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意义。‎ ‎2.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 ‎(1)主张 ‎①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派生万物的根源都是“道”。‎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 ‎(1)主张 ‎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 ‎②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教育:兴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势力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1)儒家 ‎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提倡“仁政”、“保民”,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②荀子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持性恶论,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2)道家:庄子著有《庄子》一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 7 -‎ ‎(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反对浪费。墨家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较为艰苦朴素。‎ ‎(4)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 ‎3.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误区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影响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 7 -‎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史料解读] 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 ‎(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提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史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 7 -‎ ‎[史料解读] 结合史料二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 ‎(2)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提示】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史料三]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史料解读] 由史料三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 ‎(3)根据史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提示】 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 7 -‎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作“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  )‎ ‎ 【导学号:14322000】‎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④,A项符合题意。]‎ ‎2.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  ) ‎ ‎【导学号:14322001】‎ 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 B.解决现实问题 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 D.重回远古社会 C [“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达到“礼”的标准,“礼”即指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C项正确;“封建等级秩序”是西周礼乐文明的一部分,A项错误;“克己复礼”不符合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局势,不利于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B项错误;孔子意在维护西周贵族等级秩序,D项错误。]‎ ‎3.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 ‎【导学号:14322002】‎ A.孔子 B.墨子 - 7 -‎ C.孟子 D.韩非子 B [解读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只有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才能治理好混乱;不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乱。混乱的根源则是不相爱。因此,相爱是解决社会混乱的关键,与墨子的“兼爱”思想相吻合,B项正确;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儒家倡导尊卑有别,贵贱有序,A、C两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D项错误。]‎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 ‎【导学号:14322003】‎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思想。孟子属于儒家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庄子》是道家的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道德经》是道家的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5.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 ‎ ‎【导学号:14322004】‎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A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来的,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可以说是所有儒士的共同想法。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故选A项。]‎ ‎6.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  )‎ ‎ 【导学号:14322005】‎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D [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主要利用的是“大一统”思想,答案为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006】‎ - 7 -‎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概括。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应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 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