关键词语,或者意思表述相反制造错误,考查学生把握基础的牢固程度和审题的细心与否。‎ 解答这类选项设置的题目,应首先对四个选项逐个与教材知识相印证,不管题干材料如何,选项本身表述就不正确的选项当优先排除。‎ ‎2.无关材料信息:所谓无关材料信息的选项,就是备选项中明显不属于题干材料信息的项,这样的选项当首先排除。解答这类选择题首先完整捕捉题干材料信息和要求,然后宏观上审查一下各选项,明显不能体现题干信息和要求的选项优先排除。‎ ‎3.脱离题意要求:这类选项的设置主要是选项所述与题旨的核心要求不符,即某选项明显是“所答非所问”。 解答此类选项设置的题目首先应注意抓住本题的解题核心是什么,常常是“原因”“目的”“作用”“表现”等,也就是对学科的关键术语要弄清其内涵。然后逐个审查选项,对其中选项表述不属于核心词属性范畴的应优先排除。‎ ‎1.(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选A。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 “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2.(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发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 当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已经确立了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D项错误。 ‎ ‎3.(2017·江西南昌一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选B。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4.(2017·北京西城模拟)下列书目中,最有可能成为1957-1966年中国畅销书的一组是(  )‎ A.《毛泽东选集》《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土法炼钢》《青春之歌》‎ B.《毛泽东选集》《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农民识字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赤脚医生”手册》《革命样板戏故事:智取威虎山》‎ D.《邓小平文选》《政治经济学教材》《新概念英语》《射雕英雄传》‎ 解析:选A。《毛泽东选集》从1951年到1966年出版了前四卷,《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体现了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土法炼钢》体现了“大炼钢铁”,《青春之歌》是1956年“双百”方针后取得的成果,故A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是1949-1956年,故B项错误;《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是“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邓小平文选》《新概念英语》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品,故D项错误。 ‎ ‎5.(2017·江苏南京市、盐城市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这表明(  )‎ 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育,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发展教育的计划,与义务教育法无关,故D项错误。‎ 第33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纲要求] 1.经典力学。 2.相对论和量子论。 3.进化论。 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5.现代信息技术。‎ 考点一 近现代科学理论 ‎1.经典力学 ‎(1)背景 ‎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 ‎①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 ‎②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2.相对论和量子论 项目 相对论 量子论 背景 经典力学面临挑战 ‎(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标志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成就 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2)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意义 ‎(1)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生物学的发展 ‎(1)背景 ‎①欧洲封建社会坚持上帝创世说,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②文艺复兴后,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 ‎③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 ‎④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奠基: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3)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4)内容 ‎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②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 ‎(5)意义: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易错提醒]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并不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巧思妙记] 经典力学 ‎[误区警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巧思妙记] 现代物理学 ‎[知识图示] 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题术语必备]‎ ‎1.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的研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 ‎3.量子论与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4.文艺复兴后,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 ‎5.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冲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 ‎6.近代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经历了由宗教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论的认识过程。‎ 考向 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运动三定律;在开普勒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经过牛顿的工作,力学已形成了严密、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它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史料二 狭义相对论是以下面的公式为基础的(而伽利略——牛顿的力学也满足这个公式):如果这样来选取一个坐标系K,使物理定律参照于这个坐标系得以最简单的形式成立,那么对于任何另一个相对于K做匀速平移运动的坐标系K′,这些定律也同样成立。这条公式我们叫它“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这个词表示这条原理限制在K′对K做匀速运动的情况,但K′同K的等效性并没有扩充到K′对K做非匀速运动的情况。‎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史料三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爱因斯坦对普朗克发现的评价)‎ ‎——《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 ‎1.史料一表明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由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组成,三大定律深刻揭示了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则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了。‎ ‎2.史料二涉及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承认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传播速度是恒定的,而且在一切惯性参照系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确定,时间和物质运动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史料三是对普朗克量子论的评价。量子论的提出为开辟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他们留给人类的“灵魂”是什么?‎ 试答:关系: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灵魂:科学探索精神。‎ ‎[史论归纳]‎ 对近现代世界重要科学理论的认识 ‎1.经典力学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2.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即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的;并提出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开发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哲学和科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3.