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流过多少 汗,流 下多少 泪,只 为高考 这一天 ;付出 多少时 间,付 出多少 努力, 只为高 考这一 刻;高 考这条 路就算 布满荆 棘也要 披荆而 过,请 相信天 道酬勤 ,请相 信付出 一定会 有回报 ,对自 己充满 信心, 加油, 祝高考 成功顺 利。 1. 据《左传·僖公四年》 记载, “初, 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 (以龟甲占) 卜之, 不吉(祥)。 (以)筮(占卜)之,吉(样) 。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晋 献公)弗听,立之”。孔颖达认为:“卜人欲令公舍筮从卜,故云‘筮短龟长’。”这可以 用来说明先秦时 A. 法律的制定者是君主 B. 政治活动有原始色彩 C. 诸侯的权力受到制约 D. 社会贵贱观念的削弱 【答案】 B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以龟甲占卜之⋯⋯以筮(占卜)之”,学 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占卜属于原始迷信活动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政治 活动有原始色彩”的结论。 2. 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 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 当时 A. 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 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 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 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答案】 B 【解析】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政治方面,也没有将杭州经济水平与其它城市比较,不能说明政 治与经济中心合一,故 A错误;材料“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巷陌街坊”反映了当时 杭州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故 B 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故 C错误;材料 未涉及理学思想方面的内容,故 D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巷陌街坊”,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商业比较发达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 正确答案。 3. 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 ,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 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 (824 年) 中和三年癸卵夏( 883 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 漫染不可尽晓 《家训序》 咸通九年( 868 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 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 刚经》 A.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 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 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答案】 C 【解析】 《白氏长庆集》是唐代白居易作品集,“模勒(雕刻之文)”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的 应用。 883 年处于唐代,“其书多率雕版印纸”说明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 《金刚经》也说明唐代存在雕版印刷术,故 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的主观性 的甄别问题,故 A 错误;三段材料都反映了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并不能说明“历 史真相多样化”,故 B 错误;“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说法过于绝对,故 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三段材料的相同点出发,找出 雕版印刷术的共同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 《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 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滯,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 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 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 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 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答案】 D 【解析】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反映了担任军机处大臣需要敏锐严谨 的条件,故 D正确;内阁并没有军国大权,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B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地方加强控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强化,故 C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机大臣的任职条件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需 敏锐严谨”的结论。 5.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C. 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答案】 A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 1867 年到 1894 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上升,当时上海是通商口 岸之一,这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故 A正确;材料没有将上海与 其它城市比较,不能说明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故 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进出 口贸易总值,不是进口货物贸易,故 C错误;材料数据并不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 加深,故 D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进出 口贸易总值上升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 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 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答案】 A 【解析】材料“当下的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反映了 民众之心理不符合革命的形势,说明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故 A正确;辛亥革命 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 B 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 C错 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仍然曲折,故 D错误。故选 A。 7. 以下为日本天皇某一公告内容节选:“朕深鉴于世界之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 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 . 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 告。”该公告 A. 继续垂涎中国领土 B. 抹杀日军在华暴行 C. 建议中日和平谈判 D. 体现了中国的胜利 【答案】 D 8. 1955 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 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 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 “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 B. 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 C. 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 D. 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答案】 C 【解析】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 的表现”反映了对美术家的作品忽视社会主义建设倾向的批判,说明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 建设精神,故 C正确; 1955 年中国并没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 A错误;“双百”方针提 出于 1956 年,故 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故 D错误。故选 C。 9. 雅典公民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并懂得驳倒对手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 好地参与城邦生活,因此学习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雅典的一股潮流。智者学派的兴起直接迎 合这股潮流,因而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可见,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 B.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达 C. 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 D. 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答案】 B 【解析】材料“更好地参与城邦生活,因此学习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雅典的一股潮流”反映 了智者学派的兴起适应了公民参与城邦民主政治的需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达,故 B 正 确;材料未涉及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与智者学派的兴起之间的关系,故 A 错误;雅典人崇尚 理性也是参与城邦民主政治的需要,故 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故 D 错误。故选 B。 10. 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 价。”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 财产上。”这些主张 A. 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 B. 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 C.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 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 【答案】 C 【解析】材料“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 限”反映了不妨碍或损害他人利益、权利的思想,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故 C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而是说明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妨碍他人权利,故 A 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财产私有的主张。故 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确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 故 D错误。故选 C。 11. 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 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 是基于 A.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 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 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答案】 A 【解析】材料“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反映了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的 历史传统,故英国没有一部成文宪法,故 A 正确;近代德国有成文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 法》 ,故 B 错误;美国 1787 年宪法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故 C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也是成文宪法,故 D错误。故选 A。 12. 下面为 20 世纪主要国家 GDP指数发展表。据表可知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1913 年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39 年 166.8 133.8 139.0 166.2 161.8 284.4 1946 年 252.3 147.8 107.5 79.7 119.8 155.6 1973 年 679.4 314.3 471.2 561.9 610.5 1736.7 1983 年 840.7 349.6 588.4 658.2 804.6 2438.3 1996 年 1190.3 468.9 753.4 908.7 1061 3702.8 A. 大萧条刺激美国贸易出口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 经济发展促使欧洲统一 D.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答案】 D 【解析】 1913 年到 1939 年美国 GDP指数从 100.0 变为 166.8 ,这并不能说明大萧条刺激美国 贸易出口,故 A错误;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故 B 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经济 发展促使欧洲统一,故 C错误; 1946 年到 1973 年日本 GDP指数从 155.6 变为 1736.7 ,这说 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故 D正确。故选 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新英格兰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的工业产品占全国工业产品的 67%。