量子理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革命性进步;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对整个人类的思维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对点训练]‎ ‎1.(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2015年12月份美国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私人空间公司准备开发可重复发射的运载火箭技术。对该技术影响最大的理论是(  )‎ A.量子理论      B.经典力学 C.狭义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解析:选B。火箭运行原理是反冲和地球引力,故是经典力学的应用,与量子论、相对论无关,B项符合题意。 ‎ ‎2.(2017·河北保定模拟)在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绝对的是一个它们的整体——时空,在时空中运动的观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参照系,可以定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不同的观者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该理论(  )‎ A.开启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B.对天主教会权威构成了冲击 C.属于广义相对论 D.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解析:选C。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开启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与材料“时空观”不符,故A项错误;西欧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地位,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概念改变了前人对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固有认识,故C项正确;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南京一模)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的“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 考点二 近现代科技成果 ‎1.“蒸汽时代”‎ ‎(1)条件 ‎①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②经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③科技:科学技术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①改良:瓦特改良蒸汽机。‎ ‎②应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应用于各工业部门。‎ ‎③推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北美被广泛应用。‎ ‎(3)影响 ‎①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工厂形成,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②城市进程: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成为工业国家。‎ ‎③世界联系: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2.“电气时代”‎ ‎(1)条件: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2)进程 ‎①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电力成为新能源。‎ ‎②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电力被广泛应用。‎ ‎(3)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 ‎②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③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3.信息技术的发展 ‎(1)概况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③1969年,美国建立起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①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进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工作、社会交往方式。‎ ‎②消极: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走出误区] 瓦特发明的是改良蒸汽机,而不是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是由瓦特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依靠某种先进科学理论,而是依靠经验改良而成,因此,蒸汽机不是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结果。‎ ‎[巧思妙记]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 ‎[辨析对比] 正确区分“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发明 ‎(1)“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技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 ‎(2)“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技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图解历史] 电气时代 ‎[走出误区] 网络经济不等同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呼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它与信息科技密切相关,但不能等同。网络经济也称信息经济,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严格地说信息经济包含在知识经济之中。‎ ‎[知识图示]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答题术语必备]‎ ‎1.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2.“信息时代”使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考向 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史料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史料三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1.史料一前两句话主要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主要是靠技工的经验和技巧。第三、四句话反映了电气时代的发明主要依靠精密的实验,且发明家主要是科学家。‎ ‎2.史料二中“发展速度”“周期”“转化速度”“社会影响”等方面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第一、二次科技革命。‎ ‎3.史料三反映了科技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归纳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试答:(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2)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4)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5)加快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史论归纳]‎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项目 ‎“蒸汽革命”‎ ‎“电气革命”‎ 不同 点 产生 方式 蒸汽动力主要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的产物;主要在英国完成 电力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 影响 生产力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社会 关系 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 国际 格局 造成落后的东方从属于先进的西方的格局 使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差距进一步拉大 世界 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同 点 原因 ‎①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市场需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其直接动力 ‎③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经验的积累 ‎④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产生过程 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生产生活领域 ‎[对点训练]‎ ‎1.(2017·四川巴中模拟)19世纪的一则名人讣告这样评价他的某项成果:“他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是(  )‎ A.牛顿      B.瓦特 C.西门子 D.爱迪生 解析:选B。牛顿主要研究领域是经典力学,故A项错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推动人类社会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故B项正确;西门子制成发电机,促进了电的推广,故C项错误;爱迪生发明了各种电器,推动了电器的普及,故D项错误。 ‎ ‎2.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 A.达尔文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B.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汽船 D.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解析:选B。《物种起源》并未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属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突破,体现了科技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错误;人们发现了海王星不属于技术的进步,故D项错误。‎ ‎3.(2017·云南玉溪质检)二战结束后,重工业的地位逐步被电子工业技术、信息系统、金融业和服务业所代替,带来了产业工人比例下降、工人白领化、雇员专业化等一系列的变化,甚至使大批传统的产业工人失业或被迫转换工作。此现象表明二战后(  )‎ A.资本主义各国已真正实现工业化 B.社会保障措施主要针对传统产业工人 C.社会各阶层间的区别正逐渐消除 D.行业主导部门变化冲击原有社会结构 解析:选D。材料给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服务行业引领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的叙述,由于重工业的地位逐渐被第三产业弱化,因此在新兴行业领域的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因此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故选D项。‎  (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Ⅰ)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近代科学技术成就——物理学、生物进化论 解读 题干 信息: “近代科学家”“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主旨:恩格斯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辨析 选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含义。在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的“地心说”在欧洲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自然科学处在神学的束缚中。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文艺复兴进步思想的指引下,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日心说”,写出了《天体运行论》,这一成就被恩格斯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宣扬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A项 ‎[方法点拨] 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2017·河北定州模拟)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解析:选A。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而“万有引力定律”是属于牛顿的经典力学,所以,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只能是A项,而不能是其他的选项。‎ ‎2.(2017·黑龙江哈尔滨模拟)17世纪和20世纪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  )‎ 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解析:选D。A项是牛顿的经典力学;B项是伽利略的贡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C项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 ‎3.(2017·辽宁抚顺模拟)达尔文在系统地阐述了自然选择原理之后,没有急忙发表他的思想。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学说注定要引起强烈反对。这说明(  )‎ A.传统社会观念严重影响科学发展 B.达尔文最先解释了物种的起源 C.前人已经详尽地阐述了同样的思想 D.进化论尚未得到教会承认 解析:选A。由材料“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学说注定要引起强烈反对”可知,故A项正确;达尔文并不是最先解释物种的起源的科学家,故B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故C项错误;进化论的提出会冲击教会的神创说,故D项错误。‎ ‎4.(2017·湖南岳阳月考)欧洲人在评价一项发明时说:“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于报偿后代的劳动。”这项发明是(  )‎ A.发电机 B.电动机 C.计算机 D.蒸汽机 解析:选D。材料说明的主要是为人类提供了动力,联系史实可知,首次为人类提供强大动力的是蒸汽机。‎ ‎5.(2012·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 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工业革命。第(1)问,从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第(2)问,从时间信息入手,列举与之相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即可。第(3)问,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角度分析。‎ 答案:(1)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第34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一 文学的繁荣 ‎1.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2)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富于想象和夸张,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成就: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 ‎(3)成就 国别 文学家 代表作 备注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20世纪早期 英国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萧伯纳 ‎《苹果车》‎ ‎20世纪早期 俄国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丹麦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挪威 易卜生 ‎《玩偶之家》‎ 社会问题剧”‎ 美国 马克·吐温 ‎《百万英镑》‎ 批判种族歧视,痛斥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3.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致使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严重。‎ ‎(2)特点: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4.20世纪苏联和亚非拉美的文学 ‎(1)苏联文学 ‎①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成就: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2)亚、非、拉美文学 ‎①特点:反映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代表: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尼日利亚的索卡因。‎ ‎[特别提醒]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在对“理想王国”深感失望的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创作风格上,刻意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雪莱、雨果、海涅都是杰出代表。‎ ‎(2)19世纪30年代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罪恶现象,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都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3)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概念辨析] 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都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反映,区别在于前者的本质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它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后者则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 ‎[知识图解] 图示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轻巧识记]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答题术语必备]‎ ‎1.浪漫主义是19世纪以来,社会各阶层对法国大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2.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3.