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新兴工业要求企业更接近原科、能源产地和市场。中西部矿产资 源富饶,又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因此迅速发展为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农机、汽车、石油等 重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基地。 1939 年,中西部的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0%, 跃居全国工业的首位。同年,美国工业摇篮一新英格兰的工业产值仅占 8.6%,大西洋沿岸中 部各州的工业产值占 28%。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制造业转向制作技术水平较高的精密产品, 与 中西部并列成为各具特色的两大制造业地带。 1870~1940 年,美国城市由 663 个猛增到 3464 个,增长了 4 倍,城市人口由 990 万增长到 7400 万,增加了 6.7 倍,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的 比重由占 25.7%上升到 56.5%。 ——摘编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日益扩大,商业化的浪潮成为城市化的首要推动力。统计表 明,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局: 1894 年,商业 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 9.7 : 1,1920 年是 3:1。贝罗赫在谈到中国城市化时指出:“在 20 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低得多。”至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代 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 产业工人人数计之,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 400 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的百分比, 也不足 1%!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谓的典型的“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中国近代制造工业主 要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通商口岸城市;外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占有主要份额。 ——据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之 处,并分析造成中国城市化与美国不同的原因。 【答案】 (1)成就:新兴工业催生了大量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美国工业中心向 西转移,工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 20 世纪上半年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2)不同之处:美国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发达,中国城市化以商业资本为主,工业 极其落后;美国阶级结构实现了近代化,而中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工人数量少,城市 化发展乏力;美国的城市布局以本国工业生产为基础,中国的城市布局受到通商口岸的直接 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原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侵略的背景下开始的;中国自 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新兴工业要求企业更接近原科、 能源产地和市场。 中西部⋯⋯ 迅速发展为钢铁冶金⋯⋯食品加工业的基地⋯⋯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与中西部并列成为 各具特色的两大制造业地带⋯⋯美国城市由 663 个猛增到 3464 个,增长了 4 倍”并结合所学 知识即可从新兴工业催生大量城市、工业中心向西转移、工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20 世纪上 半年美国基本上实现城市化等方面概括美国城市化的成就。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 局⋯⋯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主要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通商口岸城市;外资工厂在制造 业部门占有主要份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化的基础、阶级结构、城市布局等方面分 别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的背 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分析造成中国城市化与美国不同的原 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 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 6 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 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 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 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 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学代表自己阶 层的利益,提出“仁: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力图 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 希腊的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 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 会,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 -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 这种思想成 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据材料“约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只 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 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 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再从“百家争鸣”儒学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 代希腊智者学派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15. 【历史 -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 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 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徒与定居新地, 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 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 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 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 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 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 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 ——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 . 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 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生产 经验和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 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 【解析】本题以东晋时期的特殊的地方制度“侨置郡县”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和分 析能力,问题答案基本根据材料部可以归纳,但在分析影响时往往难以答全,平时注意培养 利用材料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全面性。 (1)本小题考查对材料的归纳能力. 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内容, 当时北方战乱, 大量人口南迁, 需安置流民,同时为征收赋税需要和加强对地方管理,安抚南移流民民心,需要对地方行政 制度进行重新设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联系所学,大量人口南下,促使了南 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中“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实际上有利社会 稳定,但“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 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从而对中央集权也带来威胁。 “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说明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的紊 乱.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 16. 【历史 - 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 尼克松政府不仅面对着“战争带来的混乱”, 而且还“需要为一个 新的时代系统指定一项新的外交政策”。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 基辛格的“均 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辛格外 交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使美国外交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威胁,并确立与苏联交往 的战略。他认为:“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 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 ... 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 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尼克松上台后,提出尼克松主义,实 施缓和战略,加强与苏联的“联系”,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巩固与欧洲的关系, 实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对冷战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当代西方研究: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表现。 【答案】 (1)背景: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军 事实力的增强;基辛格“均衡”外交思想的提出。 (2)表现:结束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进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发展与同 盟国的关系。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基辛格的‘均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政 府外交战略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使美国外交回到现实主义, 现实地认识苏联的威胁,并确立与苏联交往的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深陷越南战争泥 潭、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基辛格“均衡”外交思想 等方面指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提出尼克松主义,实施缓和战略,加强与苏联的“联系”,逐步减少美 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巩固与欧洲的关系,实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 可从结束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进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发展与同盟国的 关系等方面说明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表现。 17. 【历史 -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恩,辅以 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 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 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 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1917 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主张文学改良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胡适主张文学改良的目的和历史影响。 【答案】 (1)背景: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进一步 的反封建斗争;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2)目的:推倒陈腐的封建文学,建设通俗的且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文学。 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学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文学思想;有利于新的思想和文化的 传播。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并结合 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斗争、民主与科学思想 在中国传播等方面概括胡适主张文学改良的时代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言之有物⋯⋯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并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倒陈腐的封建文学、建设通俗的新文学等方面简析胡适主张文学改良 的目的。再从冲击封建思想文学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的文学思想、利于新的思想和文化的 传播等方面回答其历史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