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考向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史料二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 史料三 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韦勒克 ‎1.史料一反映了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使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2.史料二中“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现金交易”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从而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 ‎3.史料三表明现实主义抛弃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幻想,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罪恶。‎ 有人认为:现代派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 试答: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利;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史论归纳]‎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 ‎1.描写对象: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再现剖析社会现实。‎ ‎2.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有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则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思想内容:浪漫主义文学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实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地揭露和强烈批判。‎ ‎[对点训练]‎ ‎1.(2017·河北保定模拟)恩格斯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启蒙主义的“理性王国”来说是一幅讽刺画。充满希望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们忍受不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强烈的反差令他们失望。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人预感到这种社会现实。如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而同时文学领域出现了(  )‎ A.浪漫主义文学    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D.印象主义文学 解析:选A。浪漫主义文学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切合“理性王国”、“返回自然”的口号,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在表达不满的同时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社会,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达到批判的目的,笔锋更加冷峻理智,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印象主义文学与材料皆不符,故C、D项错误。‎ ‎2.(2017·湖南岳阳质检)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解析:选D。材料揭示科学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理性社会的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描写自然,但没有体现对自然风光的向往,故C项错误;材料中“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也揭示了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故D项正确。 ‎ ‎3.(2017·湖北宜昌调研)《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老人与海》‎ 解析:选B。“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B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美术、音乐及影视艺术 ‎1.美术作品 派别 时间 背景 特点 代表作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法国大革命前后,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 强调理性,以重大事件为题材,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安格尔的《泉》‎ 浪漫主义 ‎19世纪前期 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并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强调色彩的作用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法国米勒的《播种者》和《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画派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 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形式夸张、色彩明快 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法国塞尚的静物 现代主义 ‎20世纪 心灵的创伤,快节奏的紧张感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2.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19世纪的音乐 ‎①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杰出代表有贝多芬和约翰·施特劳斯。‎ ‎②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 ‎③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2)20世纪的音乐 ‎①概况:19世纪末爵士乐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②影响: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 ‎①条件: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 ‎②发展历程:1895年底电影诞生;20世纪初,“默片”出现;1927年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技术日新月异。‎ ‎(2)电视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②20世纪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 ‎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阶段。‎ ‎(3)影响 ‎①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图解历史] 世界美术发展的三大阶段 ‎[名师点拨] 印象派美术出现的原因 ‎(1)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业革命及现代科技的诞生。‎ ‎(2)光学研究解开了光谱的真面目,艺术家知道了光不是透明的,而是由七种色彩组成的。‎ ‎[易错易混] 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最大区别是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印象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辨析比较] 现实主义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 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现代主义美术(即立体派)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误区警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摇滚就是和骚乱、毒品相联系的,这种遗留下来的偏见和怀疑态度已经摧毁了摇滚乐成长青春期的冲劲,真正属于摇滚的批判性、健康的骚动性被忽略、抹杀。‎ ‎[巧思妙记] 影视艺术的发展 ‎[思维升华] 影视艺术的特点 ‎(1)直观性强,信息量丰富,传播资讯快。‎ ‎(2)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3)快速发展,普及率高,覆盖面广。‎ ‎(4)雅俗共赏,使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答题术语必备]‎ ‎1.印象主义绘画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追求光与色的表现效果。毕加索作为立体画派,代表作是《格尔尼卡》。‎ ‎2.现代主义绘画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思想,是西方社会心灵迷茫、痛苦的反映。‎ ‎3.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为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4.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5.影视艺术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渗透着各种文化内涵。‎ 考向 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关于电影的诞生,我们所熟悉的是路易·卢米埃尔和梅里爱,而对于爱迪生或雷诺,则尚有待我们去了解。电影的伟大成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 ‎——乔治·萨尔杜《世界电影史》‎ 史料二 ……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氛围。‎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用书 史料三 在打开的电视机面前,我们退返到无邪的婴儿状态,我们的头脑成为一个被动而直通的频道,不经过大脑的思维转换,连绵不尽的直观形象不断直接轰击我们的视网膜。‎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用书 ‎1.史料一反映了电视使艺术大众化,加快了信息的传播。‎ ‎2.史料二反映了商业利益的驱动促进了电视艺术的发展。‎ ‎3.史料三中“退返到无邪的婴儿状态”“被动而直通”“不经过大脑的思维转换”等一切说明了电视的消极影响。‎ 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试答: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以不断发展的动力。‎ ‎[史论归纳]‎ 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直接而敏感地回应、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着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2)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它融各种艺术于一身,具有综合性,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 ‎(3)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以独特的魅力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 ‎(4)流通迅速,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是大众容易接受的传播媒体。‎ ‎(5)电视不但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 ‎(1)电视在人们的业余生活中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出现了对群众精神生活的“垄断”现象。‎ ‎(2)语言和图像的直接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想象力的退化。‎ ‎(3)有的影视节目宣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观众产生误导,尤其是暴力、色情内容对青少年成长有一定的危害。‎ ‎(4)不良的看电视习惯,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引发各种电视病等。‎ ‎[对点训练]‎ ‎1.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 ‎“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 C.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D.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解析:选D。电影只是艺术,故A项错误;电影诞生时间是1895年,故B项错误;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说明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2.(2017·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 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解析:选B。20世纪20年代电影已经发展到“有声电影”时代,到30年代,电影技术并无明显进步,故A项错误;由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到30年代看电影吃爆米花风靡全球,说明电影艺术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体现出大众化、商业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说明30年代看电影的情景,并未涉及大萧条对电影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电影从业人员的境况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 ‎3.(2017·湖南永州模拟)在纪实影片《帝国的毁灭》中有如下片段:秘书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对影片创作合理的解释是(  )‎ A.艺术作品一定要反映真实的历史 B.作者意在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C.希特勒不愧为有教养、受人尊敬的领袖 D.作者企图颠覆人们对希特勒的固有印象 解析:选B。艺术作品不等于真实的历史,不能说“一定要”,故A项错误;作为“纪实影片”,“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故B项正确;希特勒是法西斯独裁者,不是“有教养、受人尊敬的领袖”,故C项错误;“这些情节主要依据历史学家的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设计拍摄”,难以充分说明作者企图颠覆什么,故D项错误。‎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读题干 信息:“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主旨: 利用四幅图考查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 辨析选项 新古典主义之后是浪漫主义,然后是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并不是代表传统的美术流派被淘汰,因而不能说相继被淘汰,故A项错误;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而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大都未强调理性,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具有批判精神,而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并不具有批判精神,故C项错误;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故D项正确 ‎[方法点拨] 图片型选择题解题方法,解答此类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对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判读,一般应做到“四审、三判、二补”: ‎ ‎(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 ‎ ‎(2)对被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得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1.(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选C。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选C项。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 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2017·河南洛阳一模)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 A.《百年孤独》    B.摇滚乐、爵士乐 C.《等待戈多》 D.《自由引导人民》‎ 解析:选D。“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发挥诗人的想象力”说明是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摇滚乐、爵士乐属于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故C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故D项正确。‎ ‎3.(2017·福建福州一模)19世纪,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审美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B.作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C.近代科学发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D.现代主义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 解析:选C。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市场的缩小,与民众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市场的缩小与作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写实画家在欧美仍然占有很大市场,进入20世纪之后,他们的市场日益缩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发展改变艺术创作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现代主义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故D项错误。‎ ‎4.(2017·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926年出生的查克·贝里,美国黑人音乐歌手,他的吉他演奏风格鲜明,作品融合了布鲁斯与乡村音乐的元素,善于创作与青少年息息相关,充满时代感的音乐。很多后起的艺人,特别是海滩男孩、披头士和滚石乐队,都翻唱他的歌曲,模仿他的吉他演奏风格。“布鲁斯”是指(  )‎ A.交响乐 B.爵士乐 C.摇滚 D.蓝调 解析:选C。交响乐,产生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交响乐并不是美国社会的产物,它更多的是欧洲音乐的一种移植和变种,故A项错误;爵士乐,源于19世界末20世纪之初的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与材料并不相符,故B项错误;‎ 美国的摇滚乐,大约是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黑人的灵歌”——节奏布鲁斯、‎ 美国南部白人的乡村音乐、城市之声——“叮砰巷”音乐三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故C项正确;蓝调,有关它最早的出现时间并不是很精确,一般认为是在1870年和1900年之间,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与材料并不相符,故D项错误。 ‎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原因 标志 产生阶段(15-16世纪)‎ ‎(2)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的发明与应用,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1.(2017·江苏无锡模拟)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选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故A项错误;这三人的天文学和物理学贡献对人类认知都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未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哥白尼的“日心说”有缺陷,不能算科学地概括出物质的规律,故D项错误。‎ 二、认识科技革命对思想、文艺及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 ‎1.思想方面: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文学艺术 ‎(1)文学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2)绘画艺术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借助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的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出现。‎ ‎(3)音乐方面: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等。‎ ‎3.影视艺术: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19世纪末,电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下产生;20世纪20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2.(2017·山东济宁模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 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解析:选C。日心说不涉及“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故A项错误;经典力学与“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无关,故B项错误;生物进化论阐明了人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故C项正确;量子论解决的是微观问题,故D项错误。‎ 三、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结局及其原因 项目 中国科技 欧洲科技 结局 未能形成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原因 经济基础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经济政策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欧洲先进国家施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并推行重商主义 思想条件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制度 中国是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欧洲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 3.(2017·安徽淮北模拟)下图为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 B.制度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 C.科技发明是影响中国和外国发展的双刃剑 D.新经济因素推动科技创新 解析:选D。据示意图及所学可知,13、14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新航路开辟,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带动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故选D项。15世纪后中国科技就开始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15世纪时西方没有出现广泛的制度变革,英国在17世纪才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因而科技领先不是制度创新带来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故C项错误。‎ 史学素养 主题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主题型材料解析题就是围绕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古今中外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 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 典题例证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题为古近代人口膨胀问题的理解认识,主要涉及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思想解放的潮流、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考点。第(1)问第一小问,从社会秩序稳定、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人口政策、经济措施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技巧总结]‎ 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运用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外,‎ 还要区分不同形式分类解答:(1)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第一步: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要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 第二,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2)主题中外链接式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答思路:第一,依据材料信息,围绕主题,准确判断和迁移所学知识。合理的迁移对于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根据主题涉及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其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第二,根据材料反映的现象,运用全球史观,适当进行中外链接,将中国的历史现象置于世界大背景分析理解认识。第三,紧扣考查主题,注意历史现象发生历史阶段的特征,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例题就属于主题链接式材料解析题,需要注意中外知识的链接,从不同角度思考回答。‎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经典力学、进化论影响的论述 观点一 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守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的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观点二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的打击。正如霍登所指出的那样,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中古时代的大爬虫的地位,似乎比十字架的地位更重要。‎ ‎——张秉伦、汪子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 ‎[思考感悟]‎ 观点一主要阐述了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对人们思想解放的影响。伏尔泰所说的“永恒的法则”是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它把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体系中;既然自然界存在着“规律和法则”,人类社会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和法则。受此启发,启蒙思想家开始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牛顿经典力学为启蒙思想家探求人类社会的法则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观点二主要描述了中国著名科学史家张秉伦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汪子春关于进化论影响的认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击中了基督教神创说的要害,自然选择的理论沉重打击了基督教神学;肯定了达尔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研究成果和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性;从其论文名称来分析,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也进行了一些斗争,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